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浙江林间奏响“共富”乐章_中国名牌网_中国名牌网

0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浙江林间奏响“共富”乐章

202411/1517:47
2024-11-1517:47
来源: 新华网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浙江林间奏响“共富”乐章

核心提示:

  今年10月12日,浙江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强村富民工作现场会在浙江常山召开。作为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绩突出集体,常山县去年的林业总产值达63.37亿元,同比增长17.4%。

    而这仅仅是浙江深化集体林改、成果遍地开花的一个缩影。根据会上数据显示,目前浙江集体林地平均每亩产值达到了1361元,数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之多。部分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林业,林业经济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近年来,浙江林业努力把“七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通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山区林间“含绿量”“含金量”双双提升,在涛涛林海里奏响了强村富民的“共富”乐章。

    11月5日-8日,“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媒体团走进浙江多地,探访摸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强村富民的“浙江模式”。

    优化提升服务,激发林地资源新活力。在常山,意向投资人只需输入种植需求和具体面积,相应的地块就会在林权收储和交易平台的动态地图中呈现。上了年纪的林农只需在手机客户端上下个单,就能让家中果实累累的山林地“变成”货架上琳琅满目林产品。

    现如今,数字化成为了常山当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大赋能,激发林地资源新活力,实现权属清晰化、资源集中化、服务专业化。

  

 

    聚焦林业发展难点短板,常山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成立了林事服务中心,打通对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搭建“U林事”数字平台,当地采用“线上+线下”订单式服务机制,农户或经营主体通过手机端“一键下达”订单,中心通过管理端“一键受单、一键派单”。不仅实现产业、市场、企业、农户四端一并串联,还有劳务队伍、科研专家等5支专业队伍为林业主体提供技术、机械等全链条服务,实现降本增效。

    而截至目前,林事服务中心已拥有专业化水准的劳务队伍23支,人数达600余名,为全县林业主体节约成本约400万元。

    产业发展周期漫长、林区基础设施薄弱、前期投资压力较大……针对企业在入驻林业时的重重顾虑,在杭州建德的大同镇,通过建设林业标准地为工商资本“上山入林”、经营主体“拎包入住”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便利。“我们在林区道路、设施用房、水电、喷灌设备上投资了2000余万”,大同镇副镇长汪海峰介绍,林业标准地由镇村出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租赁方家庭农场只需承担林地流转租金、基础设施使用租金和种植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了前期成本,也能持续为村集体增收,解决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浙江林业坚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优化制定财政金融支持、发展要素保障、市场准入机制、社会服务保障等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从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获得林地经营权,建立林业“标准地”双向供给体系,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经营模式,拓宽兴绿富民新渠道。在浙江浦江的虞宅乡桥头村,林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地如火如荼。自2012年成为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村以来,当地以纯土地入股与工商资本结合,大力发展香榧产业。通过“保底+递增”的长期分红模式,农民从以前的不关心、甚至阻挠开发,变为主动关注、支持开发,形成“林农-工商资本”利益共同体,留守村里的40余名妇女和中老年人还实现了家门口打工,劳务工资就有80余万元。

    这些年,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美丽乡村得到建设,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更是发生了质的转变。而截至目前,桥头村的经验已经在全县多点开花,浦江已成功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29个,成为全国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最多的县。

  

 

    在建德市李家镇三溪村,依托于当地林业局与李家镇政府的共同筹谋,村子实现了与寿昌林场的成功“牵手”,按照“统一流转、标准建设、资源入股、合作运营、强村富民”的闭环机制,集中连片流转低效毛竹林,探索以“油茶树+中药材”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举扭转当地竹林低产低效的态势。

    在“场村合作”之中,双方优势互补,创新林地、技术、资金等要素组合模式,实现了“1+1>2”的合作效果,并按照“村集体65%,国有林场35%”的比例分红,充分保障村集体与村民利益。

  

 

    在常山县芳村镇,“乡村合伙人”机制成为了撬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杠杆”。依托“国企搭台+新农人引领+集体入股+百姓受益”的运营模式,当地打造了油茶产业共富工坊,由村集体入股经营场所,招募新头雁回乡创业,对农户茶籽进行统一收购、制作、包装、销售,并配套建立油茶特色文化餐厅,建立了一条“一产种植、二产古榨、三产研学”的油茶共富路,带动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9万元,600户林农年均增收2万元,有效助推共同富裕在未来乡村开花结果。

    浙江林业坚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创新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地以股份合作、林业融资租赁、合伙创业共富等形式,让林农变股东、资产变资金、单打变抱团,拓宽兴绿富民新渠道,林农钱袋鼓起来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促进产业升级 释放林业发展新潜能

    从过去无人打理的荒山,到如今村民增收共富的“金山”, 依托林下套种模式,遂昌金竹镇叶村村快速成长为油茶林套种三叶青的林下种植示范地。通过大力发展以黄精、三叶青为主的林下中药材产业,在叶村村,一片油茶林可以产生租金、油茶收益、中药材收益三种价值变现,完成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了林权价值的多样化增值。而通过将企业引进至“家门口”,叶村村还开拓了从油茶林到加工厂、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连接新思路,贯通油茶种植、加工、销售上下游的全产业链。

    同样是在遂昌的湖山乡坪峰村,当地利用700余亩水库及近4万亩公益林的区位优势,当地创新“集体控股+农户入股”合作机制,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发展渔业养殖,有效利用好补偿资金,开拓生态产品转化新路径。

    加快培育“林下经济+”新业态,浦江的光明村打破地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发展受限的局面,将“林下养蜂”打造成为当地村民与村集体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当地还打造了蜜蜂科普馆,开拓了研学项目。科普研学活动同时串联起村中石斑鱼基地、红宝石玉米基地、树莓种植基地等多种产业,构建起“产-学-研-游”的联建发展机制。一条以中蜂养殖、休闲研学与农业旅游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甜蜜”链条正在逐渐延伸。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突破180万元,并解决当地劳动力约60人的就业问题,村民通过务工、认养蜂箱等方式实现人均增收约千元。

    林地能种树、能种药、能旅游,林业有灵活资源、有丰厚收益、有增值空间,浙江坚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可复制借鉴的绿色路径。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