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The Beatles 3(下)Rubber Soul
VeryCD 上面对这张专辑的介绍很完整,所以有些已经提到的内容我就不再赘述。
注:这张专辑封面就是传言 Paul is Dead 的一个 clue 之一,支持者认为这是四个乐队成员在给已经死去的 Paul 盖棺下葬的场景。(见 Revolver 大碟评论中提到的内容)
《Rubber Soul》整张专辑涉及的主题基本没有脱离爱情的字眼,然而,这与 Beatles 的早期歌曲中直抒情怀大喊爱情的方式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你或许听过他们的《She Loves You》Yeah-Yeah-Yeah?"因为爱,所以爱",简单而直率,那才是他们在此之前表达爱情的一贯方式。
然而到了这张专辑里面,一切都变了,爱情成了复杂而又难解的象征,"永远不能了解的东西"。在这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中,你既可以听到象征一夜纠缠之困惑的《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也有对恋人拒绝和冷淡所表现出来的脆弱和痛苦《You Won't See Me》,既有对美好爱情羞涩宛转的表达《If I Needed Someone》,充满异国情调的求爱《Michelle》,对爱情高于一切的颂歌《The Word》,也有对姑娘既爱又疑的诉说表达《Girl》,歌中不乏对爱情中谎言的痛恨《Think for Yourself》和冷漠讽刺《Drive My Car》,对恋人变心的指责和大动肝火《What Goes On? 》、《I'm Looking Through You》,乃至毫无来由地恨之入骨《Run For you Life》,甚至还有恋人分手后渴望重聚的等待心情《Wait》。
这很象是一本爱情百科全书——然而不仅仅于此,该张专辑中非直接的爱情歌曲同样精彩,《Nowhere Man》是他们首次探索了一个哲学人生观方面的问题,而《In My Life》则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和对生活的深情感受。作为一张虽未标明是概念专辑的概念专辑,这张大碟的完整性可谓是完美的。
尽管这张专辑中的所有歌曲都没有作为单曲打榜发行,因而在当时也没有出现任何一首冠军单曲,但这绝对不表明这其中的作品缺乏分量,甚至如 Norwegian Wood 和 Michelle 的最终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流行音乐本身,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受到 Norwegian Wood 的影响所完成的同名小说《挪威的森林》成为日本80年代最流行的畅销书,村上风潮甚至影响到十年后的国内,乃至现在。Michelle 则是上世纪被演唱最多的歌曲之一,该曲在1966年由 Overlanders 组合翻唱,获得了英国的冠军单曲以及格莱美大奖。
Drive My Car (为我开车吧)
这首歌的和弦编排与和声运用相当大胆,主要表现在伴奏和弦与人声的完全不和谐所营造的效果,人声的两个声部本身是完全和谐的,而伴奏则与这两个和谐音分别呈大二度和小二度的不和谐撞击,造成了一种夸张的紧张气氛。而每到了第四句,两声部自己的大二度撞击则构成了更为强烈的 Beep 效应,感觉十分癫狂、混乱、喧闹,而一切又在非常精致的和弦走向控制下进行,我觉得这首曲子可以给和声课的不和谐音程运用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辅助教材。
歌曲以一个冷幽默的形式,讽刺了爱情中的谎言和欺骗,Drive Car 本身也是对性的一个暗示。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对男子说,我马上就要成为电影明星了,你来为我开车吧,或许我会爱上你呢……而男子不愿意,认为我现在活得很好,这遭到了女子的讽刺,"这点芝麻小事对你当然也算不错啦,可我可以让你见更多的大世面呢"。于是在劝说诱惑之下,男子同意做她的司机,不料这个时候女子却说,"可我还没有自己的车呢,这够让我伤心的,不过还好,我已经找到司机了,这是我的第一个目标"。
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 (挪威木屋)
这可能是这张专辑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George 首次在歌曲中引入了印度的西塔琴,为歌曲添入了几分神秘的气氛,据认为这也是国际化音乐潮流的先端。
之所以翻译作"挪威木屋"是因为原曲并没有森林的含义,而村上的作品则明确的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的说法",因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个例子中,文学作品是超越了音乐作品本身的范畴的。
歌曲是讲述了一次神秘的一夜情的经过,歌词采用了一些隐喻和模棱两可的语句形式,让人无法捉摸事情的发展经过。关于这个故事到底如何的发生过程众人猜想不一,但很显然歌曲过程中的其中一段以乐器代替,很明显的暗示发生了什么。这属于 John 颇为狡猾的掩饰,以避免对当时她的妻子 Cyn 的感情上的直接伤害。很有趣的是当我早年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一直是认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是纯情羞涩的,而我现在的看法则截然相反。结尾的点火烧毁木屋显然不够浪漫,但也足够说明对鸟儿飞走之后的怅然、羞恼和报复心理。总之这是一首怎么理解都可以的歌,每个人都或许会有他自己心目中的 Norwegian Wood 和 Bird.
