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十分感谢波兰斯基这个老头子,还有四位演员以及全体剧组,还有那栋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作为本年度所看的第300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年度最后一部电影),这部片子着实给了我年末的惊喜。
涉及到本文的题目。论矛盾,貌似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在此特地特别没有自信的声明,我就是想说个皮毛,而且很可能还是错的。事实上我不会触类旁通,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我所看过的波兰斯基,也就《影子写手》跟《钢琴家》了。好的,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唠叨几句。关于矛盾,首先提出一个吧,关于波兰斯基老头子本身,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独立的评价人,就是比如一个道德低劣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会不会由衷的钦佩他?好吧,扯远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对不起。不过我真正的推荐波兰斯基可以看一下《水果硬糖》这部片子,会有意外惊喜。好的,废话到此为止,废话再多下去估计就会出现《杀戮》了。
片名《杀戮》,打分:五星。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首先欢迎Penelope女士登场。片中,P女士反复重申的一点是,自己希望以文明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无可厚非,这个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偏偏对方夫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尤其是那个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当爹的。声称什么两个孩子自己私下解决就行了。而P女士执意要对方一家集体出现,诚恳的道歉。Nancy女士对此毫无意见,而P女士的丈夫Micheal先生倒觉得完全不必这么兴师动众。事实上,这里受伤的是P女士的儿子,但是P女士作为一个母亲,感觉上却受到了比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大得多的伤害,我儿子被人欺负了!这还了得!人之常情,给予理解。但是从剧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推理,我猜测,P女士的内心所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诚恳心意,而是一种取代自己屈辱感的情感,那就是给予对方屈辱感。P女士想要站在一个高度上,那就是,我们一家通情达理,所以才原谅了你们,我们是文明人。简言之,你们是野蛮人,我们不跟你们一般见识。所以,当她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开始抓狂了。所以对于问题一,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可行,但如果初衷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也许就不可行了。
问题二:文明与野蛮的解决方式哪个更好。父亲一般会这么教育儿子:儿子,我跟你说啊,别主动欺负别人,但是谁家孩子要是欺负你,你就狠狠的给他来一下子,让他以后不再敢招惹你,明白吗?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爸教育我的。事实上,小男孩之间打架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打来打去的,今天打,明天又在一起捉迷藏,小孩儿嘛。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很难界定这一行为究竟属不属于野蛮行为,但是男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片中的两个11岁小男孩之间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或许就是一句话:以后不带你玩儿了。于是就打起来了。男生很少磨磨唧唧的讲道理,这很让人觉得厌烦。说会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P女士,在这里她期许一种文明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比作是打仗时候的谈判,两家人见面,孩子道个歉,完了。这种文明方式来自于语言,文明的语言。而恰恰是作为这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却掀起了巨大的暴力,语言的暴力。生活中,有人常讲:不就是个话嘛。通常,有些时候,还就是有些话惹了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承认,我对于P女士有点儿成见。这两个问题本身很难回答。影片也没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影片提供了一系列的冲突。大概列举了一下,如果按照影片的总体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冲突: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
第二种冲突:有第一种冲突衍生过来,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的冲突。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
第五种冲突:有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针对第一种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这部分冲突。围绕的中心是孩子。一开始是孩子,但是问题逐渐升级,上升到了对于彼此人身的攻击。比如N女士与A先生夫妇对于P女士与M先生家食物的批评,甚至N女士当场就吐了。不得不承认,这个点是很大的一个笑点,看电影的时候,看着温丝莱特直接吐出来,笑得我就快岔气了。在此提一句,尽管影片的全部内容似乎是在讲述冲突,但是,很多细节会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非常戏剧化。这也是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说回人身攻击,P女士与M先生同样恶心对方,比如他们觉得N女士假惺惺的,A先生则直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以及野蛮人。
