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陀翁脑残粉当然五星,革命已远,虚无倒是越来越深了
读《群魔》有如看微博,经常发现“诶,这不是公知嘛,这不是毛左嘛,这不是儒宪嘛”,可惜出路不实际,哦~这让我感到绝望,陀老爷。
最大的革命可能是最大的反革命,彻底的虚无主义者恰恰有最坚定的信仰,最大的善能造成最大的恶,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在这个急剧右转的时代读陀翁仿佛当头一棒,让我们能对现实保持清醒。 李泽厚先生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然而我还是有种希望,我希望这代价不必是死亡,希望善的品格不至于沦落,希望恶的界限不被模糊,希望人们不要彼此仇恨,希望刀刃不要抽向更弱者,希望大家都好好活着,心不要冷,火不要灭,保护好自己的理想,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
我觉得《群魔》和《死屋手记》是老陀最好的小说。译林这本书里有删去的“斯塔夫罗金的自白”,注释也很全。相当不错的译本!
我不幸极了,因为我害怕极了
还是不太理解部分评论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概括这本书的。读完这部有点理解为什么说他的小说是“复调”,读起来是古典乐章,你没办法在任何一处划线标注说这是重要的,每一部分都是整体,整体啊!也稍微能思考一下了,之前都是在窒息。
看不懂。目前读过的陀氏其他小说,虽然不真的明白,但至少能够把握到点什么,但这个,看不懂。随处回响的影射构成背景噪音,“冷热温”的结构呈现的效果非常不平衡,旁支杂笔又多得让人感到混乱,像在堵车的隧道里听电台唱戏,嗡嗡的白雪花响过锣鼓人声。觉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第一部,之后的暗杀思路倒是很清楚,但谁都知道重点并不在那里,感觉像是两三部小说拼在一起。被删除的一章太过重要,如果不读那一章,“恶魔”就只是一团不可解的邪恶的谜。但终于还是看不懂。
读陀氏的书如嗑药 无法停止
我不想祝愿您幸福无边——太俗气了;我也不希望您遭殃;而是向平民百姓的人生哲学学习,只是简单地重复:祝您长寿,并努力设法做到不要太烦恼。
“不,您不是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人,您很有才干,但是很多道理您不懂,因为您是个卑鄙小人。” 致所有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们。
今年的第三本陀翁。我读陀翁,总是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像是旁观者在张望,很努力地要记住人物名字和关系,接着会尽力去消化作者借人物口中表达的观战,一字一句读得很细。然后,总会有那么一刻,突然就被卷进情节里,越读越快,不读到结局不罢休。落实到《群魔》,我是从那场荒谬的游园会开始,被“卷”入其中的,前面500多页的铺垫,人物压抑的情绪、纠结的关系、隐秘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但终归这本书是以政治为主要题材的,所以相比《罪与罚》和《白痴》而言,感触和回味要少许多。另外,这个版本收录了被删节的《斯塔夫罗金自白》,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这个主要人物的行为会给人断篇的感觉。
矛盾。一切都是矛盾的。陀一方面否定虚无主义者,同时又指出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是一种偏执的信仰。同意。指责虚无主义者是脱离了他们的故土而无处逃生的人,同时对公民在国家中的属性又充满质疑。坚定人是一定需要信仰的,但所谓信仰仅仅就是指宗教吗?
经典!比1984高端多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评价,非常中肯,没有更好地概括了,搬运过来。“五毛看见了反革命,公知看见了细软跑,修正看见了续命,炮党看见了药丸,犬儒看见了包养,哲人看见了自杀,伟大领袖看见了高处不胜寒,亲密战友看见了天才发明论,高富帅看见了抑郁,白富美看见了作死,老实人看见了接盘,临时工看见了背锅,无神论看见了上帝,上帝看见了鬼” by 知乎网友 刺刺如剑 因为怎么都记不住的人名和动不动就嗨起来的长篇大论,扣一星给阅读体验~
终于理解为什么阿廖沙要把善良放首位而诚实放第二,真诚却虚无的斯塔罗夫金未免太致命了
不是冷的也不是热的,这种人在世上没法活
条理不如《卡》清晰,暗线太多以至于有点乱。陀氏长于精神剖析与人物刻画,此书尤其体现了这点。群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斯捷潘、丑角与投机家彼得、男主角斯塔夫罗金。其中对于男主人公的刻画其实十分稀少,尤其是对其心灵的描写寥寥无几,直到在吉洪修道室中的自白那里才窥得一点他的思想轨迹,「别当那温水一般的人」。除了这三个主要人物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基里洛夫「自杀是为所欲为的最高点」和沙托夫这一悲剧人物——在命运与思想的转折处惨遭谋杀。从这部作品中同样能够看出陀氏对于自由、宗教、信仰与政治的探讨,而这一探讨延伸到《卡》中就剥去了《群魔》中繁多的次要人物和政治色彩,变得更为纯粹,同时也更激烈。《群魔》是一次呈现,各色人物、各种思潮一起登场,相互撕扯,而并不给出答案。
那些虚无的、无根的事物,一直在缠绕我们。
我真是爱死了陀氏那种前一刻还是向善的、让人产生似乎可以就这样彼此相爱到末日之错觉的美好,然后下一秒钟就要把它完完整整撕裂、糟践,把它嘲弄贬损为最轻贱可鄙的东西的那种悲剧美学,那种旁若无人的哀恸,义无反顾的悲悯……看完最后一页闭上眼,脑海里只有无边无际的情绪的骇浪;只好深呼一口气,克制住要在实验室里呐喊出来的疯魔…… 当然,丑陋龌龊是共通的。只要你在阅读的时候有那么一瞬在斯塔夫罗金们的魂魄中看到了自己,只要有那么一瞬曾为现世的荒芜而感到不安,那么我们就都无权去鄙夷,就都还是群魔附身的罪人,无论这外表是人是猪;只是,并不存在脱离了群魔而获救于基督的幸运儿。那么,既已无希望赎罪至彼岸以观照,唯一剩余的可能是自救。要么眼光极冷,要么心肠极热;永远也不要温吞水一样的,不冷不热的中庸,完全自私式的灭亡。
