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全网商机
登录/注册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0422MB****122C | 建设单位法人:王俊力 |
王兴君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省**市**县 |
**县白泉镇**大街33号 |
**县莲泉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28-河湖整治(不含农村塘堰、水渠)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N7721-N7721-水污染治理 |
建设地点: | **省**市**县 本工程起点选择在王家街交通桥上游约368m处,终点选择在莲泉河~**河入**处,治理河道总长度为3518m,桩号为 K0+000~K3+518,该范围内河道全线清淤,清淤长度3518m。 |
经度:124.98075 纬度: 42.93942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23-12-26 |
辽环东审字〔2023〕29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4214.18 |
57.8 | 运营单位名称:**** |
****0422MB****122C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 |
****0422MB****122C | 验收监测单位:**省安全生产****公司 |
912********067642A | 竣工时间:2024-05-30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11-01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2-02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s://gongshi.****.com/h5public-detail?id=422347 |
本项目为**项目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时期一致 |
无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县莲泉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位于**县县区,起点位置位于王家街交通桥上游约 368m 处(东经 124°58′10.172″、北纬 42°54′46.818″),终点位于莲泉河-**河入**处(东经 124°58′46.570″、北纬 42°56′23.376″)。桩号 K0+000~K3+518 全线清淤,清淤长度 3.518km。左岸治理总长度为 3485m,桩号为 Z0+000~Z3+485。右岸治理总长度为 3561m,桩号为 Y0+000~Y3+561。在桩号 K1+489、K2+040、K2+434 布置 3 座气盾坝以及相关电气设施。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时期一致 |
无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施工期:(1)清淤工程设计 ①河道清淤设计 河道桩号K0+000~K1+011范围内,****党校桥段,河道处于天然未护砌状态,由于汛期时上游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情况较为严重,本次针对此段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河道设计比降基本维持天然比降,具体为: 以K0+368处王家街桥为界,上游河道设计比降为7.5‰,下游河道设计比降为4‰,清淤底宽均为10m,两侧边坡均为1:2,清淤轴线遵循原河道主河槽走势,仅局部弯度较大处进行适当修正,尽量保证河道岸线**,进而改善水流条件。 本工程采取“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输+装载机堆料”的清淤疏浚方案,清淤疏浚规模不同,占地面积不同。清淤方式采用开挖机干法清淤。在清淤工程开展前对晾晒场进行场地平整及改造,清淤疏浚结束后,对临时晾晒场进行生态恢复,撒播草籽。施工工序为:清表---清淤疏挖---自卸汽车运输---装载机堆料。 ②导流建筑物设计 围堰布置:围堰****中心。 围堰高程确定:围堰顶高程按照5年一遇施工期洪水位+0.5m超高确定,平均高度按1.5m计。 围堰结构设计: 本次围堰采用编织袋土+填筑土结构,具体为:围堰顶宽4m,利用0.5厚山皮石铺设,边坡1:2,外侧采用编织袋土堆叠,内部利用开挖料填筑,中间铺设500g/m2复合土工膜一层。共修建围堰长度867m。 ③临时施工道路设计 场内交通运输在有路段利用已有路,受**建设条件所限,****党校桥至**河**段河道清淤过程中,施工机械需在河道内通行,故本次设计临时施工道路总长度2.5km,施工临时道路采用山皮石铺设,厚度0.5m,宽度4m。 ④底泥运输方案 清挖出的底泥采用15t自卸汽车运输,在车辆底部铺设防水苫布,为防止运输过程底泥臭味扩散,采用防雨布对运输车车斗顶部进行覆盖。为防止运输过程底泥遗撒,每辆车中底泥装载上表面均距离车帮顶部至少15cm。 污染底泥外运过程中,尽量利用原有路段,并考虑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扰动。 避开敏感区域,在行驶时应控制车速不超过20km/h。 为了防止弃渣车辆在弃运途中污染环境,在临时路出入口处设置沉淀池,共设置2个沉淀池,弃渣车辆清洗干净后方可上路。 ⑤临时晾晒场设计方案 淤泥的处理有自然脱水干燥法、真空预压法、土工管带法及淤泥脱水~固结一体化等几种处理工艺。本项目为节约工程投资,本工程淤泥处理方式均采用自然干燥法,设置1处晾晒场对清除淤泥进行晾晒。 ⑥余水导排及雨水截流 在临时晾晒场设置余水导排收集系统,导排管主管采用DN300的HDPE穿孔管,支管采用DN200的HDPE穿孔管,铺设于场地内用来收集泥沙晾晒过程中产生的余水,导排管内余水之后流入四周导排沟,最终汇入余水收集池中统一收集处理。余水收集沟主要便于收集导排余水,余水收集沟尺寸为底宽0.4m,深0.3m,在坡脚处设置余水防渗收集池,余水收集池深1.5m,余水导排均采用防渗处理,收集的余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降尘。为了防止晾晒过程中,降雨冲走晾晒淤泥,沿晾晒场周围布置截流沟,截流沟底宽0.5m,深0.8m,坡比1:1.5,待工程结束后,利用开挖料回填截流沟。 (2)防洪墙加高断面设计 河道桩号K1+011~K1+398范围内,包括左岸桩号Z1+014~Z1+405以及右岸桩号Y1+022~Y1+403段,两岸现状结构为浆砌石防洪墙,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墙顶高程通过50年一遇洪水位+1.1m安全超高确定。 根据设计,河道经过清淤处理,恢复原有行洪断面情况下,遭遇50年一遇洪峰流量时,设计洪水位与防洪墙顶距离为0.36~2.36m之间,仅与上下游两座桥梁衔接处满足设计超高1.1m要求,其余部分均不满足。 为保证两岸防洪墙可按照设计工况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从节省投资角度出发,设计将原挡墙上部镀锌管栏杆拆除后,增设石材栏杆,具体为: 将现有栏杆及挡墙压顶拆除后,重新浇筑20cm厚砼压顶,并安装闭孔型石材栏杆,要求闭孔高度80cm以上,将其作为堤防防浪墙使用。该方案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防洪墙的情况下,同时满足防洪要求。 此段河道总计增设栏杆总长度772m,其中左岸391m,右岸381m。 (3)**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墙断面设计 河道桩号K1+401~K1+876范围内,现状左岸防护型式为混凝土板护坡+浆砌石护脚,右岸为浆砌石防洪墙,根据设计人员现场调查及检测单位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目前两岸防护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左岸混凝土板大面积塌陷及脱落,右岸挡墙块石间砂浆勾缝失去粘结作用,对两岸防洪安全产生较大威胁,本次设计将两岸已建防护拆除重建,**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墙,具体为: 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墙为C25F200浇筑,挡墙顶宽0.4m,迎水侧直立,背水侧1:0.042~1:0.054,总高度为4.3~7.2m,地下埋入1.7m,底板宽度3.7~6.7m,墙趾、墙踵首端高度0.5m,末端高度0.6~0.8m。墙下设10cm厚素砼垫层,墙内设DN50mmPVC排水管,末端设反滤包,排水管向下倾斜10%,呈梅花形布置,水平间隔2m,底排距设计河底高程0.3m。墙后填筑一层透水料(砂砾料,尺寸见图),其余部分采用开挖料填筑。 此外,桩号K1+519~K1+876范围内,**挡墙后侧铺设C25F200混凝土稳定层,厚度20cm,采用花岗岩路缘石封边。 (4)挡墙维修加固断面设计 河道桩号K2+319~K2+711范围内,两岸为已建浆砌石防洪墙,目前挡墙整体情况一般,迎水侧生态混凝土护面大部分脱落,失去防护作用;但墙体无倾斜、变形情况产生,可对其进行维修加固后继续使用,具体为: 将原挡墙迎水侧生态混凝土护面拆除后,浇筑C25F200钢筋混凝土罩面,采用挂网钢筋,利用膨胀螺栓锚固至挡墙块石内部,罩面上顶厚度20cm,下底厚度40cm。挡墙顶高程不足246.10m处(**河P=2%水位),将现状压顶清理干净后浇筑C25F200钢筋混凝土压顶,并在上部安装闭孔型石材栏杆,要求闭孔高度110cm以上,将其作为堤防防浪墙使用。 (5)气盾坝工程布置及施工工艺 ①气盾坝及闸室工程布置 本次工程共**气盾坝3座,桩号分别为K1+489、K2+040、K2+434,编号依次为1~3#,长度依次为29.7、26.7、32m,均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 1~2#气盾坝需设置消力设置,消能段采用C25F200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度4.5m,底板厚度0.3m,消力坎高0.3m,宽0.3m。 气盾坝闸室段采用C25F200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度6.5m,底板厚度1.3m,前后设置齿墙,齿墙长度0.5m,底宽0.8m,内侧边坡为1:1,两侧边墙厚0.5m。 ②气盾坝调度方案 本工程气盾坝均在非汛期蓄水以形成景观水面,汛期塌坝便于河道行洪。冬季可正常运行。同时,针对1#气盾坝上游右岸存在一处排水涵闸,当非汛期涵闸后形成内涝时,1#气盾坝需塌坝运行,便于堤后涝水排入河道。 ③气盾坝施工方案 气盾坝安装为施工方案涉及的唯一施工内容,主要任务是将气盾坝安装在指定位置。本次施工前在岸上对细部零件进行组装,在水上安装,施工过程必须有专人负责管控水位,并确保气盾坝正常地沿着指定路线运动。 实际运营时期:本项目是河道清淤项目,项目建成后,没有生产废水和工艺废气排放。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时期一致 |
