江孜县南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千里马招标网

江孜县南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审批
西藏-日喀则-江孜县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8日
项目详情
下文中****为隐藏内容,仅对千里马会员开放,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 或 拨打咨询热线: 400-688-2000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建设单位机构代码: 建设单位法人: 建设单位联系人: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 建设单位详细地址:
****
****2323MB0T17693L旦增赤列
旦增赤列**自治区**市**县
**自治区**县**西路18号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项目类型: 建设性质: 行业类别(分类管理名录):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 工程性质: 建设地点: 中心坐标: ****机关: 环评文件类型: 环评批复时间: 环评审批文号: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 排污许可批准时间: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项目实际环保投资(万元): 运营单位名称: 运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代码: 验收监测单位: 验收监测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竣工时间: 调试起始时间: 调试结束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起始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形式: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县南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2021版本:125-灌区工程(不含水源工程的)A0513-A0513-灌溉活动
**自治区**市**县
经度:89.53363,89.53749 纬度: 29.10982,29.11034******服务局
2023-07-10
日行审服环评〔2023〕108号
1934.76
39.44**县水利队
****2323MB0T17693L
2024-07-01
2024-10-202024-11-20
**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示平台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改扩建改扩建
无变更
规模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拆除重建北干3887m,拆除重建南干6444m,改扩建各类渠线建筑物146座拆除重建北干3887m,拆除重建南干6444m,改扩建各类渠线建筑物146座
无变更
生产工艺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测量放线、基础开挖、主体工程、边坡回填、场地清理、投入使用测量放线、基础开挖、主体工程、边坡回填、场地清理、投入使用
无变更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划定施工红线,合理设置施工场地,施工区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牌,涉水施工工程必须修建导流围堰,禁止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禁止大规模进行表土剥离和场地平整,严格按照设计 要求进行开挖,规范施工机械操作,防止机械油污跑、冒、滴、漏,尤其防范地下水污染,对重点施工区域做好分区防渗工作。运营期加强对绿化工程管理,保障绿化植物存活率, 保障生态流量的下泄。加强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施工过程中采取洒水降尘、封闭运输、封闭遮盖,规划施工路线,物料湿料形式随运随用,施工搅拌机实施围挡,大风天气禁止施工,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修养,合理布设施工机械和施工时间,尽量将产噪设备布置在远离敏感点的位置,增加噪声源与敏感区域的距离,选用低噪声设备,严禁在施工现场采用高音喇叭指挥作业,提倡文明作业方式,运输车辆尽量避让,不穿越敏感点,进一步减轻对敏感点的影响。加强固体废物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施工过程中生活垃圾垃圾桶内分类收集后运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点,施工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全部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收集后运往指定处理点处理。施工冲洗废水经防渗隔油池、防渗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生活污水经防渗旱厕收集后用于农肥,不外排,基坑废水经水泵抽至沉淀池处理后排入原河道,必要时添加少量药剂加速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运营期加强水政及环保法规宣传教育,定期检修设施设备、水质监测、水量监控、巡查渠道,保证正常灌溉,合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时设施,对施工场地占地范围进行清理、播撒草籽,草籽以当地草种为宜,做好迹地恢复工作。做好日常环境风险防范,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工程建设中,项目建设单位要定期向****支队、****环境局****分局报送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情况。项目竣工后必须按相关规定要求的程序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正式投入运行。施工期间严格划定了施工范围,尽量较少了对周边植被的破坏;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执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禁止任何废水排放入河,取水口施工均设置了导流围堰,未在大雨天气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施工期规范施工机械操作,未出现机械油污跑、冒、滴、漏。加强了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思教育,施工区设置了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牌,未出现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运营期实施了严格的灌溉知道,灌区的运行有限满足下游生态流量。