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爱情就是:我应该陪着你把一手烂牌打到底,并且永远不去讨论它意味着什么。”
1985——2019
一对父子破碎的爱情之旅
一场被时代催迫的人生悲喜剧
又一部典型的“路式”小说
李白,吴里人,1975年12月生,笔名李一白。过气作家,不婚主义者,青少年怀旧浪漫男(直至中年)。十岁时其母与人私奔,不知所终。谈过十几场恋爱,写过两三本书,长篇小说《太子巷往事》曾入围陈量材文学奖。父亲李忠诚,农机厂副厂长,救火英模,未来的阿兹海默症患者。本书记载了这对父子自1985至2019年之间的人生悲欢。
——路内
关于告别的一切的创作者
· · · · · ·
-
路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路内,小说家,1973年生。著有《少年巴比伦》《慈悲》《雾行者》等。
目录 · · · · · ·
卷一 帝国时代的爱人
卷二 梦露,安娜,还有其他
卷三 试问从前谁误我
卷四 火车上的桑拿房
卷五 南方饮食
卷二 梦露,安娜,还有其他
卷三 试问从前谁误我
卷四 火车上的桑拿房
卷五 南方饮食
喜欢读"关于告别的一切"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关于告别的一切"的人也喜欢 · · · · · ·
关于告别的一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 更多书评 35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60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关于告别的一切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Three. 2023-02-23 22:25:34 浙江
1/3弃。路老师,我尽力了,但这本我真的不喜欢…
1 有用 莱克尔博德 2024-04-01 16:40:41 北京
一种站在当下,回过头俯瞰过去的写作方式,七十年代出生的少年,他们的青春期和成长,遇到的男人和女人,同世界的对撞,所有的一切是那时合理的发生,而更年轻的读者看来却是不可思议,因为那样的一个时代就是已经过去了,路内要做的是留下记忆,正如书中所写:「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总是既苛刻又短暂。此后年代,没有命运安排的离散,只剩你想要的决裂」。我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似乎也理解路内所说的,这个时代「我者已经消散掉... 一种站在当下,回过头俯瞰过去的写作方式,七十年代出生的少年,他们的青春期和成长,遇到的男人和女人,同世界的对撞,所有的一切是那时合理的发生,而更年轻的读者看来却是不可思议,因为那样的一个时代就是已经过去了,路内要做的是留下记忆,正如书中所写:「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总是既苛刻又短暂。此后年代,没有命运安排的离散,只剩你想要的决裂」。我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似乎也理解路内所说的,这个时代「我者已经消散掉了,而他者凝固了」。 (展开)
3 有用 afay 2024-02-06 21:24:08 上海
很难想象这是写《少年巴比伦》的作者写的。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个是假货。
16 有用 彭南 2022-07-07 20:58:54
路内老师这样迷恋骑乘位,不禁让人想起庄之蝶老师。
3 有用 王师傅 2022-05-24 23:12:52
路师傅的编年史。某些句子是发光的诗行。
0 有用 林诚司 2024-12-31 11:42:48 四川
炮王回忆录。
0 有用 momo 2024-12-06 18:28:15 甘肃
如果郑小驴读了这本书的第368页的话,说不定骂人不会骂得那么难看
0 有用 李bingyao 2024-11-28 14:21:45 上海
留下最多的印象是告别和做爱,整本书都在做爱和告别,人除了和人告别,还和过去告别,还有时代和时代告别,关于告别的一切,就是一切都在告别。为了告别,不停做爱,这样的情节,用路内在之前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让我感到性苦闷。
0 有用 卡卡 2024-11-25 21:14:02 山东
男作家是不是都有保鲜期,还是很喜欢路内老师但这本真的有一点………
0 有用 可怕的汪 2024-11-14 09:43:30 河北
挺喜欢路内这种痞里痞气又夹带几分文艺柔情的文风的。这本书虽然在文风上确实延续之前的笔法,但结构上真的有点乱(或者是路内意义上的先锋性尝试?)。路内在时空关系上喜欢参照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是马尔克斯式)的处理方式,喜欢在篇头将时空关系刹那间转换,营造物是人非的氛围。但这本书少了很多马尔克斯式的转换,反而常常出现跳跃式叙述,甚至青年,壮年交互的故事呈现,小说的后半程还引入极多的网络话语,甚至豆瓣评分,评... 挺喜欢路内这种痞里痞气又夹带几分文艺柔情的文风的。这本书虽然在文风上确实延续之前的笔法,但结构上真的有点乱(或者是路内意义上的先锋性尝试?)。路内在时空关系上喜欢参照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是马尔克斯式)的处理方式,喜欢在篇头将时空关系刹那间转换,营造物是人非的氛围。但这本书少了很多马尔克斯式的转换,反而常常出现跳跃式叙述,甚至青年,壮年交互的故事呈现,小说的后半程还引入极多的网络话语,甚至豆瓣评分,评论家和作者自身的文学理念。作者也并没有对这些糅合的片段做细致的处理导致后半程经常会看的不知所云,有一种“作者表达了很多想法,却没有一个系统的中心观点”的感觉,有点过度“意识流”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