第二类冲突。首先说下P女士与N女士的冲突。两个人的冲突作为点缀出现。因为表面上两个人都颇为和善。互相恭维。但是从影片最后的歇斯底里大爆发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这一点,等接下来分析人物时再做详细描述。然后是男人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只有一处,也就是两个男人互相抨击对方的工作时。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一个人调侃你的职业,这会让你发飙。片中有趣的一点出现在M先生调侃N女士时,N女士要求A先生反击,而A先生无动于衷,所以,男人或许很可能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话题最为敏感。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矛盾。不得不承认,P女士与M先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个人感觉M先生这个人还是颇为中肯的,但是这一点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可是不对的。因为老婆永远是对的。这也许就是P女士之后之所以歇斯底里的根源。M先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重视享受,但是家庭生活这一点把他压得有点儿够呛,所以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他稍微的进行了反击,而这个反击让P女士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A先生与N女士的矛盾,在于A先生那无休无止的business,同时还有一点,就是A先生对于事业之外的事情,可谓是完全不上心,也颇有一点个人主义。这一点,让N女士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她成功的把老公的手机丢尽了水里。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生活中,人总在莫名其妙的寻求着某种归属感,或许这就是人的社会性。片中,两个互相调侃的男人终于借助着酒精与烟草结成了同盟,而两个共同抱怨老公的女人,则结成了女性同盟,这或许就是某种归属感。男人结成了“I don't give a damn,老子就是要潇洒”联盟,女人结成了“男人都是混蛋”联盟。
第五种冲突,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其实这类冲突我起得名字有点儿大。说到具体上其实就是P女士对抗三个火枪手。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话题一直在跑偏,一直跑偏,每次当有人试图回到本来的话题时,P女士便形成了自己的同盟。
说完冲突之后就要继续详细的分析人物了。首先说最有戏的P女士,职业作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关心人类,是文明人,有高雅追求,对艺术有品位,不倾向于认为人生是无聊的。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者通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会顺从着自己内心实现就预订好的理想状况来进行处理,但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结果往往会乱七八糟。但是说到理想主义者,小生窃以为,P女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影片中提到,她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作为她自己的本意,她是要通过这本书对非洲的这个地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一些有关于人性啊、哲理啊、文明啊什么的blabla的一些东西。但是,从影片的一个细节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清高的人,原话大意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非洲,而是在纽约,所以我们应该用文明人的方式文明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野蛮的方式。非洲,言下之意,就是她眼中的野蛮之地。所以,窃以为,她的研究,根本不值一看,因为她是从高处看下去的,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没能融入一个文化环境,任何评论与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以及野蛮的。这无形的伤害了很多人,所以这与P女士的自我标榜相当矛盾。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那种自己想象中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颇为文明的一个人,但是由不得通融,做事风格非常强硬,而且不允许一切超出自己的原则。
下面来看P女士的老公M先生。M先生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印象。一开始,他还在帮着妻子说话,而后,他开始释放了,影片中,他好几处都与妻子唱反调,这让妻子非常不满。而且最后从他的一段话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与妻子的人生观事实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无怪于将就着了么多年,会在这一刻爆发出来。这也许是中年男人的一个特点:不满。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男人永远是最不重要的。到了中年这个年纪,青春不再,甚至存在感也不在了。而且需要在条条框框中生活,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随便动孩子的玩具,孩子受欺负了要出头,老婆说的话要点头称是。M先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好男人,但是本身十分喜欢调侃。片中有几处他调侃妻子的话,颇让人捧腹。
