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为福建省住建厅专场。
福建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子君,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金明,福建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明炫,福建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苏友佺出席发布会,介绍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各位新闻界和媒体的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省委宣传部给我们这样一次机会,介绍近十年来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我和我的同事也将一起回答大家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住建事业,既关乎经济发展大局,也和我们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民生性强、基础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我们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住建系统深学笃行、真抓实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福建提出的“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全方位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贡献。
十年来,我们突出宜居建设,坚持改善人民住房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我们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目标,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房、棚改安置房100多万套,为近300万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积金实缴人数由2012年的277万增至2021年的467万,十年内接近翻番,缴存总额6357亿元,贷款总额3626亿元,均较2012年翻了4倍有余,有力保障缴存职工住房需求。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2.4万户,建成一批环境整洁、配套齐全、管理机制长效的宜居社区。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如期实现14万户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连续四年被住建部、财政部评为“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省份。我们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确保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十年来,全省累计销售商品房约3.8亿平方米,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
十年来,我们突出绿色发展,坚持城乡建设低碳转型。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接续开展“点线面”攻坚、宜居环境建设、九大工程补短板、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等一系列专项行动。
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7%,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累计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1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全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4.06%,位居全国第三,实现园林城市全覆盖,其中厦门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另有国家园林城市19个。所有设区市建成区87条黑臭水体业已消除,基本实现长制久清。市县生活污水处理率由83.7%提高到97.8%,沿海六市一区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设区市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所有设市城市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其中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86%、居全国第三。生活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前列,厦门持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镇村水冲式公厕“四个全覆盖”,完成49万栋裸房整治,乡村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我们持续改革创新,推广新型组织和建造方式,建筑业产值日益壮大,2021年规模是2012年3.3倍,位居全国第7,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从2012年8.3%提升至2021年10.5%,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2.8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7500万平方米,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我们推动碳达峰行动,在湄洲岛、长汀等地选择50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建设项目开展碳达峰实施路径和减碳措施的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十年来,我们突出韧性成长,坚持推动城市系统安全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我们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探索推动住建部在闽开展的城市更新、城市体检、城市“双修”等20多项试点,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不断增强。
全面排查全省937万栋房屋安全,建立房屋安全“一楼一档”,实现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市政设施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市政管网管线普查建档和智能化监测,有序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累计新建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管网6万公里,基本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城市生命线运行稳定。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厦门、福州完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龙岩、南平、漳州成功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构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基本消除城市易涝点。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其中,福州森林步道、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获中国土木工程最高奖“詹天佑奖”,此外,35项省内工程获国家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544项工程获“闽江杯”省优质工程奖。
十年来,我们突出智慧管理,坚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大力推进数字城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社区管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福州市列入全国首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入围2021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厦门市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试点城市,构建形成数字城市智慧空间底板平台。
我们加大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推进BIM、5G、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应用,在全国住建系统率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管,全面实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数字化审查。
我们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省市两级工程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审批流程涉及的25个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审批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在住建部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我省连续3年走在全国前列,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们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三级城市管理架构,全省9个设区市配建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62个县市投用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开展人行道净化、道路平整度提升、“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等专项行动,发扬群众主体作用,推进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十年来,我们突出人文精神,坚持守护城乡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在城乡建设中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小规模、渐进式的节奏,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
全省现有历史文化名城10个,历史文化街区49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个,传统村落1193个,历史建筑9258栋,各地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品牌积极踊跃、保护古厝意识深入人心、活化利用行动蔚然成风。
我们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注重保护大树老树和景观风貌,全省公布认定城市古树名木6004株,基本建立分级保护、定期普查、建档挂牌以及日常巡查等保护管理机制,古树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在全国首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开展“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吸引100多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为280多个村庄提供陪护式服务,覆盖全省80%以上县,培育出厦门青礁院前社、平潭北港村、泰宁际溪村等一批样板村,助力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
我们加强公共环境适老化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努力让残疾人和老年人“出得了家,下得了楼”;我们实施“公园绿地+”,打造了7000公里的“福道”,建设了1353个“口袋公园”,全省公园绿地面积由1.3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公园绿地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拓展了群众休闲生活空间。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成就非凡。
这一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这一切,凝聚了全省新时代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凝聚了全省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美丽福建、同圆安居梦想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坚定信心决心,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做出新的贡献。谢谢!