我曾经有个姑娘,或者应该这么说,她曾经拥有过我
她带我到她的房间,"你觉得还不错吧,这挪威木屋?"
她邀请我过夜,说随便我坐哪儿都可以
可我四下一看,这屋里却连张椅子都没有……
我只好坐地毯上,喝着她的葡萄酒,打发消磨时间,
直到聊到快夜里两点了,她才说,该上床睡觉了。
……
她说她一大早还有工作,一边说着就大笑起来
我告诉她我没有事做,于是爬到浴缸里睡着了
当我醒来后,只剩我孤单单一个,这鸟儿已经飞走了
于是我干脆点着了一把火,"还不错吧,这挪威木屋?"
Nowhere Man
Nowhere 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在字面上看是无家可归的人,但除了没有栖身之所的身体痛苦之外,也是没有精神方向、失去信仰和支柱之后的迷惘状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曾经或正在是一个Nowhere Man,渴望着寻找方向和精神上的慰藉,这正是 John 这首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他是一个真正不知去向的人,整日都不知道活在何处,
只顾忙他自己不知所云的计划,也不知所为何人
他没有丁点丝毫的主见,也不知道他将要去向何方,
不知去向的人,这难道不是有些像你和我么?
不知去向的人,请听好——你并不知道你失去了什么
不知去向的人,这个世界其实你能掌控
他简直瞎到不能再瞎了,他只看见他想看见的东西
不知去向的人,你到底能看清我么?
不知去向的人,别忧虑,慢慢来,不要着急
顺其自然,直到有人会来帮助你
MIchelle
无庸置疑,这是这张专辑中 Paul 最出色的作品,也是整张专辑中旋律最佳的作品。
此曲在和弦架构的走向编排上非常精致,实际上全曲从和弦角度来看,只有三个完整乐句,但相同的和弦却原封不动的用在了间奏和前奏旋律中,丝毫不给人以重复之感,这是本曲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
比如前奏和 I'll say the only words I know that you'll understand 的和弦排列和低音进行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和乐曲中间的华彩间奏以及尾奏的和弦排列也是完全相同的。
但由于流畅的旋律和精巧安排,给人一种此意不绝的印象,尤其是在结尾处的六个小节,头尾相续,反复渐隐,尽管是不到三分钟的作品,但却是个异常精巧的构思。乐句中采用了大小调和弦的混用、多处减七及不规则和弦的运用、再加上 Paul 略带懒散的唱腔演绎,更使得本作在风格上充满了浓浓的异域风情。
歌曲的灵感起初来自于 Paul 所听到的并立即模仿的一些叽哩咕噜很像法语的句子,(Paul 的创作来源总是这样莫名其妙般的荒诞?)于是他打算写一首听起来像法语的歌曲,事实上 Paul 本人不会讲法语,因此他请了从事法语教学的朋友帮忙,从 Michelle, ma belle 开始,随后他请求朋友将 "These are words that go together well" 翻译成法语,于是就有了“sont des mots qui vont très bien ensemble",John 听到草稿后,建议他在中间加入 I Love You 的副歌段落,这样逐渐形成了这首歌的完整面貌。
歌曲讲述了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和半生不熟的对方语言(或许还加上手势,等等),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喜爱对方的意思。
这首歌据信是流行音乐史上最早出现的双语种歌曲之一。
Girl
这是 John 当时对爱情矛盾心情的一种真实表达,歌词中充满着矛盾困惑和疑问,伴唱中不时出现的嘴角抽冷气的声音更添一种冰冷的讽刺意味。John 在日后接受采访时说,这首 Girl 和他后来的 Woman 有某种相通之处,Woman 是升级版的 Girl。
可有人愿意来听听我的故事么?关于那个在我生命中的姑娘。
她是那种让你那么想要的姑娘,虽然她总是让你难过,可你却从来不为此后悔
当我考虑了那么久、作出那样艰难的决定要离开她,可我却无法拒绝她的哭泣
她对我作了无数保证和承诺,我相信了她,可说实在话我并不知道这次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是那种姑娘,她让我感到沮丧,在朋友面前,感觉自己像个愚蠢的傻瓜
当你嘲讽她看起来不错,她会真的就这么以为,唉——她真够酷的
当她年轻的时候别人对她说,痛苦会带来欢乐,她真的明白那话的意思么?