施工过程中,物料均采用封闭运输,材料堆场均设置围挡及遮盖措施,施工场地定期洒水降尘,未在大风天气施工,采用低噪声设备,同时加强了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合理安排施工布置和施工时间,施工现场采用对讲机指挥作业,未使用高音喇叭,要求运输车辆低速行驶,文明运输,施工期间未接到关于施工噪声举报。施工过程中设置有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定****填埋场处置,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全部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收集后运往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处理点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物均通过施工营地设置的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旱厕收集处理后外运农田施肥,基坑废水经水泵提升至沉淀池中处理后,拍入原河道下游,运营期加强管理及环保宣传,由建设单位定期检修设备及水质监测。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环保意识宣传及培训,施工结束后已将临时设置拆除并进行迹地恢复及播撒草籽等恢复工作。已执行“三同时”制度。建设单位已定期向****支队、****环境局****分局报送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情况。目前正在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无变更
其他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无变更
3、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 现有工程(已建成的) 本工程(本期建设的) 总体工程 总体工程(现有工程+本工程) 排放方式 实际排放量 实际排放量 许可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区域平衡替代本工程削减量 实际排放总量 排放增减量 废水 水量 (万吨/年) COD(吨/年) 氨氮(吨/年) 总磷(吨/年) 总氮(吨/年) 废气 气量 (万立方米/年) 二氧化硫(吨/年) 氮氧化物(吨/年) 颗粒物(吨/年) 挥发性有机物(吨/年)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施工期间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工程弃渣、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1)弃土:项目不设弃土场,工程产生的弃土石方可用为渠道沿线的边坡护理,就地就近摊平处理。弃土石均综合利用,不外弃。 (2)建筑垃圾:施工单位应负责将工地的剩余建筑垃圾、杂乱碴土处理干净。建筑垃圾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原渠道废块石料、散落的砂浆和碎混凝土块等清运至**县住建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处置,不得随意丢弃;废包装袋、包装箱、木块、钢材等集中****回收站。 ****政府的规定,必须加盖,固体废物从收集、清运到弃置实现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可有效的防止施工期固体废物对施工区域的不利影响。 (3)生活垃圾: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理,则会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施工单位对施工民工严格管理,加强教育,不随意乱丢弃物。在施工场地设置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运至附近村落的收集点,由环卫部****填埋场处置。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定期消毒处理以防止蚊虫滋生。 已落实。 经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本项目未设置永久性弃渣场;工程产生的弃土石方可用为渠道沿线的边坡护理,就地就近摊平处理,施工场地设置垃圾桶统一收集生活垃圾,定期****填埋场处置,已对生活垃圾收集桶进行定期消毒;建筑垃圾中能回收利用的已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清运至**县住建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处置。 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弃渣、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未有乱丢乱弃现象。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1)临时施工场地、办公生活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施工完毕后,及时平整临时用地,对临时建筑物进行拆除并回收;沉淀池、旱厕等应先进行清坑处理,再进行回填处理;然后播撒草籽藏沙蒿、固沙草等种子,促进植被的恢复,使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施工期的垃圾要及时收集,并运至附近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理;应特别做好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垃圾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禁止随意丢弃。 ③工场地以集中设置为原则,临时场地应划清边界线,严禁施工随意侵占土地及破坏植被。 ④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⑤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要严格划定施工活动范围,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保护区或工区以外的保护地域。 ⑥通过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在施工区施工,在保障建设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中尽量不占用原生草本植被的原则等。 ⑦施工车辆进出保护区时,不可以随意改道,要按照现有道路行驶,避免对原生植物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⑧在施工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占地范围线周边布置临时截、排水沟,周边铺垫复合土工布,采用矩形土质断面,尺寸为0.4m×0.4m,沟底纵坡与地面坡度一致,且不低于2%,排出口与自然排水沟道顺接。