二刷。在现代读者看来,这本小说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浮夸,但我觉得这部带有哥特风格和末日色彩的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小说里最成功地创造主人公的作品。笔下的“黑暗王子”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就像是万花筒的中心点,小说里的一切人和事都围绕着他变化着。所有主要人物都企图接近、模仿他,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黑洞,一切都逃不开他的影响。斯塔夫罗金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却无法可见。关于他的大部分生平事迹都是由流言传说组成的。所有人都希望了解他,但却没人知道在他身上真正发生了什么。他时而像拜伦,时而像毕巧林,时而像赫列斯达可夫,时而像叶甫盖尼·奥涅金,捉摸不定。他是太阳,在他面前,其他人就显得像爬虫一般;他是领袖,连阴谋家彼得·维尔霍文斯基也心甘情愿地为他做马前卒。
> 群魔
267 有用 骋原 2014-02-16 16:00:35
陀翁脑残粉当然五星,革命已远,虚无倒是越来越深了
200 有用 S/Z 2013-12-08 23:59:52
读《群魔》有如看微博,经常发现“诶,这不是公知嘛,这不是毛左嘛,这不是儒宪嘛”,可惜出路不实际,哦~这让我感到绝望,陀老爷。
164 有用 六月别 2019-10-08 10:17:53
最大的革命可能是最大的反革命,彻底的虚无主义者恰恰有最坚定的信仰,最大的善能造成最大的恶,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在这个急剧右转的时代读陀翁仿佛当头一棒,让我们能对现实保持清醒。 李泽厚先生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然而我还是有种希望,我希望这代价不必是死亡,希望善的品格不至于沦落,希望恶的界限不被模糊,希望人们不要彼此仇恨,希望刀刃不要抽向更弱者,希望大家都好好活着,心不要冷,火不要灭,保护好自己的理想,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
87 有用 艾弗砷 2011-02-06 15:02:47
我觉得《群魔》和《死屋手记》是老陀最好的小说。译林这本书里有删去的“斯塔夫罗金的自白”,注释也很全。相当不错的译本!
43 有用 骑马射箭 2008-12-20 19:41:10
我不幸极了,因为我害怕极了
33 有用 山的寬闊 2019-04-03 11:02:07
还是不太理解部分评论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概括这本书的。读完这部有点理解为什么说他的小说是“复调”,读起来是古典乐章,你没办法在任何一处划线标注说这是重要的,每一部分都是整体,整体啊!也稍微能思考一下了,之前都是在窒息。
21 有用 钟螺 2018-04-24 05:19:06
看不懂。目前读过的陀氏其他小说,虽然不真的明白,但至少能够把握到点什么,但这个,看不懂。随处回响的影射构成背景噪音,“冷热温”的结构呈现的效果非常不平衡,旁支杂笔又多得让人感到混乱,像在堵车的隧道里听电台唱戏,嗡嗡的白雪花响过锣鼓人声。觉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第一部,之后的暗杀思路倒是很清楚,但谁都知道重点并不在那里,感觉像是两三部小说拼在一起。被删除的一章太过重要,如果不读那一章,“恶魔”就只是一团不可解的邪恶的谜。但终于还是看不懂。
25 有用 音•空 2009-10-22 19:03:06
读陀氏的书如嗑药 无法停止
19 有用 潘允嫒 2020-01-26 13:08:18
我不想祝愿您幸福无边——太俗气了;我也不希望您遭殃;而是向平民百姓的人生哲学学习,只是简单地重复:祝您长寿,并努力设法做到不要太烦恼。
22 有用 大象离群索居 2019-01-14 18:27:41
“不,您不是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人,您很有才干,但是很多道理您不懂,因为您是个卑鄙小人。” 致所有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们。
21 有用 八月的可乐 2019-09-28 18:57:26
今年的第三本陀翁。我读陀翁,总是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像是旁观者在张望,很努力地要记住人物名字和关系,接着会尽力去消化作者借人物口中表达的观战,一字一句读得很细。然后,总会有那么一刻,突然就被卷进情节里,越读越快,不读到结局不罢休。落实到《群魔》,我是从那场荒谬的游园会开始,被“卷”入其中的,前面500多页的铺垫,人物压抑的情绪、纠结的关系、隐秘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但终归这本书是以政治为主要题材的,所以相比《罪与罚》和《白痴》而言,感触和回味要少许多。另外,这个版本收录了被删节的《斯塔夫罗金自白》,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这个主要人物的行为会给人断篇的感觉。
13 有用 毕巧林 2011-03-22 22:53:37
矛盾。一切都是矛盾的。陀一方面否定虚无主义者,同时又指出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是一种偏执的信仰。同意。指责虚无主义者是脱离了他们的故土而无处逃生的人,同时对公民在国家中的属性又充满质疑。坚定人是一定需要信仰的,但所谓信仰仅仅就是指宗教吗?