男人每天累断了腰才能得一点可怜的休息时间,有朝一日他死去了,她还会相信那话么?
唉——姑娘,姑娘……
In My Life (在我的一生中)
这首歌的主题是爱情,可你能感受到的决不仅仅是爱,同时也有对生活深情的感受。这种感受的表白在人们的心中产生的是更强的共鸣,这是 Beatles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精神依托的关键所在——
在我的一生中,有许多地方我至今记得,尽管有些地方已面貌改观,有些地方一直都那么糟,因为在那些地方我与情人和朋友共度过时光,他们中间有些人已逝去,有些还健在,我一生都爱着他们……
但这些所有的情人和朋友,却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你。当爱情又如新浮现的时候,那些回忆就都失去意义了。尽管对那些朋友和过往,我依然保持着思念,我知道我会经常停下脚步,去回想关于他们的一切。但在我的一生中,我更爱的是你……
In My Life 的间奏是我最喜爱的片段之一,通过普通钢琴的演奏,使用了录音快放的技术,造成了巴洛克管风琴的效果。这张专辑中我最喜欢的间奏华彩部分就是Nowhere Man, Meshelle, 和 In My Life。
这首歌也是少有的连 John 和 Paul 自己都争执不清主作者的个曲之一(另一首是 Eleanor Rigby),时至今日 John 已辞世多年,这两首歌曲更成了悬案。Paul 不无揶揄地曾经表示,“我和 John 共同创作了那么多歌曲,还好只有这两首最后没有弄清楚。”……
You Won't See Me 和 I'm Looking Through You 也是我很喜欢的 Paul 写给 Jane 的歌曲,情绪上属于伤感情歌那种,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
这张专辑的好歌太多了,对于我来说没有一首不好的,我还是全部播放,任朋友自己喜欢算了。(当然,很多人不喜欢 Run For Your Life,不过我以前还是蛮喜欢的,虽然词很是蛮不讲理,但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尽管这是 John 所称非常后悔写的一首歌,不过我想不妨可以看做 Jealous Guy 的前传吧,感情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法用对与错来评分的。)
*******
以下是 VeryCD 的介绍:
这是一个转折点。......甲壳虫这个神奇四人组本来以Bob Dylan式的民谣歌手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从Rubber Soul开始,他们走出自己的路子......Rubber Soul,标志着重大转型的开始。
*Help! 专辑录制结束后,甲壳虫从6月20日开始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巡回演出。这次为期两周的演出期间,甲壳虫不再能确保每场演出观众爆满。但8 月14日甲壳虫前往美国时遇到的仍然是疯狂的歌迷。8月15日,他们在纽约Shea Stadium举行演唱会,观众达到了55600人,当时创作了世界纪录。但是,甲壳虫也越来越厌倦这种表演。他们只能听到歌迷的尖叫,听不清自己的声音。他们即使唱错也不会有听众在乎。他们越来越轻视巡回演出,甚至放弃了排练。当年在汉堡一心吸引观众的乐队如今将录音室当作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从美国归来后,甲壳虫休息了一个月,随后重返录音室开始为圣诞节录制新的专辑和单曲。问题在于,他们手头拿不出什么新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边创作边录制,连63年曾试图录制的老作品What Goes On都拿了出来。终于在11月11日完成了新唱片的录制。由于最后一天仍然缺一首歌,他们不得不把录制Help!时放弃的Wait重新拣了出来——似乎没有人考虑用单曲中We Can Work it Out或Day Tripper充数。
这张专辑的14首歌曲中,两首拣出来的老歌都是 John和Paul合作的,其中What Goes On的创作有Ringo的参与,是他第一次被列入歌曲作者行列。除此之外,Paul有四首作品,而John有五首(不算In My Life),George仍然是两首自创歌曲。Paul声称In My Life的旋律是他创作的,存疑。Paul的创作能力基本赶上了John。这是继A Hard Day's Night之后甲壳虫第二张全部是原创歌曲的专辑。
在演唱方面,John主唱的有五首,Paul是四首。The Word和Wait是两人合唱的。George两首,Ringo仍然只有一首。
