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赵克生作序,徐泓、林素英、罗冬阳、彭勇、解扬、丁修真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大礼议”,看少年嘉靖如何步步筹谋,将皇权推至巅峰
————————
【编辑推荐】
⭐一部嘉靖皇帝的成长史
看少年嘉靖如何抗衡群臣,为生父“称宗祔庙”,并步步筹谋,掌控朝政,将明朝皇权推至顶 峰。
⭐一部明朝政治史
震动朝堂24年的“大礼议”事件,180多位文臣或死或伤的左顺门血案,严嵩、夏言、杨廷和、张璁等人相互倾轧……充分呈现权力、制度、文化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解读明中晚期政治为何日渐衰败。
⭐一部条分缕析的礼学史
从嘉靖皇帝应否改称父母之辩,到立世室之辩、天地分祀之辩,再到宗庙制度变更,逐步展现礼法之于权力结构塑造和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
【内容简介】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
📣赵克生作序,徐泓、林素英、罗冬阳、彭勇、解扬、丁修真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大礼议”,看少年嘉靖如何步步筹谋,将皇权推至巅峰
————————
【编辑推荐】
⭐一部嘉靖皇帝的成长史
看少年嘉靖如何抗衡群臣,为生父“称宗祔庙”,并步步筹谋,掌控朝政,将明朝皇权推至顶 峰。
⭐一部明朝政治史
震动朝堂24年的“大礼议”事件,180多位文臣或死或伤的左顺门血案,严嵩、夏言、杨廷和、张璁等人相互倾轧……充分呈现权力、制度、文化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解读明中晚期政治为何日渐衰败。
⭐一部条分缕析的礼学史
从嘉靖皇帝应否改称父母之辩,到立世室之辩、天地分祀之辩,再到宗庙制度变更,逐步展现礼法之于权力结构塑造和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
【内容简介】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父,而称生父为叔,自此引发震动朝堂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议”。
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伏阙抗议的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为王者师”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恢复祖制”,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君臣唇枪舌剑,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了以“礼”为主的政治文化体系,皇权私化,名分礼秩混乱,导致了明中叶政治动荡、君臣冲突、社会失序的危机,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溃瓦解。
————————
【名家推荐】
嘉靖皇帝一般被认为是个和万历皇帝一样,十多年不上朝的昏庸君主。其实嘉靖皇帝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他是个从遥远的湖北,只身入主北京紫禁城的十五岁少年,欲掀起为尊崇父亲的“大礼议”,一步一步地突破朝廷上巨猾老臣的管控,获得最后的胜利,为其父“称宗祔庙”。进一步,又对明朝自洪武帝创制的礼制,推动大改革,以重塑皇权。将明太祖独创的天地合祀,改回天坛、地坛分祀;将继太祖之后的明“太宗”,提升为与太祖并列的“成祖”;降杀孔子与孔庙的道统地位,将孔夫子兼具道统与政统地位的“文宣王”称号去掉,改为只是“至圣先师”的道统地位,改大成殿为先师殿,大成门为庙门,增建祭祀孔子之父的启圣祠,以分散孔子的至圣地位;并且在国子监增建敬一亭,为嘉靖帝对经书批注的圣训树碑。彰显帝王不但掌握制礼作乐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且是掌握诠释经典权力的大师;其专制独裁,更胜太祖,将明朝皇权推到最高峰。尤淑君教授的《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完整论述其历史过程及关键,尤其对大礼议的政治文化面相,颇有独到的论述。尤其附录《大礼议编年表》,方便读者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本末,更是大礼议过去相关论著所无。
——徐泓(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
明代“大礼议”事件虽始于嘉靖帝有关继统与继嗣的情理之争,其影响则是透过礼制的改革,促使皇权更为独大而专制。尤君有鉴于此,故而广为搜罗史料,参酌前贤之说以客观分析其来龙去脉,且将主力放在复杂的公私/名分之分辨与礼制改革/政治文化的两条主线,以讨论该事件的政治文化意义。附录二的《大礼议编年表》,更具有重要的征信价值。谨在此郑重推荐本书。
——林素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著作,将“大礼议”这一久为学界瞩目的课题,置于时间的变焦镜头下观察,揭示其久远的礼秩文明传统和明代自身的义起和变迁;复置于空间的变焦镜头下细研,分析其文本、思想、话语、权力行为的多重结构和互塑,重述其过程,烛照其动因,阐明其利弊,充满了对传统政治文化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考。
——罗冬阳(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教授)
对明朝政治局势重大转变的探讨,“大礼议”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许多学者都有关注。本书抓住《明伦大典》的编纂,分析大礼议过程中嘉靖皇帝是如何把皇权、人情与典制结合在一起,重构政治权力、经典诠释和国家礼制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嘉靖皇帝取得“大礼议”的胜利,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权力和名分礼秩关系的瓦解,也意味着政治秩序和政治文化随之改变,明朝国家政治权力(如内阁、军事、财政等)的运作由此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关注明朝历史的重大变革,就不能不关注本书对嘉靖“大礼议”的精彩解读。
