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李学勤文集》收录了李学勤先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撰写的各类作品,包括其从未收入各种选集的著述及近年的一些力作,可谓是李先生多年学术研究的心血集成。文集总字数约1000万字,30卷,按类别分为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研究、学术史研究、序跋杂文等。
作者简介 · · · · · ·
李学勤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生前曾出版了4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近2000篇,在古代文明、学术史,以及出土文献研究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目录 · · · · · ·
第一卷 古史研究(一)
东周与秦代文明
1984年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周
第三章 晋
第四章 韩、赵、魏
第五章 晋附近列国
第六章 中山
第七章 燕
第八章 齐
第九章 泗上诸侯
第十章 楚
第十一章 楚以北列国
第十二章 徐、吴、越
第十三章 巴、蜀与滇
第十四章 秦
第十五章 统一后的秦
第十六章 社会等级
第二部分
第十七章 青铜器
第十八章 青铜农具和建筑饰件
第十九章 铜镜
第二十章 铁器
第二十一章 金银器、玉器
第二十二章 漆器
第二十三章 丝织品
第二十四章 货币
第二十五章 玺印
第二十六章 简牍
第二十七章 帛书、帛画
第二十八章 文字
第二十九章 结论
第三十章 新发现和新研究
第三十一章 跨世纪的进展
新版后记
第二卷 古史研究(二)
走出疑古时代
自序
导论 走出疑古时代——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考古与思想文化研究
二、两种考古证据
三、学术史的再认识
四、古书新证(甲骨金文)
五、古书新证(简牍帛书)
六、结语:走出“疑古”时代
第一篇 论古代文明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二、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三、古本《竹书纪年》与夏代史
四、商代史和甲骨学研究展望
五、夏商周离我们有多远
六、天下之中
七、关于《周易》的几个问题
八、西方中国古代研究的新趋向
第二篇 神秘的古玉
一、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
二、论良渚文化玉器符号
三、吉斯拉玉琮的神秘
四、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
五、论香港大湾新出牙璋及有关问题
六、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
第三篇 新近考古发现
一、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
二、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
三、商末周初的多穿戈
四、克罍克盉的几个问题
五、再谈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
六、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
七、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
八、三门峡虢墓新发现与虢国史
九、益门村金、玉器纹饰研究
第四篇 中原以外的古文化
一、多彩的古代地区文化
二、非中原地区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三、三星堆与蜀国古史传说
四、《帝系》传说与蜀文化
五、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
六、商文化怎样传入四川
七、三星堆饕餮纹的分析
八、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若干问题
九、丰富多彩的吴文化
十、宜侯夨簋的人与地
十一、安徽南部的青铜文化
十二、论擂鼓墩尊盘的性质
第五篇 海外文物拾珍
一、针刻纹三角援戈及其他
二、鲜簋的初步研究
三、楚王酓审盏及有关问题
四、古镜因缘
五、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一面汉镜
六、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
七、力、耒和踏锄
八、日本胆泽城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
第六篇 续见新知
一、良渚文化与文明界说
二、商周青铜器与文化圈
三、论洋县范坝铜牙璋等问题
四、重论夷方
五、秦封泥与秦印
六、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七、城固两罍铭文的研究
八、关于鹿邑太清宫大墓墓主的推测
九、释楚帛书中的女娲
十、关于绵阳双包山汉墓墓主的推测
十一、谈“信古、疑古、释古”
十二、对《走出疑古时代》的几点说明
附录 本书所收论文出处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后记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本跋
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书后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第一讲
第二讲
后记
第三卷 古史研究(三)
比较考古学随笔
序
一、引言
二、青铜器与商周文化的关系
三、曲阜周代墓葬的两种类型
四、规矩镜、日晷、博局
五、三星堆与大洋洲(上)
六、三星堆与大洋洲(下)
七、百越的尊、卣
八、蜀国的璋、罍
九、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
十、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
十一、中国和中亚的马车
十二、虎噬鹿器座与有翼神兽
十三、新西兰玉器的启示
十四、甲骨占卜的比较研究
十五、印第安人的“饕餮纹”
十六、土墩墓异同论
十七、早期的铜器、铁器
十八、古埃及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十九、“片云戚”的故事
二十、中、日、英三国出土木简
后记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任务
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
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
“三焰食日”卜辞辨误
静方鼎与周昭王历日
《英藏》月食卜骨及干支日分界
论西周郑的地望
寝孳方鼎和肄簋
论商王廿祀在上图片
续说“鸟星”
癸酉日食说
静方鼎补释
日月又戠
月吉、初吉、既吉
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
子犯编钟的历日问题
秦公编磬的缀联及其历日
吴虎鼎考释
《尚书》与《逸周书》中的月相
侯马、温县盟书历朔的再考察
《史记·三代世表》的一点考察
吴虎鼎研究的扩充
论克器的区分
晋侯苏编钟历日的分析
论师兑簋的先后配置
细说师兑簋
幽王十一年与平王元年
乙丑日又戠的再研究
读《甲骨文日月食研究与武丁、殷商的可能年代》
说“戠”与“食”的通假
利簋铭与岁星
伶州鸠与武王伐殷天象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
论说宣王早年历日
西周晚期金文历日的归纳
帝辛元至十一祀祀谱的补充与检验
释花园庄两版卜雨腹甲
再说帝辛元至十一祀祀谱
仲康日食的文献学研究
对彭裕商教授意见的处理建议
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比较
《无逸》商王年数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迪——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附图
后记
第四卷 古史研究(四)
谈殷周时代的龙凤
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早期奴隶制社会
关于东周铁器的问题
谈“张掖都尉棨信”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
中山国文物
1979年的先秦史研究
谈祝融八姓
先秦史辅导报告
古乐与文化史
有关先秦史辞条的几个问题
1982年的先秦史研究
新修方志与文物普查
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
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
论蒍掩治赋
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考古和古代文献中的扬子鳄
光山黄国墓的几个问题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考古学与古代文明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爱尔兰出土中国印章的传说
海外访古记
从广汉玉器看蜀与商文化的关系
文物研究与历史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相关辞条
乾隆帝与古玉
先秦史研究四十年
先秦史导读
第五卷 古史研究(五)
古代宫廷贵族的体育原则
古代钱币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发现新干商墓的重大意义
新干大洋洲大墓的奇迹
江西商代大墓的惊人发现
古史研究的切实工作
边疆史地研究与古代文明
郭沫若先生对夏代的研究
中国玺印的起源
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
海外访古续记
有逢伯陵与齐国
记元代供养钱
大发现时代的史学
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
巴史的几个问题
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
文王玉环考
探索秦国发祥地
论养侯玉佩
商至周初的玉石器铭文
皋陶事迹辨误
荡社、唐土与老牛坡遗址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代学的新希望
西汉晚期宗庙编磬考释
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
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
199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新进展
说祼玉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进展
谈小臣系玉瑗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内容和目的
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
“断代工程”会有圆满结局
洛阳林校车马坑的启示
四十年前的一点推测
《周语》武王伐殷天象的特点
武王在位有四年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研究
即墨小桥村出土西汉金印小记
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展望
“夏商周断代工程”新闻发布会上的报告
“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发现与新探索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
新郑李家楼大墓与中国考古学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
盘龙城与武汉市的历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和成果
夏商周与山东
考古与古文献的整理
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
试说传出殷墟的田字格玺
祼玉与商末亲族制度
释香港钟华培先生所藏玉璧刻铭
越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对东亚历史文化的影响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第六卷 古史研究(六)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
最新考古发现和中国古代文明
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
考古最新发现与先秦史研究
绛县横北村大墓与䣙国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河北与古代文明的起源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
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理论与历史学的创新
三星堆文化与西南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研究与世界史教学
“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与山西
在“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上的演讲
寻源释古——从夏商周文明谈起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起源
炎帝、黄帝、蚩尤在涿鹿
古史研究的当前趋向
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黄帝文化带来的启示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笔谈
考古学与中国古代文明
从尧舜禹谈到高邮
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在“中华三祖文化与黄帝城遗址公园建设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虞舜
追根溯源——现代人怎样认识遥远的古代
五千年文明史是文化创造源泉
解读文明历史 增强文化自信
嬴秦始源与秦文化特点
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
具茨山与上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陶寺遗址与尧都传说
中国古代的钱币和钱币文化
曾国新发现的重要意义
吴越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附:文明起源研究
关于加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建议
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古玉上的鹰和人首
试论牙璋及其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文明中的宇宙论与科学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发展战略关系问题
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
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文明起源的科学考察
考古发现与中华古文明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论金沙长琮的符号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七卷 甲骨学研究(一)
殷代地理简论
自序
第一章 殷、商与商西猎区
第二章 帝乙十祀征人方路程
第三章 殷代多方
附录 殷代王卜辞分类表
古文字学初阶
序
一、什么是古文字学
二、形、音、义
三、文字起源之谜
四、甲骨学基础知识
五、金文的形形色色(上)
六、金文的形形色色(下)
七、战国文字研究
八、纸以前的书籍
九、“小学”的宝藏
十、方法与戒律
十一、最低限度书目
十二、十五个课题
甲骨百年话沧桑
一、揭开商代的幕幔
二、甲骨的性质和源流
三、甲骨文的世界
四、甲骨与青铜器、玉器
五、甲骨学的未来
推荐读物
第八卷 甲骨学研究(二)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绪论
第一章 甲骨分期的理论方法
第一节 分期研究的探索
第二节 董氏“十项断代标准”及其发展
第三节 甲骨分期研究新说
第二章 分期实际工作的进展及现状
第一节 甲骨的分期与分类
第二节 𠂤组及各“非王卜辞”时代的考定
第三节 历组卜辞时代的争论
第三章 关于殷墟考古
第一节 殷墟早期
第二节 殷墟晚期
第四章 殷墟王卜辞的时代分析
第一节 𠂤组卜辞
第二节 宾组卜辞
第三节 出组卜辞
第四节 何组卜辞
第五节 黄组卜辞
第六节 历组卜辞
第七节 无名组卜辞
第五章 殷墟非王卜辞的时代分析
第一节 午组卜辞
第二节 子组卜辞
第三节 非王无名组卜辞
第四节 子组附属、刀卜辞、亚卜辞
第六章 武丁以前甲骨文字的探索
第七章 卜辞中所见商代重要史实
第一节 战争
第二节 田猎
第三节 其他
余论
附表
后记
第九卷 甲骨学研究(三)
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
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论殷代亲族制度
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
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
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关于𠂤组卜辞的一些问题
殷墟卜辞的星
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
周原卜辞选释
小屯丙组基址与图片卜辞
河北藁城台西甲骨的初步考察
释多君、多子
甲骨文发现85周年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
论小屯南地出土的一版特殊胛骨
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
商卜辞还是周卜辞
关于英国所藏甲骨的几件事
论宾组胛骨的几种记事刻辞
周文王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
读《张聪东〈甲骨文所见商朝的祭祀〉》笔记摘录
殷墟甲骨分期新论
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
释“郊”
甲骨文的同版异组现象
记英国收藏的殷墟甲骨
记美国飞尔德博物院所藏甲骨
美国顾立雅教授及其旧藏甲骨
殷墟人头骨刻辞研究
论《骨的文化》的一件刻字小雕骨
花园庄东地卜辞的“子”
宾组卜骨的一种文例
河北大学文物室所藏甲骨释文
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
《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
我和殷墟甲骨分期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纪念甲骨发现100周年
甲骨文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第十卷 甲骨学研究(四)
甲骨文同辞同字异构例
论殷墟卜辞的新星
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
出组“在劳”卜辞的月首干支
释“改”
关于象胛骨卜辞
申论四方风名卜甲
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初步考察
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
再论家谱刻辞
从两条《花东》卜辞看殷礼
论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
一版新缀卜辞与商王世系
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
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卜甲试释
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
永恒的殷墟
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
甲骨卜辞与《尚书·盘庚》
明义士对一坑卜骨的整理
《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
小臣墙骨牍的几点思考
建国60年来甲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再谈甲骨金文中的“图片”字
论凤雏卜甲中的周王与楚
再论周原任家村腹甲卜辞
释读两片征盂方卜辞
《珍秦斋藏甲骨文》考释
读《殷虚卜辞后编考释》
冷门“绝学”的新希望
论周公庙“薄姑”腹甲卜辞
附:文字起源研究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
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吴文化历史背景的一项探索
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
邹平丁公陶文
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余杭安溪玉璧与有关符号的分析
二里头陶器的一个奇异符号
文字画与文言
古汉字书写纵向与丁公陶文
介绍日本山形县出土的刻字石斧
续谈吉斯拉玉琮
公元前第七千纪的龟甲刻划符号
文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石印
安诺石印的启发
第十一卷 青铜器研究(一)
中国青铜器概说
序
一、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二、青铜器的世界
三、“地不爱宝”的故事
四、源远流长的发展
五、古史的地下证据
六、从图像到篆隶
七、神话与现实
八、卓绝的工艺技术
九、美术的特点
十、铜镜、带钩、玺印、货币
十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十二、层出不穷的新发现
青铜器入门
一、序说
二、研究与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三、青铜器著录和工具书
四、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五、商前期青铜器
六、商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高峰
七、西周早期青铜器:金文的发达
八、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
九、春秋晚期到战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
十、非中原地区青铜器
十一、秦汉青铜器
十二、铜镜
后记
论文
郿县李家村铜器考
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
北京、辽宁出土青铜器与周初的燕
试论百花潭嵌错图像铜壶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
第十二卷 青铜器研究(二)
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
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
谈青铜器与商文化的传布
新中国的青铜器研究
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
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
郭沫若同志对青铜器研究的贡献
曾国之谜
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
秦国文物的新认识
何尊新释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
论新发现的魏信安君鼎
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
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
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北京拣选青铜器的几件珍品
盱眙南窑铜壶小议
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
试论孤竹
师同鼎试探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
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
穆公簋盖在青铜器分期上的意义
从青铜器谈到比较文明史
兮甲盘与驹父盨——论西周末年周朝与淮夷的关系
鲁器帅鼎
论仲爯父簋与申国
曾侯戈小议
谈文水出土的错银铭铜壶
班簋续考
第十三卷 青铜器研究(三)
晋公图片的几个问题
鲁方彝与西周商贾
论㫚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
图片其三卣与有关问题
小臣缶方鼎与箕子
令方尊、方彝新释
青铜器问答六则
宜侯夨簋与吴国
论几件宋国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青铜器
大盂鼎新论
史惠鼎与史学渊源
续论曾国之谜
镇江地区青铜器
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
它簋新释——关于西周商业的又一例证
藁城台西青铜器的分析