无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⑴施工期 ①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燃油废气及清淤废气等。 (1)施工扬尘 本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扬尘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建材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因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尘扬尘;而动力起尘,主要是由于石料的装卸、施工现场清运、运输车辆,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再悬浮而造成,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施工期做好运输车辆保洁工作及车辆限速限载,减轻交通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影响随施工结束而结束。 施工期扬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临时晾晒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由于施工的需要,临时晾晒场转运过程需开挖;一些施工点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堆放,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因此,在施工期采取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的措施来减少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燃油废气 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大量的施工机械,主要有挖掘机、装载机等,该类机械均以柴油、汽油为燃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燃油废气;施工运输车辆燃烧柴油或汽油会排放一定量的尾气。施工机械废气和运输车辆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影响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沿线空气质量。此部分废气排放量不大,呈间歇性无组织排放,施工结束后影响将消失。 (3)清淤废气 本次清淤工程共计清淤量4.04万m3,在清淤过程中,淤泥扰动、开挖、晾晒和运输等过程中均会产生臭气,其主要污染物为H2S、氨等物质的混合物,对清淤河道及临时晾晒场周边的环境敏感点会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气象资料,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项目晾晒场1东侧32m有李大房屯居民,西侧24m及南侧17m各有1处居民用房,暂闲置,晾晒场西侧139m即晾晒场上风向有约12户居民分布,恶臭气体浓度较低,施工工期较短,因此对居民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同时加强施工期恶臭气体控制措施,通过强化在清淤、晾晒过程中除臭措施,进一步减少恶臭气体对居民的影响,综上,临时晾晒场恶臭对周边敏感点影响较小。 ②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淤泥余水 本项目清淤后湿淤泥先置于河道内侧静置脱水,之后运至临时晾晒场进行自然晾晒,在污泥堆放过程中,正常情况不会有淤泥渗水排出,水分主要蒸发到空气中,但是遇雨天可能会有少量雨水渗入淤泥,从而产生渗滤水。 该部分水以雨水携带部分泥沙为主,主要污染物为SS,由于泥沙的沉降速度较大,泥浆水经过30分钟的静沉后,悬浮物含量可降低至50mg/L左右,经沉淀后可用于厂区降尘,不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机械车辆冲洗废水 本项目施工不设施工机械维修点,需维修的机械设备外协解决。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过程冲洗施工机械、车辆表面泥砂产生的废水,这部分废水根据施工现场需要采用沉淀池沉淀,在每条临时路出入口处设置沉淀池,废水产生量约4m3/d,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和SS,浓度分别为6mg/L和500mg/L,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不外排,禁止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会对地表水体产生大的影响。 (3)生活污水 施工人员均为本地人,住宿问题可自行解决,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周边居民/公用防渗旱厕解决,不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清淤对水质影响 本项目所清淤泥主要成分为泥沙,根据类似疏浚工程监测资料,在作业点附近,底层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在300~400mg/L之间,表层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在100~180mg/L之间,悬浮物含量升高,对水体影响较明显,但悬浮物质为颗粒态,它随着河水运动的同时在河水中沉降,并最终淤积于河底。