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的兔子洞里没有现实
只是观后感。 Alice的剧情,只有一句话。一个外表淡定内心焦虑的大叔,带着一个萌度爆表的早熟小loli找家人的故事。咦,这样一说好像就完全扭曲了。 正色说,公路三部曲里当属这部最好,Kings of road其次。另一个名字,In the course of time。Rudiger真空穿条破背带裤,在他那破卡车后视镜里看到Hanns的车扬尘而来,毫无犹豫地一路冲进湖心,又沾着剃须膏,似笑非笑地看着那车咕嘟嘟冒着泡沉下去,看着Hanns把手提箱顶在头上,慢慢地向岸上划来。会觉得,在那仿佛毛绒绒的阳光里缓慢流动的,是时间。 而歧路,当文德斯试图描绘太多对象的时候,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仍然是为了刻画主角,他会造出一些奇怪的人,相当动机不明,不是无逻辑就是无灵魂。 ─────────────────────────── (好吧必须得说没理解到歧路是有原作的──2011.08) 文德斯的公路片都是彻头彻尾的公路片,继承了其作为类型片的母题──陷入不确定性的寻找。相比之下那些有明确目的,或者作为事件一部分的旅行则偏离了公路片本意。 Alice用语言不通在一定程度上直白地讲述了交流障碍,而歧路里则似乎没有这个问题── Wilhelm能自如地运用社交契约,甚至于掌控与其它人的关系,但他和能够与之交谈的人更多的是manipulate的感觉,又或者两相自说自话,看似同一主题却其实越说越远,疏离没有亲近感,反而和不说话的女孩肢体语言更加自然。这是第二层交流障碍,沟通但不被理解。Road里两个人虽然最终彼此理解,却也终于分道扬镳。理解也是基于肢体的(二人在废弃的房子里扭打)于是认为文德斯,至少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肢体交流比表述更有效。而快结束时Bruno所说的,无法感到involve,渐渐演变成了德州巴黎里男主的结局,有些人就是没办法和别人产生联系。 Alice和德州巴黎两部片子,不难发现有诸多相像之处。比如对甚至无法确定其存在的亲人进行可能毫无意义的寻找,比如成年人完善却有太多自我保护机制的逻辑与借小孩子之口表达的简单直接的思考回路的冲撞。比如主角籍此自我救赎。 文导在片中借女人之口对自己说,没有自我认同感,就同世界失去了联系。女人的房间里摆满植物,她是世界上无数现实中的一种。她说,你今夜不能留下来,因为我帮不了你。她拒绝让他从她身上寻找现实,因为不认同将人与其他单独个体的关联称之为现实。Philip说,我等待胶片显影的时候总是很焦虑,我总要将照片和现实进行对比,照片却永远也赶不上现实。最后他总算是从相片中找到现实而结束了流浪,令我不解的是难道这种对比也会从此结束。还是最后他只是在同某警察的对话中认清了自己的寻找的无意义性,而从此乐意随波逐流。 文德斯总是关心身份追寻,Alice,德州巴黎还是wings。主角们或不融于人,或不知如何融于人,或根本就不是人。他们从局外看这世界时,所谓没有认同感,就是对着电台里没播完就被掐掉结尾的歌大骂,就是在深夜电影没结束就开始放广告时砸掉电视,是对身处有这样媒体的国度感到恶心却迟迟不能一击脱离。认同感就是那块叫巴黎的地方,也是Damiel把沾了自己血的手指放在嘴里时纯粹的兴奋心情。感觉上,文德斯似乎是在跟自己对美式文化的认同过不去,尽管还没有后来在德州巴黎里那样明显。他一面学习美式的拍片理念,一面纠结于其文化的商业堕落,但Alice仍然是一部典型的欧洲片,尽管不是典型的德国片。 题外话,作为文德斯的御用男主,Rudiger 真是令人感到安心的男人。Philip有点60年代的穿着,邋遢的衬衫,喇叭裤。黑白胶片上都能看出质感的金发。眼角微微下垂,温和,闷闷的,淡定的,无一不正中萌点,可惜后来一直在演TV。Yella Rottländer作为一只极品loli,也是完全无可挑剔。古怪精灵,善解人意,早熟,倔强。这孩子后来好像转幕后了,而在93年的In weiter Ferne, so nah中作为Rudiger的天使出现了一小下。 最后的最后,Polaroid SX-70。(已入手——2017.08) PS,对于某些人对伴雨行音乐的高度评价,我只想说,给我一个radiohead,我也能把配乐搞成陈英雄。但是文德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