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 短评

把自己作为方法 短评

热门
  • 1377 57 2020-07-09 12:17:41

    实在不知道怎么说这本书。今天丹妮突然把最早的聊天记录翻出来,竟然是四年前的七月此时,当时哪知道做一本书要这么久,每天都想着明天就要辞职出去搞创作,反倒是世界的苦闷和颠倒从那时就有苗头了。拿到书以后觉得陌生,自己的状态大概也彻底变了,尽管还是会抱怨,但比当时确信多了,知道既然选择了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所以在稿子最后一次修改时,在结尾加上一句话,对话的精神、带有反思的实践不应停止,我们所选择的生活与研究都要继续下去。这一路没有想象得那么孤独,反而不断遇见互相启发彼此督促的战友。多么值得。

  • 613 云淡风不清 2020-07-09 12:54:31

    这是编辑生涯做得最久的一本书,从2017年7月的动念、到今天的实体书上市。在这四年里,它持续输送给我热情、新知、力量,像一条纽带,把我和远方敬爱的师长、志同道合的伙伴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最初的想法、问题,到提纲、草稿,再到成为一本书、一个新的邀请,它呼唤着新的伙伴的加入,呼唤着另一本书——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没有比这更幸福的。这本书,提供的方法,于我,就是关于如何把一个想法变成一本书。希望它可以被更多的人阅读,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 790 远子 2020-08-04 08:57:17

    睡了一觉,还是想给两星。首先向吴琦说声抱歉,吴琦的不少问题也是我想问的,遗憾的是,我几乎没看到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想要批评项飙不太容易(详见长评),因为很多时候你需要替他归纳才能知道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以至于我常常分不清这是人类学家的问题还是项飙的问题。但从本书及几篇访谈来看,可以肯定的是,项飙所秉持的是一以贯之的反启蒙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义立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读完本书再看评价,我感到空前的寂寞,并陷入中学时代经常会有的困惑:难道不是全世界对了而只有我一个人错了?

  • 338 鲍勃新药 2020-07-09 09:06:07

    2021-8-10打卡纪念。

  • 359 老神在在随身听 2020-07-22 01:38:05

    90年代中期还是个学生就能买台电脑和全套办公设备,温州人,真有你的

  • 381 Mr.Craner 2020-08-06 16:17:00

    很多观点不能苟同。争论的焦点是:知识分子是否应该对公众进行最低限度的价值输出。项的态度是不应该,知识分子只需要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述并还原真实就好。价值可以从真实中生长出来。但是这很危险。知识分子如果不提供价值,价值也不会从天而降或者破土而出。这个黑洞会被更多不掌握理性工具的人填补。因为人类对价值虚无的恐惧要超越对一种坏价值的担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对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充满自信,他们不担心它是坏的,而担心它不存在。知识分子不去占领这个价值市场,这个市场也不可能从无序变得有序。在这一点上我赞同远子,“客观的描述在道德上反而是可疑的,区分正义与邪恶的明确结论当然伴随危险,但知识分子恰恰要勇于应对、仔细辨析这种困难,而不是简简单单把“审判权交给人民””。

  • 287 River 2020-07-22 01:47:38

    项飙提到几次以塞亚·伯林,他似乎认为自己和伯林在某些地方有相似性。以塞亚·伯林最多不过是行动上的渐近主义,而项飙不仅是行动上折衷,他所谓的道德几乎甚至成为一种折衷主义的道德。他多次提到的乡绅,似乎是表达一种地方精英基层治理的理想状态。以前费孝通也讲这个,因为彼时的中国有着丰富的可能性,但今天项飙说这个,我不能有半分共鸣,大象就在眼前,学者视而不见。项飙说“乡绅”,说“温州”,说“与知识份子保持距离”,我只感觉他疏离中心却又渴望获得话语权的姿态说不出的讨厌。

  • 286 tenedor 2020-08-08 15:04:13

    这书看得我对项飙好失望。十分不喜欢他透露的浓烈的折衷主义,甚至民粹和反精英观点。吴琦的确提了很多很好且是当下值得关切的问题,但项飙却一直在消解他的问题,也几乎一直在避免做任何判断,对什么都持一种只讲实然不讲应然的态度。另外是,项飙一直强调他想做出点什么,在做东北研究的时候「觉得自己调查不够、思想也不够」,他给我的感觉是想要做成「一件事」而不是想要做成「这件事」。我认为他本人是缺乏重要性感受的——做「浙江村」研究之时我相信他是有重要性感受的,那是真的跟他生活很近的他关切的课题,但后来那种passion显然就没办法再复制了,项飙的归因是怀疑自己理论能力和学术基本功欠缺,但最后温州部分对谈让我确信他的学术能力不会有大问题。这书让我觉得项飙更多只是一个学术圈的普通研究者而不是有深切关怀的人类学家。

