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她们的武术俱乐部bot
#她们的读书会# @我选第三个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住在上海虹bridge机场的人们’,文字与现实一下子就拉近了。在消费社会失去消费能力就会被抛弃,‘新穷人’的形成与懒惰无关。” 《贫穷的质感》是王梆的首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这位移居英国乡村的异乡人,通过对“附近”在地观察,真诚而有力地探讨了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问题。@单读 - @她们的武术俱乐部bot:该书开篇就谈到英国工党战后修建的廉租房,在撒切尔上台后被“私有化”,造就房价急剧飙升。过去充分享受和坚信过国家福利政策的英国老一辈中产阶级,如今不得不面临“在职贫困”“慢性失业者”“无房老人”的窘境,成为所谓的“新穷人”。而作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尖锐地指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划定贫富标准是‘消费能力’而非‘生产能力’,所以此时的贫穷与懒惰,富足与自律的绑定更像是富人的托词,一种优越感的辩解。” 为什么我们会被躲在上海虹桥卫生间的“阿芬”,在红色电话亭里住了一个月的“电话亭女士”深深触动? 我想,除了在大环境下共同感受到的无可奈何,即流离失所、经济拮据等等状态,在她们身上有典型地展现之外,我们还看到,在这种超出想象的窘境之下,她们仍然能“勤劳”“自律”地打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里里外外尽量收拾得尽量体面,洁净,在有限的条件里,重建生活的秩序感有关。 你会看到,阿芬的手机停机了,但她还是摸清了附近能免费蹭wifi的地方,保持着信息不受阻绝。白天她会步行到虹桥机场3号楼的位置,团购她要的小面包,两斤面包6块多,能吃两三天。而跟阿芬一起的小伙伴们,还会到机场的格子间接水洗澡,如果没有热水、水流有限,她们就一直伸手感应出水,再用烘干机吹干头发。至于用机场的厕纸,她们多抽出一张掉在地上,都会不好意思地捡起来放回去。
上海的电话亭女士,疫情期间只能栖身在方寸之间的电话亭里,但她每天井井有条地换衣服,晒被子,遛狗,清洗,进电话亭还会脱掉自己的鞋子。她还是一个负责人的好主人,在小学门口和电话亭之间来来回回遛她的小腊肠狗半个小时,小狗在地上排便,在当时上海空无一人的街头,她仍然会用纸巾把粪便包起来丢进旁边的垃圾桶里。我想,它的小狗,一定只是以为主人在带它在街头体验一场生活冒险。 她们虽然贫穷,但是她们仍然有珍贵的品德,珍贵的操行。 我们的文化里有太多对贫困的污蔑。“穷山恶水出刁民”“仓廪实而知礼节”“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甚至,如今大量的影视剧,将贫穷与刁蛮无理的品格挂钩,并将聪慧、通透、美丽的品质放置于家世不凡的主人公身上。以至于,当我们在生活中细致了解过这些“贫困”的人们,在怎么认认真真、诚诚恳恳经营自己的生活之后,反而泪流满面了。 如果不是幸运,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晓,她们曾在干草垛,灶台旁,亭子间里写诗。 “穷人不是贫困的罪魁祸首,而是它的产物。” 颠倒因果的意识形态是既得利益者的谎言。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