——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本书研究嘉靖朝议礼改制问题,详究细节、体味人事、再现史局,还原编纂《明伦大典》的波澜,勾勒议礼新贵的起伏,揣摩伏阙朝臣的心态,揭橥诠释经典与申诉政见的依存关系。读后,不惟明了一朝一事,亦能鸟瞰有明一代。
——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该书的主要贡献,一是通过对代表性史料的排比,分析嘉靖朝“议礼派”如何“制造”议礼,进而影响后人认见;二是梳理嘉靖朝礼制改革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嘉靖帝如何层层推进,重塑明朝宗统;三是在明朝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中解读“大礼议”事件,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制度、文化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是书持论中和,长于叙事,主要内容虽成形于十数年前的硕士论文,但其中的研究方法与观点于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丁修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大礼议》涉及的问题重大,头绪繁多,要围绕主题把相关问题熔于一炉,条分缕析,论述严谨,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人说,礼学向称难治,研治礼学,须有老吏断案的精审和识断。一个青年学者面对浩渺的文献和众多时贤的成果,毅然以东流注海一往无前的精神完成这部厚重的著作,值得赞赏。
——赵克生(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大礼议的创作者
· · · · · ·
-
尤淑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已出版《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等著作,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浙江省高等教学竞赛优秀奖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 · · · · ·
一、研究动机 / 1
二、文献综述 / 5
三、章节安排 / 23
第一章 “大礼议”肇因、经过及结果 / 28
一、外藩入继 / 29
二、继嗣继统之争 / 42
三、左顺门事件 / 73
小结 / 88
第二章 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 / 94
一、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的编纂过程 / 97
二、《明伦大典》内容释义 / 115
三、《明伦大典》修纂意义 / 148
小结 / 167
第三章 礼制更定的政治文化意义 / 172
一、显陵改制,建立世庙 / 175
二、分祀天地,改定郊礼 / 183
三、庙制变异,分建九庙 / 202
四、明堂复古,献皇称宗 / 222
五、庙制底定,睿宗祔庙 / 235
六、礼制与政治的关系 / 253
小结 / 273
第四章 从大礼议看嘉靖朝政治文化 / 277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生态 / 279
二、公与私之间:名分的意义 / 295
三、首辅难为:从杨廷和到严嵩 / 312
四、从道不从君:言官的道德危机 / 364
小结 / 380
结 论 / 384
附录一:明代诸帝世系表 / 392
附录二:大礼议编年表 / 396
征引书目 / 476
· · · · · · (收起)
喜欢读"大礼议"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礼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 更多书评 1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6)8.4分 5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礼俗史』研究专题【2】 (南池子)
- 书单|万有引力书目 (万有引力)
- 国家:制度、历史与文化 (🦉的瓦涅密)
- 读书破万卷 (正颐Vicky)
- 明清 (NADPH)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大礼议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4-12-20 19:13:01 山东
大礼议,又称大礼之议,即嘉靖君臣商议兴献王朱祐杬(yuán)尊号事。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朱厚照(10)驾崩,无子继位,帝系的君统与宗统皆断绝。(所谓帝系的君统,即永乐皇帝朱棣(3)以帝位相传的血脉,亦是明皇室的宗统,称为大宗,旁支宗室为小宗。)兴献王世子朱厚熜(cōng11)以外藩入继大统,即皇帝位,遂开启大礼之议。针对朱厚熜的继位身份,嘉靖君臣展开激烈的争论,衍生出一连串的政治风波。以内阁首辅杨... 大礼议,又称大礼之议,即嘉靖君臣商议兴献王朱祐杬(yuán)尊号事。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朱厚照(10)驾崩,无子继位,帝系的君统与宗统皆断绝。(所谓帝系的君统,即永乐皇帝朱棣(3)以帝位相传的血脉,亦是明皇室的宗统,称为大宗,旁支宗室为小宗。)兴献王世子朱厚熜(cōng11)以外藩入继大统,即皇帝位,遂开启大礼之议。针对朱厚熜的继位身份,嘉靖君臣展开激烈的争论,衍生出一连串的政治风波。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濮议论”人士,主张朱厚熜是孝宗弘治皇帝(钓雪按朱祐樘chēng9)的嗣子身份;以张璁(cōng)为首的“人情论”人士,则主张朱厚熜是兴献王的长子身份。从议礼双方相决不下,皆不惜身家性命这点来看,“大礼议”实有激烈的权力之争,其中的“统嗣孰重”议题,更隐含了复杂的政治文化意义。 (展开)
2 有用 晋右史 2024-12-22 16:05:34 山西
最喜欢第四章写嘉靖和他的内阁大臣那块。
2 有用 心外无物 2025-01-02 21:43:20 浙江
此书虽是旧书新出,但简体版和繁体版还是有些差异,不但在文字上更通畅,也细致处理了图片,尤其在观点上,仍可作为政治史与文化史交融之参考书!
