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急了!
就在不久前,索尼汽车社长在公开场合吐槽: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只会把显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另一位大佬,丰田章男,则在几年前语出惊人:电动车越多,二氧化碳越严重。
日本汽车大佬们的表态,傲慢中,夹杂着更多的慌张。
01 中国车,改天换命
100多年前的马车夫们,有着一样的傲慢。
在伦敦街头,当汽车刚出现在街头时,他们看着身旁轰鸣而过,冒着浓烟的这种怪物大声嘲笑道:
没有马蹄声的车,不叫车!
然而,短短十几年,他们就被历史淘汰出局。
日本汽车大佬们虚张声势之下,也是掩饰不住对新生事物的恐慌。
刚刚过去的2023年,这种恐慌,对日本汽车产业界来讲,尤其的残酷和刻入骨髓。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美国,跃居世界*以来,汽车产业就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石,是日本人的骄傲。
但这种辉煌,在2023年被中国人迎头痛击。
相关数据显示,这一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超过日本,首次成为全球*大汽车出口国。
仅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出口量似乎就比日本多了不到50万辆,但可怕的是增长趋势。
2008-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十几年,一直徘徊在50万-100万之间。但从2021年开始,却极速狂飙,3年增长近5倍!
下面这张图,形象反映出对手所遭遇的寒气。
从2021年开始,中国汽车出口几乎是以旱地拔葱的方式,连续超越韩国、德国、日本等三大汽车强国。
2021年,也是电动汽车大爆发的起点。
中国汽车过去三年的崛起,背后*的推手就是电动汽车。
比销量增长更惊人的是,中国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控制。
来自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拥有*主导权。
下图中,红柱代表中国,从图可见,中国从原材料、锂电池到整车生产,均有较大优势。
尤其是,中国生产了全球3/4以上的锂电池,而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
强大的产业链,为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疫情三年,世界各国的产业交流经历了短暂中断。直到2023年,重归秩序,欧美国家的汽车产业巨头们突然发现:
它们昔日轻视的中国车企,已脱胎换骨!
2023年,上海车展上,日本车企代表跪在地上,拿皮尺测量红旗车尺寸的一幕,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仅仅十年前,我们对西方车企还是仰视的状态。
彼时,中国汽车产业虽然经过数十年发展,依旧难以突破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的西方技术壁垒。
短短十年,形势大变,中国车企成了西方学习的对象。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出*辆汽车以来,百余年间,世界汽车产业跌宕起伏,经历过无数次权力的交替。
但,像中国汽车这样,短时间内,如此戏剧性的反转,恐怕还是头一回。
02 没有奇迹,只有十年之功
任何奇迹,表面上一瞬间,背后其实是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久久为功。
看不清的人,总以为,奇迹是一瞬间,看问题也习惯性的短线思维。
2024年伊始,在问界汽车一飞冲天之际,有自媒体忧心忡忡地写了一篇文章,替赛力斯算了一笔账:
牵手华为这5年,赛力斯巨亏150亿元……
这表面上是替赛力斯喊冤,其实是对中国电动汽车烧钱模式的质疑,却全然忘了:
特斯拉在2020年首次盈利之前,连续亏损了17年!期间,马斯克一直挣扎在生死线,几次濒临破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半导体这样的重资产行业,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血淋淋的战争。
抛开时间和前置成本,只盯着短期利润,显然是对产业*的误解。
三星半导体,在首次盈利之前,经历了长达13年亏损,期间一度亏光所有股权资本。
后来,又经过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两次自杀式的反周期投资,才击败对手,登上了世界王座。
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20年里,同样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产业周期、价格屠杀和亏损,才卷出了今天的世界*。
高铁,在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之前,也一度因为投资大、亏损,遭到很多人质疑。今天,大家坐享着高铁的便利、高效,没有人再争论这个话题。
和光伏、高铁一样,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次高瞻远瞩的长途战略奔袭。
早在1992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向国家提出前瞻性建议:
跳过汽油柴油,直接发展电车!