从歌词角度看,这张专辑开创了新的领域。Nowhere Man是甲壳虫第一首与爱情毫无关系的歌曲。这首歌和同为Lennon作品的The Word带有说教色彩,后者可被视为All You Need Is Love的前驱。John和George后来都常创作此类歌曲。这些歌曲中反映的感情也更为丰富细腻而坦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乐器看,甲壳虫在这张专辑中并没有再邀请外面的乐师,但George首次使用印度的西塔琴,而Paul得到了一把新的Rickenbacker 贝司,为专辑增加了新的声音。George Martin在制作In My Life时将自己的钢琴演奏加速,造成巴洛克效果,是他们第一次为了创作某种效果而摆弄录音带。
不算Wait,作为专辑结尾的Run For Your Life是整张专辑中最早录制的歌曲。这首歌的内容在专辑中都显得极为过时。以它做结尾是专辑一大败笔。但整体而言,Rubber Soul标志着重大转型的开始。专辑中的歌曲基本都与爱情有关,从明显的不同角度探讨爱情的方方面面,形成统一的主题,有人认为是比Sgt Pepper更完美的概念专辑。
专辑的标题是Paul的主意,他说看到美国有个黑人乐师提到Mick Jagger(滚石乐队得住唱),说滚石他们不错,但这是"塑料灵魂",从塑料灵魂发展出了"橡胶灵魂"。封面标题的形状类似一只鞋,大概是暗示橡胶。而在摄影师 Robert Freeman拍摄的封面照片上,变形的人物也暗示橡胶的可塑性。甲壳虫从1965年开始接触LSD,人物变形和独特的角度也暗示着用迷幻药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变形的世界。封面没有甲壳虫的名字,是流行唱片第一次没有在封面上印歌手/乐队的名字。
专辑于发行5天后登上英国排行榜榜首,持续12周。
*********
以下是转载
A Paranoid Kid的X&Y: 追忆 The Beatles 3(下)
当摄影师Robert Freeman将一些他所拍摄的the Beatles的照片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其中有一张照片由于受潮而变得不平整,照片上的四个人的形象也因此而有些失真--四个人的脸都因纸张被扭曲而变得比较长。这引起了乐队成员们的注意,当Paul开始把玩这张照片并将它转向一个角度时,四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That’s It!
the Beatles 从Rubber Soul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全面自主创作的时代。从这张唱片开始,the Beatles的作品一切都由他们自己担任制作---从词曲创作到录音,乃至于封套设计。
Rubber Soul像一个宝箱,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传世佳作,值得反复品味。真要细细写来,恐怕几页纸都不够。这里由于版面关系,精选其中三首与网友共勉。
Norwegian Wood(挪威森林)
喜欢村上春树小说的人对这首歌想必是再熟悉不过了。
介绍这首歌之前要先说一说一种叫做Sitar的印度乐器。
Sitar 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共有七弦,其中3根用来弹奏主旋律,虽然形状类似于吉他,但是由于体积很大,分量较重,所以只能盘腿坐在地上弹奏。13世纪以后,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将来自于西亚的三弦乐器Setar同印度的古典乐器Wiener相结合,制造出了Sitar。Sitar与南印度的代表弦乐器 Wiener相比,奏法更华丽,音质也更优美。
知道在Norwegian Wood这首歌里用到了Sitar伴奏,再去听这首歌,你会得到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感受。在此之前听此歌时只会感到这首歌的哪里有点儿不对---同唱片封套一般---有些扭曲,带点儿神秘。知道了之后,你会拼命地在歌里寻找Sitar出现的地方,从此被她拉入挪威森林没有办法脱身。这首歌由John创作并演唱。
Nowhere Man(孤独的人)
这首歌到底是如何录制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Beatles粉丝们四十多年了。直至如今,许多人还在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主流的说法是这首歌由John一个人担当三重唱。也就是由John一个人演唱三次,然后用录音技术将三次的歌声重叠起来。但是另一些人很肯定地说他们在歌中依稀找到了Paul和 George的声音,主张这首歌是由三个人一起合唱的。折中的说法是,先用录音技术将John的三重唱制作出来,然后再一次加上其他两人的合唱。也就是说这首歌实际上一首五重唱歌曲。你同意哪一种呢?
