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中概股回港潮来袭,谁将是最大赢家_投资界
旗下微信矩阵:

一大波中概股回港潮来袭,谁将是最大赢家

回港并不意味着中概股彻底回归安全地带。2021年,中概股的关键词,依然是机遇和风险并存。
2021-01-26 17:48 · 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  向阳   
   

大洋彼岸,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强监管正在不断加码。

实体清单、军事终端用户清单、中共军工企业清单,已经成为限制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和融资的三种主要手段。就在1月中旬,美国政府又宣布将小米、中国商飞等9家中国公司列入“黑名单”,其中包括一家在美上市中概股。

国际形势,加上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发生后,美股对中概股的监管更加严格。因此,中概股正在掀起回归潮,而目的地直指香港。

受益于港交所2018年允许同股不同权新政,香港已是敞开大门。同时,港股也将给回归的中概股带来多种机遇:融资渠道的拓宽、重估市值、避免美股风险等。

中概股回归热潮一波比一波热闹。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率先回港上市,而后中概股公司网易和京东于2020年6月、新东方于10月,相继登陆港交所。

如今,港股市场正在迎来更多头部中概股的加入,这一次更像是大军袭来。

2021年仅过去近一个月,B站、百度、携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唯品会和欢聚集团等多家中概股被曝出正寻求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

1月22日,据腾讯新闻报道,百度已经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了二次上市申请,其此次上市保荐团队为高盛和中信。此前B站已于1月第二周在港正式提交了上市申请。

B站和百度几乎同一时间交表,B站团队曾预估将3月在港敲钟上市,但目前具体的上市时间表还未有定论。

在美国强监管背景下,中概股站在风口浪尖上,压力之下回归港股是大势所趋,同时,由于港交所近些年的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阿里这般巨无霸中概股的回流,也将促进其发展和转型。

不过,回港并不意味着中概股彻底回归安全地带。2021年,中概股的关键词,依然是机遇和风险并存。

汹涌的“回港潮”

中概股集体回归的原因非常明确。

瑞幸造假事件爆发后一个月,美国参议院便全票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表决,该法案在审计和提供不受政府拥有的证明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这一法案被认为对中概股*杀伤力,在还未实施的阶段,当时阿里、百度、京东等头部中概股一度下跌了6%-10%。而如果无法解决以及及时满足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检查要求,则有可能被退市。

直到2020年12月2日,这一法案正式被美国众议院通过,而后又由特朗普签署正式通过。

此后在美股市场,中概股依然坏消息不断。1月15日,据路透社消息,美国政府将9家中国企业列入“与中国军方相关”的黑名单中,包括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数据服务公司箩筐技术。

而美国投资者被要求在11月11日前出售所持“黑名单”公司的股份。自去年起美国政府一直在不断扩大投资禁令“黑名单”。

再加上经历了做空潮、瑞幸造假风波,中概股的信任危机正在不断被触发。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不得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防范未来可能到来的“大逃亡”。

回港二次上市可以一定程度地消除风险,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因美国监管而受到影响,也可以在美国存托凭证(ADR)和相应的港股之间相互兑换,这也给强制退市留了一条后路。

不过,中概股回到港股,如今的风险因素仅仅是一个导火索,港股近年来推进改革,已是中概股不容错过的竞技场之一。

港股市场有诸多优势。首先,港股的同类型企业,在美国往往市盈率较低。低市盈率代表着股价未能反映个股的盈利能力,如果从美股转战港股,有利于重估个股价值。

例如百度,其在美股的市值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百度股价在2018年5月的*期曾达到280美元,之后一直下跌,甚至在2020年跌至100多美元,几乎腰斩。尽管之后股价有所上涨,但也没有追赶上*期,更无法与阿里、网易等巨头相比。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核心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难以盈利等,还来自美国投资者在面对谷歌都没能给出较高的市盈率,而落于其之下的百度更不被看好。

回归港股,将使其获得更大的融资空间,以发展人工智能等业务。不只是百度,近年来势头凶猛的B站,也正面临从小众文化向综合类大平台转型的难题,极需补充弹药。

同时,它们也将迎来更了解其市场地位和公司规模的香港和内地投资者,这更利于它们获得一个合理的市值评价。

港股与海外市场的相关性较强,也更利于中概股的国际化布局。港股的主要指数包括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等,与欧美市场的道琼斯指数、标普500等主要指数的相关性系数均在0.3左右,与国际指数相关性明显。

而此前完成二次上市的中概股,除了网易股价没有明显涨幅之外,其他都收获了不同程度的热捧。

截止1月26日收盘,阿里巴巴股价为253港元,较二次上市发行价176港元涨幅43.75%;

京东股价为380港元,较发行价226港元涨幅68.14%;

网易股价为124港元,较发行价123港元涨幅0.8%%;

新东方股价为1348港元,较发行价1190港元涨幅13.28%。

未来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还有望被纳入港股通,获得“南下资金”。根据中金研报,年初至1月19日,已有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的内地资金持续通过沪港通流入港股。

不过,想要进入港股通有一定门槛,除了市值和成交额,还需要考虑上市时间问题。由于尚未有具体方案,目前也未有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被纳入港股通。

目前,哪些企业成了赢家?