场地使用结束后,对临时排水沟进行回填处理。2)施工围堰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按设计要求设置围堰,围堰采用草袋装砂土堆筑,为保证干场作业,围堰可采用土工布防渗。 ②草袋均匀整齐的叠放,放置平整,分层错缝叠放,上下两层踩实,确保不会漏水,每袋装土量为土袋容量的1/2~1/3,袋口绑扎牢固。 ③工程完工后将对施工围堰进行拆除,拆除期安排在晴天和枯水期施工,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拆除,将围堰填筑土石方摊平在渠道两侧,并及时疏**道,平整、清理迹地,保持河道线性。(2)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灌渠工程等施工前期对占地范围内的其他草地等进行表土剥离,并妥善,剥离厚度10~20cm,工程剥离的表土就近堆存于拟建取水口、管道沿线两侧,每2天/次进行洒水养护并采取编织布覆盖措施,后期用于迹地恢复;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对取水口、管道两侧扰动区域进行表土回覆及播撒草籽、种植砂生槐等植被恢复措施,草籽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草种,并定期洒水,保证绿化成活率;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植被,减小生物量损失。 ②注重保护植被,禁止大规模进行表土剥离和场地平整,严格控制占地,根据规划渠道进行挖填方。 ③要求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行开辟便道,碾压草皮,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 ④加强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⑤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动植物保护意识。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动物保护意识。 ⑥为削减施工人员对评价区内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在施工区标桩划界,在施工区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牌,在项目建设期间,以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林区狩猎,在施工河段进行捕鱼活动或从事其它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以削减工程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人为影响。 ⑦优化施工方案:要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降低噪声等环境污染。 ⑧建设方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杜绝施工区任何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3)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①选择在枯水季节进行施工,减少扰动水体面积。 ②涉水施工工程必须修建导流围堰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围堰,恢复水生生物生境。 ③施工期间严禁将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排入河流,严禁将生活垃圾和施工弃渣丢弃至河流,严禁污染地表水水质的情况发生。 ④工程建设期间,以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⑤严禁在施工河段进行捕鱼、捕水禽或从事其它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 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工程建设施工土方开挖量较大。为防止水土流失,施工面尽量控制在占地范围内,避免大面积扰动。开挖土石方妥善堆存并及时回填。工程建设要合理规划,进行分块建设,对暂时不能建设的裸地,铺彩条编制布进行防护,临时堆放的土料或其他堆砌体应采取麻袋装土挡墙进行临时拦挡,并做有临时排水设施。为改善工程区施工条件和减少松散土流失,可采用聚丙烯酰胺溶液在施工初期和雨季来临前各喷洒一次,以增加松散土的集合离和水稳性,减少尘土飞扬和松散土的流失。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时建筑物,平整土地,撒播草籽。(5)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公告、宣传册发放及主要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②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施工场地、材料堆场按设计地方布设,禁止乱堆乱放。规范施工人员及车辆进出,运输车辆禁止离道行驶,最大限度减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③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减少开挖面,以减少植被的破坏,禁止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对临时堆放的挖方应加盖篷布,挖方妥善堆放,严禁随意堆放,填方及时回填,及时夯实,及时覆盖,缩短松散泥土的暴露时间。 ④工程修建完工后对沿线进行植被护坡及水土保持治理;施工过程填筑完毕后及时进行平整压实。 已落实。 1)临时施工场地、办公生活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项目临时建筑物已进行拆除并回收完毕;沉淀池、旱厕等已进行清理后回填处理;施工营地已完成清理平整后后播撒草籽藏沙蒿、固沙草等种子等措施。 ②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设施了垃圾桶收集,定期清****填埋场处置,现场无遗留痕迹。 ③临时场地划清边界线,严禁施工随意侵占土地及破坏植被。 ④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⑤严格划定了施工活动范围,规定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保护区或工区以外的保护地域。 ⑥通过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在施工区施工,在保障建设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中尽量不占用原生草本植被的原则等。 ⑦严格要求施工车辆进出保护区时,不可以随意改道,要按照现有道路行驶,避免对原生植物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⑧在施工营地占地范围线周边布置了临时截、排水沟,周边铺垫复合土工布,采用矩形土质断面,尺寸为0.4m×0.4m,沟底纵坡与地面坡度一致,且不低于2%,排出口与自然排水沟道顺接。场地使用结束后,对临时排水沟进行回填处理,根据实际调查,现场无遗留痕迹。