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巴菲尔德|主编
/
托马斯·巴菲尔德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游牧帝国与中国
原作名: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221 B.C. to AD 1757
译者: 袁剑
出版年: 2014-4-1
页数: 444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74584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游牧帝国与中国
原作名: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221 B.C. to AD 1757
译者: 袁剑
出版年: 2014-4-1
页数: 444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74584
内容简介 · · · · · ·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本书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人类学教授。
危险的边疆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太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代中译本前言袁剑
序言
致谢
1.导论:草原游牧世界
草原政治组织与边疆关系
权力周期
文化生态
内陆亚洲的游牧生活
部落组织
草原游牧制度的兴起
2.草原部落联盟:匈奴帝国
帝国联盟
外部事务——与汉朝的关系
匈奴内战
王莽:中原的新尝试
混乱时代的外部边界战略
第二次匈奴内战
3.中央秩序的崩塌:外族王朝的兴起
鲜卑“帝国
外部边界战略的复归
汉朝的覆亡——两个帝国传统的终结
匈奴军事国家
东北边地——二元化组织的兴起
鲜卑国家
其他北方国家:前秦与凉国
拓跋氏:第三次征服浪潮
柔然:外族王朝与草原
北魏的汉化
4.突厥帝国和唐朝
突厥第一帝国
天可汗
突厥第二帝国的兴起与覆亡
回纥帝国
草原文明
5.满洲的后起者
草原与中原中央权威的崩溃
契丹辽朝
女真金朝对华北的征服
草原的分裂
6.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的崛起
蒙古政治组织
……
7.草原之狼及森林之虎:明朝、蒙古人和满洲人
8.游牧帝国的尾声:滤膜朝统一蒙古与准噶尔
· · · · · · (收起)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代中译本前言袁剑
序言
致谢
1.导论:草原游牧世界
草原政治组织与边疆关系
权力周期
文化生态
内陆亚洲的游牧生活
部落组织
草原游牧制度的兴起
2.草原部落联盟:匈奴帝国
帝国联盟
外部事务——与汉朝的关系
匈奴内战
王莽:中原的新尝试
混乱时代的外部边界战略
第二次匈奴内战
3.中央秩序的崩塌:外族王朝的兴起
鲜卑“帝国
外部边界战略的复归
汉朝的覆亡——两个帝国传统的终结
匈奴军事国家
东北边地——二元化组织的兴起
鲜卑国家
其他北方国家:前秦与凉国
拓跋氏:第三次征服浪潮
柔然:外族王朝与草原
北魏的汉化
4.突厥帝国和唐朝
突厥第一帝国
天可汗
突厥第二帝国的兴起与覆亡
回纥帝国
草原文明
5.满洲的后起者
草原与中原中央权威的崩溃
契丹辽朝
女真金朝对华北的征服
草原的分裂
6.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的崛起
蒙古政治组织
……
7.草原之狼及森林之虎:明朝、蒙古人和满洲人
8.游牧帝国的尾声:滤膜朝统一蒙古与准噶尔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皇族内部的突厥影响在李世民之子、太子李承乾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来。他喜好突厥音乐和习俗,身边都是突厥仆人。他不怎么理会传统标准的汉人传统,还是用暴力去对抗那些反对他的人。他被唐太宗斥责不配当太子并撤去了他的突厥仆人。表面上他收敛了举止,但实际上,他在东宫选取那些貌似突厥人并能说突厥话的汉人侍从。他在郊外建一座毡舍,四周围满了狼头大纛。在一次娱乐活动中,他自己假扮成可汗身死之态,令众人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他经常表现出想搬到草原上去住的想法,在那里可以过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李承乾没能实现统治。他于643年密谋反抗其父,被流放,次年死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天可汗 -
(1)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华北地区(2)中原内部有效的行政体系(3)汉人文官主导的政府决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32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工开万物》《古代中国的宇宙论》《元代江南政治社会史研究》《扬州评话探讨》《国之枭雄》
等
。
喜欢读"危险的边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危险的边疆"的人也喜欢 · · · · · ·
危险的边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危险的边疆》及《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笔记与心得
今天中蒙俄三国的蒙族人口数全加一起,也不足汉人百分之一。虽然历史上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与中原的人口差距或许没有这么悬殊,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以数量级来衡量是毫无疑问的。任何人只要注意到这个事实,恐怕都会对历史上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何以如此被动感到困惑不解。...
(展开)

破除草原帝国的刻板印象
我国的历史学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史观,一种是以中原封建王朝为研究中心,另一种则平等对待中原王朝和边境势力。本书对草原游牧民族冠以帝国之称而非蛮族已经体现了它属于第二种史观。考虑到这些游牧民族如今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这种史观更好地反映我国...
(展开)

大型策略类历史游戏《游牧帝国》
如果某个游戏公司根据中国的中原和边疆历史,开发了一个策略类游戏《游牧帝国》,你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领袖,在游戏中会发生什么呢?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从一个部落发展并建立一个游牧帝国(组织原则);如何领导这个帝国与临近的定居文明互动(对外政策...
