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始建于1978年,1987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2年,学校成立计算机学院,下辖计算机系、计算中心以及CAD研究中心。1998年,学校撤销计算机学院,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学校成立软件学院。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24年9月19日,学校融合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保留软件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牌子,全面开启信息学科发展新篇章,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A,软件工程获评A-。计算机科学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位列QS排名第36位。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7年,获批国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21年,获批国家级“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计划2.0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10余人;正高级职称46人、副高级职称37人。现有在读本科生1483人(另有国豪书院本科生209人)、硕士研究生661人、博士研究生375人(截止到2024年11月)。
学院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形成了“一体两翼双引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包括国家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在内的优质课程体系,获批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6门上海市一流课程,连续6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学院拥有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网络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Linux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感知与规划重大工程软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总值1亿多元的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认知互联网创新平台。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百余项,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与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科研成果广泛服务于交通、金融、电力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将秉承“同济天下、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学科自身整体实力水平,加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推进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同济力量。
答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是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方式招生的,2024年招生专业有MBA、法律(非法学)、MPA、工程管理专硕(MEM)、MPAcc、金融专硕(MF)、法律(法学)、电子与信息、教育管等20多个,学制2~3年,总学费7.5~60.8万.
答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的部分授课老师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可以带领进修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专业有一定的见解,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拓展进修人员的知识面,使其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量得到提高,所以可以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答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不同,获得证书是不一样的。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是获得结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非全日制研究生是获得双证的,即同时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学历证书。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的获得国外硕士学位证书的。考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后,使用效力等同于国内双证。其中,同等学力申硕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是学位教育,只能提升学位,不能提升学历,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可以提升学历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