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AI.x-AIGC专属社区-51CTO.COM

大语言模型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发布于 2024-9-2 02:10
浏览
0收藏

大语言模型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AI.x社区

论文标题: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in the Practice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408.09416​

一、结论写在前面

论文总结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广泛而深刻的问题,聚焦当前备受瞩目的AI领域,涵盖行业趋势、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等多个维度。论文细致筛选出既发人深省又具实践意义的问题,并针对每一问题提供细致入微且富有洞察力的答案。

为便于读者理解和参考,论文特将这些问题从计算力基础设施、软件架构、数据资源、应用场景和脑科学五个核心维度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类和整理。

论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前沿的AI知识框架,帮助各行各业的人士把握AI发展的脉搏,激发创新思维,推动产业进步。


二、论文的简单介绍

2.1 计算力基础设施

问题:什么是云-边-端协同架构?(Question: What is the cloud-edge-end collaborative architecture?)    

云-边-端协同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架构,旨在有效整合云(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端)、边(连接到云服务的设备端)和端(用户设备或传感器等)的计算、存储、通信、控制等资源,实现协同工作。该架构整合了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终端计算的资源,实现高效的资源调度和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从而支持各种复杂应用场景[1],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工业自动化等。

具体而言,云边端协同架构的工作流程可能包括以下环节:1. 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负责收集各种数据,如环境参数、用户行为等。2。边缘处理:边缘设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以减轻云端的计算压力并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3. 云计算:云服务器接收来自边缘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计算,并生成有价值的洞察和决策支持。在某些场景中,云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4. 协同工作:通过高效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换机制,云、边和终端能够实现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

云边端协同架构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计算资源,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响应速度,并降低数据传输的成本和风险。此外,它还能支持更灵活和可扩展的系统架构,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计划相关政策对企业的影响。(Question: The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 Plan related policies on enterprises)

信创计划(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计划)及相关国产替代政策旨在推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             然而,信创计划的实施和国产替代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和瓶颈;国外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的制约和限制,以及用户习惯和市场接受度的变化。因此,在实施这些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加速芯片市场已迅速扩大至近140万片的规模,其中GPU卡以其优异的性能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份额高达85%。国产AI芯片出货量已突破20万片大关,占整个市场的约14%。2022年,中国加速芯片市场的出货量约为109万片,国际巨头Nvidia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产AI芯片品牌未来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和飞跃。

2.2 软件架构

问题:拥有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必要性(Question: The necessity of having your own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提高业务效率和准确性:大型模型具有强大的拟合能力和泛化性能,能够自动完成许多传统的数据处理和决策任务,从而提高企业业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保护商业秘密和数据隐私: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隐私和保密性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拥有私有专属大模型的企业能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和数据隐私,避免数据泄露和外部攻击的风险,保障企业的核心利益和竞争优势。    

•定制化开发和使用:私有专属大模型可以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特点进行定制化开发和使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零售领域,大模型可以根据企业的产品特性和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推荐和制定营销策略;在制造领域,大模型可以根据生产线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进行智能规划和优化。

•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拥有私有专属大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增强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大模型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并提前规划和抢占市场。同时,大模型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洞察和科学决策依据,提升其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

问题:何时使用微调与何时使用RAG(Question: When to utilize fine-tuning versus when to employ RAG)

当你需要强化模型的现有知识或适应复杂指令时,微调[2]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微调通过在新的任务的有标签数据集上进行监督学习,更新整个模型的参数,从而提高模型在新任务上的性能。优点:它可以提高模型的交互效率,使模型更好地适应新任务。缺点:它消耗计算资源和训练时间,并且在资源有限或数据不足时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

RAG 适用于需要大量外部知识的场景,如知识密集型任务。RAG 通过结合检索器和生成器,能够提供更准确、相关的答案,并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优势:它能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外部知识,并增强模型的回答能力。劣势:与微调相比,RAG 架构更为复杂,优化模块可能更具挑战性。

问题:在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s)时遇到了哪些关键挑战?(Question: What were the ke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training of LLMs?)