在2020年港股IPO募资额排行榜中,京东系独占鳌头,募资接近346亿港元,网易、百胜中国、万国数据、新东方、中通快递分列其后。

不过,它们都没有超过阿里巴巴在2019年创下的1012亿港元的募资纪录。

农夫山泉则是“冻资王”,截止公开市场发售时的市场统计,农夫山泉获得了约800倍的超额认购,冻资规模高达6709亿港元。

而去年11月9日登陆港股的新东方,发行价达到1190港元,刷新了港交所新股发行价纪录,被外界称为“史上最贵港股”。

不过,中概股在港股也并非没有风险因素。

国内投资者对中概股的表现评价更为直观,如果产生负面事件,也更容易发生较大反应,中概股的市值也会因此动荡。

另外,据华尔街1月12日报道,香港交易所周日公布的交易文件显示,受美国制裁措施影响,美国发行商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将把近500个香港上市的产品取消上市,其中包括认股权证、牛熊证等结构性产品。

其中部分产品与香港基准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挂钩,外界担心,这对于纳入其中的中概股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之后港交所发布声明回应称,“我们相信有关行动不会对香港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目前我们市场有超过12000只结构性产品上市。”

不仅是美国发行商,海外投资者也可能影响港股的投资气氛。根据中山证券研究所报告,截止2019年,港股的欧美海外投资者占比超50%,中国大陆投资者占比近十年来持续增加,但目前仅占据约30%。

港股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整体而言,目前无疑是中概股的*选择。

港交所的新机遇

“2020年将是港交所IPO重要的一年,其中既包括来自国内的超大规模IPO,也包括很多从美国回流的企业。”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公开表示。

源源不断回归的中概股,也是港交所的弹药。

过去几年,港交所有所掉队。首先是对新经济公司的包容性较低,导致在过去十年上市的公司中,新经济公司市值占比极低。根据彭博数据,其分别在港交所、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占比3%、60%和47%。

新经济公司之外,港交所的整体情况也远远落后。截止2020年1月2日,港交所内股票总市值排名第六,甚至不及上交所。

港交所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优质中概股来帮助港股扩大资金量、优化结构、提升活跃度。

李小加曾提到港交所港股的最终目标,“*是北上,世界的钱可以通过香港进中国,买到中国的货。第二是南下,中国的钱到香港买国际的货。”

回流的中概股,帮助港交所不仅拿到中国的钱,也能拉到世界的钱。

在阿里、京东、网易三大巨头回归港股之后,港交所交出了颇为亮眼的成绩。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发布分析报告称,截至2020年12月31日,港交所预计会有145只新股上市融资约3973亿港元,其中98%的融资额来自内地企业。

回归的中概股也成为2020年港股新股市场*的亮点。过去一年港股集资规模前五大新股中,三家为回流上市的中概股,分别为京东集团、网易和百胜中国。而2019年仅阿里巴巴一家,就占到港股全年融资总和的30%以上。

这些大型IPO项目,促进了港交所的募资总额再次排名全球*。自2020年4月以来,港交所的股票价格也持续上涨,创下历史新高。

而2021年,还会有不少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继续回流港股。德勤预计,2021年预计将有超过10家赴港第二上市的新股,预计集资最少约1000亿港元。

过去港股的权重比例以传统金融房地产为主,随着中概股的回流,渐渐地影响信息技术、消费等新经济类公司的比重。

同时,目前回流至港股的大多巨头,可以吸引更多公司在港上市。目前,确认和传出将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可以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包括百度、B站、好未来、携程网、中通快递、微博、华住、汽车之家唯品会、万国数据、58同城、陌陌、前程无忧欢聚时代、泰邦生物和新浪等。

阿里、京东、网易掀起的中概股回归潮,正愈演愈烈。

回港或回A,如何抉择?

中概股回归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溯2010年,中概股成为做空机构围猎的狼群,当时便引发了一次中概股回流潮。

当时360、分众传媒等公司想要回归国内市场,大多选择A股,而并非港股。不过,它们需要通过私有化、拆VIE架构、国内借壳上市等流程。这些流程不仅需要企业付出时间成本,也使其面临监管风险的压力。

如今,A股市场近年来实行了多轮改革,尤其是创业板注册制以及科创板的推出,为中概股回A提供更好的环境。

目前包括中芯国际、君实生物、康希诺生物-B等港股科技龙头,都以“港股+科创”的两地上市结构,回归科创板。

改变更大的可能是港股,其渐渐成为中概股的*回归地,中间也经历了艰难的改革。

2013年,阿里尝试将集团业务整体上市,*了香港,但之后因坚持双重股权结构遭到港交所拒绝,才远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于2014年以250亿美元创下美股当时的IPO募资纪录。

失去阿里的香港进行了反思,直到2018年,港交所启动上市制度改革,允许上市公司采取同股不同权的VIE架构上市。

从结果来看,港交所优化上市规则,尤其是允许保留现行的VIE构架,让如今中概股回归的难度和时间成本都被大大地降低了。

这些便利因素,再加上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拥有全球*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中概股的回归带来了更多吸引力。

实际上,中概股回归存在三种选择:美股退市,在A/H上市;保留美股上市位置,在A/H市场同时上市;保留美股上市位置,回归A/H市场上市。

关于为何港股成为中概股回流*的理由。相比A股市场,从境外融资需要、行业受监管情况、VIE结构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考虑,现阶段港股上市的优势明显。

广发证券也曾总结几方面因素:一方面,股权结构复杂、外资股东占比较高的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若存在VIE架构,中概股采用“双重上市/第二上市”回归A股也面临一定限制;而根据港股上市新规,对于大中华为业务重心的公司,在港进行第二上市时,可保留现行VIE架构。

尽管瑞幸事件影响深远,美国监管影响不可避免,但中概股依然有多样的选择以应对风险。况且,多地上市带来的融资渠道、价值重估等,对于中概股而言也是不小的吸引力。

自1993年港股诞生,一家家国内企业奔赴香港,不少巨头也在浪潮中分了一杯羹,通过港股募集来自全球的资金。如今,赴美上市依然是不少企业的选择,但回流至香港上市,也将是大势所趋。

如今远离美股、重回家乡的中概股,不再是落荒而逃,它们面临的选择和环境已经改变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