N女士,时尚女性,知书达理。但是显然嫁给这个工作狂老公,她平时真是压抑坏了。骨子里应该是渴望自由的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忍,所以压力达到一种程度,就开始又吐又发飙。由此可见,酒精有时候是戏剧化效果的诱因。N女士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忍辱负重以及做效果的感觉,这类人一旦爆发起来,那可是收不住的。有片中也可以看出,她几乎打击了所有人,对M先生,直接骂他是谋杀犯,仅仅因为他放走了一只仓鼠,而在片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仓鼠过得很好。她骂了P女士。她把自己丈夫的手机扔到了水里。本片中,本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个人,当属N女士,最富有戏剧性。
A先生,不知道是因为他在《无耻混蛋》中的表现还是其他什么的。本片中总感觉他其实真有点儿混蛋。孩子的事情不管,老婆的事情不管,甩手户主。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事业,十分没有耐心。崇尚暴力,喜欢享乐。在影片中,A先生是表现最为淡定的一个,除了当他老婆吐在他裤子上的时候他稍微的抓狂了一些之外,在开始喝酒之后,他就开始乐在其中了。游戏进行到这个份上,当然要继续玩儿下去了。
综合分析这四个人,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里,主导不同。家庭一明显是P女士居于主导地位。而家庭二,明显是A先生居于主导地位。
讨论到这里,大致上可以得出影片的主旨在于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影片中凸显了四个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每个人都不再让步,每个人都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惹人反感。针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
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整部电影颇有笑点。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但打电话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旁听电话的人变得愈发焦躁,愈发狂热,电话在这部电影中着实是妙得很。第二个元素,戏剧性表现。N女士的呕吐,A先生在洗手间光着屁股烘干衣服,P女士将N女士的包扔向空中,A先生与M先生讨论雪茄与威士忌。这些戏剧性的突发事件,让电影充满了活力,而且颇让人拍手叫好,因为在现实中,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的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的。第三个元素,台词。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本写的着实强大,语言带上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感觉到看这部电影非常爽。小生平时的一个恶趣味就是看别人歇斯底里的进行说理性的辩论,不得不说,此片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废话连篇累牍。片名取名为杀戮。也许意指在于我们都是文明人,但骨子里都有一个杀戮之神。这个神明会让我们具备随时歇斯底里的能力。或许,在这个杀戮之神的本质之上,浮动的只是文明的假面具罢了。
最后总结,此片虽然取名杀戮,但也许,此片可以当做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喜剧片来看,取名为酒神的狂欢,请不要忘记片中的那一瓶威士忌,它是相当的重要。
涉及到本文的题目。论矛盾,貌似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在此特地特别没有自信的声明,我就是想说个皮毛,而且很可能还是错的。事实上我不会触类旁通,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我所看过的波兰斯基,也就《影子写手》跟《钢琴家》了。好的,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唠叨几句。关于矛盾,首先提出一个吧,关于波兰斯基老头子本身,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独立的评价人,就是比如一个道德低劣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会不会由衷的钦佩他?好吧,扯远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对不起。不过我真正的推荐波兰斯基可以看一下《水果硬糖》这部片子,会有意外惊喜。好的,废话到此为止,废话再多下去估计就会出现《杀戮》了。
片名《杀戮》,打分:五星。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首先欢迎Penelope女士登场。片中,P女士反复重申的一点是,自己希望以文明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无可厚非,这个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偏偏对方夫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尤其是那个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当爹的。声称什么两个孩子自己私下解决就行了。而P女士执意要对方一家集体出现,诚恳的道歉。Nancy女士对此毫无意见,而P女士的丈夫Micheal先生倒觉得完全不必这么兴师动众。事实上,这里受伤的是P女士的儿子,但是P女士作为一个母亲,感觉上却受到了比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大得多的伤害,我儿子被人欺负了!这还了得!人之常情,给予理解。但是从剧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推理,我猜测,P女士的内心所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诚恳心意,而是一种取代自己屈辱感的情感,那就是给予对方屈辱感。P女士想要站在一个高度上,那就是,我们一家通情达理,所以才原谅了你们,我们是文明人。简言之,你们是野蛮人,我们不跟你们一般见识。所以,当她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开始抓狂了。所以对于问题一,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可行,但如果初衷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也许就不可行了。