2)施工围堰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已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围堰,围堰采用草袋装砂土堆筑,为保证干场作业,围堰可采用土工布防渗。 ②草袋均匀整齐的叠放,放置平整,分层错缝叠放,上下两层踩实,确保不会漏水,每袋装土量为土袋容量的1/2~1/3,袋口绑扎牢固。 ③工程完工后已对施工围堰进行拆除,拆除期安排在晴天和枯水期施工,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拆除,将围堰填筑土石方摊平在渠道两侧,并及时疏**道,平整、清理迹地,保持河道线性。(2)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灌渠工程等施工前期对占地范围内的其他草地等进行表土剥离,并妥善保存,剥离厚度10~20cm,工程剥离的表土就近堆存于管道沿线两侧,每2天/次进行洒水养护并采取编织布覆盖措施,后期用于迹地恢复;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对取水口、管道两侧扰动区域进行表土回覆及播撒草籽、种植砂生槐等植被恢复措施,草籽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草种,并定期洒水,保证绿化成活率。 ②施工过程中注重了保护植被,未大规模进行表土剥离和场地平整,严格控制占地,严格根据规划渠道进行挖填方。 ③要求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行开辟便道,碾压草皮,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 ④已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未出现捕猎野生动物等行为。 ⑤已对施工人员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动物保护意识。 ⑥已在施工区标桩划界,在施工区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牌,在项目建设期间,以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未出现施工人员进林狩猎及下河捕鱼等行为。 ⑦施工采用了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 ⑧施工期间已开展对施工人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杜绝了施工区任何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3)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工期大都选择在枯水季节进行施工。 ②涉水施工工程都修建导流围堰进行施工,现已将导流围堰拆除完毕,现场无遗留痕迹。 ③施工期间修建有旱厕及沉淀池处理废水,设置有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未出现将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排入河流及将生活垃圾和施工弃渣丢弃至河流等行为。 ④工程建设期间,已采取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⑤施工期间未出现下河捕鱼、捕水禽或从事其它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 根据实际调查,项目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施工占地红线,开挖的土石方根据施工进度逐步回填,对暂时不能建设的裸地,采取了铺彩条编制布进行防护,临时堆放的土料均采取麻袋装土挡墙进行临时拦挡,并做有临时排水设施,在施工初期和雨季来临前,采用聚丙烯酰胺溶液各喷洒一次,以增加松散土的集合离和水稳性,施工结束后,已拆除了临时建筑物,同时已进行平整土地,撒播草籽。(5)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施工期间以公告、宣传册发放及主要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加强了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划定开挖范围,施工场地、材料堆场等均按照按设计地方布设,未出现乱堆乱放等现象。强制规定施工人员及车辆进出路线。 ③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未出现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等行为。对临时堆放的挖方应加盖篷布,开挖的土石方及时回填,及时夯实,及时覆盖,。 ④工程修建完工后已对沿线进行植被护坡及水土保持治理;施工过程填筑后及时进行平整压实。
表7 风险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环保搬迁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区域削减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临时施工场地、办公生活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施工完毕后,及时平整临时用地,对临时建筑物进行拆除并回收;沉淀池、旱厕等应先进行清坑处理,再进行回填处理;然后播撒草籽藏沙蒿、固沙草等种子,促进植被的恢复,使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施工期的垃圾要及时收集,并运至附近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理;应特别做好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垃圾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禁止随意丢弃。 ③工场地以集中设置为原则,临时场地应划清边界线,严禁施工随意侵占土地及破坏植被。 ④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⑤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要严格划定施工活动范围,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保护区或工区以外的保护地域。 ⑥通过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在施工区施工,在保障建设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中尽量不占用原生草本植被的原则等。 ⑦施工车辆进出保护区时,不可以随意改道,要按照现有道路行驶,避免对原生植物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⑧在施工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占地范围线周边布置临时截、排水沟,周边铺垫复合土工布,采用矩形土质断面,尺寸为0.4m×0.4m,沟底纵坡与地面坡度一致,且不低于2%,排出口与自然排水沟道顺接。场地使用结束后,对临时排水沟进行回填处理。