•高计算资源消耗:大型模型训练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包括高性能 GPU 和大容量存储空间 [3]。这可能导致高昂的训练成本和对硬件资源的高要求。

•超参数搜索:大型模型训练的效果直接与超参数配置相关。为特定数据集和应用场景搜索最佳超参数至关重要。

•数据管理:面对数据多样性、数据覆盖率、数据噪声和数据质量等问题,大型模型容易出现欠拟合和过拟合问题,导致模型在新数据上的表现不佳和产生幻觉。

•可解释性:大型模型的复杂性和参数数量常常使其决策过程不透明,可能导致归因和追溯困难。同时,这也限制了模型在需要高可解释性场景中的应用。

•风险控制:大型模型的训练和使用可能引发一系列 AI 安全问题,如偏见、违规和不公平。如果训练数据包含偏见、误导性和有毒信息,模型可能内化这些偏见并导致相应结果。

•大模型性能评估:使用公共基准进行评估。对于某些任务,可以使用自动化评估指标,而对于某些任务,可以使用人工评估。    

2.3 数据资源

问题:如何标注监督微调(SFT)数据集?(Question: How to annotate a supervised fine-tuning (SFT) dataset?)

1.明确任务和目标:确定数据集的目的和目标,例如用于微调语言模型、分类任务或其他NLP任务。确定数据集需要包含哪些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等。

2.数据收集:从各种来源(如互联网、内部数据库等)收集原始数据。确保数据集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以覆盖各种可能的场景和情况。

3.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标准化格式等。

4.标注规范制定:制定详细的标注规范,明确每个标签的含义和标注标准。确保标注规范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便不同标注者之间能够保持一致。

5.标注数据:根据标注规范对数据进行标注。这可以通过众包平台、内部团队或专业标注公司完成。

6.质量控制:实施交叉检查和审核标注结果等质量控制步骤,以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质量。为标注者提供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标注质量。

7. 数据集划分:将标注好的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用于模型训练和评估。

问题:众包平台发布任务的标准和规范(Questio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issuance of tasks on crowdsourcing platforms)

在众包平台上发布标注任务时,可能会遇到标准和规范定义不明确的问题。这通常是由于任务本身的复杂性和标注者的主观性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详细的标注指南:提供清晰具体的标注指南,以阐明每个标签的含义和标注标准。使用示例和案例研究来帮助标注人员理解标注规范。

2.试标注和审核:要求标注人员进行试标注,并审核他们的标注结果,以评估其准确性和一致性。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注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或将任务重新分配给其他标注人员。

3.定期反馈和更新:定期收集标注人员的反馈和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标注指南和规范。总结并回答标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供标注人员参考。

问题:在构建知识图谱问答数据集时,是否会忽视知识图谱的重要维度?(Question: When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graph question-answering dataset, does it pose an issue of neglecting vital dimensions of the knowledge graph?)

在创建知识图谱问答数据集时,确保问题足够多样化和全面以覆盖知识图谱的所有重要维度是一个挑战。以下是一些策略和建议,可以帮助解决标注者在提问时可能遗漏某些知识图谱维度的问题:    

1.清晰的知识图谱结构:在开始标注之前,深入理解和分析知识图谱的结构,明确关键实体、属性、关系及其重要性。制定详细的标注指南,清晰列出需要覆盖的所有维度,以及每个维度的示例问题和可能的答案模式。

2.设计多样化的问答模板:根据知识图谱的不同维度,设计多种类型的问答模板,包括询问实体的基本属性、关系查询、逻辑推理等。确保问答模板能够覆盖知识图谱的主要方面,同时避免重复和冗余。

3.分阶段标注与审核:分阶段进行标注任务,每个阶段关注知识图谱的不同维度或领域。建立由经验丰富的标注人员或专家进行审核的机制,以确保问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反馈与迭代:鼓励标注人员相互讨论和分享经验,识别并改进缺失的维度。根据审核结果和反馈,定期更新标注指南和问题模板,持续优化标注流程。

5.自动化辅助工具: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自动化工具,识别标注过程中可能遗漏的维度。例如,可以开发基于知识图谱的自动问答系统原型,通过生成问题辅助标注人员发现潜在的缺失维度。

6.社区参与:邀请知识图谱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和社区成员参与标注过程,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补充和完善数据集。通过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促进跨领域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数据集质量。

7.持续维护与更新:认识到知识图谱的动态性,定期更新数据集以反映知识图谱的最新变化。鼓励用户反馈和数据共享,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集中的错误和遗漏。

8.质量评估与保障:实施严格的质量评估机制,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人工评估、自动化测试和交叉验证,全面评估数据集的质量。

问题: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返回结果时会遇到哪些挑战?(Question: What challenges arise when utilizing LLMs for evaluating returned results?)