问题二:文明与野蛮的解决方式哪个更好。父亲一般会这么教育儿子:儿子,我跟你说啊,别主动欺负别人,但是谁家孩子要是欺负你,你就狠狠的给他来一下子,让他以后不再敢招惹你,明白吗?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爸教育我的。事实上,小男孩之间打架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打来打去的,今天打,明天又在一起捉迷藏,小孩儿嘛。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很难界定这一行为究竟属不属于野蛮行为,但是男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片中的两个11岁小男孩之间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或许就是一句话:以后不带你玩儿了。于是就打起来了。男生很少磨磨唧唧的讲道理,这很让人觉得厌烦。说会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P女士,在这里她期许一种文明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比作是打仗时候的谈判,两家人见面,孩子道个歉,完了。这种文明方式来自于语言,文明的语言。而恰恰是作为这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却掀起了巨大的暴力,语言的暴力。生活中,有人常讲:不就是个话嘛。通常,有些时候,还就是有些话惹了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承认,我对于P女士有点儿成见。这两个问题本身很难回答。影片也没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影片提供了一系列的冲突。大概列举了一下,如果按照影片的总体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冲突: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
第二种冲突:有第一种冲突衍生过来,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的冲突。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
第五种冲突:有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针对第一种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这部分冲突。围绕的中心是孩子。一开始是孩子,但是问题逐渐升级,上升到了对于彼此人身的攻击。比如N女士与A先生夫妇对于P女士与M先生家食物的批评,甚至N女士当场就吐了。不得不承认,这个点是很大的一个笑点,看电影的时候,看着温丝莱特直接吐出来,笑得我就快岔气了。在此提一句,尽管影片的全部内容似乎是在讲述冲突,但是,很多细节会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非常戏剧化。这也是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说回人身攻击,P女士与M先生同样恶心对方,比如他们觉得N女士假惺惺的,A先生则直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以及野蛮人。
第二类冲突。首先说下P女士与N女士的冲突。两个人的冲突作为点缀出现。因为表面上两个人都颇为和善。互相恭维。但是从影片最后的歇斯底里大爆发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这一点,等接下来分析人物时再做详细描述。然后是男人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只有一处,也就是两个男人互相抨击对方的工作时。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一个人调侃你的职业,这会让你发飙。片中有趣的一点出现在M先生调侃N女士时,N女士要求A先生反击,而A先生无动于衷,所以,男人或许很可能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话题最为敏感。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矛盾。不得不承认,P女士与M先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个人感觉M先生这个人还是颇为中肯的,但是这一点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可是不对的。因为老婆永远是对的。这也许就是P女士之后之所以歇斯底里的根源。M先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重视享受,但是家庭生活这一点把他压得有点儿够呛,所以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他稍微的进行了反击,而这个反击让P女士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A先生与N女士的矛盾,在于A先生那无休无止的business,同时还有一点,就是A先生对于事业之外的事情,可谓是完全不上心,也颇有一点个人主义。这一点,让N女士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她成功的把老公的手机丢尽了水里。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生活中,人总在莫名其妙的寻求着某种归属感,或许这就是人的社会性。片中,两个互相调侃的男人终于借助着酒精与烟草结成了同盟,而两个共同抱怨老公的女人,则结成了女性同盟,这或许就是某种归属感。男人结成了“I don't give a damn,老子就是要潇洒”联盟,女人结成了“男人都是混蛋”联盟。
第五种冲突,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其实这类冲突我起得名字有点儿大。说到具体上其实就是P女士对抗三个火枪手。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话题一直在跑偏,一直跑偏,每次当有人试图回到本来的话题时,P女士便形成了自己的同盟。