3 有用 读书笔记没人看 2024-12-28 10:52:24 北京
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为王者师”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恢复祖制”,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 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为王者师”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恢复祖制”,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君臣唇枪舌剑,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了以“礼”为主的政治文化体系,皇权私化,名分礼秩混乱,导致了明中叶政治动荡、君臣冲突、社会失序的危机,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溃瓦解。 (展开)
3 有用 真是好大一张床 2024-12-17 20:36:27 上海
通过了论述嘉靖通过“大礼仪”强行把自己爹称宗附庙,导致明代政治文化与制度出现大变,而主要特点就是皇权私化与扩张,导致其直接破坏了传统的代表着“天命”和“公”的礼制规范;而且嘉靖这个“有为”之主,通过攫取儒家经典诠释的权利以及“非天子不得议礼”而击垮士人的道统以及在两宋建立起的微弱的“为帝王师”的自信。其实纵观帝制,它自身构建的制度是无法自我监督与节制的,而被认为是道统维持者的士人群体的力量也是很脆... 通过了论述嘉靖通过“大礼仪”强行把自己爹称宗附庙,导致明代政治文化与制度出现大变,而主要特点就是皇权私化与扩张,导致其直接破坏了传统的代表着“天命”和“公”的礼制规范;而且嘉靖这个“有为”之主,通过攫取儒家经典诠释的权利以及“非天子不得议礼”而击垮士人的道统以及在两宋建立起的微弱的“为帝王师”的自信。其实纵观帝制,它自身构建的制度是无法自我监督与节制的,而被认为是道统维持者的士人群体的力量也是很脆弱的,难以对抗皇权……所以还是制度的问题,即如何控制皇权和帝王私欲。这是个古代士人无法解决的,但却也是今天我们得考虑的。老虎拿着关自己笼子的钥匙,那还玩个球? 嘉靖是个“有为”之主,而恰恰是这类野心勃勃的帝王,更应该节制和监督。这部书虽然写于十几年前,但讨论的问题却是当下的。 (展开)
0 有用 lin 2025-01-09 14:02:56 浙江
非常好讲的
0 有用 汤姆猫不吃核桃 2025-01-09 08:23:27 吉林
赵克生作序,徐泓、林素英、罗冬阳、彭勇、解扬、丁修真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大礼议”,看少年嘉靖如何步步筹谋,将皇权推至巅峰
1 有用 下次一定 2025-01-09 00:51:44 吉林
又了解了一些知识了,哦豁豁!!
1 有用 O.O的语言学 2025-01-08 00:03:36 广东
暂时评分:非常好读,在读完绪论我就在想怎么不能这样子解释继位的逻辑呢?结果一看张璁的想法,一毛一样,卧槽,今天在这点上我就是张璁死忠粉。
1 有用 大軍 2025-01-07 00:17:30 湖北
方志远在从“事必躬亲”到“垂拱而治”一文中指出“国家大事,唯祀与戎”,礼法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非常重要。本书就是从礼法的角度切入,同时又展现了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人物形象丰满。杨廷和集团作为前朝老臣(旧势力)和嘉靖为首的追随者之间的议礼斗争从本质上来说是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