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走进侨博
>
新闻资讯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十载奋斗争一流 不忘初心启新程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4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在陕西西安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现场发布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建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6年,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撰写了《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集中阐明了他关于博物馆建设的见解和主张,并首先在厦门付诸实践。1960年,陈嘉庚先生提出倡议在首都北京兴建一所更大规模的华侨博物院,并带头捐款50万人民币。改革开放后,中国侨联历届领导班子把完成嘉庚先生遗愿,在北京建设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积极推进,终于在2005年获国家立项,选址在与新中国侨务工作密不可分的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东口。侨博于2011年动工兴建,201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201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侨博获此殊荣,是对弘扬“嘉庚精神”的最佳诠释和最好纪念。
陈嘉庚倡议在北京兴建华侨博物馆的亲笔信函
作为全面展示中国海外移民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开馆10年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始终坚持为侨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宗旨,始终广泛深入开展华侨文物征集与保护工作,重视挖掘阐释华侨文物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精心策划展览和交流活动。经过1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已成为拥有馆藏文物藏品6万件(套)、图书资料1万余册、展示空间5000余平米、年开放时长2500余小时、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题博物馆,
各项业务工作沿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外景
全面反映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的藏品体系初步建立
10年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不断拓宽征集渠道,提升藏品征集数量和质量,馆藏资源不断充实。从启动建馆时的一张白纸,到开馆时1万件馆藏,再到目前6万件(套)文物藏品,侨博的藏品体系日益健全完善。目前,侨博登记馆藏珍贵文物528件(套),建成首个文物藏品修复实验室,建有藏品管理系统,藏品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侨博库房
侨博首批文物定级现场
侨博建成首个文物藏品修复实验室并正式投入
立体丰满的华侨历史文化展览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内设有4个基本展厅、3个临时展厅。常设的基本展“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华侨华人海外贡献、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等5部分,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图片1000多张,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辅助文物展示,帮助观众了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开拓、创业和所作贡献的历史,展示近代以来华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以及中国侨务机构的沿革发展。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厅内景
近年来,侨博坚持推陈出新,着力打造“主旋律”+“新热点”+“侨元素”三位一体的涉侨原创展览体系,坚持立足“侨”的特色,紧跟时代脉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举办了许多特色鲜明、聚焦重点、关注热点的展览。其中部分展览获评北京市博物馆优秀展览,一些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展。
“侨行万里 一脉岐黄——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广州站巡展
纸上风云五十年——《美洲华侨日报》(1940-1989)特展
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
“千年沧桑皆姓唐”——明信片上的唐人街特展
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
超越时空边界的网上博物馆初见成效
近年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创新打造“云游侨博”网络展示品牌,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观展方式。建设线上展示传播新平台,建成VR网上展馆,创新开展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多语种、多方言、多平台、成系列的网络直播,在多个平台制作发布成系列的短视频作品,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观展方式,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欢迎。2020-2023年网上观展达8174万人次。
侨博持续开展“云游侨博”展示传播活动
“华侨的瓷与外销的瓷”系列短视频
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云游侨博·馆长话藏品”直播活动
兼顾专业与大众需求的研究成果初成体系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坚持挖掘馆藏资源、展览成果,紧跟时代脉搏,紧扣中心任务,紧盯大众需求,充分整合馆内外涉侨研究资源,收获了不少研究成果。编写了一系列展览图录和《侨光异彩——藏品见证的华侨史》《筑梦之路——藏品见证的中国侨联史》等出版物,出版《文物天地·华侨文物专辑》,创办《华侨博物馆通讯》,持续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等权威新闻媒体供稿,研究成果渐成体系。
《华侨博物馆通讯》
侨博出版图书
思政引领文化支撑的社会教育体系初显成效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用好博物馆资源开展大思政课、学科教育、终身教育等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多所大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以“走进华侨博物馆”“文物进校园”“文化体验游”等方式,为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文化普及、终身学习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2022年侨博入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制作的教学资源入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连续举办“阳和启蛰万物春”“一物一品皆世界”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一物一品皆世界”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之“簪花游侨博”
“阳和启蛰万物春”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
全国涉侨博物馆协作网络初具规模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涉侨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推动40余家博物馆加入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启动分馆体系建设,搭建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推动涉侨博物馆资源整合,健康发展。
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在京签署《关于加强涉侨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州分馆、潮州分馆
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再上台阶
近年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大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等,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所获部分荣誉称号
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对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10年来在办馆理念、发展路径不断探索的认可和鼓励;是对过去工作成果的肯定,更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认真总结定级评估中发现的不足,继续补短板、强弱项,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立足自身特点,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侨联工作需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为海内外侨胞打造跨越时空的共同精神家园!
博物致知,共赴文化之约;
以侨为桥,共促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