河床底部的泥沙中也常常存在COD、总磷、总氮等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原本可能是河流的污染物,经过河流泥沙的淤积,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泥沙中,与河流底部的泥沙形成稳定的结合,不会对河流水质造成较大波动。河道清淤工程主要是挖出河床底部的泥沙物质,直接对泥沙颗粒进行高强度的扰动,使原来存在在泥沙里的污染物与泥沙颗粒游离,重新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质中各污染物浓度增加,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是有限的,清淤引起的污染物扩散和扰动的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 ③噪声 施工噪声对施工场地附近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夜间施工时影响更为严重。距离项目施工区域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14m,建议施工过程中采用移动声屏障,并提**行公告,得到居民谅解。项目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大量使用动力机械设备,统筹安排好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但施工期相对运营期而言,其噪声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一旦施工活动结束,施工噪声影响也就随之结束。 本项目车辆运输道路多为既有道路,运输的车辆噪声将对距运输道路10m的居民点有一定的影响。距离居民较近处,在此部分防洪墙及气盾坝施工过程中采用围挡,降低噪声对居民生活影响,施工车辆在经过声环境敏感区域时,应限速行驶,禁止鸣笛,控制噪声。夜间在居民区不许施工车辆行驶。 综上所述,****工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因此,需对运输噪声采取控制措施,经控制和强化环境管理可使影响减小。 ④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废物主要包括职工生活垃圾、清淤淤泥、弃土及拆除工程垃圾。 施工高峰期人数1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5kg/d,生活垃圾装袋收集后,送指定垃圾堆放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清淤工程产生的淤泥送至晾晒场。施工期产生的各项固废物经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后,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本项目共清淤淤泥4.04万m3,不设弃渣场,共设置1处临时晾晒场,占地面积约3.0446hm2,能够满足本项目淤泥晾晒需求,临时晾晒场设有余水导排收集系统,余水通过下部导排管收集至防渗余水收集池,另外本工程还对各河道底泥进行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可知,不存在超标,无污染现象,可用于**河干流植被缓冲带建设工程的景观绿化用土,因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弃土3.6802万m3,不设弃土场,可用于**河干流植被缓冲带建设工程的景观绿化用土,因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河干流植被缓冲带建设工程需要土方约12.35万m3,**县****水库下游橡胶坝工程弃方约1.68万m3,本项目运至该项目弃方量主要为清淤淤泥4.04万m3、弃土3.6802万m3,总方量9.4万m3,完全能够消纳本工程产生的淤泥及弃土,因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本项目在临时道路拆除时产生弃方5822m3,主要为山皮石,可二次利用进行铺路;项目在防洪墙拆除改造过程将产生部分建筑垃圾,该部分建筑垃圾送至指定建筑垃圾堆放点,因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实际运营时期:本项目是河道清淤项目,项目建成后,没有生产废水和工艺废气排放。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时期一致 |
无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须按规定程序办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经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 实际建设情况:已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已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
无变更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 |
/ |
/ |
/ |
/ |
/ |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