建筑业长期以来是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请介绍下我省建筑业发展情况。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中国建造持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在省委和省政府关心支持下,建筑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我省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
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建筑业从业人数达480多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300万人。建筑业总产值从2012年4400亿元增加到2021年1.58万亿元,每年均呈两位数增长,总量位居全国第7位。
第二,建筑业有力支撑了民生保障。学校、医院、城市轨道、绿道、污水垃圾设施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改变了城乡面貌;福建省儿童医院、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厦门东南航运中心、福道等一批代表性工程,体现了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最新发展成果。
第三,建筑市场日趋规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本土企业竞争实力增强,重点骨干企业作用凸显,年产值超百亿的建筑业企业数量、特级施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特级、一级总承包企业累计完成产值从2362亿元提升至9077亿元。
第四,建筑工业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涌现一批集设计、施工、采购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单位。积极试点智慧工地管理,推进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规模初步形成。我省累计建成装配式生产基地73个,2021年,全省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2200多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达23%。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建筑业改革,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推动建立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推进创新驱动,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协同发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大建筑业产业规模,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住建行业风险点多,民生性强,请问省住建厅是如何抓安全生产工作的,当前形势如何?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安全是发展的第一要务,住建系统工作民生性、社会性强,建筑施工、房屋使用、市政公用设施运行都涉及安全。我们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我们紧盯房屋安全、建筑施工、城镇燃气和有限空间等重点难点,坚持把隐患当作事故对待,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陆续在住建领域打响安全攻坚战。
我们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纳入厅党组及班子成员职责清单,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通过建立全省的创新完善制度体系,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住建领域事故数量逐年下降,安全态势稳中向好。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学习培训、定期会商、督查考评、调查研究、约谈督办等各项制度,常态化开展安全工作调研和明察暗访。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住建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十年来,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乡建设成效显著,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利。请您介绍一下住建厅在城乡建设品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谢谢。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省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环境面貌变化最快的十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2021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推动,开展新一轮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专项行动,聚焦提升城乡居住、交通、水环境、风貌、管理等5个方面品质,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2021年全省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5400个,完成投资4100亿元,2022年再实施6900个项目,计划投资4500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3600亿元,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实施改造老旧小区5587个,补齐了功能性设施短板,满足了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增加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承载力。建成一批“高快一体化”项目,有效推动福建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等都市圈;织密城市路网,打通城市“断头路”,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微整治、交通堵点治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2012年的13.5平方米提升至20.5平方米;聚焦“停车难”问题,新建城乡公共停车泊位20多万个;福州、厦门迈入“地铁换乘时代”,福州、厦门已投入运营线路7条、213公里,在建7条、178公里。
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品质。开展城市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推动水源、水厂、管道、水龙头四个环节改造提升,完成23万户居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保障“最后一公里”供水水质,水质综合合格率优于国家标准。位于全国前列。扎实推进城市污水治理,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大幅提高,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实现长治久清。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72座,处理能力达到4.6万吨/日,实现日产日清;福州、厦门、漳州、莆田和平潭全域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村保洁、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全覆盖。
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建成郊野公园12.6平方公里,公园绿地1100多公顷,城市公园1200多个,比2012年增长62%,基本达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
实施“两高”沿线环境整治,全省6700个村庄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84个县(市、区)均编制实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立面图集,农房建筑风貌得到有效管控。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新区拓展、生态连绵、交通通达、安全韧性以及农村居住环境整治、风貌管控等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程,不断推进城乡面貌高颜值、发展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如何做好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取得哪些成效?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最朴素和美好的愿望,也是大家关注、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省委和省政府每年都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十年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00万套,帮助近300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对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中的居民,坚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先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再改造其他棚户区,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十年来共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70多万套,占历年开工总数的85%。