Michelle(米歇尔)
这首歌由Paul主唱,主旋律也是Paul在1959年写的,如此说来这首歌的作者应该是Paul才对,但是显然John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首歌属于我和Paul两人的共创,虽然旋律是他创作,但是歌曲中的那句总是重复三遍的歌词I Love You是我加进去滴。”听起来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必须承认,歌里总是重复出现的那句I Love You确实是点睛之笔。
Paul在曲中加入的一些法语歌词也使这首歌更加欧洲,听起来更顺畅。
有时候被扭曲的东西反而更加耐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原文参见: http://blogs.sun.com/robinguo/entry/%E8%BF%BD%E5%BF%86_the_beatles_3_%E4%B8%8B
注:这张专辑封面就是传言 Paul is Dead 的一个 clue 之一,支持者认为这是四个乐队成员在给已经死去的 Paul 盖棺下葬的场景。(见 Revolver 大碟评论中提到的内容)
《Rubber Soul》整张专辑涉及的主题基本没有脱离爱情的字眼,然而,这与 Beatles 的早期歌曲中直抒情怀大喊爱情的方式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你或许听过他们的《She Loves You》Yeah-Yeah-Yeah?"因为爱,所以爱",简单而直率,那才是他们在此之前表达爱情的一贯方式。
然而到了这张专辑里面,一切都变了,爱情成了复杂而又难解的象征,"永远不能了解的东西"。在这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中,你既可以听到象征一夜纠缠之困惑的《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也有对恋人拒绝和冷淡所表现出来的脆弱和痛苦《You Won't See Me》,既有对美好爱情羞涩宛转的表达《If I Needed Someone》,充满异国情调的求爱《Michelle》,对爱情高于一切的颂歌《The Word》,也有对姑娘既爱又疑的诉说表达《Girl》,歌中不乏对爱情中谎言的痛恨《Think for Yourself》和冷漠讽刺《Drive My Car》,对恋人变心的指责和大动肝火《What Goes On? 》、《I'm Looking Through You》,乃至毫无来由地恨之入骨《Run For you Life》,甚至还有恋人分手后渴望重聚的等待心情《Wait》。
这很象是一本爱情百科全书——然而不仅仅于此,该张专辑中非直接的爱情歌曲同样精彩,《Nowhere Man》是他们首次探索了一个哲学人生观方面的问题,而《In My Life》则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和对生活的深情感受。作为一张虽未标明是概念专辑的概念专辑,这张大碟的完整性可谓是完美的。
尽管这张专辑中的所有歌曲都没有作为单曲打榜发行,因而在当时也没有出现任何一首冠军单曲,但这绝对不表明这其中的作品缺乏分量,甚至如 Norwegian Wood 和 Michelle 的最终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流行音乐本身,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受到 Norwegian Wood 的影响所完成的同名小说《挪威的森林》成为日本80年代最流行的畅销书,村上风潮甚至影响到十年后的国内,乃至现在。Michelle 则是上世纪被演唱最多的歌曲之一,该曲在1966年由 Overlanders 组合翻唱,获得了英国的冠军单曲以及格莱美大奖。
Drive My Car (为我开车吧)
这首歌的和弦编排与和声运用相当大胆,主要表现在伴奏和弦与人声的完全不和谐所营造的效果,人声的两个声部本身是完全和谐的,而伴奏则与这两个和谐音分别呈大二度和小二度的不和谐撞击,造成了一种夸张的紧张气氛。而每到了第四句,两声部自己的大二度撞击则构成了更为强烈的 Beep 效应,感觉十分癫狂、混乱、喧闹,而一切又在非常精致的和弦走向控制下进行,我觉得这首曲子可以给和声课的不和谐音程运用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辅助教材。
歌曲以一个冷幽默的形式,讽刺了爱情中的谎言和欺骗,Drive Car 本身也是对性的一个暗示。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对男子说,我马上就要成为电影明星了,你来为我开车吧,或许我会爱上你呢……而男子不愿意,认为我现在活得很好,这遭到了女子的讽刺,"这点芝麻小事对你当然也算不错啦,可我可以让你见更多的大世面呢"。于是在劝说诱惑之下,男子同意做她的司机,不料这个时候女子却说,"可我还没有自己的车呢,这够让我伤心的,不过还好,我已经找到司机了,这是我的第一个目标"。
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 (挪威木屋)
这可能是这张专辑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George 首次在歌曲中引入了印度的西塔琴,为歌曲添入了几分神秘的气氛,据认为这也是国际化音乐潮流的先端。
之所以翻译作"挪威木屋"是因为原曲并没有森林的含义,而村上的作品则明确的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的说法",因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个例子中,文学作品是超越了音乐作品本身的范畴的。
歌曲是讲述了一次神秘的一夜情的经过,歌词采用了一些隐喻和模棱两可的语句形式,让人无法捉摸事情的发展经过。关于这个故事到底如何的发生过程众人猜想不一,但很显然歌曲过程中的其中一段以乐器代替,很明显的暗示发生了什么。这属于 John 颇为狡猾的掩饰,以避免对当时她的妻子 Cyn 的感情上的直接伤害。很有趣的是当我早年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一直是认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是纯情羞涩的,而我现在的看法则截然相反。结尾的点火烧毁木屋显然不够浪漫,但也足够说明对鸟儿飞走之后的怅然、羞恼和报复心理。总之这是一首怎么理解都可以的歌,每个人都或许会有他自己心目中的 Norwegian Wood 和 Bird.
