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放映版REPO

这篇剧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百丽宫(191116 igc猎德店)
女王召见 The Audience
彼得·摩根 Peter Morgan 最新剧作
史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 执导
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从主创阵容就可以看出来团队对于类似题材的驾轻就熟。编剧Peter Morgan专注严肃八卦写作,尤其擅长历史人物政治人物的八卦题材,2006年因电影《女王》获得当年奥斯卡六项提名,而主演Helen Mirren,作为女王专业户,也曾在05年的《伊丽莎白一世》和《女王》中饰演两代女王,并获得包括“艾美奖,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等30多个最佳女主角。2013年,Helen Mirren凭借《女王召见》获得“奥利弗奖,托尼奖”等6座戏剧类最佳女主角奖。
君主立宪制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是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非常独特的一种制度,同时也是英国基于自身历史原因采用的一种具有一定妥协性的政治制度。该制度从法律和制度上将君主的权利和义务加以规定,将其限制在没有实际权利的国家的精神代表的位置,受人名的尊敬和爱戴。女王从制度上绝对的支持首相,而她们对首相的绝对支持,某种程度上,也是君王这个角色在现代政治社会仍然存在的原因之一。

而《女王召见》则讲述了英国女王1952年到剧上映之时2013年60余年间与十几任首相间的一个不成文的“相约星期二”的习俗。在每周二的晚上,时任首相会前往白金汉宫,与女王进行20分钟左右的会谈,整个会谈过程无人在场,且其内容也从未被透露。在话剧上演的几个小时内,横跨伊丽莎白二世在位几十年历史,覆盖了包括John Major, Winston Churchill, Harold Wilson, Gordon Brown, Margaret Thatcher, David Cameron等多个首相,从首相与女王的简短对话中,隐射英国政坛社会变化,穿插不同年龄阶段的女王与幼年女王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反映女王不同的性格切面。
虽然这个会面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所有的会面内容,仍然是编剧的想象产物,即使主角是一位仍然在世的长者。但是其所描述的女王仍应是其透过各方摄像头以及真实事件下推测得来的有一定合理性的让人信服的人物。全剧几个小时中,白金汉宫那个神秘的会客室是全剧大部分内容的发生地,仅仅出现过一幕与威尔逊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城堡的会面。整个剧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设计,女王的年龄是忽老忽幼的,但仍然存在某种内在逻辑,那个逻辑也许与时常穿插出现的幼年女王的身影有关。

所有的换装都是在舞台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未离开舞台,“首相来来去去,而女王是永恒的”,简直像魔术一样,可惜花絮里面卖了半天关子,仍然不告诉我们那个魔法到底是如何完成的。最神奇的是,除了服装妆容头发颜色会发生变化,Helen Mirren的声音,仪态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她还会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来调整不同阶段女王的口音特点(这是她在剧后访谈里说的,我的渣英语听不出来)。非常厉害,要知道整个剧都不是沿着时间脉络,每一幕的情绪都是割裂的,这对于演员调整自身情绪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除了来来去去的首相,同女王一样贯穿全剧的还有侍从官,在全剧开始之前,他就会站在幕布前一板一眼的介绍那个神秘的会客室里的摆设,椅子是什么样的,是谁设计的,墙上挂着谁的画,巴尔莫勒城堡的壁炉只有在特殊时期才会开启,一般用的是John Lewis百货买回来的电取暖器。他非常的了解女王,知道女王的一切习惯,会在女王生病的茶里面加三勺烈酒,帮助女王提振精神进行这一周一次的会面。

全剧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首相是威尔逊,他除了与女王在白金汉宫神秘的会客室会面,其中巴尔莫勒城堡的戏也是和他完成的。编剧应该是猜测,威尔逊是获得了女王友谊的一位首相,尽管女王从未表达过她对于首相的好恶,毕竟他是除了丘吉尔外唯一一位获得了与女王在“唐宁街10号”共进晚餐的殊荣的首相。他和他之前的每一任贵族出身的首相完全不同,他是第一位工党平民出身的首相。他第一次到白金汉宫与女王会面的时候,不会用糖夹,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要求与女王合影,抱怨不能带家人参会。
在巴尔莫勒城堡会面的时候,则表现出了与女王的熟悉。这一幕里出现了女王标志性的柯基,狗狗在舞台上果然一定是绝对的舞台焦点。他会随意拿出来女王的毯子盖在腿上,和女王抱怨寒冷的天气和对冷天野餐的抱怨,在女王面前抽着雪茄不介意暴露他资本家的习惯特质。还会背π和女王拿来的书,和女王显摆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们的第三次会面是他即将辞职之前,拥有优越记忆力的高智商的的威尔逊,开始记忆力衰退,疑似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他焦虑不安,深感痛苦。也是这一次,女王提出了去“唐宁街10号”进餐的愿望,这也是她唯一能给她这位老朋友的肯定和安慰他的力量。

另一位很有趣的会面是与撒切尔夫人,也是唯一的女首相。同样的女性领导人身份,在外界一直也对他们的关系有诸多猜测,在剧里面表现出来的是他俩似乎脾性不投,但是也并未公开不和,毕竟女王是永远支持首相的。一个有趣的点,是他们是唯一提到了年龄的一次会面,撒切尔夫人提到了自己比女王大6岁。

全剧在时间线上,最早的首相是丘吉尔,那是她父亲刚去世,加冕之前,她身着黑裙,像个学生一样捧着父亲交给她的箱子。这一次的会面已经表现出了女王的政治智慧。她敏锐的发现丘吉尔推迟加冕仪式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通过讨价还价和丘吉尔进行协商。她提出的交换就是她希望孩子可以从夫姓,给予丈夫更大的尊重,以维护家庭的和睦,但这样的想法被丘吉尔所反对。女王首先属于国家其次才是家庭。
而这种政治智慧也同样表现在了女王与时任首相艾登的会面中,女王通过明面上的会面报道和记录敏锐的发现了首相所隐瞒的入侵埃及的决策,并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仍未被接受。而女王不被接受的反对意见,和对自己不认可的决策的必须支持,也清晰地表达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随后,女王跪下为英国祈祷,Helen说,这是她在《女王》电影里就希望表达出的一幕,是她研究了女王所有资料,对她虔诚的基督徒身份和她公证诚信的人格魅力所做出的推测。她笃信这样的祈祷一定发生过,尽管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

这是一部因Helen Mirren的出色表现而互相成就的剧,甚至可以说,也许换一个演员,它就很难达到它的现有高度。尽管戏剧的编排、结构、布景确实都非常精妙,但所有的精妙都需要演员能够完成这种短时间的人物转换而成立,而Helen Mirren做到了,而且是如此的令人信服。毕竟在舞台上重现一位仍然在世的名人是多么的难。
花絮还提了几个有趣的点,这部剧的上映时期,前首相的卡梅隆曾经去看过,他向剧中扮演自己的演员抱怨“我什么时候那么走路了”,随后他妻子马上说“你就是那么走路的”。而剧在美国上映时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也曾看过,而且不自觉的被Helen融入到了结尾的政治梗中,颇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