二是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存在新市民、青年人既买不起房、又租不好房,大量租住在城中村、老旧小区和棚户区中的现象,我们从土地、财税、金融等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小户型、低租金、长租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补齐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稳定市场租金。2021年、2022年,我省建设筹集14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些房源的建成投入将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规范发展公租房。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不断增加公租房实物供应,积极推行精准分类保障,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范围已覆盖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
住房保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住房保障工作新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谢谢。
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节能降碳潜力也大。请问福建省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尤其是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时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径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乡建设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比例处于上升态势。
十年来,我们努力践行生态省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大力提升建筑绿色化水平,建成绿色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20多万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2.8亿多平方米;二是大力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已建设装配式建筑面积7500多万平方米,建成省级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25家、钢结构生产基地48家,成立9家装配式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基地,14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协同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使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从2012年的50%提高到70%,城镇节能建筑达到9.6亿平方米,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建筑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164万千瓦,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立体绿化等本土化相关技术、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四是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我们先后颁布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等一系列地方标准,颁布实施《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提升了我省建筑产业竞争力,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从建筑、社区、城市、乡村等多维度系统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让城乡建设贴上绿色标签,为建设美丽福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我省城市管理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
谢谢记者朋友的问题。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效改善城市秩序、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去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印发《实施方案》,对全省未来一段时期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有力推动我省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
目前,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点面结合持续推动。全省打造了10条城市精细化管理省级示范街区,树起典型样板。各地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已由试点示范向全域扩展延伸。
二是聚焦重点精细打磨。围绕群众关心的城市安全、环境卫生出行便捷等问题,开展立面整治、户外广告和店牌店招规范设置、窨井盖治理、道路平整度人行道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明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三是城市管理更加“聪明”。全省90%以上的市县建成投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和问题闭环处置机制,有效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法规标准日趋完善。全省已制定出台城市管理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37部,《福建省城市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已全面启动,福州、厦门、泉州、龙岩、三明等地专门出台了精细化管理标准,城市管理法制保障更加健全,有力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绣出城市品质品牌,擦亮群众生活的幸福“底色”。
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我们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加以保护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福建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全省55个县城中,具有千年以上建城史的县城有36个,五百年以上建城史的有46个。
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省里构建以《省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代表的“两条例”“三个文件”的历史文化保护政策体系。同时,推动地方出台地方性法规。
二是注重规划引领。编制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明确保护名录、保护措施、空间结构、规划分区。完成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十四五”规划,全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96%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都已经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
三是注重摸清家底。全省现有49条历史文化街区(其中4条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 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9258栋历史建筑,初步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名录,并完成全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初步搭建保护对象“一张网”。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2014年以来,我省已重点扶持近330个街区名镇名村改善提升、1200多栋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和活化利用,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带动全省面上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初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是加强基础研究。出版《八闽古城古镇古村》《走近福建传统村落》《走近福建文化遗产》《福建古建筑》等书籍,拍摄《圆梦古村》全省传统村落纪录片、参与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记住乡愁”专题片,扩大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一是名录上,进一步充实保护名录,比如推动厦门、莆田申报国家名城,推动开展全省历史文化街区普查等。二是基础研究上,梳理福建传统建筑文化,计划以县为单位,开展《福建传统建筑系列丛书》编纂,今年将完成12本编纂,争取十四五期间完成。三是要素上,在资金方面,省级财政继续投入的同时,督促县市加大财政投入,并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在专业人才方面,进一步强化工匠培训认定,推动每个地市都建立一支专业化、稳定的修缮工匠队伍等。四是活化利用上,探索出台推进结构安全、消防安全、功能置换等措施,在确保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本体安全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种方式进行活化利用。谢谢。
来源丨人民网、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