  • 213 安提戈涅 2020-08-19 11:31:12

    有意思。在两点上与我个人的认知是非常契合的,一是对知识分子群体和他们的口号保持距离,项飈说自己是天然地带有距离感,而我实际上费了很多力气才从启蒙热潮、价值输出、知性作为道义责任、自由主义激情这些东西里回过神来,来我们云南边陲乡村呆几天、或者就到楼下菜场逛逛、跟超市售货员聊聊,看看老百姓真正关心什么、需不需要指引和启蒙。其二是研究方法,从最小、最与自己有关、最技术性的东西开始做起,非要谈关怀,也希望是有基础的、技术性的关怀,不要讲屁话、装腔作势,老老实实地研究和写作。

  • 248 dark&sublime 2020-08-03 19:50:45

    75頁「人們常說紅二代一般不腐敗,因為從小家庭條件比較好,錢無所謂,我想是有道理的」 項飆糊塗至極,無可救藥!

  • 183 狂暴何炅 2020-08-26 13:18:05

    看许知远对谈时以为项飚的温吞平和是治学需要养成的旁观者视角,看了这本发现他是真的缺乏社会良心和洞察力

  • 170 No name 2020-07-24 22:33:20

    读完难掩失望,带来的思考甚至还不如《十三邀》的那期访谈

  • 158 emma 2020-08-05 17:09:43

    一本预想可以是五星的书,读完难免失望。第一点失望是刚开始看的时候,才了解到这本书是访谈,或者说采访,而不是谈话、对话,而且是为了出书而做的访谈。因此整本书给人的感觉都是精心雕琢出的无趣。第二点失望是项飙在其中呈现的逻辑混乱,比如一方面要跟“知识分子”做切割,说自己不懂且不喜欢用概念,但一方面又不假思索地(特别是在提及历史、全球、政治话题时)使用定性的名词而非描述式的语言。而更多情况下,我看不懂他表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一直摇摆不定。最后的一个小失望,是没有想到他居然喜欢使用上世纪的话语

  • 119 SWX 2020-07-27 14:11:47

    读蒙田的时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点是,你的自我如何对他人有意义?蒙田一直在絮絮叨叨一些最私人的琐事,包括一些最微不足道的习惯,他怎么吃饭,他如何如厕。为什么我们都能读得如此津津有味,而不感到任何来自egoism的冒犯?多年之后,我慢慢明白,蒙田在叙述他自己的时候,叙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在为这个人辩护。像看待他人一样公正、诚恳地看待自己。谈论这个人的优点,缺陷,不偏好,不夸耀,弄明白。毕竟对于这个自我,没有其他任何人比我们自己更熟悉。这就是为什么整本书里充斥着“对我来说”“我认为”“我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却没有任何冒犯和不适之感的原因

  • 94 伊夏 2020-07-12 10:03:19

    不客气地说,在那些整书质量比较差的几期《单读》里,吴琦的序往往始终是好看的;而在大量学术垃圾式的人文社科研究里,项飙老师的作品也毫无疑问是好看的。这本书似乎遥遥回应了这些“好看”的深层缘由:他们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有一种乡绅式的关切,一种去姿态化的亲近和忧虑。这本书仿佛接续上了《走出唯一真理观》,一再证明了智识人之间求真式对话的深刻魅力。

  • 108 电胆马 2020-07-27 19:19:33

    说起来,吴琦给自己的定位是半学术鲁豫吧。

  • 97 赫恩曼尼 2020-07-29 10:24:28

    诚恳,坦然,务实,关怀。项飙对于附近世界的关照和叙述,不仅是对学术大而化之的语言的抵抗,也是对于淹没个体的政治话语和政治权力的突围。这种叙述渴望抵达的,是普通人的故事,牵涉的是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社会关系、灵动的生活图景。我们太需要读到这样质朴真诚的话语,太希望那些对于社会有观察的学者说人话。最难能可贵的是,项飙认为“学术是一种干预”,社会科学能为人提供思考的工具,他说:“我是一个活人,我对这个活的世界要发出自己的想法。”如此恳切,让人感动。

  • 80 娜娜敏 2020-08-04 10:58:51

    NOP. 不喜歡xb;不單是立場問題-這裏我們也許有更多互相同意的地方-而是他把自己變得,對於一些人而言,usable。這很不體面。 -------- 这不是思辨的保守,是软弱的保守

  • 66 冷建国 2020-07-24 00:55:54

    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有机”的想象与对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