这个建议,对于彼时还处在蹒跚学步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讲,实在是太过超前。
也正因为如此,直到多年后,它才真正变成具体的行动。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看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源于一个共识:
在内燃机创新方面,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2001年,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投资相关技术。电动汽车,被列入五年计划和“863”重大科技课题。
六年后的2007年,在德国奥迪工作了十年的汽车工程师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中国电动汽车按下了加速键。
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财政补贴。
在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开始腾飞。先是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电池、整车环节上的突破。
紧接着,2014年,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期间,中国电动汽车曾面临大量的质疑声。
2011年9月,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比亚迪遭到了众人炮轰,有专家愤慨道:“国家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
言外之意,比亚迪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车的歧途。
会场之外,对电动汽车骗补、巨额亏损的批评声,更是不绝于耳。彼时的比亚迪和电动汽车产业可谓四面楚歌。
谈及这段历史,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数度哽咽落泪。
尽管一路走来,十分艰苦,甚至惨烈,但王传福和他的产业同伴们,一直在坚持,并没有放弃。
最终,等来了2023年电动汽车的大爆发。
今天的比亚迪,已跻身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作为新造车势力的代表,理想也首次实现盈利。
就连被人嘲讽5年巨亏150亿的赛力斯,也营收大增,即将在一季度迎来盈利拐点。
03 大奇迹,才刚刚开始
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2023年大爆发,但属于它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汽车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未来的*目标。
就在2月初,华为问界在众人期盼中,正式推送了不依赖高精地图,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CA智驾领航辅助功能。
在此之前,大多数厂商的智驾技术,都是按图推进,在有限几个城市开通。
华为问界一步到位,将智驾技术率先普及到全国。
中国汽车产业,替欧美打了几十年工,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直到比亚迪、理想、华为问界这些鲇鱼的出现。
对传统车企来讲,最可怕的还不是汽车电动化,而是智驾技术恐怖的迭代速度。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汽车智驾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根据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披露的数据:
华为ADS2.0现在可以做到5天迭代一次。
上海车展上,外国车企在疫情三年后,看到中国车企的进步惊呼不已。而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在智驾技术上的进步,是以天为单位的。
事实上,即便像比亚迪这样的电动汽车新贵,对恐怖如斯的迭代速度,一开始也是准备不足的。
就在一年前,王传福曾表示:无人驾驶都是扯淡!
一年后,比亚迪却积极拥抱智驾技术,投入4000多名工程师,几乎是业内*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声称: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
有人在奋力争先,也有人固守旧观念。
不久前,有传统车企负责人给国内新能源车泼了一盆冷水:人家(国外品牌)还没动手呢,人家在观望,在找*时机。
言外之意,跨国车企一旦行动,以它们在全球掌握的资源、市场等,将碾压中国车企。
这话本身并没有毛病,但它却忽视了更本质的一点:
今天,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市场PK,而越来越像消费电子行业,更多比拼的是:
技术的迭代速度。
在这方面,新造车势力对旧势力,几乎是一种降维打击。
日本索尼汽车社长川西泉的话,淋漓尽致地代表了传统造车思维。他曾在一次公开场合吐槽道:
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只会把显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讽刺的是,日本车企事实上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日产聆风(Leaf)一度蝉联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在自动驾驶领域,日本车企也实力不俗,拥有大量技术专利。
然而,固守传统燃油车和造车思维,最终葬送了它们在电动汽车时代的*优势。直到不久前,丰田章男还在炮轰电车:
未来,电动汽车最多只占30%,其余市场将被混合动力、氢燃料和燃油车瓜分!
打脸的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1.6%。最后两个月,渗透率更是突破40%。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在不久前,工信部联合多部委,正式发布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预示着以L3/L4为代表,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迈入新阶段。
在汽车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车企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车企更大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