沣西发现的乙卯尊及其意义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补正
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满城、茂陵所出金文的分析
试论虎食人卣
应监甗新说
商代青铜鼍鼓的考察
小盂鼎与西周制度
齐王墓器物坑铭文试析
从传出商丘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铜爵谈起
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
商青铜器对西土的影响
吴国地区的尊、卣及其他
释桃源三元村鼎铭
盱眙壶铭与齐破燕年代
研究金文的基本功
鸟纹三戈的再研究
秦公簋年代的再推定
论卿事寮、太史寮
克盉、克罍笔谈
论周初的饕餮纹四神方座尊
师图片鼎剩义
多友鼎的“卒”字及其他
图片尊考释
记新出现的师克盨
麦尊与邢国的初封
一组珍奇的鎏金错银青铜器
楚青铜器与楚文化
中国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
“兵避太岁”戈新证
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
秦孝公、惠文王时期铭文研究
春秋南方青铜器铭文的一个特点
郤氏左戈小考
第十四卷 青铜器研究(四)
令方尊、方彝与成周的历史地位
青铜器的研究及其展望
中国青铜时代祀与戎
晋侯邦父与杨姞
纹饰奇特的伯矩簋
论越州句铁剑铜格
镂空错金银铜柄铁剑及其他
最新出现的秦公壶
试论楚公逆编钟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史记·晋世家》与新出金文
谈长江流域的商代青铜文化
论安吉、长兴的商代青铜器
论广汉西门外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越王者旨於睗剑笔谈
台北古越阁所藏青铜器丛谈
子犯编钟考释
从金文看《周礼》
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的再考察
中国青铜器刻铭的起源
论传长沙出土立鸟器盖
晋侯苏钟笔谈
王盂与镐京
静方鼎考释
再说镐京
谈盂方鼎及其他
从一件新材料看广汉铜牌饰
论甘肃礼县铜鍑
郭家庄与斗鸡台——从卣的关联看殷周文化异同
韐伯庆鼎续释
谈商承祚先生访获的闵翁主灯
宰兽簋跋
柞伯簋铭考释
北宋河清出土的一组青铜器
论邢台葛家庄玄镠戈
论伊朗沙赫达德出土的红铜爵、觚形器
论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盉
邿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
关于沂南铜斧的补充
戎生编钟论释
赵王迁时的两件铜铍及有关问题
“天大曀”与静方鼎
异形兽面纹卣论析
论“能原镈”
论虎簋盖二题
父庚方鼎略说
楚系青铜器的分类——楚国青铜器与受楚文化影响的青铜器
图片簋与史籍失载的楷国
论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组合
从亚若方彝谈到我方鼎
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
师询簋与《祭公》
王鼎的性质与时代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两个高峰
《阳陵十三年诏事青铜器》跋
试论夫差短剑
两件亚图片青铜器的研究
图片簋铭文考释
青铜器中的簠与铺
谈叔夨方鼎及其他
亢鼎赐品试说
长子、中子和别子
皿方罍研究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论释
叔多父盘与《洪范》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三个高峰
犅伯卣考释
《保利藏金(续)》考释三则
第十五卷 青铜器研究(五)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历谱的两次考验
叔虞方鼎试证
晋侯铜人考证
韩国金海良洞里出土西汉铜鼎续考
师酉鼎历日说
论图片公盨及其重要意义
新见古器铭文札记(二篇)
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最近出现的攻吴王夫差剑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说明了什么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
论郧县肖家河新发现青铜器的“正月”
再论“晋公戈”及其历日
比较考古学续笔(四篇)
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
禹鼎与张家坡井叔墓地
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
十二字越王州句剑读释
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
“秦子”新释
季姬方尊研究
读寝孳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
试说殷墟新出土的铜玺
作册般铜鼋考释
容庚先生对青铜器研究之重大贡献
仆麻卣论说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计算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试论新出现的图片方鼎和荣仲方鼎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谈伯吕父盨的历日
北京东北旺出土叔繁簠研究
晋侯苏钟的年代学问题
论应侯视工诸器的时代
庄白图片器的再考察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姞
商末金文中的职官“㩦”
《珍秦斋藏金·秦铜器篇》前言
论䚄簋的年代
补论不其簋的器主和年代
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
中国青铜时代的缘起
基美博物馆所藏令簋的年代
伯㺇青铜器与西周典祀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谈西周厉王时器伯㦰父簋
西汉金文中的咸阳
论倗伯爯簋的历日
小邾墓地及其青铜器研究
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
论图片甗铭及周昭王南征
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
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
再谈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论繁蜀巢与西周早期的南方经营
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
谈高砂脊、炭河里墓葬青铜器
吴王光几件兵器的释读
第十六卷 青铜器研究(六)
新出应公鼎释读
文盨与周宣王中兴
论荣仲方鼎有关的几个问题
秦子盉与“秦子”之谜
郑人金文两种对读
殷商至周初的图片与图片臣
论西周的南国湘侯
释“出入”和“逆造”——金文释例之一
论周初的鄂国
论一件中山国有铭铜戈
《首阳吉金》应侯簋考释
关于伯㺇器的补记
父丁母丁鸟纹戈研究
何簋与何尊的关系
“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
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
楚国申氏两簠读释
论高青陈庄器铭“文祖甲齐公”
试说青铜器铭文的吕王
论西周王朝中的齐太公后裔
谈龙阳灯
谈枣庄徐楼村宋公鼎
高青陈庄引簋及其历史背景
论宋代著录的周公方鼎
试释翼城大河口鸟形盉铭文
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
膳夫山鼎与周厉王在位年数
谈单氏人名——金文释例之二
西周早期图片方彝考释
斗子鼎与成王岐阳之盟
释金文“亡尤”等词——金文释例之三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
谈新出现的妇妌爵
论芮姞簋与疏公簋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试谈楚季编钟
释“疏”
由沂水新出盂铭释金文“總”字
试说叶家山M65青铜器
石鼓山三号墓器铭选释
疑尊、卣别解
研究晚期青铜器的必要——重读《商周彝器通考》的《仿造》章
绛县横水二号墓卣铭读释
曾侯图片编钟铭文前半释读
胡应姬鼎试释
试说“达殷之命”
试说新出现的胡国方鼎
试说南公与南宫氏
正月曾侯图片编钟铭文前半详解
论一篇记述土地转让的西周金文
论陶觥及所记史事
当前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在北京大学“西周金文与青铜器”研讨班上的讲话
再释图片方尊
畯簋铭文读释
郭伯簋的再研究
鱼尊铭文简释
新见图片簋与“周有八士”
试释所谓“寡子卣”
非盂铭文试析
胡应姬鼎再释
附:铜镜研究
论西伯利亚出土的两面汉镜
《硕人》铭神兽镜
上海博物馆的两面铜镜
大乐贵富蟠螭规矩纹镜
伏兽草叶纹镜
《博局占》与规矩纹
铜斋镜拓拾零
最早的纪年铜镜
关于传宜兴溪隐村出土的三面铜镜
重论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汉镜
蒙古新发掘匈奴墓所出汉镜
谈大型连弧纹彩绘镜
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试释一面草叶纹镜的特异铭文
日光镜铭新释
第十七卷 战国文字研究
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
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
战国题铭概述
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
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
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
论博山刀
战国秦四年瓦书考释
燕齐陶文丛论
也谈邹城张庄砖文
论田齐陈固陶区
释战国玉璜箴铭
重论博山刀
《考工记》与战国兵器铭文的“执齐”
迺
说郭店简“道”字
冲绳出土明刀论介
三钮珍奇的巴蜀铜玺
秦玉牍索隐
续释“寻”字
释《诗论》简“兔”及从“兔”之字
秦怀后磬研究
试解郭店简读“文”之字
关于“东宫之师”的讨论
“梪”字与真山楚官玺
秦封泥与齐陶文中的“巷”字
䜌书缶释疑
林仰山及其旧藏陶量
说“兹”与“才”
论孔子壁中书的文字类型
谈武阳三孔布
武阳布与武阳玺
释东周器名卮及有关文字
中山石刻释文
记秦廿二年石臼
长布、连布的文字和国别
《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前言
楚文字研究的历史和意义
释“釮”为四分之一
释清华简《金縢》通假为“穫”之字
楚文字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记《古镜写影》有字秦镜
附:古文字学通论
谈自学古文字
研究古文字语辞的必要
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
古文字学
中国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最新成果
汉字发展漫话
汉字——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
先秦文字与书法艺术
中国古文字学的最新进展
古文字与古文明:21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
古文字研究的今天
古文字学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三十年来的古文字与古代史
《说文解字》五篇
第十八卷 简帛学研究(一)
信阳楚墓中发现最早的战国竹书
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
简帛和楚文化
新发现简帛与秦汉文化史
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
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
论楚帛书中的天象
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
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
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
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江陵张家山汉简一瞥
再论帛书十二神
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
长沙楚帛书通论
睡虎地秦简《日书》和楚、秦社会
银雀山简《田法》讲疏
简帛与汉初学术史
银雀山简《市法》讲疏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简牍研究的新动向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简牍帛书
包山简一楚先祖名
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
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
论帛书白虹及《燕丹子》
论银雀山简《守法》《守令》
竹简秦汉律与《周礼》
《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
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
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
睡虎地秦简《日语·盗者》章研究
《引书》与《导引图》
伞
睡虎地秦简中的《艮山图》
“冶”字的一种古义
《鹖冠子》与两种帛书
包山楚简中的土地买卖
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残片
《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
帛书《道原》研究
《称》篇与《周祝》
楚帛书与道家思想
论《经法·大分》及《经·十大》标题
论新出简帛与学术研究
第十九卷 简帛学研究(二)
《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
《奏谳书》初论
定县八角廊汉简儒书小议
论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律竹简
出土简帛佚籍与古代学术文化的演变
马王堆帛书《刑德》中的军吏
《奏谳书》续论
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再认识
试论八角廊简《文子》
《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
云梦龙岗木牍试释
新发现简帛佚籍对学术史的影响
从出土简帛谈到《挟书律》
四支居延汉简的故事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
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
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
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
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
郭店简与儒家经籍
天人之分
郭店简与《礼记》
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
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支《缁衣》简
郭店简与《乐记》
《奏谳书》与秦汉铭文中的职官省称
郭店楚简儒家典籍的性质与年代
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影响
出土佚书的三点贡献
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
圣人与中人——谈《成之闻之》中一段文字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
随州孔家坡8号墓的年代学问题
《语丛》与《论语》
上海博物馆《试论》简“隐”字说
续说《诗论》简《葛覃》
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
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
理欲范畴的始源
试说张家山简《史律》
《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
《诗论》分章释文
论楚简《缁衣》首句
《诗论》与《诗》
《诗论》的体裁和作者
关于《诗论》的讨论
释《性情论》简“逸荡”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谈《诗论》“诗亡隐志”章
楚简所见黄金货币及其计量
《诗论》说《宛丘》等七篇释义
《诗论》简七问
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
再说《诗论》简的编联
初读里耶秦简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
《子羔》等三篇并非一卷
楚简《子羔》研究
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有纪年楚简年代的研究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第二十卷 简帛学研究(三)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
《尚书·金縢》与楚简祷辞
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长现象
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
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
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楚简《弟子问》与“图片”字
读上博简《成王既成》两章笔记
有关楚国简帛的几种书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禹、龙解
谈楚简《慎子》
初识清华简
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清华简中的周文王遗言《保训》
简介清华简《图片夜》
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
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
“国学热”中谈清华简
清华简九篇综述
从清华简谈到周代黎国
清华简与先秦思想文化
《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
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鄩郢
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
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纣子武庚禄父与大保簋
由清华简《金縢》看周初史事
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
清华简《祭公》与师询簋铭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谈秦人初居“邾图片”的地理位置
清华简对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清华简《系年》“奴图片之戎”试考
《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
从《系年》看《纪年》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
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
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
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
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
论清华简《说命》中的卜辞
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疐天之不易”
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
简帛佚籍的发现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
“九絉”与“九律”——兼释商末“己酉方彝”
清华简与古代文献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
试论《系年》第一章的思想内涵
由清华简《系年》释读沬司徒疑簋
读《系年》第三章及相关铭文札记
重说《保训》
再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由《系年》第二章论郑国初年史事
清华简再现《尚书》佚篇
《家语》与上博简《诗论》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秦人出自商奄的又一重大证据
清华简《厚父》与《孟子》引《书》
有关春秋史事的清华简五种综述
《子仪》首段别释
清华简《摄命》篇“粦”字质疑
谈清华简《摄命》篇体例
第二十一卷 学术史研究(一)
周易溯源
重印附记
增订本说明
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西周、春秋的《易》
第一节 《周易》卦爻辞年代补正
第二节 《洪范》卜筮考
第三节 《周礼》大卜诸官的研究
第四节 鲁大史氏《易象》说
第五节 “五十以学《易》”考辨
第六节 孔子、朱子论《易》异同
第二章 《易传》的年代问题
第一节 《易传》与《子思子》
第二节 由《乐记》看《易传》年代
第三节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第四节 荀子一系《易》学
第五节 韩婴《易》学探微
第六节 《淮南道训》及《淮南子》
第七节 西汉河内女子得逸书考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中的筮法
第一节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第二节 续论西周甲骨
第三节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第四节 中方鼎与《周易》
第五节 周原残陶簋铭试论
第六节 西周筮数陶罐的研究
第七章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第八节 理县一带发现的一件双耳陶罐
第四章 战国秦汉竹简与《易》
第一节 汲冢竹书中与《易》有关的书籍
第二节 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
第三节 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
第四节 论战国简的卦画
第五节 谈上博楚简《周易》
第六节 王家台简《归藏》小记
第七节 双古堆简《周易》的性质
第五章 论帛书《周易》经传
第一节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第二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上)
第三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下)
第四节 帛书《系辞》略论(上)
第五节 帛书《系辞》略论(下)
第六节 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
第七节 帛书《易传》《易之义》研究
第八节 帛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九节 帛书《要》篇的《损》《益》说
第十节 帛书《易传》与《易经》的作者
第六章 《易纬》试说
第一节 《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
第二节 《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
第三节 论《易纬·乾元序制记》
附 本书收辑论文出处
第二十二卷 学术史研究(二)
水为万物本原的宇宙观——读《管子》卷十四笔记
纬候书录目
论戊戌变法的政治运动及其宗教改革的理论
古代的“大同”理想
禅宗的兴起及其对道学的影响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宋元时代的道教及其与道学的关系
吕坤的元气守“恒”学说及其进步思想
方以智的治学精神
方以智“公因反因”说的辩证法思想
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为纪念李贽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
柳宗元《天对》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的科学地位——兼看哲学党性原理的具体表现
《方以智死难事迹考》及跋
对古书的反思
《夏小正》新证
《齐语》与《小匡》
《世俘》篇研究
孔子与《周易》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
祭公谋父及其德论
朱子的《尚书》学
《管子》“乘马”释义
公孙尼子与《易传》的年代
《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
《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
《说文》前叙称经说
时分与《吴越春秋》
《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
禅宗早期文物的重要发现
《尝麦》篇研究
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
《商誓》篇研究