我曾经有个姑娘,或者应该这么说,她曾经拥有过我
她带我到她的房间,"你觉得还不错吧,这挪威木屋?"
她邀请我过夜,说随便我坐哪儿都可以
可我四下一看,这屋里却连张椅子都没有……
我只好坐地毯上,喝着她的葡萄酒,打发消磨时间,
直到聊到快夜里两点了,她才说,该上床睡觉了。
……
她说她一大早还有工作,一边说着就大笑起来
我告诉她我没有事做,于是爬到浴缸里睡着了
当我醒来后,只剩我孤单单一个,这鸟儿已经飞走了
于是我干脆点着了一把火,"还不错吧,这挪威木屋?"
Nowhere Man
Nowhere 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在字面上看是无家可归的人,但除了没有栖身之所的身体痛苦之外,也是没有精神方向、失去信仰和支柱之后的迷惘状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曾经或正在是一个Nowhere Man,渴望着寻找方向和精神上的慰藉,这正是 John 这首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他是一个真正不知去向的人,整日都不知道活在何处,
只顾忙他自己不知所云的计划,也不知所为何人
他没有丁点丝毫的主见,也不知道他将要去向何方,
不知去向的人,这难道不是有些像你和我么?
不知去向的人,请听好——你并不知道你失去了什么
不知去向的人,这个世界其实你能掌控
他简直瞎到不能再瞎了,他只看见他想看见的东西
不知去向的人,你到底能看清我么?
不知去向的人,别忧虑,慢慢来,不要着急
顺其自然,直到有人会来帮助你
MIchelle
无庸置疑,这是这张专辑中 Paul 最出色的作品,也是整张专辑中旋律最佳的作品。
此曲在和弦架构的走向编排上非常精致,实际上全曲从和弦角度来看,只有三个完整乐句,但相同的和弦却原封不动的用在了间奏和前奏旋律中,丝毫不给人以重复之感,这是本曲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
比如前奏和 I'll say the only words I know that you'll understand 的和弦排列和低音进行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和乐曲中间的华彩间奏以及尾奏的和弦排列也是完全相同的。
但由于流畅的旋律和精巧安排,给人一种此意不绝的印象,尤其是在结尾处的六个小节,头尾相续,反复渐隐,尽管是不到三分钟的作品,但却是个异常精巧的构思。乐句中采用了大小调和弦的混用、多处减七及不规则和弦的运用、再加上 Paul 略带懒散的唱腔演绎,更使得本作在风格上充满了浓浓的异域风情。
歌曲的灵感起初来自于 Paul 所听到的并立即模仿的一些叽哩咕噜很像法语的句子,(Paul 的创作来源总是这样莫名其妙般的荒诞?)于是他打算写一首听起来像法语的歌曲,事实上 Paul 本人不会讲法语,因此他请了从事法语教学的朋友帮忙,从 Michelle, ma belle 开始,随后他请求朋友将 "These are words that go together well" 翻译成法语,于是就有了“sont des mots qui vont très bien ensemble",John 听到草稿后,建议他在中间加入 I Love You 的副歌段落,这样逐渐形成了这首歌的完整面貌。
歌曲讲述了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和半生不熟的对方语言(或许还加上手势,等等),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喜爱对方的意思。
这首歌据信是流行音乐史上最早出现的双语种歌曲之一。
Girl
这是 John 当时对爱情矛盾心情的一种真实表达,歌词中充满着矛盾困惑和疑问,伴唱中不时出现的嘴角抽冷气的声音更添一种冰冷的讽刺意味。John 在日后接受采访时说,这首 Girl 和他后来的 Woman 有某种相通之处,Woman 是升级版的 Girl。
可有人愿意来听听我的故事么?关于那个在我生命中的姑娘。
她是那种让你那么想要的姑娘,虽然她总是让你难过,可你却从来不为此后悔
当我考虑了那么久、作出那样艰难的决定要离开她,可我却无法拒绝她的哭泣
她对我作了无数保证和承诺,我相信了她,可说实在话我并不知道这次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是那种姑娘,她让我感到沮丧,在朋友面前,感觉自己像个愚蠢的傻瓜
当你嘲讽她看起来不错,她会真的就这么以为,唉——她真够酷的
当她年轻的时候别人对她说,痛苦会带来欢乐,她真的明白那话的意思么?
