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沛:童年的红舞鞋 (【读品】98辑)
原本对于这个童话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小时候读到只是觉得奇怪:人家穿双红舞鞋管你什么事啊?安徒生的童话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中国的小朋友读,一方面就在于他的童话鲜有一帆风顺水或者磕磕碰碰后的完满结局,另一方面其中的宗教色彩也时常让人琢磨不透。况且安徒生童话中的处罚方式也过于险恶,比如说,恋慕红舞鞋的珈伦不得不披星戴月地被迫舞蹈,直至双脚连鞋被砍下,也不得进教堂。
这个故事对于没有宗教背景的孩子来说过于难懂,也许能理解到最后也只不过是“要注重心灵美啊”“不能爱慕虚荣啊”如此种种。其实这就是我儿时的理解。后来年纪大了对于童话也没有持久的喜好,这则听起来恐怖惊悚的故事也在记忆中渐渐淡去。促使我回头重读这篇童话的动力是电影《红菱艳》,英国片,老电影,比童话故事还要惊心动魄。
电影里面女主角佩姬热爱芭蕾,被慧眼独具的老板识中,以《红舞鞋》一炮走红,然则她又爱上作曲家并与之结婚。丈夫要求她离开芭蕾舞台,老板也很不爽职业芭蕾演员竟然为婚姻所累,她竟然就真的放弃了芭蕾。婚后生活美满甜蜜却缺乏热情,她的热情岂是一腔都托付于婚姻生活的呢?芭蕾舞台的巨大诱惑使她重返舞台,可就在她穿好红舞鞋正准备登台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小女孩,只要穿上这红舞鞋就不得不一直跳下去,跳到身体发白发冷直至缩为一堆骸骨。猛然醒悟间她穿着舞鞋向场外跑去,就这样从剧院的露台掉了下去,不幸的是还被经过的火车碾过。最后她的丈夫为她脱去了艳丽的红舞鞋,她这才安心地离开人世。而没有了小女孩的舞台依旧上演着红舞鞋的故事,只是本应该有着轻盈妙曼舞姿的位置上只剩下空落落的灯光,小丑橱窗中的红舞鞋依旧充满了魔力。
这部电影端的是好,可我没敢看第二遍。可能是被里面那段长达十六分钟的芭蕾舞给吓到了,那段芭蕾舞当然美轮美奂,可更是光怪陆离吧。我们能从那段舞蹈中看出红舞鞋对跳舞的小女孩的诱惑,穿上红舞鞋后小女孩在舞蹈中沦陷了自我,被红舞鞋支配的小女孩不得不一直跳舞,从城市里跳到荒野外,从阳光里跳到黑夜中,从墓地畔跳到教堂旁,谁也无法让她停下来,她即便疲倦虚弱却也不得不跳下去。不过芭蕾有所改动,当教堂里的神职人员帮助小女孩脱下舞鞋的时候,她得以安享地死去。即便没有砍去双脚只有一对木拐杖这样的情节,这段舞蹈依旧触及了我们心中恐惧的琴弦。
这种恐惧来自于自由被剥夺的感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被支配并且反抗无效,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红鞋之于珈伦,有如芭蕾之于佩姬,一开始总是自己恋慕上的。谁预料得到自己后来会被支配呢?是被舞鞋支配吗?舞鞋终究是舞鞋而已。是被红胡子的老人那句话吗?“多么美丽的舞鞋啊!”这顶多只是契机。是教堂前天使的言语吗?“你要跳舞!不停地跳舞!”在那以前她就停不下舞步了。她们的自由是自己交付走的,在穿上红舞鞋迈出优雅的第一个舞步的时候,自由就已经不在了。当领圣餐时珈伦的思绪沉浸在红舞鞋上的时候,她不仅仅忘记了上帝,也忘记了自己。她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而这自由一经失去只有历经死亡和忏悔才能再次获得。
红舞鞋,美则美矣,可是赞美的对象是舞鞋,却不是穿舞鞋的人。珈伦把这个赞美附加到自己身上,从而成为了自己的骄傲。要知道基督教传统中骄傲是多大的过错!骄傲的天使堕落而成魔鬼,骄傲的人类堕落而无法获得救赎。救赎,这才是安徒生的本意。据说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源自于他儿时的经历,只不过恋慕的对象不是舞鞋,而是受坚信礼时穿的新靴子。童话里的那种恐惧感在安徒生儿时就体会过吗?我们断不好猜测。没有基督教背景的我们只能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楚,却难以体会被上帝遗弃的煎熬。
倘若这样来看,红舞鞋代表了一种骄傲,而对于这种骄傲的痴迷本身也是一种过度的情感。就像希腊人对于智慧的欲求那样,失去它生活就无以为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说:“所有人生而欲求知道。”对于智慧的欲求在古典希腊是没有止境的,在古希腊人认为处于流变状态的事物便不纯净的时候,他们肯定了世界上存在永处于空间的逻各斯的存在,也就是神。然而他们对于神却有自己的一套叙事方式,无论是民间神话对于诸神的风流韵事的传诵,还是精英神学对永恒不变的存在的凝思(古希腊人竟然认为可以思考关于神的问题),这样一种狂热而可能近乎盲目的欲求中难免就缺少了敬畏,因为在这种狂热中是不存在反思的。这是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浪漫历史,或许也只有身处童年才会有这种盲目而强烈的痴迷吧。