(展开)
> 更多书评 44篇
论坛 · · · · · ·
好书,值得一看! | 来自mingkoukou | 2012-09-16 07:57:3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8.5分 772人读过
-
Wiley-Blackwell (1992)8.3分 27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8.3分 186人读过
-
Wiley-Blackwell (198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我所相信的世界 (落葉知秋可烹茶)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封狼居胥」契丹 (落葉知秋可烹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8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危险的边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瓜 2023-02-14 11:02:20 德国
本书的基本结论是,草原游牧国家的形成来源于集结强大力量从中原农耕地区获取资源的需要,因此草原游牧国家与中原王朝形成共生关系,同时周期性地兴起与灭亡。在中原王朝与草原势力衰弱时,东北地区往往随之兴起,这也是中国征服王朝往往源于东北的原因。目前看来,本书的叙述是有问题的。首先,导论所论述的游牧国家兴起原因并无新意,江上波夫的论述相较本书更为简洁有力。其次,本书虽然注意到了拉铁摩尔对农耕草原交接处混杂人... 本书的基本结论是,草原游牧国家的形成来源于集结强大力量从中原农耕地区获取资源的需要,因此草原游牧国家与中原王朝形成共生关系,同时周期性地兴起与灭亡。在中原王朝与草原势力衰弱时,东北地区往往随之兴起,这也是中国征服王朝往往源于东北的原因。目前看来,本书的叙述是有问题的。首先,导论所论述的游牧国家兴起原因并无新意,江上波夫的论述相较本书更为简洁有力。其次,本书虽然注意到了拉铁摩尔对农耕草原交接处混杂人群、政治势力的强调,但在本书中完全简化处理,落入游牧农耕二元论的窠臼。(正如岩井茂树等人强调的那样,对跨境人的控制能力是清朝崛起的基础。)再次,正如之后狄宇宙批评的那样,蒙古高原地区存在着几千年的农耕传统,因此本书的基本范式值得质疑。综上,本书可当作一本入门书,而非坚信不疑的经典。 (展开)
9 有用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8-03-05 19:14:19
二元中原草原分析法不错。可能的话想找一些慕容燕国的书。蒙古果然是个变异体,可惜明朝眼瞎的可以,非得认为草原会要自己的土地死死不肯贸易,结果累死了自己。翻译者不够仔细,韩王信译成韩信,李世民成了汉人皇帝,后金部分还冒出了个孝烈皇太后,多尔衮都要黑人问号了,我相信作者不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
0 有用 池初 2022-01-12 22:10:32
这书真是名与实爽。影响非常大,慕名一读之下发现对史料的利用水平很低,光忙着立论了,论据没找多少。作者对中国史料明显不够熟悉(当然可能有写作年代比较早的影响因素在内),连贯穿整个明代的蒙古地区物质问题都忽视了,真是明史替大明吹,这书替蒙古吹。站在现在看唯一的价值是从博弈的角度总结了游牧民族的竞争策略。
2 有用 刺幻者 2024-07-27 16:49:18 北京
作者提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二元边疆模型:游牧民族对中原国家的核心诉求是得到财和物的供应,不想占有土地;中原王朝一般也无法彻底消灭或驯服游牧民族,反倒是直接给钱比战争成本要低。因此,虽然边疆形势和政策会有周期性的波动,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双方互相妥协,而草原的国家组织和稳定的中原国家也常常是互相需要的,尤其是前者需要后者。这个模型放到现在有些地缘政治或者商业竞争的场景下也是有效的。
5 有用 DRYJIAYOU 2018-01-02 20:05:47
继承傅礼初“全史”理想的一本很恢弘的著作。基本观点是①草原经济无法自足,且②草原横向继承所带来的继位困难,使得一般来北方草原的游牧国家、联盟采用外部边界策略掠夺、威胁中原国家,通过朝贡贸易来维持游牧经济来支持自身。一旦中原国家崩溃这种策略就失去了意义,游牧国家、联盟会因此崩溃,这是会采用内部策略,利用定居国家的实力来维持自身草原的地位。在这个周期中,中原内部秩序崩溃后边疆民众迁徙至中原建立统治,但... 继承傅礼初“全史”理想的一本很恢弘的著作。基本观点是①草原经济无法自足,且②草原横向继承所带来的继位困难,使得一般来北方草原的游牧国家、联盟采用外部边界策略掠夺、威胁中原国家,通过朝贡贸易来维持游牧经济来支持自身。一旦中原国家崩溃这种策略就失去了意义,游牧国家、联盟会因此崩溃,这是会采用内部策略,利用定居国家的实力来维持自身草原的地位。在这个周期中,中原内部秩序崩溃后边疆民众迁徙至中原建立统治,但无法有效管理。接着出现的是将部落军队与汉式官僚结合的“东北国家”。最后一种则是“东北国家”的附庸,在“东北国家”崩溃后吸收其管理方式取而代之。总体而言,巴菲尔德的理论构建是十分精湛的,但是其个人由于不能阅读中文等原因,在具体论述中错误确实不少,但这本书重要之处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边疆的不同视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