说完冲突之后就要继续详细的分析人物了。首先说最有戏的P女士,职业作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关心人类,是文明人,有高雅追求,对艺术有品位,不倾向于认为人生是无聊的。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者通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会顺从着自己内心实现就预订好的理想状况来进行处理,但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结果往往会乱七八糟。但是说到理想主义者,小生窃以为,P女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影片中提到,她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作为她自己的本意,她是要通过这本书对非洲的这个地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一些有关于人性啊、哲理啊、文明啊什么的blabla的一些东西。但是,从影片的一个细节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清高的人,原话大意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非洲,而是在纽约,所以我们应该用文明人的方式文明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野蛮的方式。非洲,言下之意,就是她眼中的野蛮之地。所以,窃以为,她的研究,根本不值一看,因为她是从高处看下去的,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没能融入一个文化环境,任何评论与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以及野蛮的。这无形的伤害了很多人,所以这与P女士的自我标榜相当矛盾。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那种自己想象中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颇为文明的一个人,但是由不得通融,做事风格非常强硬,而且不允许一切超出自己的原则。
下面来看P女士的老公M先生。M先生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印象。一开始,他还在帮着妻子说话,而后,他开始释放了,影片中,他好几处都与妻子唱反调,这让妻子非常不满。而且最后从他的一段话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与妻子的人生观事实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无怪于将就着了么多年,会在这一刻爆发出来。这也许是中年男人的一个特点:不满。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男人永远是最不重要的。到了中年这个年纪,青春不再,甚至存在感也不在了。而且需要在条条框框中生活,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随便动孩子的玩具,孩子受欺负了要出头,老婆说的话要点头称是。M先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好男人,但是本身十分喜欢调侃。片中有几处他调侃妻子的话,颇让人捧腹。
N女士,时尚女性,知书达理。但是显然嫁给这个工作狂老公,她平时真是压抑坏了。骨子里应该是渴望自由的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忍,所以压力达到一种程度,就开始又吐又发飙。由此可见,酒精有时候是戏剧化效果的诱因。N女士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忍辱负重以及做效果的感觉,这类人一旦爆发起来,那可是收不住的。有片中也可以看出,她几乎打击了所有人,对M先生,直接骂他是谋杀犯,仅仅因为他放走了一只仓鼠,而在片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仓鼠过得很好。她骂了P女士。她把自己丈夫的手机扔到了水里。本片中,本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个人,当属N女士,最富有戏剧性。
A先生,不知道是因为他在《无耻混蛋》中的表现还是其他什么的。本片中总感觉他其实真有点儿混蛋。孩子的事情不管,老婆的事情不管,甩手户主。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事业,十分没有耐心。崇尚暴力,喜欢享乐。在影片中,A先生是表现最为淡定的一个,除了当他老婆吐在他裤子上的时候他稍微的抓狂了一些之外,在开始喝酒之后,他就开始乐在其中了。游戏进行到这个份上,当然要继续玩儿下去了。
综合分析这四个人,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里,主导不同。家庭一明显是P女士居于主导地位。而家庭二,明显是A先生居于主导地位。
讨论到这里,大致上可以得出影片的主旨在于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影片中凸显了四个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每个人都不再让步,每个人都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惹人反感。针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
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整部电影颇有笑点。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但打电话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旁听电话的人变得愈发焦躁,愈发狂热,电话在这部电影中着实是妙得很。第二个元素,戏剧性表现。N女士的呕吐,A先生在洗手间光着屁股烘干衣服,P女士将N女士的包扔向空中,A先生与M先生讨论雪茄与威士忌。这些戏剧性的突发事件,让电影充满了活力,而且颇让人拍手叫好,因为在现实中,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的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的。第三个元素,台词。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本写的着实强大,语言带上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感觉到看这部电影非常爽。小生平时的一个恶趣味就是看别人歇斯底里的进行说理性的辩论,不得不说,此片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废话连篇累牍。片名取名为杀戮。也许意指在于我们都是文明人,但骨子里都有一个杀戮之神。这个神明会让我们具备随时歇斯底里的能力。或许,在这个杀戮之神的本质之上,浮动的只是文明的假面具罢了。
最后总结,此片虽然取名杀戮,但也许,此片可以当做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喜剧片来看,取名为酒神的狂欢,请不要忘记片中的那一瓶威士忌,它是相当的重要。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