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来源:路灯在职研究生
时间:2024-08-08 13:21:33
第一部分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8 修订版)
第一编 法理学
导论
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 法理学的对象
二、 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二) 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三) 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法理学的历史
一、 奴隶社会的法理学思想
古希腊法律文明与法理学思想;古罗马法律文明与法理学思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法
理学思想。
二、 封建社会的法理学思想
西欧中世纪的法理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律学与法理学思想。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理学
资本主义兴起与法学勃兴;近代资本主义法权世界观的出现;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思潮与
流派;当代西方法理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一、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维与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
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二、 具体研究方法
价值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
第一章 法的概念与本质
第一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四、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 法的本质
一、 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国家—阶级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链。
第二章 法的要素
第一节 法律概念
一、 法律概念释义
二、 法律概念的分类
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
三、 法律概念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法律规则
一、 法律规则释义
法律规则的含义;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和制裁;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
系。
二、 法律规则的分类
(一) 调整性规则和保护性规则
(二) 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三) 绝对确定性规则和相对确定性规则
(四) 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五) 确认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六) 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节 法律原则
一、 法律原则释义
二、 法律原则的分类
(一) 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
(二) 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三) 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三、 法律原则的功能
对法的制定的作用;对法的实施的作用。
第三章 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
第一节 法的产生
一、 法产生的基本标志
国家的产生;诉讼审判的出现;权利与义务分离。
二、 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伴随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产生;个别调整与一般调整,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
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逐步分化。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一、 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 奴隶制法的基本特征
三、 封建制法的基本特征
四、 资本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法的价值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
一、 价值的定义
二、 法的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 法与秩序
一、 秩序的概念
二、 秩序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
三、 法对社会秩序的建立的意义
四、 法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的意义
第三节 法与自由
一、 自由的概念
二、 自由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
三、 法律保障自由的基本方式
四、 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
第四节 法与平等
一、 平等的概念
二、 法律确认和保障平等的基本方式
三、 法律确认和保障平等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机制
第五节 法与人权
一、 人权的概念和特点
人权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权利;人权是本源性的权利;人权是综合性的权利。
二、 人权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
三、 法律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第六节 法与正义
一、 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二、 正义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
三、 法律对正义的保障
第五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一、 法的渊源释义
二、 法的渊源的种类
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惯例。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其他渊源
四、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法律清理;法律汇编;法典编纂。
第二节 法的分类
一、 国内法与国际法
二、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三、 实体法与程序法
四、 根本法与普通法
五、 一般法与特别法
六、 固有法与继受法
七、 公法与私法
八、 普通法与衡平法
九、 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十、 全国法与特别行政区法
第三节 法的效力
一、 法的效力的概念
二、 法的效力范围
(一) 法的时间效力
(二) 法的空间效力
(三) 法的对人效力
三、 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
(一) 法的效力等级
(二) 法的效力冲突的解决方式
第六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一、 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 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 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
(二) 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三) 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四) 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 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资格和种类。
二、 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 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二、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三、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人享受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不能一方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不能滥用权
利。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
一、 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法律规范;权利主体;法律事实。
二、 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
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
第七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概述
一、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的特征:法律性、社会性、意志性。
二、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 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
(三) 表意行为与事实行为
(四) 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五)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六) 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行为认知与控制能力;行为动机;行为目的。
二、 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行为方式;行为结果。
第八章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第一节 法律解释
一、 法律解释的概念和意义
二、 法律解释的分类
(一) 有权解释与无权解释
(二) 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
(三) 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
三、 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二) 统一性原则
(三) 合理性原则
(四) 连续性原则
四、 法律解释的方法
(一) 语义解释
(二) 系统解释
(三) 历史解释
(四) 目的解释
第二节 法律推理
一、 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 法律推理的种类
形式推理;实质推理。
三、 法律的类推
四、 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
一、 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 法律责任的构成
(一) 责任主体
(二) 主观心理状态
(三) 违法行为
(四) 损害结果
(五) 因果联系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一、 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概念
二、 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一) 责任法定原则
(二) 因果关系原则
(三) 责任相当原则
(四) 责任公正原则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 法律责任的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
二、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 惩罚
(二) 补偿
三、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一) 免责与无责任的区别
(二) 减责与免责的情形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民主原则
二、 法制统一原则
三、 科学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立法体制
一、 立法体制的含义
二、 中国的立法体制
第三节 中国的立法程序
一、 法律案的提出
二、 法律案的审议
三、 法律案的表决
四、 法律的公布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 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及其门类
(一)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二) 民法商法
(三) 行政法
(四) 经济法
(五) 社会法
(六) 刑法
(七)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第一节 法律实施的含义和形式
一、 法律实施的含义
二、 法律实施的形式
第二节 法律遵守
一、 法律遵守的含义
二、 法律遵守的原因
第三节 法律执行
一、 法律执行的概念和特点
二、 法律执行的基本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二) 合理性原则
(三) 信赖保护原则
(四) 效率原则
第四节 法律适用
一、 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点
二、 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一)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二) 司法平等原则
(三) 司法责任原则
(四) 司法公正原则
第五节 法律实施的监督
一、 法律实施监督的概念
二、 法律监督的原则
(一) 民主原则
(二) 法治原则
(三) 公开原则
(四) 独立原则
(五) 效率原则
三、 我国宪法和法律监督的体系
(一) 宪法监督体系
(二) 法律监督体系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一、 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文化
一、 社会主义法与道德
二、 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
一、 和谐社会的含义
二、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
第一节 法与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
一、 民主与民主政治
二、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三、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节 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十四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一、 法治的含义
二、 法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 法治与法制
(二) 法治与人治
第二节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一、 依法治国方略的含义和特征
二、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一、 建设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 实现依法执政
三、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四、 建立法治政府
五、 建设保障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
六、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七、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