在使用LLM 评估返回结果时,如果评估过程仅限于语义考虑,确实存在倾向通过精心设计的示例挑战模型的模仿,从而有意暴露模型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甚至可能放大这些特定问题。这种策略常用于模型鲁棒性测试或性能边界探索,旨在发现并优化模型弱点。

另一方面,用户输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能显著影响LLM的性能。不同用户可能以不同方式表达相似需求,或输入可能包含噪声、歧义或不完全准确的信息,这可能导致LLM评估结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改进和优化:

1.构建全面的评估系统:设计包含多种类型、风格和难度的评估案例,全面考察LLM的语义理解、逻辑推理、上下文把握等能力。引入人工评估和自动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在模型训练阶段,通过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着重提升模型对不同类型数据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3.优化用户输入处理:开发智能预处理模块,对用户输入进行自动纠错、语义分析和意图识别,以减少因用户输入问题导致的模型性能下降。提供用户指导或反馈机制,帮助用户更有效地表达需求,从而提高LLM的评估准确性。

4.持续迭代与优化:基于评估结果和用户反馈,LLM持续迭代和优化,以提高其在处理复杂输入和评估结果方面的准确性。

2.4 应用场景

问题:Gemini Live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是否可以通过工程实践实现?(Question: What is the mechanism behind Gemini Live, and can it be implemented through engineering practices?)

Gemini Live是Google推出的新型语音聊天功能,其工作原理与GPT-4o类似。用户可以选择多种声音进行对话,实现无缝对话体验。Gemini Live特别注重对话的自由流动,允许用户在对方说话时打断。这种设计使得用户可以在对话中的任何时刻打断或暂停,非常适合需要多任务处理的场景。即使在手机锁定时,Gemini Live也能在后台工作,确保用户随时获取信息。

Gemini Live的工程实现涉及多个技术领域。通过将多模态输入表示为序列token进行处理,输入模块不同,中间的统一表示模块可以共享。我们可以从llava和Qwen-audio的架构中获得灵感。输入不需要OCR文本识别工具或语音识别工具,能够实现端到端理解输出。它们通过ViT和音频编码模块处理输入信号,后续的解码器可以基于llamas模型。

问题:从文档中提取特定数据表格时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克服?(Question: What challenges arise when extracting specific data tables from documents, and how can they be overcome?)

在文档管理中,准确地定位多个表格及其页面的位置是第一步,这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面对文档中复杂多变的表格结构,尤其是那些没有边框或特殊布局的表格,要准确解析并转换为标准的CSV格式无疑是一项挑战。此时,Camelot等工具凭借其高效准确的表格内容提取能力,已成为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佼佼者。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使用多模态大模型直接理解和解析文档中的表格。这种方法在复杂场景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并能更智能地捕捉表格的语义和结构信息。尽管如此,从源头优化文档处理流程,即在文档准备阶段分别以结构化的uson格式呈现和提交表格数据,无疑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的最佳实践。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后续的数据提取和转换工作,还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重用性,为数据分析和挖掘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题:GraphRAG是如何被利用的,与RAG相比其关键特性是什么?(Question: How is GraphRAG utilized and what are its key features compared to RAG)

GraphRAG是一个结合了知识图谱[5]和LLMs的RAG(检索增强生成)系统。它通过利用图关系来发现和验证信息,显著提高了RAG系统的准确性和可扩展性。GraphRAG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问答、信息检索等。它通过推理和验证数据生成更准确和全面的答案。    

RAG模型所依赖的知识往往是离散且零散的。相比之下,通过图结构组织的知识图谱展现出高度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特点。知识图谱以图结构作为存储基础,这种设计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有效整合,还极大地便利了知识发现过程,体现在图存储、图查询、图搜索和图计算等一系列高级功能上。一旦构建完成,知识图谱形成了一个自洽且全面的超越传统数据存储形式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JSON文件中的半结构化信息,还是非结构化文本中的广泛分布的知识碎片,以及多模态数据,都能无缝整合并转化为交互式图结构。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用户不再需要关心知识的存储位置,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或图查询语言查询图谱,便可自由探索和挖掘所需信息,极大地提升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和便利性。因此,知识图谱不仅是知识表示和存储方式的创新,也是推动智能应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基石。