《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
黄帝与河图洛书
太极图的来源
《素问》七篇大论的文献学研究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
申论《老子》的年代
严遵《指归》考辨
孔子与《春秋》
章太炎论《左传》的授受源流
第二十三卷 学术史研究(三)
儒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精神
《晏子》研究二题
《老子》介绍
读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
读《清人笔记条辨》札记
关于学术史
世纪之交与中国学术史研究
《小开》确记月食
论《无逸》商王年数
研究20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些意见
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
考古新发现与中国学术史
清华与中国考古学
《周易》讲稿
《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
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
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
论先秦道家的“夜行”
历史学、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结合和互补
释古代道家的“宇宙”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
谈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周易》与中国文化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学术的综合和创新——纪念陈梦家先生
孔子之言性与天道
谈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纺轮的“易卦”符号
中国学术的源起——兼谈孔子之“集大成”
关于《左传》的几点认识
《仲虺之志》与薛国史氏
谈《圣贤群辅录》八儒三墨之说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在“国学热”中的几点思考
小谈国学——一次讲课的提纲
从“绝学”到“显学”——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左传》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
关于杨筠如先生晚年事迹的补正
宋学比汉学更接近先秦思想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读书与治学
关于《周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
为往圣继绝学
《大诰》尹氏及有关问题
附:国际汉学研究
澳大利亚的“中国学”
访美报告
美国“中国学”见闻
关于古代中国研究的信息
《剑桥中国史》第一卷简介
英国葛瑞汉教授逝世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
汉学漫话
中国收藏和西方收藏的异同
国际汉学研讨会致辞
西周史三书小议
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运动
《光明之城》导读
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
“大发现时代”催生新汉学
第二十四卷 序跋杂文(一)
从学术源流方面评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
方以智《东西均》校点后记
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与古文字学的发展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英文版自序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序
陈显泗《中原文物丛谈》序
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孟世凯《甲骨学小词典》序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序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序
纪念于豪亮同志
自传
游寿《殷契选释》序
影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序
理论·材料·眼界
《陕西考古重大发现(1949—1984)》序
王明阁《甲骨学初论》序
何四维《秦律遗文》评介
彭邦炯《商史探微》序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序
一本学术论文集能在五个月内出版吗?能!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中文版自序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序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序
《新出青铜器研究》后记(一)
吕苏生《鲜虞中山国事表 疆域图说补释》序
《唐云明考古论文集》序
刘桓《殷契新释》序
孙开泰《吴起传》序
胡家聪《管子新探》序
鞠德源《万年历谱》序
外文图书应当适合国外读者的需要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序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评介
田旭东《司马法浅说》序
《东周与秦代文明》日译本自序
彭卫《汉代婚姻形态》序
高明《古陶文汇编》序
李圃《甲骨文选注》序
殷商考古书评三篇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序
郭书春汇校《九章算术》跋
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序
赵丽明、宫哲兵《女书——一个惊人的发现》序
黄锡全《汗简注释》序
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序
从《文史》谈到考证
何浩《楚灭国研究》序
王明阁《西周金文选注》序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序
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序
程长新等《铜镜鉴赏》序
《李学勤集》自序
回忆侯外庐先生
陈汉平《屠龙绝绪》序
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序
《战国秦汉文字汇编》拟议
张世超等《秦简文字编》序
在“全国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成果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
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序
《古韵通晓》简评
《吴越文化新探》读后
戴南海《古书画鉴定秘要》序
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序
感谢和祝愿——中日两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笔谈
丹尼尔及其《考古学简史》
陈全方《当代陕西文博》序
李京《齐孙子兵法解》序
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序
艾兰《鬼之谜》序
《新出青铜器研究》后记(二)
韩仲民《帛易说略》序
读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德行〉校释》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序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序
魏启鹏等《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序
《二十世纪出土中国古医书集成》导言
徐建新译《中国饮食文化》序
龚心铭《楚金爰考》跋
刘桓《殷契存稿》序
左民安《汉字例话续编》序
陈直先生其人其事
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序
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序
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序
《周易》研究的新途径——读《帛书周易校释》
黄怀信《小尔雅校注》序
祝贺与一点想法
《中国文物学概论》笔谈
徐吉军等《中国丧葬礼俗》序
任启运《史要》跋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序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序
田涛《纣都朝歌》序
周世荣《中华历代铜镜鉴定》序
高大伦等《中国文物鉴赏辞典》序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中译本序
曹锦炎《古玺通论》序
《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笔谈录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序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序
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序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序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桥梁——评王玉哲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加速整理出版出土古籍
吴敏霞校注《史拾》序
纪念《管子学刊》创刊五周年笔谈
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序
吕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序
吴方《中国文化史图鉴》序
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序
李铁华《石鼓新响》序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序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论》序
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序
怀念谢刚主先生
中国钱币学的重要意义——在中国钱币学会1992年年会上的讲话(摘要)
苏兆庆等《莒县文物志》序
尤仁德《玉德——中国古玉谜题破释》序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序
论郭沫若同志的《商周古文字类纂》
怀念郭老在先秦史研究方面的功绩
第二十五卷 序跋杂文(二)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丛》序
关于《隐农轩甲骨文字说解》的意见
朱德熙先生对战国文字研究的贡献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序
殷志强《东周吴楚玉器》序
《简帛研究》前言
赵平安《隶变研究》序
《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序
王振华《商周青铜兵器》序
李光谟编《李济与清华》序
《中国文物鉴赏丛书》序
《偃师县志》与古代文明研究
廖名春《荀子新探》序
《齐文化纵论》序
邢文《沈有鼎先生卦序论》跋
刘晓路《中国帛画》序
《长江文化史》序
吴玉贵《资治通鉴疑年录》序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序
戴南海等《文物鉴定秘要》序
《纬书集成》序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序
李西兴《陕西青铜器》序
《易经大侃》转载《关于周易的十个问题》附记
读《春秋左传注》前言记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序
苏荣誉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序
《众星之光》序
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序
《中国古代生活丛书》序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序
《吴文化知识丛书》序
史善刚《中国文化与日本》序
杜金鹏等《中国古代酒具》序
《齐币图释》序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序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自序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
黄宣民点校《颜钧集》序
历史研究所40年的回顾与展望
张洲《周原环境与文化》序
《中国青铜器全集》序
太田幸男等译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序
《第一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序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序
读十卷本《北京通史》
《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序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序
炎黄文化与祖国统一
李荆林《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序
Leslie Williamson《中国古文字与青铜礼器》序
办好刊物 繁荣学术——纪念《考古》创刊40周年笔谈
《法国汉学》序
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序
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发现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序
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
王振华等《商周青铜兵器暨夫差剑特展论文集》序
“全国首届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讨会”开幕词
清华的人文传统和学术风格
《夏文化研究论集》序
在1995年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洪钧陶《篆真字典》序
发扬特色 办好《人文杂志》
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序
荆三隆《儒佛道三家名言品鉴》序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韩译本序
王大有等《图说中国图腾》序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序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序
《古文献丛论》后记
刘文学《黄帝故里文献录》序
《洛阳新获墓志》序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序
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序
《比较考古学随笔》简体字版跋
思想和感情的全部投入
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序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序
《国际汉学漫步》序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中译本序
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序
多学科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李玉洁《齐史稿》序
吴宇虹《对古埃及蜣螂印和两片亚述楔文片断拓本的鉴定》跋
纪念《考古与文物》创刊100期笔谈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序
着墨于古代人民的普通生活
要加强对文物的美术史观察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序
《企业万有文库》序
王振华《古越阁藏铜兵萃珍·铜剑篇》序
余嘉锡先生小传
杨树达先生小传
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序
史学研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诸子集成补编》序
《失落的文明》自序
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序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跋
一个清华人
贺信——致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
《什邡馆藏文物集粹》序
纪念和祝愿
《史学研究新视野》序
《中华文明大博览》序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序言
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序
《缀古集》后记
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跋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序
刘国忠《五行大义研究》序
《良渚文化玉璧研究论文集》贺信(代序)
周晓陆等《秦封泥集》序
《勾吴史集》序
回忆建院初的讲课
《四海寻珍》后记
继续发扬严谨务实的学风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术丛书·文学与宗教系列》总序
第二十六卷 序跋杂文(三)
《拥篲集》后记
记陈保之先生函诗
《贾氏文物修复之家》序
记山西大学堂译书院版《天文图志》
《秦文字集证》序
关于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编年》的建议
《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序
《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学术精华书系》序言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序
《金石瓷币考古论丛》序
介绍美国新出版的一部中国古文字学导论
《中华地域文化集成》序
探索未知的思想世界
《缀古集》补记
《殷商历法研究》序
《汉学研究》第三集序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作品选》序
朱永棠《故园芳草碧连天》序
《塔儿坡秦墓》序
《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序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自序
文字起源研究的新视野
《书于竹帛》上海新版序
《王懿荣集》序
寄语烟大同学
《民族魂》序
国家起源问题的新探索——介绍德总统赫尔佐克的著作
写在《二十世纪中国考古》之前
重印罗振玉甲骨著录四种后记
《中国通史图说》序
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针灸古典聚珍》序
值得珍藏的《中国青铜器全集》
《甲骨文合集补编》序
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
中国学术史的最新篇章
中国有无神论的优良传统
《李文放甲骨文书法展》前言
说《书评周刊》
“南宋洪遵《泉志》成书850周年学术研讨会”贺信
《西周纪年》序
李衡眉《先秦史论集》序
《外国考古文化名著译丛》总序
《十三经注疏》整理标点本序
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序
单周尧《左传学论集》序
单周尧《文字训诂丛稿》序
《北京考古集成》序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序
《杞文化与新泰》序言
《重写学术史》后记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50周年笔谈
《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序
曾毅公《论甲骨缀合》跋
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序言
王长丰《商西周金文书法》序
《中华姓氏谱》序
《赵国史稿》序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纪念王应伟、顾颉刚两先生
陈直《读金日札》序
方辉《明义士和他的藏品》序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序
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序
《中国学术史》总序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序
罗西章《古文物称谓图典》序
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序
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序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序
汤惠生等《青海岩画》序
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序
王恩田《陶文图录》序
缙云与黄帝文化(笔谈)
《中国彩陶文化解密丛书》序
多学科学者的共同成果
王也《齐瓦当拓本集》序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观堂集林》前言
两条途径三点心得
《中国古文字大系》序言
希望和感谢
让我们的青少年学好历史——介绍《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
《考古人手记》序
《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序言
对楚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长沙楚墓》
三星堆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定位
《中国古史寻证》序
台湾古籍《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序
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序
《甲骨学百年丛书》序言
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鲁文化史》序言
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瑞》中译本序
《黄河文化史》序言
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开幕词
《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序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简体字版后记
《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序
《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序言
祝母校地久天长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序
为祖国学术界争光吐气——读《刘文典全集》
《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跋
《睡虎地秦墓竹简》重印后记
《失落的文明》丛书中译本序言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序言
沈建华等《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前言
《莒文化研究文集》序
《战国文字编》序言
《炎黄颂》序
忆张光直先生二三事
《姜亮夫全集》序
读《〈鹖冠子〉研究》
邢文《著乎竹帛——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派》序
《诗经》研究的吉光片羽
“走进考古的心灵世界”笔谈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研究》序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序
郭胜强《河南大学与甲骨学》序
黄土文明与全球化
《文物收藏图解辞典》序
全面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历史科学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本)再序
《齐国治国思想论集》序言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序
《经史说略》总说
谈最近的出土文献研究——在“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会议闭幕式上的演讲
