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历史之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打开历史之谜的三把钥匙 往事如烟。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过往都被笼罩上一层厚薄不一的迷雾,形成一桩桩“迷案”,隐藏在一座座关于时间的“迷宫”中。而历史学家要探求过往本身,就必须想办法打开迷宫,拨开迷雾,破解迷案,然后尽可能地还原真相。但想要破解历史之谜,殊为不易。美国著名汉学家柯文所著《历史三调》一书,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考察义和团运动,展示了人们了解历史的三种不同的途径,也即提供了打开历史迷宫的三把钥匙。 而这三把钥匙,就是柯文所说的事件、经历和神话,柯文在书中以这三个角度或三种方式,来分别阐述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并运用义和团运动经历者的笔记、日记和口述史料来尽力还原当时人们的感受,还研究了义和团在后世人眼中形象的发展演变即“神话化”的过程。而这三种角度或方式,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分别以实证、描述和诠释这三种方式来阐述历史。 二、 义和团的三种面貌 首先,用实证的方式来研究历史,意即尽量客观的探求历史真相,这是所有历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由于过去的不可重复,历史记录的缺失和片面,以及历史学家受到自身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以及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学家探求到的所谓“历史真相”必然不是绝对真实,而是“主观真实”。本书第一部分要叙述的作为事件的义和团就是这样的“主观真实”。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原本是流行于山东和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众多拳术流派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各种灾荒而引发了社会大恐慌,再加上西方势力的侵入,特别是各地的西方教会、教民和当地百姓的冲突,再加上民间宗教文化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排外运动。1900年夏,义和团借着“扶清灭洋”或“兴清灭洋”的口号,与清政府中的排外势力结盟一起来对付外国人,而后清政府与所有邦交国宣战,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攻入北京,慈禧和光绪外逃,第二年便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其次,通过义和团经历者的描述来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情况便大不一样。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他对整个历史事件的认知就像上帝对整个世界一样是全知全能的,而对正处于事件中的人来说,他既不能预见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他只是对他当前所面临的情况作出力所能及的反应。在本书第二部分,作者尽力给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经历者们的感受,有乡绅、普通百姓,也有当时在华的传教士和普通洋人,并特别探讨了干旱和洋人洋物对民众排外心理的影响、义和团对于降神附体仪式的运用以及法术和妇女的关系、谣言引起的恐慌和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说了。 最后,作者着墨于后世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以及义和团如何一步步被“神话化”,也即不同时代的人如何来诠释这段历史。作者所说的神话是只指出发点不是要探寻历史真相,而是要利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而对历史所作的解读,并通过对历史进行夸张和重构来达到这种目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们极力宣传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对义和团的评价急转直下,尽管中西方对义和团的神话基础和程度不同,但都把义和团视为愚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象征。而在其后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国共合作的开展、北伐战争的打响和反帝运动的兴起,社会对义和团的评价逐渐趋于正面和美化,并利用义和团来号召全体民众反抗外国欺压,激起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到文革时期,由于对义和团的神话符合当时的主旋律,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便完全取代了历史上的义和团。不同于以前的是,这一时期政府竭力建立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意识形态霸权”,个人不再能随意为义和团涂抹神话色彩了,人人都得向官方的统一标准看齐,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叛徒”,就有被打倒的危险。 三、历史与现实的调解人 无论是以以实证的方法去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原貌,还是通过当事人的描述去体会事件经历者的感受,抑或去研究后世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诠释,其实都难以做到完全客观的阐述和解释历史。这三种研究视角,看似第一种最为合理,但其实他们各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它们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历史与现实中架起的桥梁,让二者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沟通,而历史学家也正是在进行此种工作。历史学家通过梳理和分析史料,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理论,尽量排除各种神话和主观因素的干扰,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记录整理、编排和书写成富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史学著作,就是在给历史与现实搭建桥梁,或者说是把历史文本上的“死的语言”,“翻译”成对当代富有意义的语言。 历史学家以既不同于历史直接经历者又不同于历史神话制造者的“局外人”的身份,不断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换言之,历史学家就是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调解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在现在和过去之间穿梭游走,并探寻其中的意义,以搭建更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