问题:在企业环境中,是否存在仅需处理文档数据而不需构建复杂知识图谱的情况?知识图谱是否仅在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多样化、异构和多模态数据时才是组织这些数据的首选方式?此外,是否由于强调知识图谱研究而自然推荐在所有场景中使用知识图谱,而非基于具体需求来考虑?(Question: In a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is there a situation where only document data needs to be processed without building a complex knowledge graph? Is knowledge graph the preferred way to organize this data only when faced with diversified, heterogeneous and multimodal data from the Internet? In addition, is it natural to recommend the use of knowledge graphs in all scenarios because of the focus on knowledge graph research,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it based on specific needs?)

首先,针对企业环境中用户的数据处理需求,确实有部分用户不需要构建复杂的知识图谱来处理文档。这是因为文档处理通常涉及读取、编辑、存储和检索等基本操作,这些在现有的RAG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无需引入更复杂的知识图谱技术。

其次,在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多源、异构和多模态数据时,知识图谱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组织方式。知识图谱能够整合这些复杂的数据源,并通过图结构清晰地表示实体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这种能力在处理大规模和复杂数据集时尤为重要。

尽管知识图谱有许多优势,但它们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在选择是否使用知识图谱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数据特性和处理复杂度进行综合评估。只有当确定知识图谱能带来显著效益时,我们才应考虑使用它们。采用知识图谱后,其精确度将显著提高,召回率则会降低。GraphRAG通过结合知识图谱和LLMs的优势,能有效解决理解知识图谱的问题。它利用知识图谱作为事实信息的结构化存储库,并利用LLMs进行推理和生成,从而实现对复杂查询的准确回答。此外,GraphRAG还支持多模态特征的组合,能够处理文本和图像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因此,在企业环境中,一些用户可能只需要处理文档材料,而不需要构建知识图谱;而在面对互联网上多样化的、异构的、多模态的数据时,知识图谱可能会成为组织数据的优选方式。然而,是否使用知识图谱仍需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问题:在新闻领域,如何解决大模型识别'USA'和'America'为同一实体的问题?(Question: In the news domain, how can the issue of LLMs recognizing ’USA’ and ’America’ as the same entity be resolved?)    

大模型在识别出实体后,解决USA和America是否为同一实体的问题主要涉及实体消歧和实体链接技术。大模型仅解决了整个需求中的一个环节。实体消歧是指解决同名多义词的问题,如Apple。将识别出的实体与知识库(如Wikipedia、DBpedia等)中的实体进行链接。通过计算实体与知识库中实体的相似度(如基于向量的相似度计算)来确定它们是否代表同一实体。例如,可以利用Wikipedia中的实体页面和重定向页面信息来确认USA和America是否链接到同一页面。在确认USA和America为同一实体后,需要进行实体归一化,即所有指向该实体的不同名称统一为标准形式(如“美国”)。这有助于后续的实体关联、检索和数据分析。

问题:在软件安全领域,如何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漏洞数据库间的实体对齐?其优势何在?(Question: In the realm of software security, how can knowledge graph technology be leveraged to achieve entity alignment across vulnerability database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approach when compared to big model matching methods?)

在软件安全领域,知识图谱技术[7]通过深度结构化数据和精确关系挖掘,构建了具有丰富信息和清晰结构的漏洞数据库知识网络。它定义了漏洞、软件、制造商等关键实体,以及“影响”和“修复”等复杂关系。经过图形化组织,形成直观且动态的图谱,其中节点代表实体,边代表关系,构成清晰的信息网络。实体对齐(又称实体匹配、实体解析)模型解决了数据冗余和不一致问题,确保了实体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数据库的可用性。这不仅加速了安全风险评估,还为漏洞修复和应急响应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

优势:

1.结构化表示:知识图谱以结构化形式表示知识,使得实体间的关系更加清晰、直观,易于理解和查询。

2.强解释性:相较于大模型的黑箱特性,知识图谱的对齐过程更为透明,对齐结果可通过分析实体和关系进行解释。

3.领域适应性:在软件安全领域,知识图谱能充分利用领域专业知识和规则,提高对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4.低数据依赖性:知识图谱的对齐过程主要依赖于数据本身的结构和关系,对外部训练数据的依赖程度较低。

缺点:

1.高构建成本:构建知识图谱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来定义实体、关系和规则,以及预处理和清洗数据。

2.灵活性差:知识图谱的结构相对固定,难以快速适应数据的变化和更新。相比之下,大模型可通过重新训练适应新数据和任务。

3.依赖领域知识: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对齐过程需要领域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和应用范围。

问题: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与大模型的结合是否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Question: In the field of robotics, does the integration of robots with big models possess significa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与大模型的结合展现了极其广泛和实际的应用价值。这种结合不仅强化了机器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还极大地提升了其多模态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多任务场景。

以家政机器人为例,如Aloha等先进系统,它们需要处理一系列琐碎而细致的任务,从扫地、叠被子到烹饪、浇花。每项任务都要求机器人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将大模型引入家政机器人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实现以下显著优势:    

1.增强感知能力:大模型能够处理和分析来自多种传感器的数据,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从而赋予机器人更全面和准确的感知能力。这种多模态感知的提升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家庭环境的复杂变化。

2.优化认知能力:大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和推理[8]能力,能够基于海量数据进行知识学习和模式识别。这使得家政机器人在面对不同任务时能够迅速调用相关知识,并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行动计划。同时,大模型还能帮助机器人协调和优化任务,确保整体工作效率和效果。

3.灵活的任务处理能力:在大模型的支持下,家政机器人能够更灵活地处理各种任务。无论是简单的扫地、叠被子,还是复杂的烹饪、浇花任务,机器人都能根据当前环境和用户需求做出智能判断和决策。此外,大模型还能帮助机器人不断学习和优化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庭需求。

4.提升用户体验:大模型与家政机器人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还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机器人互动,下达指令或提出需求。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执行结果。这种智能交互方式使家政机器人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和伙伴。

问题:长上下文语言模型和RAG分别适用于哪些场景,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Question: What scenarios are best suited for the long-context language model and RAG, and what ar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长上下文语言模型特别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连续文本并理解长距离依赖的场景。例如,法律研究、医疗诊断和金融分析等领域通常需要对长文档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优势:

1. 长距离依赖理解:能够保留文本间的长距离依赖关系,从而更准确地理解长文档中的信息。}_

2.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随着上下文窗口的扩大,模型能够快速从大量数据中搜索和检索信息,提高研究效率和数据分析能力。

劣势:

1. 高计算资源消耗:处理长文本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内存,对硬件要求高。

2 . 高训练难度:长文本的训练过程复杂,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和更大的数据集。

RAG适用于需要结合大量外部知识生成答案的场景,如问答系统、内容创作等。它通过检索外部知识库来增强模型的回答能力。

优势:

1.知识丰富性:能够检索外部知识库,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提升模型回答的质量。

2.高准确性:结合检索到的信息,能够生成更准确的答案,减少生成模型可能出现的“幻觉”问题。

3. 灵活性:RAG框架使模型能适应多种任务,具有高度灵活性。劣势:1. 对外部数据的依赖:需要依赖外部知识库。若知识库不全面或未及时更新,可能影响回答质量。\mathsfZ}。检索效率:检索过程可能增加系统响应时间,影响用户体验。3. 集成复杂性:检索系统与生成模型需有效集成,实施可能复杂,增加系统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问题:不同类型的AI搜索,包括Perplexity AI、大模型驱动的搜索、传统搜索公司的AI驱动搜索解决方案以及AI搜索初创公司,它们采用的技术栈在关键技术上有哪些差异?(Question: What are the key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stacks employed by various types of AI search, including Perplexity AI, Big model-powered search, AI-powered search solutions from traditional search companies, and AI search startups?)    