2)施工围堰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按设计要求设置围堰,围堰采用草袋装砂土堆筑,为保证干场作业,围堰可采用土工布防渗。 ②草袋均匀整齐的叠放,放置平整,分层错缝叠放,上下两层踩实,确保不会漏水,每袋装土量为土袋容量的1/2~1/3,袋口绑扎牢固。 ③工程完工后将对施工围堰进行拆除,拆除期安排在晴天和枯水期施工,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拆除,将围堰填筑土石方摊平在渠道两侧,并及时疏**道,平整、清理迹地,保持河道线性。(2)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灌渠工程等施工前期对占地范围内的其他草地等进行表土剥离,并妥善,剥离厚度10~20cm,工程剥离的表土就近堆存于拟建取水口、管道沿线两侧,每2天/次进行洒水养护并采取编织布覆盖措施,后期用于迹地恢复;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对取水口、管道两侧扰动区域进行表土回覆及播撒草籽、种植砂生槐等植被恢复措施,草籽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草种,并定期洒水,保证绿化成活率;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植被,减小生物量损失。 ②注重保护植被,禁止大规模进行表土剥离和场地平整,严格控制占地,根据规划渠道进行挖填方。 ③要求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行开辟便道,碾压草皮,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 ④加强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⑤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动植物保护意识。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动物保护意识。 ⑥为削减施工人员对评价区内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在施工区标桩划界,在施工区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牌,在项目建设期间,以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林区狩猎,在施工河段进行捕鱼活动或从事其它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以削减工程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人为影响。 ⑦优化施工方案:要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降低噪声等环境污染。 ⑧建设方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杜绝施工区任何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3)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①选择在枯水季节进行施工,减少扰动水体面积。 ②涉水施工工程必须修建导流围堰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围堰,恢复水生生物生境。 ③施工期间严禁将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排入河流,严禁将生活垃圾和施工弃渣丢弃至河流,严禁污染地表水水质的情况发生。 ④工程建设期间,以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⑤严禁在施工河段进行捕鱼、捕水禽或从事其它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 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工程建设施工土方开挖量较大。为防止水土流失,施工面尽量控制在占地范围内,避免大面积扰动。开挖土石方妥善堆存并及时回填。工程建设要合理规划,进行分块建设,对暂时不能建设的裸地,铺彩条编制布进行防护,临时堆放的土料或其他堆砌体应采取麻袋装土挡墙进行临时拦挡,并做有临时排水设施。为改善工程区施工条件和减少松散土流失,可采用聚丙烯酰胺溶液在施工初期和雨季来临前各喷洒一次,以增加松散土的集合离和水稳性,减少尘土飞扬和松散土的流失。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时建筑物,平整土地,撒播草籽。(5)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公告、宣传册发放及主要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②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施工场地、材料堆场按设计地方布设,禁止乱堆乱放。规范施工人员及车辆进出,运输车辆禁止离道行驶,最大限度减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③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减少开挖面,以减少植被的破坏,禁止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对临时堆放的挖方应加盖篷布,挖方妥善堆放,严禁随意堆放,填方及时回填,及时夯实,及时覆盖,缩短松散泥土的暴露时间。 ④工程修建完工后对沿线进行植被护坡及水土保持治理;施工过程填筑完毕后及时进行平整压实。已落实。 1)临时施工场地、办公生活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项目临时建筑物已进行拆除并回收完毕;沉淀池、旱厕等已进行清理后回填处理;施工营地已完成清理平整后后播撒草籽藏沙蒿、固沙草等种子等措施。 ②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设施了垃圾桶收集,定期清****填埋场处置,现场无遗留痕迹。 ③临时场地划清边界线,严禁施工随意侵占土地及破坏植被。 ④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⑤严格划定了施工活动范围,规定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保护区或工区以外的保护地域。 ⑥通过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在施工区施工,在保障建设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中尽量不占用原生草本植被的原则等。 ⑦严格要求施工车辆进出保护区时,不可以随意改道,要按照现有道路行驶,避免对原生植物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⑧在施工营地占地范围线周边布置了临时截、排水沟,周边铺垫复合土工布,采用矩形土质断面,尺寸为0.4m×0.4m,沟底纵坡与地面坡度一致,且不低于2%,排出口与自然排水沟道顺接。场地使用结束后,对临时排水沟进行回填处理,根据实际调查,现场无遗留痕迹。