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凝聚思想共识,激扬奋进力量,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五年奋斗路·喜迎党代会”系列工作巡礼专题,全面展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自强不息、守正创新,激昂进取、勇毅前行,秉承“明德至善·弘毅兴邦”的校训精神,以优异的成绩和昂扬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加强重点领域攻关,打造平台重器,强化学术交流,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同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学校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
在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调研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打造“五纵一横一园”的科技创新战略格局。学校秉承“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理念,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以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必需、交通强国必争、基础积累厚重为依据,设立适应民航发展战略需求的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空域融合安全运行、四型机场、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航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五大研究院(“五纵”),打造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理论、技术、标准的策源地和先进自主装备的研发地。“一横”即指建设国际航空法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国际民航领域发声,提出国际规章和适航标准的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一园”即指建设民航特色鲜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智慧民航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资源围着目标转,机制围着目标建。创新“学院—研究院—科创院”立体协同发展模式,建立绩效考核协同和科研成果共享机制,打破了传统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平面治理架构,积极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多学科领域交叉创新力量,以重大科学问题、技术瓶颈问题、工程问题为牵引,强化有组织科研,实现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的突破,协调组织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城市空中交通(UAM)、国产大飞机运维等三大工程问题研究。
学校有组织科研的立体协同发展路径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校修订发布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认定、评审推荐等文件,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科研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推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搭建覆盖学校科研活动全过程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平台,完成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成果、人员、机构等要素信息化管理,简化科研相关报表和流程,建立“一站式”网上科研服务,为科研人员松绑,形成激励创新、协同高效的科研、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出台《中国民航大学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中国民航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实施。
学校科研管理系统
2019年以来,学校科研到账经费稳步提升,总经费近9.4亿元;获批国家级项目210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24项,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300余项;获批省部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43项,其中一等奖7项。
代表性科技成果奖
加强重点领域攻关
提升服务国家能力
主动支撑国家科技发展和战略需求。近五年来,学校作为牵头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围绕航空安全、民航安保、民机适航、交通载运装备、国产民机运维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项目总经费达2.14亿元,通过综合绩效评价2项。其中,“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学校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拨经费高达9000万,于2021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综合绩效评价。项目通过研发先进的航空安全监控技术,提升我国民航行业的安全水平和应急能力,在基础研究、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项目成果在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空管局、洛阳机场等17家单位开展示范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共安全*****”重点专项于2024年完成综合绩效评价,项目面向民航公共安全及日益复杂的行业安全环境,重点对标2019年民航局提出的当前民航安保领域相关的六项关键问题,通过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着力提升民航安保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解决民航安保难点和痛点问题。
“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综合绩效评价会
科研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持续跟进工信部重大专项的项目进展,切实加强航空制造业和民航运输业的有机融合,在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学校牵头的7个大飞机专项和2个民机专项科研项目验收基础上,近五年来,新牵头承担民机专项科研项目2项。其中“**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为学校“十四五”新立项项目,项目经费4600万元。
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全面承担国产大飞机适航审定技术攻关任务,直接参加C919、ARJ21等多个型号的审查工作,间接参与C919、运20、蛟龙600等型号研制工作;广域航班安全管控系统已在民航运行监控中心、国航等多个部门应用,机场飞行区态势感知与风险预警系统已在西安等多个机场应用,有人无人融合运行安全风险评价、低空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已在天津等多地应用;自主开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自动焊接修复设备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相关技术的封锁,提高我国民航机务维修特种装备的制造水平,并为我国大发动机研制形成了技术储备;自主研发的机场除冰系统、全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在国内多个机场得到广泛应用,已向数字机场领域进军;牵头组建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我国民用航空名词的审定工作,推动民航行业用语规范化、服务中国民航话语体系建设;联合天津市120余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打造行业人才高地,推动天津市以及东丽区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成立天津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学校作为联盟的第一届理事长单位,为促进天津市低空经济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联合发起成立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
天津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立大会
学校教师作为审查员参与C919飞机审查
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模应用
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
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构筑民航战略科技力量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五年来,学校在民航局、天津市及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新增获批3个民航局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智库、1个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大兴民航科技创新基地(民航大学项目)完成立项可研和初步设计,总投资约18.52亿元,新建面积约8.5万平方米,旨在打造民航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研究平台”项目立项(代可研)获批,总投资约5亿元,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安全性认证实验室和可持续性认证实验室,是国内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认证前瞻性技术研究的开放平台。完成了“适航飞”和“适航发”条件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服务民机国产化、国产发动机适航取证的高能级平台已经初步形成。现有1个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民航主管部门重点实验室、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积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运输企业等共同组成“联合舰队”,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申报。
大兴民航科技创新基地(左)
和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研究平台(右)效果图
适航飞大楼(左)和适航发大楼(右)
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聘任校级研究型创新团队12支,建立对团队进行稳定支持的倾斜政策,潜心在适航、空管、机场、低碳、低空经济等领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不断提高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现有1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打造成体系的科研人才队伍。
加强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
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积极承办“2019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2023中国航空安全学术论坛”“2023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术会议”等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世界智能大会、首届CATA航空大会、2023年亚太地区创新科技及能力提升展览会等一系列国内、国际高端展会,展示、发布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引发民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升学校行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应邀参加国际民航组织2022年创新博览会,提出以国产能源植物为原料可在全生命周期实现负碳排放的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安全性认证新路径,研究方案在创新博览会上得到广泛关注。
学校前沿科技成果在世界智能大会发布
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站式”服务营造良好生态。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采用多元化聘用机制,形成专职技术经纪人的专业化队伍,打造“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一条龙服务。广泛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平台,建立技术需求收集和成果发布机制,不断拓宽教师产学研合作渠道。学校与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通知识产权“展示—对接—交易”新模式。
成果转化迈出新步伐。学校顺利通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天津市及民航领域首家获得该项资质的高校。学校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民航生产一线,与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广西、河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市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涵盖数据安全、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化学工业、信息技术等领域,部分企业在学校科技园注册新公司,进一步开展技术熟化和成果市场化。自2021年7月中航大科技园新园区开园以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0余件,转化金额近5000万元,孵化企业140余家,在孵企业年产值超1亿元,站到了中国民航科技领域的前沿,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学校科技园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
目前,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已获批天津市首批优秀大学科技园,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资质,是“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示范单位、国家级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民航局科技成果转化枢纽型科研院所。2024年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聚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实现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双向赋能、联动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汇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民航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全力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贡献中航大力量。
学校在入校评估阶段需要做哪些工作?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国际“朋友圈”再拓展!中航大,国际范儿!
●“三全育人”故事汇 | 智慧之光照学子 博爱之怀育英才
●“三全育人”故事汇 | 以民航特色为基 铺就劳动教育多彩之路
融媒体中心
编辑 | 栗鸿琨
审校 | 栗鸿琨 吴延松 陈红叶
监制 | 徐雪峰
素材来源 | 科技处 科技创新研究院 科技园
跟航小薇一起为中航大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