目前,不同类型的AI搜索在技术栈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模型、技术集成、应用场景及优化策略上。

1.Perplexity AI 基于先进的 LLM 构建,包括 GPT-3.5 和 GPT-4,以及 Bing 搜索引擎 API,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技术整合:Perplexity 将生成式 AI 与搜索技术结合,并与微软的 Bing 搜索引擎结合,打造出一种新的 AI 赋能的对话式搜索引擎。应用场景:提供直接答案和总结,并引用相关来源支持多轮对话和上下文记忆能力。优化策略:通过持续迭代优化产品性能,提升用户体验,并推出多种工具产品如 Copilot、Bird SQL 等。

2.大模型驱动的搜索主要侧重于作为多轮对话机器人的骨干。此外,它还支持文档上传以进行 RAG。技术整合:深度整合大模型与向量数据库以缓解幻觉问题。应用场景:聊天机器人和知识库问答。优化策略:他们强调不断精炼和优化基础模型的重要性。这包括增强模型处理长上下文的能力,加速推理速度,以及实施直接影响模型性能和准确性的其他改进。

3.传统搜索公司提供的 AI 驱动搜索解决方案,传统搜索公司通常基于其积累的大量数据和搜索技术,结合生成式 AI 技术进行优化。技术整合:在原有搜索引擎基础上整合 AI 技术,提高搜索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改善结果展示效果。应用场景:继续巩固和扩展搜索引擎市场,提供更丰富和个性化的搜索结果。优化策略:结合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持续优化搜索算法和用户体验,同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4.AI搜索初创公司通常选择开源或商业化的大模型作为其基础平台,然后与搜索引擎API集成,精心调整和优化这些模型,以满足本地市场和个体用户偏好的独特需求。技术整合:AI搜索初创公司将语义分析和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整合到其基础模型中。这些整合使得对用户查询的理解更深入,从而提供更相关和准确的搜索结果。应用场景:可以专注于特定领域或场景,如电子商务搜索、学术搜索、法律搜索等,或者在通用领域进行搜索。优化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和迭代优化,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探索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机会。

问题:图计算、图神经网络和知识图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图计算领域,你认为应该更多地强调图数据库存储的研究,而不是图神经网络吗?另外,想知道在图神经网络中将节点表示为向量的目的是什么?(Questio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ph computing, graph neur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graphs? In the field of graph computing, do you think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research on graph database storage rather than graph neural networks? In addition, I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is the purpose of representing nodes as vectors in graph neural networks?)

图计算、图神经网络(GNNs)和知识图谱在AI和大数据领域密切相关,但具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应用。

图计算专注于处理和分析图结构数据,使用路径搜索、中心性度量和社区检测等算法。它不仅包括图数据库存储,还包括高效的数据处理、特征提取和各种计算任务。    

GNNs(图神经网络)是专为图数据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们通过消息传递捕捉依赖关系,并在分类、聚类和链接预测等任务中表现出色。它们处理非欧几里得数据的能力使其在社交网络、推荐系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非常有用。GNN研究专注于设计有效的神经架构,并利用复杂的模式进行预测和推理。

知识图谱将知识表示为实体和关系的图,支持问答、推荐和搜索等应用。它们为GNNs提供了丰富的图数据,GNNs通过节点分类、链接预测和关系推理等任务增强知识图谱的表示和应用。

总之,知识图谱创造图数据,图计算探索它,而GNNs利用它来增强表示和应用能力。

图数据库存储是图计算的关键方面,专注于为后续处理和分析高效可靠地存储图结构化数据。然而,图计算研究不仅限于存储,还包括数据处理、特征提取和各种图上的计算任务。

节点向量表示是GNNs跨任务的基础,捕捉图数据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以辅助预测和推理。没有它们,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是不可行的。密集表示推动深度学习,并实现高效的并行计算,加速推理。

问题: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兴起,知识图谱的相关性是在减弱还是在被放弃?(Questi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big model technologies, is the relevance of knowledge graphs diminishing or being abandoned?)