本文刊于【读品】98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这个故事对于没有宗教背景的孩子来说过于难懂,也许能理解到最后也只不过是“要注重心灵美啊”“不能爱慕虚荣啊”如此种种。其实这就是我儿时的理解。后来年纪大了对于童话也没有持久的喜好,这则听起来恐怖惊悚的故事也在记忆中渐渐淡去。促使我回头重读这篇童话的动力是电影《红菱艳》,英国片,老电影,比童话故事还要惊心动魄。
电影里面女主角佩姬热爱芭蕾,被慧眼独具的老板识中,以《红舞鞋》一炮走红,然则她又爱上作曲家并与之结婚。丈夫要求她离开芭蕾舞台,老板也很不爽职业芭蕾演员竟然为婚姻所累,她竟然就真的放弃了芭蕾。婚后生活美满甜蜜却缺乏热情,她的热情岂是一腔都托付于婚姻生活的呢?芭蕾舞台的巨大诱惑使她重返舞台,可就在她穿好红舞鞋正准备登台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小女孩,只要穿上这红舞鞋就不得不一直跳下去,跳到身体发白发冷直至缩为一堆骸骨。猛然醒悟间她穿着舞鞋向场外跑去,就这样从剧院的露台掉了下去,不幸的是还被经过的火车碾过。最后她的丈夫为她脱去了艳丽的红舞鞋,她这才安心地离开人世。而没有了小女孩的舞台依旧上演着红舞鞋的故事,只是本应该有着轻盈妙曼舞姿的位置上只剩下空落落的灯光,小丑橱窗中的红舞鞋依旧充满了魔力。
这部电影端的是好,可我没敢看第二遍。可能是被里面那段长达十六分钟的芭蕾舞给吓到了,那段芭蕾舞当然美轮美奂,可更是光怪陆离吧。我们能从那段舞蹈中看出红舞鞋对跳舞的小女孩的诱惑,穿上红舞鞋后小女孩在舞蹈中沦陷了自我,被红舞鞋支配的小女孩不得不一直跳舞,从城市里跳到荒野外,从阳光里跳到黑夜中,从墓地畔跳到教堂旁,谁也无法让她停下来,她即便疲倦虚弱却也不得不跳下去。不过芭蕾有所改动,当教堂里的神职人员帮助小女孩脱下舞鞋的时候,她得以安享地死去。即便没有砍去双脚只有一对木拐杖这样的情节,这段舞蹈依旧触及了我们心中恐惧的琴弦。
这种恐惧来自于自由被剥夺的感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被支配并且反抗无效,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红鞋之于珈伦,有如芭蕾之于佩姬,一开始总是自己恋慕上的。谁预料得到自己后来会被支配呢?是被舞鞋支配吗?舞鞋终究是舞鞋而已。是被红胡子的老人那句话吗?“多么美丽的舞鞋啊!”这顶多只是契机。是教堂前天使的言语吗?“你要跳舞!不停地跳舞!”在那以前她就停不下舞步了。她们的自由是自己交付走的,在穿上红舞鞋迈出优雅的第一个舞步的时候,自由就已经不在了。当领圣餐时珈伦的思绪沉浸在红舞鞋上的时候,她不仅仅忘记了上帝,也忘记了自己。她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而这自由一经失去只有历经死亡和忏悔才能再次获得。
红舞鞋,美则美矣,可是赞美的对象是舞鞋,却不是穿舞鞋的人。珈伦把这个赞美附加到自己身上,从而成为了自己的骄傲。要知道基督教传统中骄傲是多大的过错!骄傲的天使堕落而成魔鬼,骄傲的人类堕落而无法获得救赎。救赎,这才是安徒生的本意。据说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源自于他儿时的经历,只不过恋慕的对象不是舞鞋,而是受坚信礼时穿的新靴子。童话里的那种恐惧感在安徒生儿时就体会过吗?我们断不好猜测。没有基督教背景的我们只能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楚,却难以体会被上帝遗弃的煎熬。
倘若这样来看,红舞鞋代表了一种骄傲,而对于这种骄傲的痴迷本身也是一种过度的情感。就像希腊人对于智慧的欲求那样,失去它生活就无以为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说:“所有人生而欲求知道。”对于智慧的欲求在古典希腊是没有止境的,在古希腊人认为处于流变状态的事物便不纯净的时候,他们肯定了世界上存在永处于空间的逻各斯的存在,也就是神。然而他们对于神却有自己的一套叙事方式,无论是民间神话对于诸神的风流韵事的传诵,还是精英神学对永恒不变的存在的凝思(古希腊人竟然认为可以思考关于神的问题),这样一种狂热而可能近乎盲目的欲求中难免就缺少了敬畏,因为在这种狂热中是不存在反思的。这是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浪漫历史,或许也只有身处童年才会有这种盲目而强烈的痴迷吧。
本文刊于【读品】98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