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这个风口上资本早已先行_投资界
旗下微信矩阵:

垃圾分类,这个风口上资本早已先行

闲置、旧物回收的这阵风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吹,不少深耕其中的企业在近一年来都已受到了资本的眷顾。
2019-07-03 07:39 · 猎云网  钱洛滢   
   

“你暑假在家准备做点什么伐啦?”酒足饭饱之后,隔壁餐桌的母亲问自己的高中生儿子。他正在漫不经心地玩着手机,晃了晃脑袋回答:“伐晓得呀,侬要吾组撒(不知道呀,你要我干啥)?”

“正好最近垃圾分类要开始搞了,侬呢,可以去上门收垃圾,帮人家老头老太分类,或者帮那些上班没空的人丢垃圾,赚点外快——侬伐是想买AJ(AIR JORDAN球鞋,价值千元以上)嘛?”

儿子似乎有点兴趣,侧了侧脑袋,算是给了点反应。

这位母亲似乎对这个方案已经构思许久,她食指敲着桌板,开始娓娓道来:“你可以叫你爸爸给你写宣传文案,阿拉打印出来,发给街坊领居,留你的手机号码,看看谁需要上门收垃圾——不过你是要定时上门收垃圾还是打了电话就去收,还有一单收多少钱,你自己定好。”

“听上去蛮累的。”儿子挠了挠头说。

“是的,你要是愿意做,那你这个暑假打篮球的时间就要缩减了,但这个垃圾分类新政刚出来,肯定可以赚点钱的——你愿意伐?”

男孩放下了手机,认真地思考了许久,久到他外出抽烟透气的父亲也回到座位后,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要,吾要打篮球的。”

母亲无奈地耸耸肩膀:“那你自己想好了哦。”男孩则又埋头打起了手机游戏。

上面这一副场景,足以彰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近几周来上海市民的热议话题——《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迎来垃圾分类“史上最严”:一旦被发现混合投放垃圾,*50元、最高可罚款200元,连来上海旅游的游客也不放过。

一时间,“你是哪种垃圾”的网络段子满天飞,不少人为上海市民感到心疼,但很快,垃圾分类的“火”就席卷了全国:根据6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自2019年起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北京、广州、成都、西安等地都纷纷颁布了颇为严苛的垃圾分类新规。

在5月底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尽快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依法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行为设定相应罚则;杜绝混装混运现象,明确“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早在2012年3月就开始施行。不过根据相关调查,对条例具体内容有了解的北京市民占比不足两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吴向阳对记者表示,此次修法意味着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将出现重大变化。他认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以前主要靠宣传倡导,缺乏强制力。此次修法将让不分类的人真正受到法律约束、遭受损失,将极大提升人们垃圾分类的动力。

根据报道,北京市此次强制垃圾分类对象是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还没有涉及居民。不过在吴向阳看来,“未来趋势就是全覆盖”。

全民学习垃圾分类的浪潮突如其来地开始了,但关于垃圾分类的创业构思却都酝酿已久。

垃圾分类,有什么文章可做?

分类垃圾桶和垃圾粉碎器脱销、鉴别垃圾小程序诞生

垃圾分类的新商机早已被敏锐的淘宝商家洞悉。

据媒体报道,在4月初上海某淘宝店负责人已经“闻到了风声”,进购了多款分类垃圾桶。他们店里大概有五六款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平时有1000到2000的需求量。6月份店铺的垃圾桶销量快速上升,分类垃圾桶的销量翻了近20倍,真正的“卖疯了”。

“现在淘宝上卖分类垃圾桶的店铺都限购了。”上海某室内装潢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要大批采购都说没货,厂家那边在赶制,要等。”

此外,垃圾粉碎器的销量也在经历断崖式上升——干垃圾湿垃圾分得太头疼了,干脆像欧美人那样直接粉碎了完事儿,上海某企业服务企业市场经理周小姐在朋友圈吐槽:“但没想到客服跟我说上海这边需求量太大,周末没时间安装。”