男人每天累断了腰才能得一点可怜的休息时间,有朝一日他死去了,她还会相信那话么?
唉——姑娘,姑娘……
In My Life (在我的一生中)
这首歌的主题是爱情,可你能感受到的决不仅仅是爱,同时也有对生活深情的感受。这种感受的表白在人们的心中产生的是更强的共鸣,这是 Beatles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精神依托的关键所在——
在我的一生中,有许多地方我至今记得,尽管有些地方已面貌改观,有些地方一直都那么糟,因为在那些地方我与情人和朋友共度过时光,他们中间有些人已逝去,有些还健在,我一生都爱着他们……
但这些所有的情人和朋友,却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你。当爱情又如新浮现的时候,那些回忆就都失去意义了。尽管对那些朋友和过往,我依然保持着思念,我知道我会经常停下脚步,去回想关于他们的一切。但在我的一生中,我更爱的是你……
In My Life 的间奏是我最喜爱的片段之一,通过普通钢琴的演奏,使用了录音快放的技术,造成了巴洛克管风琴的效果。这张专辑中我最喜欢的间奏华彩部分就是Nowhere Man, Meshelle, 和 In My Life。
这首歌也是少有的连 John 和 Paul 自己都争执不清主作者的个曲之一(另一首是 Eleanor Rigby),时至今日 John 已辞世多年,这两首歌曲更成了悬案。Paul 不无揶揄地曾经表示,“我和 John 共同创作了那么多歌曲,还好只有这两首最后没有弄清楚。”……
You Won't See Me 和 I'm Looking Through You 也是我很喜欢的 Paul 写给 Jane 的歌曲,情绪上属于伤感情歌那种,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
这张专辑的好歌太多了,对于我来说没有一首不好的,我还是全部播放,任朋友自己喜欢算了。(当然,很多人不喜欢 Run For Your Life,不过我以前还是蛮喜欢的,虽然词很是蛮不讲理,但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尽管这是 John 所称非常后悔写的一首歌,不过我想不妨可以看做 Jealous Guy 的前传吧,感情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法用对与错来评分的。)
*******
以下是 VeryCD 的介绍:
这是一个转折点。......甲壳虫这个神奇四人组本来以Bob Dylan式的民谣歌手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从Rubber Soul开始,他们走出自己的路子......Rubber Soul,标志着重大转型的开始。
*Help! 专辑录制结束后,甲壳虫从6月20日开始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巡回演出。这次为期两周的演出期间,甲壳虫不再能确保每场演出观众爆满。但8 月14日甲壳虫前往美国时遇到的仍然是疯狂的歌迷。8月15日,他们在纽约Shea Stadium举行演唱会,观众达到了55600人,当时创作了世界纪录。但是,甲壳虫也越来越厌倦这种表演。他们只能听到歌迷的尖叫,听不清自己的声音。他们即使唱错也不会有听众在乎。他们越来越轻视巡回演出,甚至放弃了排练。当年在汉堡一心吸引观众的乐队如今将录音室当作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从美国归来后,甲壳虫休息了一个月,随后重返录音室开始为圣诞节录制新的专辑和单曲。问题在于,他们手头拿不出什么新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边创作边录制,连63年曾试图录制的老作品What Goes On都拿了出来。终于在11月11日完成了新唱片的录制。由于最后一天仍然缺一首歌,他们不得不把录制Help!时放弃的Wait重新拣了出来——似乎没有人考虑用单曲中We Can Work it Out或Day Tripper充数。
这张专辑的14首歌曲中,两首拣出来的老歌都是 John和Paul合作的,其中What Goes On的创作有Ringo的参与,是他第一次被列入歌曲作者行列。除此之外,Paul有四首作品,而John有五首(不算In My Life),George仍然是两首自创歌曲。Paul声称In My Life的旋律是他创作的,存疑。Paul的创作能力基本赶上了John。这是继A Hard Day's Night之后甲壳虫第二张全部是原创歌曲的专辑。
在演唱方面,John主唱的有五首,Paul是四首。The Word和Wait是两人合唱的。George两首,Ringo仍然只有一首。
从歌词角度看,这张专辑开创了新的领域。Nowhere Man是甲壳虫第一首与爱情毫无关系的歌曲。这首歌和同为Lennon作品的The Word带有说教色彩,后者可被视为All You Need Is Love的前驱。John和George后来都常创作此类歌曲。这些歌曲中反映的感情也更为丰富细腻而坦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乐器看,甲壳虫在这张专辑中并没有再邀请外面的乐师,但George首次使用印度的西塔琴,而Paul得到了一把新的Rickenbacker 贝司,为专辑增加了新的声音。George Martin在制作In My Life时将自己的钢琴演奏加速,造成巴洛克效果,是他们第一次为了创作某种效果而摆弄录音带。