《慎思集》序言
先秦史研究在前进——重读《先秦史研究动态》第一期
谈《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刘桓《甲骨征史》序言
葛瑞汉《论道者》中译本序
雒长安《20世纪陕西重大考古发现》序
张永初《泰伯遗迹志》序
朱汉民《中国书院》画册序
《中国古文字大系》序附记
《新出简帛研究丛书》总序
向母校和同学汇报——在1951届校友会上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心目中的古旧书业和中国书店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序
陈可畏等《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序
刘炜等《图说中国的文明》序言
刘恩伯《中国舞蹈文物图典》序
丁鼎《〈仪礼·丧服〉考论》序
《嘉兴藏》与明清之际历史研究
学科结合的必然趋势
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侯外庐先生对古代社会研究的贡献
对文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序言
学术史与未来
第二十七卷 序跋杂文(四)
孙福喜《尊君肃臣》序
《城固宝山》序
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序
《邢台通史》序
黎广基《郭店楚简〈老子〉丛考》评审报告书
《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序
眼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
《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序言
《盛世吉金》序
读王玉哲先生《古史集林》
中国哲学的走向——读《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序
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序言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新版序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自序
周世荣《湖南古墓与古窑址》序言
《科学画报》与我同龄
李守奎《楚文字编》序
社会科学的位置
王蕴智《字学论集》序
《陕西旅游历史文化丛书》序
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序
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序
NBIC与“人类认知组计划”
郝良真等《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序言
陈平《燕秦文化研究》序
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序
黄怀信《鹖冠子校注》序言
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序
陈恩林《逸斋先秦史学术论文集》序
《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西周文明论集》序
《中国审计史》第一卷序
回归清华
孙福喜等《中国文物小百科》序言
“汉字传播暨中越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贺词
宫长为等《炎帝神农氏——中华远古文明追索》序
推荐《逻辑学百年》
王美盛《石鼓文解读》序
欧阳晓东《周易新辩》序
《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序言
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序
读《世界文明大系》总序
《远古的华夏族》致言
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的关键
《中国西周青铜器铭文珍拓》序
继续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兰园大庭脩自用印集》序
刘云《中国箸文化史》序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几点经验教训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序
黄怀信《诗论解义》序
赵丽明《中国女书合集》序
《晋游志盛》序
《簠斋论陶》序
《簠斋鉴古与传古》序
历史普及要适应大众的需求
《秦西垂陵区》序
《根在河洛》序
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序
胡平生等《简牍检署考校注》序
《清路集》后记
《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前言
贾庆超等《邹鲁文化研究》序
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日文版序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序
《额济纳汉简》序
《华夏霸主晋文公》序
季旭昇《说文新证》下册序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序
宁志超等《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序
《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序
王露《透过镜头——中国国宝精华》序
裘士京《江南铜研究》序言
从历史学科看人文社科实践教育
《孔子文化论苑》序言
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序
《中国青铜器概说》韩文版序
《早期中国文明》前言
骈宇骞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序
中国考古学进展的里程碑
《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总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自选集自序
中国文物考古的世纪总结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后记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新版序
赵瑞民等《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序
《黄帝文化研究——缙云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黄帝传说是历史的一部分
把文字博物馆建成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水准和普及性的文化设施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序
李仁溥《印痕》序
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序
《潍坊文化三百年》序
全面认识科技考古的重要性
《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序
在中国文化论坛上的开幕词
徐凤先《商末周祭祀谱合历研究》序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序
科学的普遍性与文化的多元性——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致辞
周雁女士对我的帮助
朱永棠《正确的四分月相概念和正确的武王克商年份和日期与成王到厉王的年代》序
追忆马承源先生给我的帮助
在四川大学《儒藏》首发式上的发言
齐秀生《社会环境与人才》序
《第六届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不寻常的学术成果——评《古文字诂林》
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开幕词
纪念《考古》创刊50周年笔谈
闫晓君《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序
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序
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九次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序
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虞舜文化研究集》序
《三星堆研究》丛书总序
杨筠如《尚书覈诂》新版序
段振美等《殷墟甲骨辑佚》序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后记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序
《洛阳出土青铜器》序
两点题外的感想——读《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致辞
寿辞篇
郭伟川《两周史论》序
赵传仁等《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序
郑国茂《舜帝之谜》序
《中国商人、商业探源》序
《吴其昌文集》序
“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世界遗产武夷文化年鉴(2005)》序
“丙戌年公祭虞舜圣帝大典”书面致辞
赵丛苍《城洋青铜器》序
蒋沛昌《老子今读》新印本序
《李学勤早期文集》自序
沈建华、曹锦炎《甲骨文校释总集》序
致刘梦溪先生函
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序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序
天书有字又有情(韩美林书序)
第二十八卷 序跋杂文(五)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前言
彭迎喜《方以智与〈周易时论合编〉考》序
楚戈《龙史》序
《儒家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丛书序
《影响中国的绍兴名人》序
常耀华《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序
国学的存立
郑良树《百年汉学论集》序
《东周列国探索丛书》序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序言
记黄宾虹《陶鉨文字合证》
班大为《天文考古学研究》序
《列国汉学史书系》序
《先秦货币地理研究》序
《中国的世界遗产》序
《中国青铜器概说》英文版重印后记
《勉斋小学论丛》序
感谢母校给我的基础教育
《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序
《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序
《秦陵地宫猜想》序
黄坚《思想门》序
《先秦文学编年史》序
《江山无尽图卷》序
随记一则
《草书及应用》序
涉县县志汇编本序
《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序
《峨眉山文物》序
《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序
《秦文字编》序
《玉笥堂藏越窑青瓷》序
《大家国学》总序
《西安文物精华·铜镜》序
《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序
《大家论学》弁言
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序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序
国学的回顾与前瞻
《问陶之旅》序
《文物中的古文明》后记
《黄帝文化志》序
《简帛研究文稿》序
《汉晋简牍论丛》序
致洛阳周公研究会的贺函
《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序
《郑州历史文化系列研究丛书》序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序
情系北川
《华夏第一商》序
《甲骨集史》序
“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论坛”贺信
忆史树青先生的国文课
《帛书〈周易〉论集》序
《中外文明同时空》序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自序
《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序
怀念林巳奈夫先生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序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序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院士致唁
《艾兰文集》总序
几点小小希望
《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总序
在学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序
《古钱史话丛稿》序
《老子本义》序
伊尔·赵荣璋《视野》序
《先秦诸子精神》序
《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序
《止水集》序
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序
《汉州古代艺术撷珍》序
《商周金文编》序
在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序
《炎帝汇典》序
《通向文明之路》后记
中国文明的优秀传统
《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丛书》总序
在席泽宗院士追思会上的发言
《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序
重读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序
重新发现中国经典
苗日新《熙春园·清华园考》序
仁者寿
《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序
“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题词
《古文字与旅游文化研究》序
《枣庄古代史纲》序
《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前言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序
林向《童心求真集》序
回忆地动山摇的一天
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序
刘五一《具茨山岩画》序
周大明《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题词
在“新时期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
祝贺和希望
王纲怀《清华铭文镜》序
回忆《清华文丛》
中国先秦史学会2010年年会开幕词
我与清华图书馆的缘分
《奚仲文化丛书》序
赵容俊《殷商甲骨卜辞所见之巫术》(增订本)序
《清风雅雨间》序
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序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序
《青铜铸文明》序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李学勤卷》自序
刘乐贤《战国秦汉简帛丛考》序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有利于克服两个偏见
徐葆耕教授对清华文科传统的探索
《文明圣典》序
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序
陈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序
第二十九卷 序跋杂文(六)
在“合符文化与龙图腾的形成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李均明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序
燕昭安《解读朝歌》序言
报纸上的学术文章要力求简明
陈青荣、赵缊《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序
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责任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序
王世贤《古今文字学通论》序
《炎帝古庙》序
《三代文明研究》后记
《吕思勉研究纪念文集》序
《常见文物生僻字小字典》序
在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
关于“中国文化从这里走来”的感想
《西部美术考古丛书》总序
在“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序
李兴盛《中国流人史》(增订本)序
《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名家绘本)》序
《马愉手札》序
闫晓君《秦汉法律研究》序
《李学勤讲演录》前言
《缙云黄帝文化研究——中国第三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彭适凡《中国南方青铜器研究》序
《贾文忠金石传拓集》序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柯俊传》题词
张守中《张家山汉简文字编》序
刘绍刚《孔子论学八体书册二种》序言
礼学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
在“国际《尚书》学会首届年会”上的致辞
钟林《金文解析大字典》序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序
《邵望平史学、考古学文选》序
华表《善斋集》序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序
在“全国首届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致曲春皓谈石鼓文函
李文放《秦始皇巡游纪功颂德刻石》序
欧阳红国学“口袋书”系列序
俞筱尧、沈芝盈《诸侯异政和百家异说》序
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张永初读吴太伯世家》序
《字源》序
邢文《前经学时代》序
周建亚《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序
《嬴秦始源》序
《中原文化研究》创刊贺词
赵平安《秦西汉印章研究》序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序
《初识清华简》后记
《华夏文明在甘肃》序
李均明《耕耘录》序
单周尧《勉斋论学杂著》序
《多视角的赵文化研究》序
《汉镜文化研究》序
丘光明展览序
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李玉洁《黄河文化与日本》序
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序
《美成在久》题词
《科学画报》是我的良师
在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孔子文化奖”获奖感言
《中国易经哲学研究》试刊号贺词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丛书》前言
把握根本 抓住主线——在《易道·德行说》专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子海珍本编》丛谈:嘉惠学林 泽被后世
萧春源《珍秦斋藏甲骨文》前言
董珊《吴越题铭研究》序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
“清华简《算表》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孙敬明《潍水集》序
《天水通史·先秦卷》序
在“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4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夏商周文明研究》后记
马宝善《易道宇宙观》序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序
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序
在《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上的讲话
郭伟川《〈周礼〉制度渊源与成书年代新考》序
王美盛《籀篆字形沿革》序言
“第五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贺信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本)后记
姬传东、李发立《姓氏源流中堂画页》序
在“国学大典”颁奖典礼上的致谢词
《天齎楼藏文字瓦当六十品》序
朱明歧《古砖荟》序
“儒学传承与创新奖”颁奖大会贺信
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序
《新泰出土田齐陶文》序
李玉洁《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序
陈英杰《容庚青铜器学》序
在“简帛文字与书法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致“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感谢词
在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聚会上的致辞
在《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纪念《考古》创刊60周年笔谈
《金石古文字学术典籍丛刊》序言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李学勤卷》自序
《故宫博物院藏〈四库全书〉撤出本汇编》序
贾文忠、贾树《吉金萃影》序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贺词
《周文华丛书》序
《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序
张宏林《鉴镜遗韵·中国古代铜镜文集》序
徐占勇、付云抒《有铭青铜兵器图录》序
在“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学术研讨会暨丛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的致辞
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上的致辞
在人文学院人事改革启动会上的发言稿
“吴玉章奖”获奖感言
《史记人物大辞典》序
刘光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刘成群《清华简与古史甄微》序言
王永生“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书序
《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前言
感谢艾兰教授的学术贡献
在清华简德国研讨会上的致辞
推动史学大众化、通俗化
《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再版序
梁启超《中国上古史》序
艾兰《湮没的思想》序
孙合肥《安徽商周金文汇编》序
致“彝族文化高峰论坛”的贺信
宁镇疆《〈孔子家语〉新证》序
《青铜时代》导读
在2016年“暑期研习营”开幕式上的致辞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译本序
《滨州通史》序
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上的致辞
在“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暨纪念苏家垄出土曾国青铜器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会林文化奖”获奖演讲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结项报告》前言
《新见秦汉度量衡集存》序
悼吉德炜挽词
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序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读《陈簠斋彝器全形拓精选》小记
《清华简及古代文明》后记
倾力推进“绝学”研究
清华简,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渊源
严志斌、洪梅《巴蜀符号集成》序
在“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第三十卷 篇目索引·学术编年
文集分册目录
一至二十九卷目录
文集篇目索引
说明
拼音索引
笔画索引
李学勤先生学术编年
学术活动编年
论文编年
主要著作编目
编后记
· · · · · · (收起)
东周与秦代文明
1984年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周
第三章 晋
第四章 韩、赵、魏
第五章 晋附近列国
第六章 中山
第七章 燕
第八章 齐
第九章 泗上诸侯
第十章 楚
第十一章 楚以北列国
第十二章 徐、吴、越
