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创作者
· · · · · ·
-
钱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 · · · · · ·
序
前言
第一讲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府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史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 · · · · · (收起)
前言
第一讲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府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史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钱穆作品系列(共37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国史新论》
等
。
喜欢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43 条 )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体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体会 成书的背景 钱穆先生这本书,总体说来四个字可以概括——“短小精悍”,名为分析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政治的“翻案史”。书成之时,正是中国政治面貌翻天覆地的五十年代初,从清末以来的“批判传统”的传续影响不断。这种否定传... (展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精简笔记
一、本书结构与核心思想 本书主要以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为时间划分,以它们各自的政府职权分配、选举制度、赋税制度、国防兵制为比较,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优缺得失。 作者认为,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需要与本国人事、传统相配合。其次,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有利无弊,...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
九州出版社 (2012)9.3分 1858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9.4分 1273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9.5分 4232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1)9.2分 95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互联网产品经理 全方位入门 (iamsujie)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值得看看的一些文史哲闲书 (frogg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论:
feed: rss 2.0
39 有用 雾港 2014-09-26 09:51:58
简略版和口号版的《国史大纲》,书生意气化作热中肠到处抢镜,平心处甚少,格局亦有限,出彩与偏颇几乎可以持平。以及不谈本国极为复杂的民族背景,一边忙不迭撇清两千年专制黑历史,一边将坨大顶黑帽子打包扣给满清真的好吗?#缀反感地图炮了##还是去看吕思勉吧#
64 有用 Nobervem 2015-08-12 23:23:28
史料翔实,梳理清晰,但如两只胳膊摸了个遍却始终把不到脉的感觉,又有种若我做了宰相便能如何如何的哀怨。
1525 有用 Hey Johnny 2009-11-05 19:34:00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观点就是:不要以时代事实取代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纵然有过失但总有其当时的存在意义,万不可将历史之过失全盘否定。只有学习得,借鉴失才能对当下改革有积极意义。
41 有用 隔壁老王 2014-07-05 14:09:34
大师写书果然不同凡响,受益颇多,虽然捧孙中山有点肉麻,但是对康梁不识主权,对于汉唐强势,明清颓势的分析却非常到位,所谓的专制还真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能够体会到钱常说读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背后的深意。本书是读国史大纲的热身书,也应是公务员必读书目。
20 有用 虫虫 2019-06-11 16:55:05
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某一项制... 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展开)
0 有用 袁老师 2025-01-10 08:54:38 上海
很多政策一开始好的,有用的,利国利民的,慢慢变得不利国利民了,然后变革,变的利国更不利民,唉,
0 有用 煮雪 2025-01-10 00:32:15 河北
神作
0 有用 同学小R 2025-01-09 22:25:27 广东
读到清代得失,钱穆想要骂人的心已经从书上跳出来了
0 有用 avcavi 2025-01-09 22:21:32 芬兰
@2013-05-19 11:44:48
0 有用 逍遥津船长 2025-01-09 15:28:25 辽宁
我是从明开始往后看的, 对于明朝官场制度的解释非常清晰;但翻到清朝画风突变,作者对满清统治几乎全盘的否定很直接地传达出其所带有的强烈民族情绪和政治立场,他将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划清高下界限,并且批判了农民运动。第一次看这类历史分析作品还是挺惊讶的,原来有人会这么想? 再回看汉唐篇,作者的欣赏则溢于言表,不过确实也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史实,尤其在职权划分和盐田税负上条理清晰。总之此书瑕瑜互见,立场分明,通... 我是从明开始往后看的, 对于明朝官场制度的解释非常清晰;但翻到清朝画风突变,作者对满清统治几乎全盘的否定很直接地传达出其所带有的强烈民族情绪和政治立场,他将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划清高下界限,并且批判了农民运动。第一次看这类历史分析作品还是挺惊讶的,原来有人会这么想? 再回看汉唐篇,作者的欣赏则溢于言表,不过确实也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史实,尤其在职权划分和盐田税负上条理清晰。总之此书瑕瑜互见,立场分明,通篇读完实属酣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