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法俄同盟
影片中的时间是1899~1900年的世纪之交
1871年,普鲁士通过在普法战争中狠揍了一顿法国,震慑住了德意志诸邦(尤其是原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南方四邦)成功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取代了法国的欧陆霸主地位,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法德因此结成了死仇,是一战爆发的重要诱因,两国因此展开了长达八十年的对立,一直掐到二战结束,在冷战的核阴云的威胁下才算是摒弃前嫌和解。( ps.欧洲的帝冠就只有罗马帝国那一顶,拿破仑逼哈布斯堡家取消神罗帝号后才称帝,普鲁士逼拿三流亡法国二次共和后才称帝,带英不在欧陆混,去亚洲抢了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皇冠才称帝)
1873年,在德意志宰相俾斯麦的斡旋下,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德皇,奥皇,沙皇)签订了三皇同盟(League of the Three Emperors)
1882年,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又在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
俾斯麦这一连串的外交同盟行动,都是为了孤立法国,让其在欧洲大陆上找不到盟友,只能被迫将更多财政预算投入国防领域,大大延缓了法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升级。
然而,三皇同盟中的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着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奥匈帝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多瑙河河运,多瑙河从巴尔干半岛注入黑海,是奥匈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航线,而俄国则一直被缺少出海口而困扰(一直被困扰到现在。。),多瑙河河口卡住了俄国谋求伊斯坦布尔黑海出海口的必经之路上,而德国无论从地理还得文化角度都不可能为了俄国抛弃奥地利,三皇同盟注定不会长远。(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即第九次俄土战争,俄奥就因此为多瑙河出海口翻脸过,直接给打出了一个巨大的权利真空区,让普鲁士给偷家了。。)
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俄军从巴尔干半岛长驱直入,兵临伊斯坦布尔,最终在如今黑山共和国境内的圣斯特凡诺地区逼迫奥斯曼签下了《圣斯特凡诺条约》,承认黑山、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成立大保加利亚国,作为俄土之间的缓冲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被彻底逐巴尔干。
然而 《圣斯特凡诺条约》 遭到了英国和奥匈帝国的激烈反对,奥匈帝国不肯放弃多瑙河入海口,英国也绝不允许俄国舰队驶入地中海,威胁英国本土至印度的生命航道上的苏伊士运河。实任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甚至向马尔马拉海附近派出了一支英国皇家海军,摆出不惜一战的态势,迫使俄国放弃了进军伊斯坦布尔的计划。
红:奥匈帝国生命线多瑙河出海口
蓝:俄国人梦寐以求的伊斯坦布尔
紫:英国本土至印度生命航线上的苏伊士运河枢纽
【BTW,海权似乎天生就是对抗性的, 巴尔干火药桶,中东火药桶, 说到底都是离地中海这个海权中枢太近了,海洋比陆地更广阔,却只能容纳一个霸主,因为海权的关键支点就是那几个航道枢纽(直布罗陀,博斯鲁斯,达达尼尔,苏伊士,霍尔木兹,马六甲,巴拿马),也因为只有这几个关键枢纽,海权是巅峰很耀眼,而海权的衰弱也是十分迅速的, 二战后英国的海洋霸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彻底完蛋了,陆权就相反,虽然会有不定期冲突,但是能容下多个地区性大国,现如今世界从美国的单极霸权走向多级化的过程,何尝不是陆权海权西风东风的位置互换。】
接上文。。。
1882的柏林会议,在俾斯麦的调停下,巴尔干半岛被列强瓜分,保加利亚归了俄国,希腊归了英国,塞尔维亚归了奥匈(然后就有了塞尔维亚有志青年在萨拉热窝一枪崩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引爆一战的故事)
俄国对于柏林会议的结果十分不满,同时也对三皇同盟感到心灰意冷,另外找起了欧陆盟友,此时,一直被俾斯麦主导孤立的法国外交部看到了机会,主动接触起了俄国,相比英奥,法国在巴尔干几乎没有利益,可以无条件支持俄国的巴尔干政策,同时,法俄可以对德国产生夹击之势,减轻法国在西线的对德压力。
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官宣,法国为俄国提供了大笔的优惠贷款,投资修建的俄国境内的铁路,在一战时大大提升了俄国的运兵速度,打了德奥一个措手不及。同时,法国也为俄国的巴尔干小弟塞尔维亚提供了大量军火用于对抗奥匈。一直到影片中的1899年,整个俄国的社会的氛围都是俄法友好,电影里的法国元素还挺多的,女主要去法国留学,报纸上报道的埃菲尔铁塔上亮灯迎新年,以及法国外交官出席圣彼得堡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