第十三章 巴、蜀与滇
第十四章 秦
第十五章 统一后的秦
第十六章 社会等级
第二部分
第十七章 青铜器
第十八章 青铜农具和建筑饰件
第十九章 铜镜
第二十章 铁器
第二十一章 金银器、玉器
第二十二章 漆器
第二十三章 丝织品
第二十四章 货币
第二十五章 玺印
第二十六章 简牍
第二十七章 帛书、帛画
第二十八章 文字
第二十九章 结论
第三十章 新发现和新研究
第三十一章 跨世纪的进展
新版后记
第二卷 古史研究(二)
走出疑古时代
自序
导论 走出疑古时代——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考古与思想文化研究
二、两种考古证据
三、学术史的再认识
四、古书新证(甲骨金文)
五、古书新证(简牍帛书)
六、结语:走出“疑古”时代
第一篇 论古代文明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二、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三、古本《竹书纪年》与夏代史
四、商代史和甲骨学研究展望
五、夏商周离我们有多远
六、天下之中
七、关于《周易》的几个问题
八、西方中国古代研究的新趋向
第二篇 神秘的古玉
一、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
二、论良渚文化玉器符号
三、吉斯拉玉琮的神秘
四、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
五、论香港大湾新出牙璋及有关问题
六、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
第三篇 新近考古发现
一、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
二、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
三、商末周初的多穿戈
四、克罍克盉的几个问题
五、再谈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
六、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
七、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
八、三门峡虢墓新发现与虢国史
九、益门村金、玉器纹饰研究
第四篇 中原以外的古文化
一、多彩的古代地区文化
二、非中原地区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三、三星堆与蜀国古史传说
四、《帝系》传说与蜀文化
五、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
六、商文化怎样传入四川
七、三星堆饕餮纹的分析
八、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若干问题
九、丰富多彩的吴文化
十、宜侯夨簋的人与地
十一、安徽南部的青铜文化
十二、论擂鼓墩尊盘的性质
第五篇 海外文物拾珍
一、针刻纹三角援戈及其他
二、鲜簋的初步研究
三、楚王酓审盏及有关问题
四、古镜因缘
五、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一面汉镜
六、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
七、力、耒和踏锄
八、日本胆泽城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
第六篇 续见新知
一、良渚文化与文明界说
二、商周青铜器与文化圈
三、论洋县范坝铜牙璋等问题
四、重论夷方
五、秦封泥与秦印
六、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七、城固两罍铭文的研究
八、关于鹿邑太清宫大墓墓主的推测
九、释楚帛书中的女娲
十、关于绵阳双包山汉墓墓主的推测
十一、谈“信古、疑古、释古”
十二、对《走出疑古时代》的几点说明
附录 本书所收论文出处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后记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本跋
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书后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第一讲
第二讲
后记
第三卷 古史研究(三)
比较考古学随笔
序
一、引言
二、青铜器与商周文化的关系
三、曲阜周代墓葬的两种类型
四、规矩镜、日晷、博局
五、三星堆与大洋洲(上)
六、三星堆与大洋洲(下)
七、百越的尊、卣
八、蜀国的璋、罍
九、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
十、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
十一、中国和中亚的马车
十二、虎噬鹿器座与有翼神兽
十三、新西兰玉器的启示
十四、甲骨占卜的比较研究
十五、印第安人的“饕餮纹”
十六、土墩墓异同论
十七、早期的铜器、铁器
十八、古埃及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十九、“片云戚”的故事
二十、中、日、英三国出土木简
后记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任务
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
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
“三焰食日”卜辞辨误
静方鼎与周昭王历日
《英藏》月食卜骨及干支日分界
论西周郑的地望
寝孳方鼎和肄簋
论商王廿祀在上图片
续说“鸟星”
癸酉日食说
静方鼎补释
日月又戠
月吉、初吉、既吉
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
子犯编钟的历日问题
秦公编磬的缀联及其历日
吴虎鼎考释
《尚书》与《逸周书》中的月相
侯马、温县盟书历朔的再考察
《史记·三代世表》的一点考察
吴虎鼎研究的扩充
论克器的区分
晋侯苏编钟历日的分析
论师兑簋的先后配置
细说师兑簋
幽王十一年与平王元年
乙丑日又戠的再研究
读《甲骨文日月食研究与武丁、殷商的可能年代》
说“戠”与“食”的通假
利簋铭与岁星
伶州鸠与武王伐殷天象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
论说宣王早年历日
西周晚期金文历日的归纳
帝辛元至十一祀祀谱的补充与检验
释花园庄两版卜雨腹甲
再说帝辛元至十一祀祀谱
仲康日食的文献学研究
对彭裕商教授意见的处理建议
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比较
《无逸》商王年数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迪——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附图
后记
第四卷 古史研究(四)
谈殷周时代的龙凤
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早期奴隶制社会
关于东周铁器的问题
谈“张掖都尉棨信”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
中山国文物
1979年的先秦史研究
谈祝融八姓
先秦史辅导报告
古乐与文化史
有关先秦史辞条的几个问题
1982年的先秦史研究
新修方志与文物普查
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
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
论蒍掩治赋
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考古和古代文献中的扬子鳄
光山黄国墓的几个问题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考古学与古代文明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爱尔兰出土中国印章的传说
海外访古记
从广汉玉器看蜀与商文化的关系
文物研究与历史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相关辞条
乾隆帝与古玉
先秦史研究四十年
先秦史导读
第五卷 古史研究(五)
古代宫廷贵族的体育原则
古代钱币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发现新干商墓的重大意义
新干大洋洲大墓的奇迹
江西商代大墓的惊人发现
古史研究的切实工作
边疆史地研究与古代文明
郭沫若先生对夏代的研究
中国玺印的起源
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
海外访古续记
有逢伯陵与齐国
记元代供养钱
大发现时代的史学
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
巴史的几个问题
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
文王玉环考
探索秦国发祥地
论养侯玉佩
商至周初的玉石器铭文
皋陶事迹辨误
荡社、唐土与老牛坡遗址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代学的新希望
西汉晚期宗庙编磬考释
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
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
199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新进展
说祼玉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进展
谈小臣系玉瑗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内容和目的
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
“断代工程”会有圆满结局
洛阳林校车马坑的启示
四十年前的一点推测
《周语》武王伐殷天象的特点
武王在位有四年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研究
即墨小桥村出土西汉金印小记
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展望
“夏商周断代工程”新闻发布会上的报告
“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发现与新探索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
新郑李家楼大墓与中国考古学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
盘龙城与武汉市的历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和成果
夏商周与山东
考古与古文献的整理
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
试说传出殷墟的田字格玺
祼玉与商末亲族制度
释香港钟华培先生所藏玉璧刻铭
越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对东亚历史文化的影响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第六卷 古史研究(六)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
最新考古发现和中国古代文明
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
考古最新发现与先秦史研究
绛县横北村大墓与䣙国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河北与古代文明的起源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
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理论与历史学的创新
三星堆文化与西南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研究与世界史教学
“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与山西
在“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上的演讲
寻源释古——从夏商周文明谈起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起源
炎帝、黄帝、蚩尤在涿鹿
古史研究的当前趋向
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黄帝文化带来的启示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笔谈
考古学与中国古代文明
从尧舜禹谈到高邮
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在“中华三祖文化与黄帝城遗址公园建设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虞舜
追根溯源——现代人怎样认识遥远的古代
五千年文明史是文化创造源泉
解读文明历史 增强文化自信
嬴秦始源与秦文化特点
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
具茨山与上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陶寺遗址与尧都传说
中国古代的钱币和钱币文化
曾国新发现的重要意义
吴越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附:文明起源研究
关于加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建议
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古玉上的鹰和人首
试论牙璋及其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文明中的宇宙论与科学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发展战略关系问题
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
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文明起源的科学考察
考古发现与中华古文明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论金沙长琮的符号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七卷 甲骨学研究(一)
殷代地理简论
自序
第一章 殷、商与商西猎区
第二章 帝乙十祀征人方路程
第三章 殷代多方
附录 殷代王卜辞分类表
古文字学初阶
序
一、什么是古文字学
二、形、音、义
三、文字起源之谜
四、甲骨学基础知识
五、金文的形形色色(上)
六、金文的形形色色(下)
七、战国文字研究
八、纸以前的书籍
九、“小学”的宝藏
十、方法与戒律
十一、最低限度书目
十二、十五个课题
甲骨百年话沧桑
一、揭开商代的幕幔
二、甲骨的性质和源流
三、甲骨文的世界
四、甲骨与青铜器、玉器
五、甲骨学的未来
推荐读物
第八卷 甲骨学研究(二)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绪论
第一章 甲骨分期的理论方法
第一节 分期研究的探索
第二节 董氏“十项断代标准”及其发展
第三节 甲骨分期研究新说
第二章 分期实际工作的进展及现状
第一节 甲骨的分期与分类
第二节 𠂤组及各“非王卜辞”时代的考定
第三节 历组卜辞时代的争论
第三章 关于殷墟考古
第一节 殷墟早期
第二节 殷墟晚期
第四章 殷墟王卜辞的时代分析
第一节 𠂤组卜辞
第二节 宾组卜辞
第三节 出组卜辞
第四节 何组卜辞
第五节 黄组卜辞
第六节 历组卜辞
第七节 无名组卜辞
第五章 殷墟非王卜辞的时代分析
第一节 午组卜辞
第二节 子组卜辞
第三节 非王无名组卜辞
第四节 子组附属、刀卜辞、亚卜辞
第六章 武丁以前甲骨文字的探索
第七章 卜辞中所见商代重要史实
第一节 战争
第二节 田猎
第三节 其他
余论
附表
后记
第九卷 甲骨学研究(三)
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
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论殷代亲族制度
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
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
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关于𠂤组卜辞的一些问题
殷墟卜辞的星
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
周原卜辞选释
小屯丙组基址与图片卜辞
河北藁城台西甲骨的初步考察
释多君、多子
甲骨文发现85周年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
论小屯南地出土的一版特殊胛骨
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
商卜辞还是周卜辞
关于英国所藏甲骨的几件事
论宾组胛骨的几种记事刻辞
周文王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
读《张聪东〈甲骨文所见商朝的祭祀〉》笔记摘录
殷墟甲骨分期新论
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
释“郊”
甲骨文的同版异组现象
记英国收藏的殷墟甲骨
记美国飞尔德博物院所藏甲骨
美国顾立雅教授及其旧藏甲骨
殷墟人头骨刻辞研究
论《骨的文化》的一件刻字小雕骨
花园庄东地卜辞的“子”
宾组卜骨的一种文例
河北大学文物室所藏甲骨释文
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
《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
我和殷墟甲骨分期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纪念甲骨发现100周年
甲骨文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第十卷 甲骨学研究(四)
甲骨文同辞同字异构例
论殷墟卜辞的新星
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
出组“在劳”卜辞的月首干支
释“改”
关于象胛骨卜辞
申论四方风名卜甲
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初步考察
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
再论家谱刻辞
从两条《花东》卜辞看殷礼
论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
一版新缀卜辞与商王世系
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
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卜甲试释
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
永恒的殷墟
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
甲骨卜辞与《尚书·盘庚》
明义士对一坑卜骨的整理
《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
小臣墙骨牍的几点思考
建国60年来甲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再谈甲骨金文中的“图片”字
论凤雏卜甲中的周王与楚
再论周原任家村腹甲卜辞
释读两片征盂方卜辞
《珍秦斋藏甲骨文》考释
读《殷虚卜辞后编考释》
冷门“绝学”的新希望
论周公庙“薄姑”腹甲卜辞
附:文字起源研究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
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吴文化历史背景的一项探索
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
邹平丁公陶文
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余杭安溪玉璧与有关符号的分析
二里头陶器的一个奇异符号
文字画与文言
古汉字书写纵向与丁公陶文
介绍日本山形县出土的刻字石斧
续谈吉斯拉玉琮
公元前第七千纪的龟甲刻划符号
文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石印
安诺石印的启发
第十一卷 青铜器研究(一)
中国青铜器概说
序
一、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二、青铜器的世界
三、“地不爱宝”的故事
四、源远流长的发展
五、古史的地下证据
六、从图像到篆隶
七、神话与现实
八、卓绝的工艺技术
九、美术的特点
十、铜镜、带钩、玺印、货币
十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十二、层出不穷的新发现
青铜器入门
一、序说
二、研究与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三、青铜器著录和工具书
四、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五、商前期青铜器
六、商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高峰
七、西周早期青铜器:金文的发达
八、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
九、春秋晚期到战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
十、非中原地区青铜器
十一、秦汉青铜器
十二、铜镜
后记
论文
郿县李家村铜器考
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
北京、辽宁出土青铜器与周初的燕
试论百花潭嵌错图像铜壶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
第十二卷 青铜器研究(二)
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
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
谈青铜器与商文化的传布
新中国的青铜器研究
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
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
郭沫若同志对青铜器研究的贡献
曾国之谜
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
秦国文物的新认识
何尊新释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
论新发现的魏信安君鼎
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
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
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北京拣选青铜器的几件珍品
盱眙南窑铜壶小议
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
试论孤竹
师同鼎试探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
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
穆公簋盖在青铜器分期上的意义
从青铜器谈到比较文明史
兮甲盘与驹父盨——论西周末年周朝与淮夷的关系
鲁器帅鼎
论仲爯父簋与申国
曾侯戈小议
谈文水出土的错银铭铜壶
班簋续考
第十三卷 青铜器研究(三)
晋公图片的几个问题
鲁方彝与西周商贾
论㫚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
图片其三卣与有关问题
小臣缶方鼎与箕子
令方尊、方彝新释
青铜器问答六则
宜侯夨簋与吴国
论几件宋国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青铜器
大盂鼎新论
史惠鼎与史学渊源
续论曾国之谜
镇江地区青铜器
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
它簋新释——关于西周商业的又一例证
藁城台西青铜器的分析
沣西发现的乙卯尊及其意义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补正
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满城、茂陵所出金文的分析
试论虎食人卣
应监甗新说
商代青铜鼍鼓的考察
小盂鼎与西周制度
齐王墓器物坑铭文试析
从传出商丘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铜爵谈起
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
商青铜器对西土的影响
吴国地区的尊、卣及其他
释桃源三元村鼎铭
盱眙壶铭与齐破燕年代
研究金文的基本功
鸟纹三戈的再研究
秦公簋年代的再推定
论卿事寮、太史寮
克盉、克罍笔谈
论周初的饕餮纹四神方座尊
师图片鼎剩义
多友鼎的“卒”字及其他
图片尊考释
记新出现的师克盨
麦尊与邢国的初封
一组珍奇的鎏金错银青铜器
楚青铜器与楚文化
中国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
“兵避太岁”戈新证
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
秦孝公、惠文王时期铭文研究
春秋南方青铜器铭文的一个特点
郤氏左戈小考
第十四卷 青铜器研究(四)
令方尊、方彝与成周的历史地位
青铜器的研究及其展望
中国青铜时代祀与戎
晋侯邦父与杨姞
