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创作者
· · · · · ·
-
李里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2012—2013年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概念史等。著有《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中国考试通史(卷四·民国)》(合著)等,译有《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合译)等,发表中、英、韩文学术论文及评论70余篇。
目录 · · · · · ·
导言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
一、革命前的华北乡村社会
二、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三、政策运作的辩证逻辑
第二章 资源再分配与运动过激化
一、土改中的打击对象与受益者
二、乡村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三、土改过激化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群众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一、作为民众动员机制的“诉苦”
二、阶级划分的话语与实践
第四章 乡村民众的行动逻辑
一、地主富农: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二、贫雇农: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四、抗属:特权及其过度使用
第五章 村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
一、基层权力组织的边界
二、贫农团的兴衰
三、工作队与村庄社区的互动
第六章 基层政治精英及其困境
一、行为模式和角色特征
二、基层精英的生成、更替与冲突
三、整党与基层精英的困境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
一、权力组织网络的形成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第八章 战争动员与乡村治理
一、赋税征收:“经纪”模式的消解
二、参军运动:国家与农民的交换
第九章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
一、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
二、迈向社会主义的动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
一、革命前的华北乡村社会
二、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三、政策运作的辩证逻辑
第二章 资源再分配与运动过激化
一、土改中的打击对象与受益者
二、乡村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三、土改过激化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群众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一、作为民众动员机制的“诉苦”
二、阶级划分的话语与实践
第四章 乡村民众的行动逻辑
一、地主富农: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二、贫雇农: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四、抗属:特权及其过度使用
第五章 村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
一、基层权力组织的边界
二、贫农团的兴衰
三、工作队与村庄社区的互动
第六章 基层政治精英及其困境
一、行为模式和角色特征
二、基层精英的生成、更替与冲突
三、整党与基层精英的困境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
一、权力组织网络的形成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第八章 战争动员与乡村治理
一、赋税征收:“经纪”模式的消解
二、参军运动:国家与农民的交换
第九章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
一、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
二、迈向社会主义的动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喜欢读"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人也喜欢 · · · · · ·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政权合法性的获得与治理方式的悖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土地改革是“运动式治理”的典型实践方式,也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有计划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发端。 运动过激化既与总体土地资源有限相关,又与党的动员目标密不可分,是在被动和主动的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对土地的重新分配是新政权确立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豆瓣五星图书【政治学】 (爱玛·包法利)
- 土地及其流转问题系列 (伯樵·阿苏勒)
- 百部值得研读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论著 (风正一)
- 历史社会学(李康) (Athanasius·We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har 2023-05-02 11:52:48 江西
作为民众动员机制的“诉苦”一章太精彩了
32 有用 波兰来客 2020-12-24 14:38:14
20年阅读最佳。题外话,李里峰讲课一流、学识一流,听课就是一种享受。
8 有用 长日将尽 2020-11-07 19:55:00
第三章、第六章极好,最后三章平平。从中亦可见此后大跃进、四清等运动之草蛇灰线
7 有用 萧轶1989 2022-06-21 15:18:45
想看黑材料的,赶紧下单
51 有用 fateface 2020-02-28 15:28:42
这本书能出版是奇迹啊!还好作者赠书,现在都买不到了。
0 有用 钟声 2024-11-27 01:05:42 湖北
搞历史的人,文献功夫是厉害。我自问对这个领域已经很熟了,还是看到了新文献,有收获
0 有用 管理小猪bot 2024-11-22 23:33:12 江苏
在标签化的名词解释背后,是被忽略的历史细节。 土地,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场场运动中,血泪和欢呼是并存的。 我们需要警惕陷入自大或者仇恨的盲目情绪中,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的后果是可怕的。
0 有用 Baltico. 2024-11-22 17:00:43 上海
下午刚听完李老师的讲座就回图书馆看完了。听到这是十几年前的博士后研究,更为震惊。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就是点破了.P.从革命到治理的根本逻辑和困境所在。可以说对乡村社会的变迁的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如果说硬要挑刺,可能是部分论述有所重复以及材料实际上仍是比较分散。对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结合从未见过如此顺畅的著作,震撼的同时推动自己反思,今天倡导的诸多新取向,或许很多年前前人已经注意到并付诸实践了。
0 有用 狂人日记 2024-11-11 21:40:19 山东
土地改革是“运动式治理”的典型实践方式,也是20世纪后半期“有计划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发端。通过诉苦,激发农民对国民党的愤恨与对共产党的认同;通过阶级划分,确定地富为政治贱民阶层,使矛盾的发泄有了具体目标。贫农团是打开局面的阶段性产物,工作队则是实现运动式治理的关键抓手。整党将基层政治精英置于党和国家与民众的共同监督之下。通过扩大权力组织网络,扩张国家功能边界,强化党对经济、司法、文化等领域的控制... 土地改革是“运动式治理”的典型实践方式,也是20世纪后半期“有计划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发端。通过诉苦,激发农民对国民党的愤恨与对共产党的认同;通过阶级划分,确定地富为政治贱民阶层,使矛盾的发泄有了具体目标。贫农团是打开局面的阶段性产物,工作队则是实现运动式治理的关键抓手。整党将基层政治精英置于党和国家与民众的共同监督之下。通过扩大权力组织网络,扩张国家功能边界,强化党对经济、司法、文化等领域的控制,“经纪”模式由此消解。土改结束后产生了新的贫富分化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平等平均的局面不可能永久维持。既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集体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运动式治理模式固然能依靠运动来贯彻党的意志,但又使动员和治理无法实现制度化、常规化,只能以接连不断的新运动来加以维系。 (展开)
0 有用 周cable 2024-11-11 20:27:48 山东
20世纪以来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历经晚清民国的尝试,最终在共产党主导的乡村变革中成为了现实。共产党不仅克服了“政权内卷化”,还打破了传统政治精英赖以生存的经济资源和象征资源,以革命意识形态取代权力运作中的道德伦理取向。土地改革不仅以强力再分配的方式实现了土地占有制度的变革,还扩张了国家权力的边界,并奠定了此后数十年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特征—以群众运动来贯彻国家意志。然而,成也运动,败也运动。运... 20世纪以来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历经晚清民国的尝试,最终在共产党主导的乡村变革中成为了现实。共产党不仅克服了“政权内卷化”,还打破了传统政治精英赖以生存的经济资源和象征资源,以革命意识形态取代权力运作中的道德伦理取向。土地改革不仅以强力再分配的方式实现了土地占有制度的变革,还扩张了国家权力的边界,并奠定了此后数十年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特征—以群众运动来贯彻国家意志。然而,成也运动,败也运动。运动帮助党和国家极高效地动员民众,贯彻国家意志,让政治领域不断地表达,却大大打击了行政领域本身的功能。动员和治理无法日常化、常规化,而只能以不断地运动来维系。虽然改革开放后合法性已重建为经济盟约,但时至今日,运动式治理仍然不时出现,基层精英的困境依旧,政治现代化的进程长期停滞不前。敢问路在何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