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制药进入百企时代_投资界
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AI制药进入百企时代

AI+药物研发是一个不断增长、参与企业不断多元的领域,正在清晰地参与药物研发技术的新革命。
2024-08-06 10:31 · 微信公众号:智药局  王苏   
   

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中国AI制药公司已经达到了104家,相较于上次新增6家公司。

这也意味着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数量达到了100家的里程碑行业进入”百企时代“,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其中AlphaFold为产业按下了加速键,这一年中国共成立34家AI制药企业。

100家企业,AI+新药研发聚集了大量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各地的科技政策也在向该领域倾斜。

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的发展已经被写入多地”全链条“创新药支持文件。AI+药物研发,正在逐渐深入参与中国创新药革新与发展。

北上深三强

由于AI制药企业呈现出聚集效应,针对此次AI+新药研发企业名单,智药局做了一次改版,以地区的方式呈现。

可以看到,中国AI制药公司主要分布于北京、长三角、大湾区三地,囊括了超94%的AI制药公司。

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城市较为突出,约20家公司落户。

一方面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超30家公司的技术源自高校或者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因此需要与高校、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都有深厚的积累。

例如清华大学的多个学院和产业研究院发力,孵化出了包括水木未来、华深智药、水木分子等公司。

另一方面,北京、长三角、大湾区的产业链完善,部分定位于CRO的AI制药公司也更容易获客。除此之外,发达的产业和政策扶持也密不可分。

嗅觉灵敏的张江走得最前面。2021年张江牵头成立了“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如今成立时间超过2年,每年都有超10家公司加入联盟,包括AI制药公司、CRO、跨国药企等,扩大张江在AI制药的影响力。

前不久,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物研发。

此次新增6家AI+药物研发的公司分别为:赛特医药、英诺迈博、途深智合、双翼原创、黑玉科学、兴普泰生物

这6家公司均为2024年上半年拿到融资的AI+药物研发公司,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

赛特医药成立于2015年,已经建立以AI驱动的超大规模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SigmaHit®技术平台,核心药物ST-1898目前处于临床II期,这是一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英诺迈博由郑勇博士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郑德先共同创办,公司技术平台结合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及PDX/PDO等多种高临床相关度疾病模型库,以及AI计算模型,正在突破ADC药物研发。

途深智合成立于2023年,创始人王宇光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公司开发的蛋白质设计平台ProteinEngine,能够完整覆盖蛋白质设计的全流程,实现蛋白质改造与从头设计。

翼原创复旦大学生科学院侯宪玉教授创办,同时汇聚了新药开发经验的资深药企精英人士,公司已经落地苏州BioBay。

公司拥有全球*且独具特色的全基因组靶点筛选平台,并基于AI前沿技术建立了完善的新药发现平台。

黑玉科学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一伟联合创办,核心科研人员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生物医学团队及罗氏制药等国际医药巨头。公司核心产品覆盖类器官智能设备、类器官芯片及试剂盒、临床检测及药物研发服务。

兴普由AI+多肽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平台公司胜普泽泰于2019年发起设立,汇集了兼具多肽研发及产业化经验的资深团队。

兴普泰融合了AI药物发现技术和多肽合成工艺,已承接多个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多肽创新药CDMO业务,目前兴普泰已成功开发了10余个高附加值多肽类原料药产品,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重磅产品。

以下是公司具体情况(红色为新增公司)

商业化变现 三种商业模式共存

在商业模式上,AI药物研发企业有三种主流模式:AI SaaS、AI CRO和AI biotech,即售卖软件、服务和研发药物。

AI SaaS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AI辅助药物开发平台,最主要用一套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平台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加速研发流程。

AI CRO是指初创公司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为客户更好地交付先导化合物或者PCC,再由药企进行后续的开发,或者合作推进药物管线。AI biotech则是以推进自研管线为主,较少进行外部合作的公司。

国内多数AI药物研发企业都会在SaaS服务商、AI CRO和AI biotech的商业模式中兼容两种或者三种。

对外授权开始萌芽

与此前合作模式的不同,2023年AI制药公司的对外授权开始萌芽,这也意味着AI药企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市场的承认。