纹饰奇特的伯矩簋
论越州句铁剑铜格
镂空错金银铜柄铁剑及其他
最新出现的秦公壶
试论楚公逆编钟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史记·晋世家》与新出金文
谈长江流域的商代青铜文化
论安吉、长兴的商代青铜器
论广汉西门外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越王者旨於睗剑笔谈
台北古越阁所藏青铜器丛谈
子犯编钟考释
从金文看《周礼》
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的再考察
中国青铜器刻铭的起源
论传长沙出土立鸟器盖
晋侯苏钟笔谈
王盂与镐京
静方鼎考释
再说镐京
谈盂方鼎及其他
从一件新材料看广汉铜牌饰
论甘肃礼县铜鍑
郭家庄与斗鸡台——从卣的关联看殷周文化异同
韐伯庆鼎续释
谈商承祚先生访获的闵翁主灯
宰兽簋跋
柞伯簋铭考释
北宋河清出土的一组青铜器
论邢台葛家庄玄镠戈
论伊朗沙赫达德出土的红铜爵、觚形器
论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盉
邿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
关于沂南铜斧的补充
戎生编钟论释
赵王迁时的两件铜铍及有关问题
“天大曀”与静方鼎
异形兽面纹卣论析
论“能原镈”
论虎簋盖二题
父庚方鼎略说
楚系青铜器的分类——楚国青铜器与受楚文化影响的青铜器
图片簋与史籍失载的楷国
论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组合
从亚若方彝谈到我方鼎
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
师询簋与《祭公》
王鼎的性质与时代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两个高峰
《阳陵十三年诏事青铜器》跋
试论夫差短剑
两件亚图片青铜器的研究
图片簋铭文考释
青铜器中的簠与铺
谈叔夨方鼎及其他
亢鼎赐品试说
长子、中子和别子
皿方罍研究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论释
叔多父盘与《洪范》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三个高峰
犅伯卣考释
《保利藏金(续)》考释三则
第十五卷 青铜器研究(五)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历谱的两次考验
叔虞方鼎试证
晋侯铜人考证
韩国金海良洞里出土西汉铜鼎续考
师酉鼎历日说
论图片公盨及其重要意义
新见古器铭文札记(二篇)
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最近出现的攻吴王夫差剑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说明了什么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
论郧县肖家河新发现青铜器的“正月”
再论“晋公戈”及其历日
比较考古学续笔(四篇)
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
禹鼎与张家坡井叔墓地
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
十二字越王州句剑读释
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
“秦子”新释
季姬方尊研究
读寝孳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
试说殷墟新出土的铜玺
作册般铜鼋考释
容庚先生对青铜器研究之重大贡献
仆麻卣论说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计算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试论新出现的图片方鼎和荣仲方鼎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谈伯吕父盨的历日
北京东北旺出土叔繁簠研究
晋侯苏钟的年代学问题
论应侯视工诸器的时代
庄白图片器的再考察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姞
商末金文中的职官“㩦”
《珍秦斋藏金·秦铜器篇》前言
论䚄簋的年代
补论不其簋的器主和年代
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
中国青铜时代的缘起
基美博物馆所藏令簋的年代
伯㺇青铜器与西周典祀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谈西周厉王时器伯㦰父簋
西汉金文中的咸阳
论倗伯爯簋的历日
小邾墓地及其青铜器研究
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
论图片甗铭及周昭王南征
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
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
再谈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论繁蜀巢与西周早期的南方经营
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
谈高砂脊、炭河里墓葬青铜器
吴王光几件兵器的释读
第十六卷 青铜器研究(六)
新出应公鼎释读
文盨与周宣王中兴
论荣仲方鼎有关的几个问题
秦子盉与“秦子”之谜
郑人金文两种对读
殷商至周初的图片与图片臣
论西周的南国湘侯
释“出入”和“逆造”——金文释例之一
论周初的鄂国
论一件中山国有铭铜戈
《首阳吉金》应侯簋考释
关于伯㺇器的补记
父丁母丁鸟纹戈研究
何簋与何尊的关系
“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
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
楚国申氏两簠读释
论高青陈庄器铭“文祖甲齐公”
试说青铜器铭文的吕王
论西周王朝中的齐太公后裔
谈龙阳灯
谈枣庄徐楼村宋公鼎
高青陈庄引簋及其历史背景
论宋代著录的周公方鼎
试释翼城大河口鸟形盉铭文
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
膳夫山鼎与周厉王在位年数
谈单氏人名——金文释例之二
西周早期图片方彝考释
斗子鼎与成王岐阳之盟
释金文“亡尤”等词——金文释例之三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
谈新出现的妇妌爵
论芮姞簋与疏公簋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试谈楚季编钟
释“疏”
由沂水新出盂铭释金文“總”字
试说叶家山M65青铜器
石鼓山三号墓器铭选释
疑尊、卣别解
研究晚期青铜器的必要——重读《商周彝器通考》的《仿造》章
绛县横水二号墓卣铭读释
曾侯图片编钟铭文前半释读
胡应姬鼎试释
试说“达殷之命”
试说新出现的胡国方鼎
试说南公与南宫氏
正月曾侯图片编钟铭文前半详解
论一篇记述土地转让的西周金文
论陶觥及所记史事
当前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在北京大学“西周金文与青铜器”研讨班上的讲话
再释图片方尊
畯簋铭文读释
郭伯簋的再研究
鱼尊铭文简释
新见图片簋与“周有八士”
试释所谓“寡子卣”
非盂铭文试析
胡应姬鼎再释
附:铜镜研究
论西伯利亚出土的两面汉镜
《硕人》铭神兽镜
上海博物馆的两面铜镜
大乐贵富蟠螭规矩纹镜
伏兽草叶纹镜
《博局占》与规矩纹
铜斋镜拓拾零
最早的纪年铜镜
关于传宜兴溪隐村出土的三面铜镜
重论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汉镜
蒙古新发掘匈奴墓所出汉镜
谈大型连弧纹彩绘镜
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试释一面草叶纹镜的特异铭文
日光镜铭新释
第十七卷 战国文字研究
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
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
战国题铭概述
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
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
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
论博山刀
战国秦四年瓦书考释
燕齐陶文丛论
也谈邹城张庄砖文
论田齐陈固陶区
释战国玉璜箴铭
重论博山刀
《考工记》与战国兵器铭文的“执齐”
迺
说郭店简“道”字
冲绳出土明刀论介
三钮珍奇的巴蜀铜玺
秦玉牍索隐
续释“寻”字
释《诗论》简“兔”及从“兔”之字
秦怀后磬研究
试解郭店简读“文”之字
关于“东宫之师”的讨论
“梪”字与真山楚官玺
秦封泥与齐陶文中的“巷”字
䜌书缶释疑
林仰山及其旧藏陶量
说“兹”与“才”
论孔子壁中书的文字类型
谈武阳三孔布
武阳布与武阳玺
释东周器名卮及有关文字
中山石刻释文
记秦廿二年石臼
长布、连布的文字和国别
《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前言
楚文字研究的历史和意义
释“釮”为四分之一
释清华简《金縢》通假为“穫”之字
楚文字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记《古镜写影》有字秦镜
附:古文字学通论
谈自学古文字
研究古文字语辞的必要
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
古文字学
中国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最新成果
汉字发展漫话
汉字——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
先秦文字与书法艺术
中国古文字学的最新进展
古文字与古文明:21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
古文字研究的今天
古文字学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三十年来的古文字与古代史
《说文解字》五篇
第十八卷 简帛学研究(一)
信阳楚墓中发现最早的战国竹书
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
简帛和楚文化
新发现简帛与秦汉文化史
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
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
论楚帛书中的天象
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
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
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
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江陵张家山汉简一瞥
再论帛书十二神
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
长沙楚帛书通论
睡虎地秦简《日书》和楚、秦社会
银雀山简《田法》讲疏
简帛与汉初学术史
银雀山简《市法》讲疏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简牍研究的新动向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简牍帛书
包山简一楚先祖名
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
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
论帛书白虹及《燕丹子》
论银雀山简《守法》《守令》
竹简秦汉律与《周礼》
《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
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
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
睡虎地秦简《日语·盗者》章研究
《引书》与《导引图》
伞
睡虎地秦简中的《艮山图》
“冶”字的一种古义
《鹖冠子》与两种帛书
包山楚简中的土地买卖
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残片
《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
帛书《道原》研究
《称》篇与《周祝》
楚帛书与道家思想
论《经法·大分》及《经·十大》标题
论新出简帛与学术研究
第十九卷 简帛学研究(二)
《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
《奏谳书》初论
定县八角廊汉简儒书小议
论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律竹简
出土简帛佚籍与古代学术文化的演变
马王堆帛书《刑德》中的军吏
《奏谳书》续论
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再认识
试论八角廊简《文子》
《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
云梦龙岗木牍试释
新发现简帛佚籍对学术史的影响
从出土简帛谈到《挟书律》
四支居延汉简的故事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
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
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
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
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
郭店简与儒家经籍
天人之分
郭店简与《礼记》
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
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支《缁衣》简
郭店简与《乐记》
《奏谳书》与秦汉铭文中的职官省称
郭店楚简儒家典籍的性质与年代
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影响
出土佚书的三点贡献
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
圣人与中人——谈《成之闻之》中一段文字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
随州孔家坡8号墓的年代学问题
《语丛》与《论语》
上海博物馆《试论》简“隐”字说
续说《诗论》简《葛覃》
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
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
理欲范畴的始源
试说张家山简《史律》
《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
《诗论》分章释文
论楚简《缁衣》首句
《诗论》与《诗》
《诗论》的体裁和作者
关于《诗论》的讨论
释《性情论》简“逸荡”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谈《诗论》“诗亡隐志”章
楚简所见黄金货币及其计量
《诗论》说《宛丘》等七篇释义
《诗论》简七问
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
再说《诗论》简的编联
初读里耶秦简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
《子羔》等三篇并非一卷
楚简《子羔》研究
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有纪年楚简年代的研究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第二十卷 简帛学研究(三)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
《尚书·金縢》与楚简祷辞
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长现象
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
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
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楚简《弟子问》与“图片”字
读上博简《成王既成》两章笔记
有关楚国简帛的几种书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禹、龙解
谈楚简《慎子》
初识清华简
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清华简中的周文王遗言《保训》
简介清华简《图片夜》
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
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
“国学热”中谈清华简
清华简九篇综述
从清华简谈到周代黎国
清华简与先秦思想文化
《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
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鄩郢
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
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纣子武庚禄父与大保簋
由清华简《金縢》看周初史事
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
清华简《祭公》与师询簋铭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谈秦人初居“邾图片”的地理位置
清华简对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清华简《系年》“奴图片之戎”试考
《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
从《系年》看《纪年》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
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
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
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
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
论清华简《说命》中的卜辞
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疐天之不易”
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
简帛佚籍的发现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
“九絉”与“九律”——兼释商末“己酉方彝”
清华简与古代文献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
试论《系年》第一章的思想内涵
由清华简《系年》释读沬司徒疑簋
读《系年》第三章及相关铭文札记
重说《保训》
再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由《系年》第二章论郑国初年史事
清华简再现《尚书》佚篇
《家语》与上博简《诗论》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秦人出自商奄的又一重大证据
清华简《厚父》与《孟子》引《书》
有关春秋史事的清华简五种综述
《子仪》首段别释
清华简《摄命》篇“粦”字质疑
谈清华简《摄命》篇体例
第二十一卷 学术史研究(一)
周易溯源
重印附记
增订本说明
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西周、春秋的《易》
第一节 《周易》卦爻辞年代补正
第二节 《洪范》卜筮考
第三节 《周礼》大卜诸官的研究
第四节 鲁大史氏《易象》说
第五节 “五十以学《易》”考辨
第六节 孔子、朱子论《易》异同
第二章 《易传》的年代问题
第一节 《易传》与《子思子》
第二节 由《乐记》看《易传》年代
第三节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第四节 荀子一系《易》学
第五节 韩婴《易》学探微
第六节 《淮南道训》及《淮南子》
第七节 西汉河内女子得逸书考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中的筮法
第一节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第二节 续论西周甲骨
第三节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第四节 中方鼎与《周易》
第五节 周原残陶簋铭试论
第六节 西周筮数陶罐的研究
第七章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第八节 理县一带发现的一件双耳陶罐
第四章 战国秦汉竹简与《易》
第一节 汲冢竹书中与《易》有关的书籍
第二节 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
第三节 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
第四节 论战国简的卦画
第五节 谈上博楚简《周易》
第六节 王家台简《归藏》小记
第七节 双古堆简《周易》的性质
第五章 论帛书《周易》经传
第一节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第二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上)
第三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下)
第四节 帛书《系辞》略论(上)
第五节 帛书《系辞》略论(下)
第六节 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
第七节 帛书《易传》《易之义》研究
第八节 帛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九节 帛书《要》篇的《损》《益》说
第十节 帛书《易传》与《易经》的作者
第六章 《易纬》试说
第一节 《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
第二节 《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
第三节 论《易纬·乾元序制记》
附 本书收辑论文出处
第二十二卷 学术史研究(二)
水为万物本原的宇宙观——读《管子》卷十四笔记
纬候书录目
论戊戌变法的政治运动及其宗教改革的理论
古代的“大同”理想
禅宗的兴起及其对道学的影响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宋元时代的道教及其与道学的关系
吕坤的元气守“恒”学说及其进步思想
方以智的治学精神
方以智“公因反因”说的辩证法思想
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为纪念李贽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
柳宗元《天对》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的科学地位——兼看哲学党性原理的具体表现
《方以智死难事迹考》及跋
对古书的反思
《夏小正》新证
《齐语》与《小匡》
《世俘》篇研究
孔子与《周易》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
祭公谋父及其德论
朱子的《尚书》学
《管子》“乘马”释义
公孙尼子与《易传》的年代
《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
《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
《说文》前叙称经说
时分与《吴越春秋》
《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
禅宗早期文物的重要发现
《尝麦》篇研究
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
《商誓》篇研究
《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
黄帝与河图洛书
太极图的来源
《素问》七篇大论的文献学研究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
申论《老子》的年代
严遵《指归》考辨
孔子与《春秋》
章太炎论《左传》的授受源流
第二十三卷 学术史研究(三)
儒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精神
《晏子》研究二题
《老子》介绍
读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
读《清人笔记条辨》札记
关于学术史
世纪之交与中国学术史研究
《小开》确记月食
论《无逸》商王年数
研究20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些意见
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
考古新发现与中国学术史
清华与中国考古学
《周易》讲稿
《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
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
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