2)施工围堰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已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围堰,围堰采用草袋装砂土堆筑,为保证干场作业,围堰可采用土工布防渗。 ②草袋均匀整齐的叠放,放置平整,分层错缝叠放,上下两层踩实,确保不会漏水,每袋装土量为土袋容量的1/2~1/3,袋口绑扎牢固。 ③工程完工后已对施工围堰进行拆除,拆除期安排在晴天和枯水期施工,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拆除,将围堰填筑土石方摊平在渠道两侧,并及时疏**道,平整、清理迹地,保持河道线性。(2)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灌渠工程等施工前期对占地范围内的其他草地等进行表土剥离,并妥善保存,剥离厚度10~20cm,工程剥离的表土就近堆存于管道沿线两侧,每2天/次进行洒水养护并采取编织布覆盖措施,后期用于迹地恢复;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对取水口、管道两侧扰动区域进行表土回覆及播撒草籽、种植砂生槐等植被恢复措施,草籽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草种,并定期洒水,保证绿化成活率。 ②施工过程中注重了保护植被,未大规模进行表土剥离和场地平整,严格控制占地,严格根据规划渠道进行挖填方。 ③要求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行开辟便道,碾压草皮,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 ④已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未出现捕猎野生动物等行为。 ⑤已对施工人员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动物保护意识。 ⑥已在施工区标桩划界,在施工区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牌,在项目建设期间,以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未出现施工人员进林狩猎及下河捕鱼等行为。 ⑦施工采用了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 ⑧施工期间已开展对施工人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杜绝了施工区任何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3)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工期大都选择在枯水季节进行施工。 ②涉水施工工程都修建导流围堰进行施工,现已将导流围堰拆除完毕,现场无遗留痕迹。 ③施工期间修建有旱厕及沉淀池处理废水,设置有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未出现将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排入河流及将生活垃圾和施工弃渣丢弃至河流等行为。 ④工程建设期间,已采取公告、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⑤施工期间未出现下河捕鱼、捕水禽或从事其它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 根据实际调查,项目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施工占地红线,开挖的土石方根据施工进度逐步回填,对暂时不能建设的裸地,采取了铺彩条编制布进行防护,临时堆放的土料均采取麻袋装土挡墙进行临时拦挡,并做有临时排水设施,在施工初期和雨季来临前,采用聚丙烯酰胺溶液各喷洒一次,以增加松散土的集合离和水稳性,施工结束后,已拆除了临时建筑物,同时已进行平整土地,撒播草籽。(5)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施工期间以公告、宣传册发放及主要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加强了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划定开挖范围,施工场地、材料堆场等均按照按设计地方布设,未出现乱堆乱放等现象。强制规定施工人员及车辆进出路线。 ③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未出现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等行为。对临时堆放的挖方应加盖篷布,开挖的土石方及时回填,及时夯实,及时覆盖,。 ④工程修建完工后已对沿线进行植被护坡及水土保持治理;施工过程填筑后及时进行平整压实。
/
功能置换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其他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地表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地下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土壤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海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敏感点噪声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
/
/
/
/
/
7、验收结论
序号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请核实该项目是否存在下列情形:
1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2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3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4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5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6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7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8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9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不存在上述情况
验收结论 合格
温馨提示
1.该项目指提供国家及各省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住建委等部门进行的项目审批信息及进展,属于前期项目。
2.根据该项目的描述,可依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和跟进,避免错过。
3.即使该项目已建设完毕或暂缓建设,也可继续跟踪,项目可能还有其他相关后续工程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