2023年9月12日,英矽智能与Exelixis达成合作协议,后者获得英矽智能USP1抑制剂ISM3091的全球权益。根据协议,Exelixis支付8000万美元预付款。

2023年10月14日,费米子科技与健康元药业签署协议,将公司自主开发的镇痛新药FZ008-145在大中华区的*权益授予上市公司健康元。

2023年11月21日,百济神州与Ensem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后者的差异化CDK2抑制剂ETX-197,交易总金额13.3亿美元,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其中预付款未披露。该CDK2抑制剂目前处于准备申报IND的阶段。

AI+蛋白质优化成为热点

根据智药局的调研,已经有部分公司将业务重点放到了AI+蛋白质设计与优化上。自AlphaFold2问世以来,AI赋能的蛋白质进化与优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包括对蛋白质的免疫原性预测、人源性预测、溶解度预测、PI预测、结构预测等,都让AI能够在多个方向赋能抗体和酶的优化。

由于蛋白质的重要性的广泛的参与性,让企业的客户不仅来源于药物研发,还包括IVD、农业、化妆品等客户,能够极大扩展公司的客户和营收来源。

近年来包括百葵锐生物、途深智合、域新说、寻明生物(Aureka Biotechnologies)等相关公司都拿到了融资。

创业高峰难以复制

教授创业撑起半边天

根据创始人/团队的不同背景,中国AI公司主要分为6类: 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互联网大厂入局、基金孵化;或海归博士、资深药企专家、互联网人创业。

创始人具有高校/研究院背景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多达39家公司,这还不包括高校教授担任联合创始人或者首席科学家的情况。

身处资本的聚光灯下,身处象牙塔的教授们纷纷走下三尺讲台,踏上了创业的星辰大海。另外由于人工智能产品的特性,AI制药行业也迎来了一批跨界从业者,包括海归博士以及互联网跨界人士。

资本寒冷,创业进度减缓

从成立时间上看,中国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分别迎来了一波创业潮,分别有14家和34家公司成立。

一方面疫情激发了人们对生物医药的投资热情,行业热钱涌动,是钱找项目而不是项目找钱。而另一方面AlphaFold的出现解决了“困扰生物学50年的难题”,足以引起科学界和投资机构的瞩目。

随着2020年以来海外薛定谔、Relay、Exscientia等AI制药公司陆续上市并且股价走高,让投资人看到了这类新兴企业的退出端被打通,为资本退出打下强心针。

然而2022年起,生物医药陷入了资本寒冬,新增的AI+药物研发的公司开始大幅减少,不仅源于市场上资金的缩紧,初创公司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更缘于市场上的部分公司开始饱和,投资人要求新公司足够差异化,也减缓了创业热情。

相较于海外机构对AI制药的追捧,中国退出端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国内众多投资人仍在观望中,目前2023年新成立的AI制药公司仅4家。

融资出现“断代”

一个明显的事实,国内的AI制药公司的融资情况明显出现断代现象。

晶泰科技已经通过港交所上市,头部公司英矽智能也走到了D轮,并且分别开启了退出之路。

国内获得融资的AI制药企业中,除开药物牧场、深势科技、剂泰医药已经走到了C轮外,绝大部分都处于天使轮到A+轮阶段,仅有1家公司获得B+轮融资,少有公司走到中后轮次。

智药局了解到,不少投资人已经减少对生物医药的关注,愿意看项目的投资人也更看重公司的药物数据、平台的新颖性,更重要的是公司估值。以往融到A轮公司不少存在估值过高的情况,难以进入下一轮。

当前AI制药公司绝大多数仍然处于早期,国内有28家公司处于种子轮及天使轮,Pre-A轮的公司为20家,24家已经融到了A轮(包括A+轮)。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AI+药物研发是一个不断增长、参与企业不断多元的领域,正在清晰地参与药物研发技术的新革命。

今年以来行业*的变化是,晶泰科技的成功上市,成为以18C规则首家上市公司。

这将不仅将一定程度上激励行业的发展,也将是后续国内AI制药企业上市的重大参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药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