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爸》,就,挺假的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周的片子其实我都看了,但看的越多,越让我没有去写的想法。
几部电影看下来,也没有让我特别想聊的,先挑卖的最好的随便说说吧。
学爸
Papa
《学爸》这个片子,看了“每周观影指南”的朋友都知道,是我本周最不期待的一部电影。
因为我一是对“鸡娃”这个话题就没兴趣;二是我也不太相信这个片子可以拍的很好。
看之前我是毫无期待,当烂片去看的,结束之后发现高出预期。
国产轻喜剧的风格套上了一个“鸡娃”的壳,个人认为在轻喜剧风格上算是成功的,“小大人”的人设和川渝父母的互动,挺多都还是有趣的。所以如果是喜欢黄渤,图一乐的观众,应该会得到满足。
但是对于“鸡娃”话题的探讨却非常普通,甚至无趣。 这就是现在国产话题电影的套路,以前是不让说问题,现在是只说明面上的问题。 看似是说了“鸡娃不对”“学区房不应当炒” 但到了最后说的还是乘法口诀背不下来的“笨小孩”成为了班上的尖子生,门口的学校也调来了重点学校的老师…… 两个小朋友最终还是成为了传统意义的“好小孩”,皆大欢喜,告诉大家不鸡也会有“好娃”。 这现实吗?不现实。 接纳普通这么困难吗?我见过班上很多同学,非常努力,就是考不赢那些聪明的孩子,人家看看书就能考的比你好。 电影里黄渤的小孩,你觉得现实吗?有几个小朋友能在幼儿园就成这种“小大人”,甚至说直接表现出了自己在某方面的惊人天赋? 小朋友的教育,我们可以说不一定要他为了“应试”而走。 但是如何去让小朋友发现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也是需要父母付出巨大努力的。我们可以说培养一个好学生没必要那么“鸡”,但是培养一个好“人”,这也并不是一个多简单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座的各位,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会演讲的,都是极少数,更多的小朋友就是在家里依旧背不出五七三十五,长大后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普通人罢了。
电影基本是借着一个现实话题,搭建了一个空中楼阁。
黄渤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小中产,激励他找学区房的动机,是任务驱动的,是忽然出现了一个外公,说要把孩子带去上海的国际学校。
为了让孩子不去上海,黄渤开始“鸡娃”,希望小孩可以上本地的好学校。
最后几经波折,最后失败,告诉大家,娃其实不用“鸡”,家长们也不用那么“卷”。
整个电影,当轻喜剧看,不动脑筋,我认为是可以的。
但是你脑子稍微一转就会发现,它的故事和最后所传递的价值并不是统一的。
电影里黄渤放弃“鸡娃”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卷”,而是他最后“不配卷”。
小城市的家长希望孩子“鲤鱼跃龙门”,大城市的家长又何曾不想让“小龙跃南天门”呢?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性决定了那些少部分拥有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人,是可以完成自己的阶层固化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你是一个服务员的小孩,那你唯一的路就是从小开始背“五七三十五”,然后通过自己的笔,在千万人中杀出一条血路。也许你非常幸运,你爸妈没太开发的大脑,在你这里进行了基因突变,你考上了一个好大学,然后你会发现,你接下来的每一条路,好像都不仅仅是靠笔这么简单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小孩呢?你从小就可以上X大附幼、X大附小这样的学校,首先你小学、幼儿园基本是无条件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下来也许你中学、高中成绩没有那么好,其实也没事,你只要能上个说的过去的本科,接下来你的人生就进入了你爸妈的职业领域。
他们完全知道大学这个游戏怎么玩,你老爹替你发几篇论文,你觉得你有哪个同学能卷的过你?拿到学校的推荐资格,再看看清北复交的教授们哪个和你老爹关系好,你的硕士、博士之路基本也是一片坦途。
如果你是富商的小孩呢?那你从小就可以去最好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你根本不用考虑卷国内的考试,因为你必然从小就是国际学校,多语言教学,高中挑个欧美的去读一下,只要你努力,后面你进的就是比“清华北大”排名更靠前的学校。
你有天赋,你学电影你爸妈可以为你发片子,你学设计你爸妈可以让你的设计品落地到国内的实际业务上,你做任何事,就是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电影的假,体现在它并没有表达出“鸡娃”的核心问题。“鸡娃”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和“家长群”的小孩进行攀比,它的底层逻辑是,大多数普通人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过上和自己一样的人生。
那什么样的家庭,可以不“鸡娃”呢?
是那些家庭生活优越的,是那些已经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家长。
一代人的努力,是让娃从没机会卷到有机会卷。(从大山到城市)
二代人的努力,是让娃卷出一个不错的工作。(在小城市立足或者去大城市继续卷)
三代人的努力,是让娃拥有更自由的人生,那就是此刻的小孩,ta才有可能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为第四代的小孩,他们通过前三代人的财富积累,让他们可以有底气去失败,不管做什么,都至少饿不死。
可是一个家庭,又如何保证自己的每一代人都取得自己那一代的成功呢?
电影没有讲,因为它根本没有看向现实。
就像是大多数家长看完这部电影,并不会对自己的小孩说“那爸爸妈妈以后希望你真的发现自己的爱好,希望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他们只会说“你看,不好好学习就是上不了好学校。”
这就让“鸡娃”这个话题的讨论,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延缓或者解决阶层固化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它不是一部文艺作品可以改变的。
但一个文艺作品既然谈到类似的话题,却一点实质的内容都不触碰,那我认为这样的作品,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6分吧,建议当喜剧去看。我不建议家长带小孩看,或者说,我建议家长们应该先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想带自己的小孩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