论先秦道家的“夜行”
历史学、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结合和互补
释古代道家的“宇宙”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
谈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周易》与中国文化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学术的综合和创新——纪念陈梦家先生
孔子之言性与天道
谈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纺轮的“易卦”符号
中国学术的源起——兼谈孔子之“集大成”
关于《左传》的几点认识
《仲虺之志》与薛国史氏
谈《圣贤群辅录》八儒三墨之说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在“国学热”中的几点思考
小谈国学——一次讲课的提纲
从“绝学”到“显学”——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左传》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
关于杨筠如先生晚年事迹的补正
宋学比汉学更接近先秦思想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读书与治学
关于《周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
为往圣继绝学
《大诰》尹氏及有关问题
附:国际汉学研究
澳大利亚的“中国学”
访美报告
美国“中国学”见闻
关于古代中国研究的信息
《剑桥中国史》第一卷简介
英国葛瑞汉教授逝世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
汉学漫话
中国收藏和西方收藏的异同
国际汉学研讨会致辞
西周史三书小议
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运动
《光明之城》导读
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
“大发现时代”催生新汉学
第二十四卷 序跋杂文(一)
从学术源流方面评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
方以智《东西均》校点后记
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与古文字学的发展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英文版自序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序
陈显泗《中原文物丛谈》序
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孟世凯《甲骨学小词典》序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序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序
纪念于豪亮同志
自传
游寿《殷契选释》序
影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序
理论·材料·眼界
《陕西考古重大发现(1949—1984)》序
王明阁《甲骨学初论》序
何四维《秦律遗文》评介
彭邦炯《商史探微》序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序
一本学术论文集能在五个月内出版吗?能!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中文版自序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序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序
《新出青铜器研究》后记(一)
吕苏生《鲜虞中山国事表 疆域图说补释》序
《唐云明考古论文集》序
刘桓《殷契新释》序
孙开泰《吴起传》序
胡家聪《管子新探》序
鞠德源《万年历谱》序
外文图书应当适合国外读者的需要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序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评介
田旭东《司马法浅说》序
《东周与秦代文明》日译本自序
彭卫《汉代婚姻形态》序
高明《古陶文汇编》序
李圃《甲骨文选注》序
殷商考古书评三篇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序
郭书春汇校《九章算术》跋
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序
赵丽明、宫哲兵《女书——一个惊人的发现》序
黄锡全《汗简注释》序
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序
从《文史》谈到考证
何浩《楚灭国研究》序
王明阁《西周金文选注》序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序
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序
程长新等《铜镜鉴赏》序
《李学勤集》自序
回忆侯外庐先生
陈汉平《屠龙绝绪》序
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序
《战国秦汉文字汇编》拟议
张世超等《秦简文字编》序
在“全国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成果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
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序
《古韵通晓》简评
《吴越文化新探》读后
戴南海《古书画鉴定秘要》序
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序
感谢和祝愿——中日两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笔谈
丹尼尔及其《考古学简史》
陈全方《当代陕西文博》序
李京《齐孙子兵法解》序
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序
艾兰《鬼之谜》序
《新出青铜器研究》后记(二)
韩仲民《帛易说略》序
读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德行〉校释》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序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序
魏启鹏等《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序
《二十世纪出土中国古医书集成》导言
徐建新译《中国饮食文化》序
龚心铭《楚金爰考》跋
刘桓《殷契存稿》序
左民安《汉字例话续编》序
陈直先生其人其事
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序
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序
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序
《周易》研究的新途径——读《帛书周易校释》
黄怀信《小尔雅校注》序
祝贺与一点想法
《中国文物学概论》笔谈
徐吉军等《中国丧葬礼俗》序
任启运《史要》跋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序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序
田涛《纣都朝歌》序
周世荣《中华历代铜镜鉴定》序
高大伦等《中国文物鉴赏辞典》序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中译本序
曹锦炎《古玺通论》序
《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笔谈录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序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序
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序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序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桥梁——评王玉哲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加速整理出版出土古籍
吴敏霞校注《史拾》序
纪念《管子学刊》创刊五周年笔谈
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序
吕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序
吴方《中国文化史图鉴》序
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序
李铁华《石鼓新响》序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序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论》序
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序
怀念谢刚主先生
中国钱币学的重要意义——在中国钱币学会1992年年会上的讲话(摘要)
苏兆庆等《莒县文物志》序
尤仁德《玉德——中国古玉谜题破释》序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序
论郭沫若同志的《商周古文字类纂》
怀念郭老在先秦史研究方面的功绩
第二十五卷 序跋杂文(二)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丛》序
关于《隐农轩甲骨文字说解》的意见
朱德熙先生对战国文字研究的贡献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序
殷志强《东周吴楚玉器》序
《简帛研究》前言
赵平安《隶变研究》序
《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序
王振华《商周青铜兵器》序
李光谟编《李济与清华》序
《中国文物鉴赏丛书》序
《偃师县志》与古代文明研究
廖名春《荀子新探》序
《齐文化纵论》序
邢文《沈有鼎先生卦序论》跋
刘晓路《中国帛画》序
《长江文化史》序
吴玉贵《资治通鉴疑年录》序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序
戴南海等《文物鉴定秘要》序
《纬书集成》序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序
李西兴《陕西青铜器》序
《易经大侃》转载《关于周易的十个问题》附记
读《春秋左传注》前言记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序
苏荣誉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序
《众星之光》序
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序
《中国古代生活丛书》序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序
《吴文化知识丛书》序
史善刚《中国文化与日本》序
杜金鹏等《中国古代酒具》序
《齐币图释》序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序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自序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
黄宣民点校《颜钧集》序
历史研究所40年的回顾与展望
张洲《周原环境与文化》序
《中国青铜器全集》序
太田幸男等译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序
《第一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序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序
读十卷本《北京通史》
《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序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序
炎黄文化与祖国统一
李荆林《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序
Leslie Williamson《中国古文字与青铜礼器》序
办好刊物 繁荣学术——纪念《考古》创刊40周年笔谈
《法国汉学》序
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序
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发现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序
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
王振华等《商周青铜兵器暨夫差剑特展论文集》序
“全国首届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讨会”开幕词
清华的人文传统和学术风格
《夏文化研究论集》序
在1995年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洪钧陶《篆真字典》序
发扬特色 办好《人文杂志》
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序
荆三隆《儒佛道三家名言品鉴》序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韩译本序
王大有等《图说中国图腾》序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序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序
《古文献丛论》后记
刘文学《黄帝故里文献录》序
《洛阳新获墓志》序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序
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序
《比较考古学随笔》简体字版跋
思想和感情的全部投入
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序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序
《国际汉学漫步》序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中译本序
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序
多学科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李玉洁《齐史稿》序
吴宇虹《对古埃及蜣螂印和两片亚述楔文片断拓本的鉴定》跋
纪念《考古与文物》创刊100期笔谈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序
着墨于古代人民的普通生活
要加强对文物的美术史观察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序
《企业万有文库》序
王振华《古越阁藏铜兵萃珍·铜剑篇》序
余嘉锡先生小传
杨树达先生小传
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序
史学研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诸子集成补编》序
《失落的文明》自序
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序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跋
一个清华人
贺信——致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
《什邡馆藏文物集粹》序
纪念和祝愿
《史学研究新视野》序
《中华文明大博览》序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序言
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序
《缀古集》后记
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跋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序
刘国忠《五行大义研究》序
《良渚文化玉璧研究论文集》贺信(代序)
周晓陆等《秦封泥集》序
《勾吴史集》序
回忆建院初的讲课
《四海寻珍》后记
继续发扬严谨务实的学风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术丛书·文学与宗教系列》总序
第二十六卷 序跋杂文(三)
《拥篲集》后记
记陈保之先生函诗
《贾氏文物修复之家》序
记山西大学堂译书院版《天文图志》
《秦文字集证》序
关于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编年》的建议
《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序
《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学术精华书系》序言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序
《金石瓷币考古论丛》序
介绍美国新出版的一部中国古文字学导论
《中华地域文化集成》序
探索未知的思想世界
《缀古集》补记
《殷商历法研究》序
《汉学研究》第三集序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作品选》序
朱永棠《故园芳草碧连天》序
《塔儿坡秦墓》序
《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序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自序
文字起源研究的新视野
《书于竹帛》上海新版序
《王懿荣集》序
寄语烟大同学
《民族魂》序
国家起源问题的新探索——介绍德总统赫尔佐克的著作
写在《二十世纪中国考古》之前
重印罗振玉甲骨著录四种后记
《中国通史图说》序
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针灸古典聚珍》序
值得珍藏的《中国青铜器全集》
《甲骨文合集补编》序
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
中国学术史的最新篇章
中国有无神论的优良传统
《李文放甲骨文书法展》前言
说《书评周刊》
“南宋洪遵《泉志》成书850周年学术研讨会”贺信
《西周纪年》序
李衡眉《先秦史论集》序
《外国考古文化名著译丛》总序
《十三经注疏》整理标点本序
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序
单周尧《左传学论集》序
单周尧《文字训诂丛稿》序
《北京考古集成》序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序
《杞文化与新泰》序言
《重写学术史》后记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50周年笔谈
《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序
曾毅公《论甲骨缀合》跋
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序言
王长丰《商西周金文书法》序
《中华姓氏谱》序
《赵国史稿》序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纪念王应伟、顾颉刚两先生
陈直《读金日札》序
方辉《明义士和他的藏品》序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序
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序
《中国学术史》总序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序
罗西章《古文物称谓图典》序
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序
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序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序
汤惠生等《青海岩画》序
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序
王恩田《陶文图录》序
缙云与黄帝文化(笔谈)
《中国彩陶文化解密丛书》序
多学科学者的共同成果
王也《齐瓦当拓本集》序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观堂集林》前言
两条途径三点心得
《中国古文字大系》序言
希望和感谢
让我们的青少年学好历史——介绍《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
《考古人手记》序
《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序言
对楚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长沙楚墓》
三星堆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定位
《中国古史寻证》序
台湾古籍《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序
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序
《甲骨学百年丛书》序言
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鲁文化史》序言
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瑞》中译本序
《黄河文化史》序言
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开幕词
《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序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简体字版后记
《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序
《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序言
祝母校地久天长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序
为祖国学术界争光吐气——读《刘文典全集》
《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跋
《睡虎地秦墓竹简》重印后记
《失落的文明》丛书中译本序言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序言
沈建华等《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前言
《莒文化研究文集》序
《战国文字编》序言
《炎黄颂》序
忆张光直先生二三事
《姜亮夫全集》序
读《〈鹖冠子〉研究》
邢文《著乎竹帛——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派》序
《诗经》研究的吉光片羽
“走进考古的心灵世界”笔谈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研究》序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序
郭胜强《河南大学与甲骨学》序
黄土文明与全球化
《文物收藏图解辞典》序
全面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历史科学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本)再序
《齐国治国思想论集》序言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序
《经史说略》总说
谈最近的出土文献研究——在“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会议闭幕式上的演讲
《慎思集》序言
先秦史研究在前进——重读《先秦史研究动态》第一期
谈《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刘桓《甲骨征史》序言
葛瑞汉《论道者》中译本序
雒长安《20世纪陕西重大考古发现》序
张永初《泰伯遗迹志》序
朱汉民《中国书院》画册序
《中国古文字大系》序附记
《新出简帛研究丛书》总序
向母校和同学汇报——在1951届校友会上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心目中的古旧书业和中国书店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序
陈可畏等《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序
刘炜等《图说中国的文明》序言
刘恩伯《中国舞蹈文物图典》序
丁鼎《〈仪礼·丧服〉考论》序
《嘉兴藏》与明清之际历史研究
学科结合的必然趋势
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侯外庐先生对古代社会研究的贡献
对文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序言
学术史与未来
第二十七卷 序跋杂文(四)
孙福喜《尊君肃臣》序