14 有用 Cobalto. 2012-12-11 14:25:55
经典!比1984高端多了
27 有用 小酹 2020-01-08 10:16:03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评价,非常中肯,没有更好地概括了,搬运过来。“五毛看见了反革命,公知看见了细软跑,修正看见了续命,炮党看见了药丸,犬儒看见了包养,哲人看见了自杀,伟大领袖看见了高处不胜寒,亲密战友看见了天才发明论,高富帅看见了抑郁,白富美看见了作死,老实人看见了接盘,临时工看见了背锅,无神论看见了上帝,上帝看见了鬼” by 知乎网友 刺刺如剑 因为怎么都记不住的人名和动不动就嗨起来的长篇大论,扣一星给阅读体验~
7 有用 lllllllll 2024-09-03 09:47:40 北京
终于理解为什么阿廖沙要把善良放首位而诚实放第二,真诚却虚无的斯塔罗夫金未免太致命了
14 有用 cal. 2009-10-16 08:00:36
不是冷的也不是热的,这种人在世上没法活
8 有用 云上的安提戈涅 2019-03-04 21:40:17
条理不如《卡》清晰,暗线太多以至于有点乱。陀氏长于精神剖析与人物刻画,此书尤其体现了这点。群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斯捷潘、丑角与投机家彼得、男主角斯塔夫罗金。其中对于男主人公的刻画其实十分稀少,尤其是对其心灵的描写寥寥无几,直到在吉洪修道室中的自白那里才窥得一点他的思想轨迹,「别当那温水一般的人」。除了这三个主要人物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基里洛夫「自杀是为所欲为的最高点」和沙托夫这一悲剧人物——在命运与思想的转折处惨遭谋杀。从这部作品中同样能够看出陀氏对于自由、宗教、信仰与政治的探讨,而这一探讨延伸到《卡》中就剥去了《群魔》中繁多的次要人物和政治色彩,变得更为纯粹,同时也更激烈。《群魔》是一次呈现,各色人物、各种思潮一起登场,相互撕扯,而并不给出答案。
8 有用 潜潜 2007-12-14 17:55:46
那些虚无的、无根的事物,一直在缠绕我们。
12 有用 oleg 2019-08-12 16:30:02
我真是爱死了陀氏那种前一刻还是向善的、让人产生似乎可以就这样彼此相爱到末日之错觉的美好,然后下一秒钟就要把它完完整整撕裂、糟践,把它嘲弄贬损为最轻贱可鄙的东西的那种悲剧美学,那种旁若无人的哀恸,义无反顾的悲悯……看完最后一页闭上眼,脑海里只有无边无际的情绪的骇浪;只好深呼一口气,克制住要在实验室里呐喊出来的疯魔…… 当然,丑陋龌龊是共通的。只要你在阅读的时候有那么一瞬在斯塔夫罗金们的魂魄中看到了自己,只要有那么一瞬曾为现世的荒芜而感到不安,那么我们就都无权去鄙夷,就都还是群魔附身的罪人,无论这外表是人是猪;只是,并不存在脱离了群魔而获救于基督的幸运儿。那么,既已无希望赎罪至彼岸以观照,唯一剩余的可能是自救。要么眼光极冷,要么心肠极热;永远也不要温吞水一样的,不冷不热的中庸,完全自私式的灭亡。
11 有用 Jammerwoch 2018-06-01 00:11:57
二刷。在现代读者看来,这本小说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浮夸,但我觉得这部带有哥特风格和末日色彩的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小说里最成功地创造主人公的作品。笔下的“黑暗王子”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就像是万花筒的中心点,小说里的一切人和事都围绕着他变化着。所有主要人物都企图接近、模仿他,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黑洞,一切都逃不开他的影响。斯塔夫罗金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却无法可见。关于他的大部分生平事迹都是由流言传说组成的。所有人都希望了解他,但却没人知道在他身上真正发生了什么。他时而像拜伦,时而像毕巧林,时而像赫列斯达可夫,时而像叶甫盖尼·奥涅金,捉摸不定。他是太阳,在他面前,其他人就显得像爬虫一般;他是领袖,连阴谋家彼得·维尔霍文斯基也心甘情愿地为他做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