教人如何辨别垃圾种类的小程序“生活垃圾怎么分”已经上线,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和官方新媒体平台上海发布联合发布。

支付宝也于上周发布了垃圾分类查询程序,嵌入在上海市民服务板块中。

随着垃圾分类的全国推广,相信这些火热的单品也会持续火一段时间。

垃圾代扔服务冒头,可回收垃圾受“欢迎”

就像上文中的那家人一样,代扔垃圾服务是目前不少人想到的商机。

根据东方网报道,从去年起,有人就开始了在小区定时定点垃圾回收业务。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明哲和其同事会在每天上午9点准时在上海某小区门口“摆摊”,给居民提供的可回收垃圾过秤,并且也接受网上上门回收服务订单。

在采访中李明哲表示,他们进小区半小时,回收量已超100公斤,一天可接20多单上门回收订单,月收入过万,让不少人“酸了”。

饿了么反应迅速,在6月25日推出了一项代扔垃圾服务。根据饿了么的提示,需要代扔垃圾的用户可以在APP首页“跑腿”中下单。据了解,该服务一单 12 元,跑腿范围不超过 3 公里——可见代扔垃圾的成本还是颇为高昂的。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海报上特意注明“垃圾已分类,麻烦帮忙扔一下”。这意味着用户需要自己分类好再交给小哥代扔到指定垃圾桶,比较适合腿脚不方便的用户。

而可回收垃圾回收赛道,多年来一直都很“热闹”,不少赛道内的竞争者背后,都有政府的大力补贴。

其中,上门回收就是一门“大生意”。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新模式,已经在不少小区铺开,解决垃圾分类“最后100米”的难题。

支付宝就新上线了提供免费的生活垃圾回收服务——“易代扔”。

在支付宝上,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已经覆盖5000多个小区。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页面,点击“垃圾分类回收”,新上线的“易代扔”功能里包括了家电数码回收、生活垃圾回收、大件付费回收等上门回收服务。

输入所在城市和居住地后,选择回收物品的重量,上传照片,并预约上门回收的时间,便能完成整个预约回收流程,由工作人员免费上门收取回收物。回收成功还能获得环保积分和蚂蚁森林能量,获得相应奖励。

另外,德邦快递、京东物流等物流企业也早有开设全国范围内的上门回收服务。可以预见的是,除了饿了么,许多涉及“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都可能涉足垃圾代扔环节,毕竟他们的用户和有此类需求的用户高度重合。 

据调查,垃圾分类回收线上平台的用户7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与参与线下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多为60岁以上老人形成互补。

除了上门服务,智能垃圾回收柜赛道竞争也十分激烈。最近较为“出名”的“小黄狗”就是其中一员——通过铺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小黄狗”采用对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物联网+智能回收”新模式,完成有偿回收废品。

然而,“小黄狗”受董事长唐军实控的团贷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事件影响,不得不“弃卒保命”,走向破产。

近日迎来数个涨停板的大股东派生科技于6月6日发布的《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中曾提到,“小黄狗”欠各供应商的货款暂时无法正常支付,且“小黄狗”目前对外应付债务金额较大,如最终无法全部恢复正常经营及支付货款,可能启动破产重整程序。

本月24日,“小黄狗”品牌部相关负责人说:“公司已经在走破产重整的流程了,目前进展正常。此项决策不影响业务端的正常推进,之前的遗留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东南商报》记者近日在宁波随机走访了多处“小黄狗”和“搭把手”的智能垃圾分类柜,这些设备皆运行正常。

也许随着垃圾分类新规的出台,“小黄狗”尚有一线生机。

有着类似模式的上海“我爱收”,于去年10月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据创始人李光透露,2018年我爱收进驻小区70个,签约超300个。目前,我爱收已累计回收数千吨可回收物,服务用户超10万次。用户覆盖学校、社区及周边小商户、大型商业客户等,与金地物业、万科物业、保利置业等多家地产商达成战略合作。

资本早已先行

闲置、旧物回收的这阵风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吹,不少深耕其中的企业在近一年来都已受到了资本的眷顾:

垃圾分类,这个风口上资本早已先行

不过,像“飞蚂蚁”、闲鱼回收这样已经存在很久的旧衣回收平台,也一直饱受争议——回收流程和衣物最终去向的不透明化是用户投诉的重灾区。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

垃圾分类,就是希望提高城市垃圾分拣效率,提升回收和再利用率,降低垃圾处理率和填埋率。

随着垃圾分类愈加“分工明确”,新规强制执行可能带来的另外一层影响,是城市拾荒者的“失业”。

由于怕被警察拦住,这些蹬着超载三轮车的拾荒者不得不在前一个路口停下,焦虑地聚在树下抽烟、探讨。不多时,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一辆车的车胎爆了。他们的*反应不是查看车辆,而是用充血的双眼看看路口那的警察是否注意到了他们。

垃圾分类的号角一旦吹响,他们也只能失去他们的“市场份额”,等待自己命运降临的那一刻。

根据澎湃新闻数据显示,上海2015~2018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 789. 9万吨;879. 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增长比例十分惊人。换个形象的说法,上海平均每天产生近2.7万吨生活垃圾,每两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如此庞大的垃圾体量远超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的容量,于是,出现了“垃圾无处填埋”、“垃圾围城”的新闻。

另外,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

这样的困局只能靠垃圾分类来解。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5.6%,是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全世界垃圾分类最严格,也是分类成效*的国家之一的日本也曾为垃圾分类纠结,发生了长达500天的“垃圾战争”,最终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达成共同治理垃圾的方案,目前日本的塑料垃圾中60%得到循环再利用。

根据去年的数据显示,上海、西安等地给出的目标是:要力争在2020年实现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足见我国垃圾分类仍然任重道远。

上海市民:先行一步,做好榜样

“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垃圾分类要弄清桑(清楚)……”

“居民请按时定点投放垃圾,伐要随地乱扔,影响小区环境……”

在许多上海老居民区,关于垃圾分类的广播会通过居委会的扩音喇叭持续播放。但对于突如其来被收走楼底下垃圾桶的情况,不少老住户们用原地丢垃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伊拉么素质(他们没素质)。”住在上海闵行区静安新城的陈老伯对就地扔垃圾这样的现象非常不满。

而他,作为一个“稍微有点素质”的人,等到垃圾桶的开放时间一到,就和其他居民一拥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手头的垃圾扔了再说——最后投放点的垃圾堆积如山,也根本没有做到分类投放。这他就管不着了:“以后要罚钱么也没办法,萨宁搞得清桑啦(谁搞得清楚啦)?”

对于老居民来说,搞清楚垃圾分类似乎成为了“史诗级”的难题。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垃圾房的时间限制成为了另外一道坎——目前大多数垃圾房开放时间为早7点到9点,晚6点到8点,996或是轮班制的工作者们,还得每天定好闹钟,抽空扔垃圾。这无疑引发了不少上班族的不满。

不过,垃圾分类的教育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上海已经算是走在垃圾分类的最前线了。

7年前,上海就开始在小区和路边推行分类垃圾桶,虽然温和地推广措施终究不如“强制”来的奏效,但垃圾分类的观念多多少少也扎根在上海市民的心中。

上海市长宁区的某老居民区在今年年初就开始较为严格地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在运行初期,每天都有十多位退休了的阿姨轮班作为志愿者,守在垃圾房边耐心教导每一位来丢垃圾的人如何分类。她们虽然十分辛苦,却是颇见成效,几位志愿者阿姨纷纷表示:“现在基本上来丢垃圾的都遵守分类规则的。”言语之中很是自豪。

扔垃圾的时间也可以灵活调整:“那些实在没时间扔的,我们这边毕竟也是少数,看到了也还是会让他们扔的。”

如今,看管垃圾房的阿姨人数已经逐步递减。在新规实行后,她们很有信心——至少这个小区的居民都会“合格”。

此次垃圾分类新规的执行,也会是国民素质的一次巨大提升。网上虽然吐槽不断,但不失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能成为一方干净清洁的乐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