《城固宝山》序
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序
《邢台通史》序
黎广基《郭店楚简〈老子〉丛考》评审报告书
《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序
眼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
《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序言
《盛世吉金》序
读王玉哲先生《古史集林》
中国哲学的走向——读《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序
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序言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新版序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自序
周世荣《湖南古墓与古窑址》序言
《科学画报》与我同龄
李守奎《楚文字编》序
社会科学的位置
王蕴智《字学论集》序
《陕西旅游历史文化丛书》序
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序
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序
NBIC与“人类认知组计划”
郝良真等《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序言
陈平《燕秦文化研究》序
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序
黄怀信《鹖冠子校注》序言
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序
陈恩林《逸斋先秦史学术论文集》序
《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西周文明论集》序
《中国审计史》第一卷序
回归清华
孙福喜等《中国文物小百科》序言
“汉字传播暨中越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贺词
宫长为等《炎帝神农氏——中华远古文明追索》序
推荐《逻辑学百年》
王美盛《石鼓文解读》序
欧阳晓东《周易新辩》序
《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序言
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序
读《世界文明大系》总序
《远古的华夏族》致言
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的关键
《中国西周青铜器铭文珍拓》序
继续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兰园大庭脩自用印集》序
刘云《中国箸文化史》序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几点经验教训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序
黄怀信《诗论解义》序
赵丽明《中国女书合集》序
《晋游志盛》序
《簠斋论陶》序
《簠斋鉴古与传古》序
历史普及要适应大众的需求
《秦西垂陵区》序
《根在河洛》序
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序
胡平生等《简牍检署考校注》序
《清路集》后记
《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前言
贾庆超等《邹鲁文化研究》序
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日文版序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序
《额济纳汉简》序
《华夏霸主晋文公》序
季旭昇《说文新证》下册序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序
宁志超等《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序
《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序
王露《透过镜头——中国国宝精华》序
裘士京《江南铜研究》序言
从历史学科看人文社科实践教育
《孔子文化论苑》序言
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序
《中国青铜器概说》韩文版序
《早期中国文明》前言
骈宇骞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序
中国考古学进展的里程碑
《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总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自选集自序
中国文物考古的世纪总结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后记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新版序
赵瑞民等《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序
《黄帝文化研究——缙云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黄帝传说是历史的一部分
把文字博物馆建成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水准和普及性的文化设施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序
李仁溥《印痕》序
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序
《潍坊文化三百年》序
全面认识科技考古的重要性
《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序
在中国文化论坛上的开幕词
徐凤先《商末周祭祀谱合历研究》序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序
科学的普遍性与文化的多元性——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致辞
周雁女士对我的帮助
朱永棠《正确的四分月相概念和正确的武王克商年份和日期与成王到厉王的年代》序
追忆马承源先生给我的帮助
在四川大学《儒藏》首发式上的发言
齐秀生《社会环境与人才》序
《第六届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不寻常的学术成果——评《古文字诂林》
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开幕词
纪念《考古》创刊50周年笔谈
闫晓君《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序
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序
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九次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序
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虞舜文化研究集》序
《三星堆研究》丛书总序
杨筠如《尚书覈诂》新版序
段振美等《殷墟甲骨辑佚》序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后记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序
《洛阳出土青铜器》序
两点题外的感想——读《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致辞
寿辞篇
郭伟川《两周史论》序
赵传仁等《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序
郑国茂《舜帝之谜》序
《中国商人、商业探源》序
《吴其昌文集》序
“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世界遗产武夷文化年鉴(2005)》序
“丙戌年公祭虞舜圣帝大典”书面致辞
赵丛苍《城洋青铜器》序
蒋沛昌《老子今读》新印本序
《李学勤早期文集》自序
沈建华、曹锦炎《甲骨文校释总集》序
致刘梦溪先生函
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序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序
天书有字又有情(韩美林书序)
第二十八卷 序跋杂文(五)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前言
彭迎喜《方以智与〈周易时论合编〉考》序
楚戈《龙史》序
《儒家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丛书序
《影响中国的绍兴名人》序
常耀华《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序
国学的存立
郑良树《百年汉学论集》序
《东周列国探索丛书》序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序言
记黄宾虹《陶鉨文字合证》
班大为《天文考古学研究》序
《列国汉学史书系》序
《先秦货币地理研究》序
《中国的世界遗产》序
《中国青铜器概说》英文版重印后记
《勉斋小学论丛》序
感谢母校给我的基础教育
《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序
《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序
《秦陵地宫猜想》序
黄坚《思想门》序
《先秦文学编年史》序
《江山无尽图卷》序
随记一则
《草书及应用》序
涉县县志汇编本序
《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序
《峨眉山文物》序
《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序
《秦文字编》序
《玉笥堂藏越窑青瓷》序
《大家国学》总序
《西安文物精华·铜镜》序
《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序
《大家论学》弁言
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序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序
国学的回顾与前瞻
《问陶之旅》序
《文物中的古文明》后记
《黄帝文化志》序
《简帛研究文稿》序
《汉晋简牍论丛》序
致洛阳周公研究会的贺函
《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序
《郑州历史文化系列研究丛书》序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序
情系北川
《华夏第一商》序
《甲骨集史》序
“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论坛”贺信
忆史树青先生的国文课
《帛书〈周易〉论集》序
《中外文明同时空》序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自序
《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序
怀念林巳奈夫先生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序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序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院士致唁
《艾兰文集》总序
几点小小希望
《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总序
在学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序
《古钱史话丛稿》序
《老子本义》序
伊尔·赵荣璋《视野》序
《先秦诸子精神》序
《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序
《止水集》序
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序
《汉州古代艺术撷珍》序
《商周金文编》序
在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序
《炎帝汇典》序
《通向文明之路》后记
中国文明的优秀传统
《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丛书》总序
在席泽宗院士追思会上的发言
《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序
重读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序
重新发现中国经典
苗日新《熙春园·清华园考》序
仁者寿
《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序
“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题词
《古文字与旅游文化研究》序
《枣庄古代史纲》序
《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前言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序
林向《童心求真集》序
回忆地动山摇的一天
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序
刘五一《具茨山岩画》序
周大明《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题词
在“新时期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
祝贺和希望
王纲怀《清华铭文镜》序
回忆《清华文丛》
中国先秦史学会2010年年会开幕词
我与清华图书馆的缘分
《奚仲文化丛书》序
赵容俊《殷商甲骨卜辞所见之巫术》(增订本)序
《清风雅雨间》序
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序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序
《青铜铸文明》序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李学勤卷》自序
刘乐贤《战国秦汉简帛丛考》序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有利于克服两个偏见
徐葆耕教授对清华文科传统的探索
《文明圣典》序
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序
陈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序
第二十九卷 序跋杂文(六)
在“合符文化与龙图腾的形成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李均明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序
燕昭安《解读朝歌》序言
报纸上的学术文章要力求简明
陈青荣、赵缊《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序
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责任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序
王世贤《古今文字学通论》序
《炎帝古庙》序
《三代文明研究》后记
《吕思勉研究纪念文集》序
《常见文物生僻字小字典》序
在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
关于“中国文化从这里走来”的感想
《西部美术考古丛书》总序
在“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序
李兴盛《中国流人史》(增订本)序
《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名家绘本)》序
《马愉手札》序
闫晓君《秦汉法律研究》序
《李学勤讲演录》前言
《缙云黄帝文化研究——中国第三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彭适凡《中国南方青铜器研究》序
《贾文忠金石传拓集》序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柯俊传》题词
张守中《张家山汉简文字编》序
刘绍刚《孔子论学八体书册二种》序言
礼学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
在“国际《尚书》学会首届年会”上的致辞
钟林《金文解析大字典》序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序
《邵望平史学、考古学文选》序
华表《善斋集》序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序
在“全国首届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致曲春皓谈石鼓文函
李文放《秦始皇巡游纪功颂德刻石》序
欧阳红国学“口袋书”系列序
俞筱尧、沈芝盈《诸侯异政和百家异说》序
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张永初读吴太伯世家》序
《字源》序
邢文《前经学时代》序
周建亚《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序
《嬴秦始源》序
《中原文化研究》创刊贺词
赵平安《秦西汉印章研究》序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序
《初识清华简》后记
《华夏文明在甘肃》序
李均明《耕耘录》序
单周尧《勉斋论学杂著》序
《多视角的赵文化研究》序
《汉镜文化研究》序
丘光明展览序
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李玉洁《黄河文化与日本》序
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序
《美成在久》题词
《科学画报》是我的良师
在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孔子文化奖”获奖感言
《中国易经哲学研究》试刊号贺词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丛书》前言
把握根本 抓住主线——在《易道·德行说》专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子海珍本编》丛谈:嘉惠学林 泽被后世
萧春源《珍秦斋藏甲骨文》前言
董珊《吴越题铭研究》序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
“清华简《算表》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孙敬明《潍水集》序
《天水通史·先秦卷》序
在“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4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夏商周文明研究》后记
马宝善《易道宇宙观》序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序
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序
在《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上的讲话
郭伟川《〈周礼〉制度渊源与成书年代新考》序
王美盛《籀篆字形沿革》序言
“第五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贺信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本)后记
姬传东、李发立《姓氏源流中堂画页》序
在“国学大典”颁奖典礼上的致谢词
《天齎楼藏文字瓦当六十品》序
朱明歧《古砖荟》序
“儒学传承与创新奖”颁奖大会贺信
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序
《新泰出土田齐陶文》序
李玉洁《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序
陈英杰《容庚青铜器学》序
在“简帛文字与书法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致“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感谢词
在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聚会上的致辞
在《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纪念《考古》创刊60周年笔谈
《金石古文字学术典籍丛刊》序言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李学勤卷》自序
《故宫博物院藏〈四库全书〉撤出本汇编》序
贾文忠、贾树《吉金萃影》序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贺词
《周文华丛书》序
《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序
张宏林《鉴镜遗韵·中国古代铜镜文集》序
徐占勇、付云抒《有铭青铜兵器图录》序
在“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学术研讨会暨丛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的致辞
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上的致辞
在人文学院人事改革启动会上的发言稿
“吴玉章奖”获奖感言
《史记人物大辞典》序
刘光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刘成群《清华简与古史甄微》序言
王永生“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书序
《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前言
感谢艾兰教授的学术贡献
在清华简德国研讨会上的致辞
推动史学大众化、通俗化
《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再版序
梁启超《中国上古史》序
艾兰《湮没的思想》序
孙合肥《安徽商周金文汇编》序
致“彝族文化高峰论坛”的贺信
宁镇疆《〈孔子家语〉新证》序
《青铜时代》导读
在2016年“暑期研习营”开幕式上的致辞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译本序
《滨州通史》序
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上的致辞
在“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暨纪念苏家垄出土曾国青铜器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会林文化奖”获奖演讲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结项报告》前言
《新见秦汉度量衡集存》序
悼吉德炜挽词
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序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读《陈簠斋彝器全形拓精选》小记
《清华简及古代文明》后记
倾力推进“绝学”研究
清华简,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渊源
严志斌、洪梅《巴蜀符号集成》序
在“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第三十卷 篇目索引·学术编年
文集分册目录
一至二十九卷目录
文集篇目索引
说明
拼音索引
笔画索引
李学勤先生学术编年
学术活动编年
论文编年
主要著作编目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李学勤文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李学勤文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这套书目前究竟什么情况有朋友知道吗? | 来自拉宾诺维奇 | 3 回应 | 2023-05-21 04:55:08 |
李先生这套文集啥时候能买到啊? | 来自放逐科比 | 2021-06-07 12:38:0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购书预备役 (務-虛-眞-人)
- 2023年人文社科新书 (蒹木)
- 【追跡三代,鞭及秦汉】 (漆园吏玫)
- 今人文集 (路德師兄)
- 2021新关注 (芻邑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李学勤文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4-11-11 19:37:17 陕西
“我觉得当前最需要做的是综合工作。有很多事情现在已经研究出来了,或者已经有些线索了,可是没有把这些综合起来考察,提出若干问题,然后加以解决,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我想这一点,应该在我这部集子‘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说一下。”——李学勤
0 有用 文孟先生 2024-11-11 14:15:05 湖北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