不算Wait,作为专辑结尾的Run For Your Life是整张专辑中最早录制的歌曲。这首歌的内容在专辑中都显得极为过时。以它做结尾是专辑一大败笔。但整体而言,Rubber Soul标志着重大转型的开始。专辑中的歌曲基本都与爱情有关,从明显的不同角度探讨爱情的方方面面,形成统一的主题,有人认为是比Sgt Pepper更完美的概念专辑。
专辑的标题是Paul的主意,他说看到美国有个黑人乐师提到Mick Jagger(滚石乐队得住唱),说滚石他们不错,但这是"塑料灵魂",从塑料灵魂发展出了"橡胶灵魂"。封面标题的形状类似一只鞋,大概是暗示橡胶。而在摄影师 Robert Freeman拍摄的封面照片上,变形的人物也暗示橡胶的可塑性。甲壳虫从1965年开始接触LSD,人物变形和独特的角度也暗示着用迷幻药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变形的世界。封面没有甲壳虫的名字,是流行唱片第一次没有在封面上印歌手/乐队的名字。
专辑于发行5天后登上英国排行榜榜首,持续12周。
*********
以下是转载
A Paranoid Kid的X&Y: 追忆 The Beatles 3(下)
当摄影师Robert Freeman将一些他所拍摄的the Beatles的照片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其中有一张照片由于受潮而变得不平整,照片上的四个人的形象也因此而有些失真--四个人的脸都因纸张被扭曲而变得比较长。这引起了乐队成员们的注意,当Paul开始把玩这张照片并将它转向一个角度时,四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That’s It!
the Beatles 从Rubber Soul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全面自主创作的时代。从这张唱片开始,the Beatles的作品一切都由他们自己担任制作---从词曲创作到录音,乃至于封套设计。
Rubber Soul像一个宝箱,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传世佳作,值得反复品味。真要细细写来,恐怕几页纸都不够。这里由于版面关系,精选其中三首与网友共勉。
Norwegian Wood(挪威森林)
喜欢村上春树小说的人对这首歌想必是再熟悉不过了。
介绍这首歌之前要先说一说一种叫做Sitar的印度乐器。
Sitar 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共有七弦,其中3根用来弹奏主旋律,虽然形状类似于吉他,但是由于体积很大,分量较重,所以只能盘腿坐在地上弹奏。13世纪以后,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将来自于西亚的三弦乐器Setar同印度的古典乐器Wiener相结合,制造出了Sitar。Sitar与南印度的代表弦乐器 Wiener相比,奏法更华丽,音质也更优美。
知道在Norwegian Wood这首歌里用到了Sitar伴奏,再去听这首歌,你会得到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感受。在此之前听此歌时只会感到这首歌的哪里有点儿不对---同唱片封套一般---有些扭曲,带点儿神秘。知道了之后,你会拼命地在歌里寻找Sitar出现的地方,从此被她拉入挪威森林没有办法脱身。这首歌由John创作并演唱。
Nowhere Man(孤独的人)
这首歌到底是如何录制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Beatles粉丝们四十多年了。直至如今,许多人还在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主流的说法是这首歌由John一个人担当三重唱。也就是由John一个人演唱三次,然后用录音技术将三次的歌声重叠起来。但是另一些人很肯定地说他们在歌中依稀找到了Paul和 George的声音,主张这首歌是由三个人一起合唱的。折中的说法是,先用录音技术将John的三重唱制作出来,然后再一次加上其他两人的合唱。也就是说这首歌实际上一首五重唱歌曲。你同意哪一种呢?
Michelle(米歇尔)
这首歌由Paul主唱,主旋律也是Paul在1959年写的,如此说来这首歌的作者应该是Paul才对,但是显然John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首歌属于我和Paul两人的共创,虽然旋律是他创作,但是歌曲中的那句总是重复三遍的歌词I Love You是我加进去滴。”听起来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必须承认,歌里总是重复出现的那句I Love You确实是点睛之笔。
Paul在曲中加入的一些法语歌词也使这首歌更加欧洲,听起来更顺畅。
有时候被扭曲的东西反而更加耐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原文参见: http://blogs.sun.com/robinguo/entry/%E8%BF%BD%E5%BF%86_the_beatles_3_%E4%B8%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