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深刻影响了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应用。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架构和应用范围,但它们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协同作用创造了一种双知识引擎(大模型和知识图谱)共同工作的新模式,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边界。

大型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表示学习、跨领域泛化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为人工智能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在海量数据上进行训练,捕捉到更丰富、微妙的知识表示,解决了知识图谱在覆盖范围、更新速度和推理灵活性方面的局限。

同时,知识图谱作为结构化知识存储和推理的基石,提供了精确、可解释且易于查询的知识表示,这对于需要高精度和可解释性的AI应用至关重要。它们的实体、关系和属性为智能服务提供了坚实的语义基础,支持复杂的查询、推理和决策支持,缓解了大型模型的幻觉和逻辑错误。

如今,知识图谱项目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大型模型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双知识引擎协同工作的新范式。这种合作增强了知识集成、利用和整体智能能力,如理解、推理和创造力。大型模型可以从知识图谱中学习,以提高特定领域的性能,而知识图谱则可以利用大型模型的新见解进行更新和扩展。

知识图谱曾是研究热点,在信息检索、问答和推荐系统中显示出巨大潜力。随着大型模型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共同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创新。

总之,大型模型技术与知识图谱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深入,双知识引擎模型将在各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促进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    

2.5 脑科学

问题:脑科学领域内工业转型的当前进展和轨迹是什么?(Question: What is the current progress and trajectory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brain science?)

脑科学的工业化转型[9]正加速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里程碑。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正悄然兴起。它彻底革新了人脑与先进外部设备的无缝连接,为信息的即时传输和精细控制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这项技术不仅预示着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而且预示着医疗领域即将迎来个性化和精准治疗的新时代,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

另一方面,脑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深刻影响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轨迹。通过将脑科学的深刻洞见融入AI技术的研发中,不仅赋予人工智能系统更接近人类思维的能力,还极大地推动了AI技术边界的扩展和性能的飞跃。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为AI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感来源,也为未来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铺平了道路。

更重要的是,脑科学在保护人脑健康和攻克脑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为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还有助于构建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脑健康管理系统,为人脑健康和福祉构筑坚实的防线。             

总之,脑科学的工业转型不仅是一场科技革命,更是对人类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贡献。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它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智能和健康的新时代。

问题:脑科学领域能为Transformer模型的未来发展和进步提供哪些宝贵的见解?(Question: What valuable insights can the field of brain science offer to inform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of Transformer models?)

脑科学对Transformer模型的深刻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展现了两者在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上的美妙共鸣:

1.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模型中的自注意力机制是对大脑高效信息处理策略的简化模拟。面对复杂信息时,大脑能迅速锁定关键信息并忽略冗余细节,这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注意力分配机制。

2.记忆机制:人脑拥有复杂而精密的记忆系统,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以及高效的记忆存储和检索机制。这一生物特性为模型架构在记忆处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借鉴大脑的记忆机制。

3.多脑区协同信息处理范式:人类的认知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赖于多个脑区之间的紧密协作和信息交换,形成脑回路(脑连接组,脑连通性)以实现认知功能。这种多脑区协同机制在构建复杂信息处理系统时为模型设计思路提供了帮助。通过模拟不同脑区的功能分工与协同,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认知任务。

4.动态系统视角下的脑启发机制:作为一个高度动态的系统,大脑的内部机制远非简单的电信号传输所能涵盖。诸如记忆的形成与遗忘、情绪的波动与调节等复杂现象,往往涉及复杂的化学物质反应与调节。这一视角促使我们在设计Transformer模型时,不仅要关注计算层面的优化,还要探索如何引入更多元化的机制(如动态权重调整、情感计算等),以构建一个更接近人类智能的脑启发模型。    

5.能耗问题:大脑的能耗远低于Transformer大型模型,主要原因包括:生物组件的高效性:神经元和突触的能量效率远超电子组件。并行与分布式处理:信息处理高度并行和分布式,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能耗。稀疏连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稀疏的,减少了不必要的信息处理。适应性可塑性:能够根据学习和经验优化神经网络,降低能耗。进化优化:长期的进化使得大脑发展出高效的能耗机制。高效能源利用:依赖葡萄糖供能,无能源储备,强调高效能耗的重要性。

问题:agents记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能否从脑科学的进展中获得启发和指导?(Question: Can the design and functionality of agents’ memory systems be inspired and informed by advancements in brain science?)

agents的记忆确实可以从脑科学中获得灵感。大脑的记忆机制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等。这些机制为agents的记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受大脑工作记忆机制的启发,人工神经网络中的DNC(Differential Neural Computer)将序列控制和记忆存储分为两个模块,提高了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此外,大脑中的持续学习机制也为agents在掌握一项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技能提供了灵感。

本文转载自 AI帝国​,作者: 无影寺

已于2024-9-2 10:36:23修改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