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照亮的还是自己
如果这本书给孩子读……
亲爱的小朋友,你读过外国神话吗?你被外国神话中长长的人名吓到过吗?我读外国神话的时候,如果人名太长,就会被分散注意,忘记故事。
可是,读《北欧神话》,就没有这样的苦恼,因为里面的人名地名都不怎么长,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名字。你看:奥丁、洛基、索尔,好读又好记。我们可以把全部的心思都沉浸到故事中去。
还有,你读翻译的外国神话,会不会觉得有些句子超长,有些句子读起来怪怪的?这些就是“翻译腔”。它们会害你在读故事的时候“出戏”。
不过,读《北欧神话》,你就完全不用担心。它的句子总是那么好读,像水一样清澈明亮,轻轻地滑过我们的舌尖,流进我们的心田。而且,这水还有点甜——具有韵律性。比如这一段:
艾吉尔,暴躁的老巨人,风暴之海的领主,跟他的妻子和九个女儿住在遥远的海里。白色的海水泡沫围住他的府邸,阵阵尖叫的海鸟遮蔽了他的屋顶。兰,他的妻子,一个邪恶的女巨人,喜欢兴风作浪,摧毁船只,让水手葬身海底。(《索尔和巨人艾吉尔》)
这一段虽然是散文的排列形式,但是我们却能读出诗歌的顺滑爽口。只要稍加断句和分节,它就可以变成一首诗:
艾吉尔,
暴躁的老巨人,
风暴之海的领主,
跟他的妻子和九个女儿
住在遥远的海里。
白色的海水泡沫围住他的府邸,
阵阵尖叫的海鸟遮蔽了他的屋顶。
兰,他的妻子,
一个邪恶的女巨人,
喜欢兴风作浪,
摧毁船只,
让水手葬身海底。
并不是押点儿韵,把句子分行,就可以被称为诗歌。我们可以把这段话再改一改,改成我们常见的讲故事的语调:
在白色的海水泡沫包围的海边,阵阵尖叫的海鸟盘旋的屋顶,下面住着一个暴躁的老巨人。他叫艾吉尔,是风暴之海的领主,他跟他的妻子和九个女儿住在这里。他的妻子叫兰,是个邪恶的女巨人。她喜欢兴风作浪,摧毁船只,让水手葬身海底。
你看,如果按我们的常规理解,把环境描写放到段落前面,再换上讲故事的语调,诗意已经跑光光了。这样一对比,你是不是更能品味出原文的好了呢?
如果你留心,会在书中发现好些这样的段落和句子。这是因为这本《北欧神话》的来源之一就是一本诗歌集,而且这些故事是从口耳相传了几个世纪的民间神话和传说中整理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才有千锤百炼之后的简洁和顺溜。
同时,这也和翻译者的用心分不开。因为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还能保持诗歌的韵律感,是非常不简单的。
《北欧神话》的语言除了顺滑爽口,也非常耐得住咀嚼,这也得益于翻译者的功力。为了配合神话的古老特性,翻译者在很多地方的用词都古色古香,你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留心找一找。不过不用担心,古色古香并不等于涩口难读,相反,它们读起来既新鲜又朗朗上口。
还有,小朋友,你读神话的时候,人物、故事一定会从书本中蹦到你的脑海里吧?它们会从文字变成图画,在你的脑海中动起来。可是,你会不会也有想象吃力的时候呢?
那么,读《北欧神话》时,你的想象就会轻松很多。因为,作者多莱尔夫妇已经为你的想象准备好了助跑的跑道和飞翔的翅膀。
埃西尔神族的神祇们长什么样,世界怎么分布,世界之树有多高多大,他们都已经用细腻的画笔给我们画出来了。啊!你会不会马上说:“他们画出来了,我还想象什么呢。”别着急,他们的画仅仅只是一个个小片段,还有大段大段的空白等着你用想象力去填充。
有了这些插画的帮助,你脑海里那部叫做《北欧神话》的电影,播放起来会更加清晰、流畅。
另外呢,你完全不必被这本又大又厚的书吓到,觉得他它是难啃的长篇故事。
当然,它是长篇故事。但是,这个长篇被分成了一个一个的短篇,每一个短篇都可以单独拈出来读。
这让我想到《史记》运用的“纪传体”方法。“纪传体”就是不按照时间顺序把所有人的故事放在一起讲,而是专门开辟一篇,集中火力讲一个人的全部故事。这个人的故事讲完,再开辟另一篇,讲另一个人的故事。这样,一个人一篇故事,每篇故事都有单独阅读的价值,所有的故事又相互依靠,成为了历史的大篇章。
《北欧神话》的故事几乎也是这样讲的,巧合的是,它的篇章也大部分以人名作为标题。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顺畅有趣,读完之后,你的脑海里自然也建造出了整个埃西尔神族的发展历史。
有人说,神话是人类童年的精神产物。那请正处于童年的你打开书,和童年时期的人类拉拉手,感受一下他们的世界吧。
如果这本书是大人读……
你可能会被神话的瑰丽想象所折服;你的脑海中大概会浮现以前读过的神话故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肯定会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我们的阅读体验不一定相同,但是肯定有一些共鸣。
说一说我的阅读体验吧。
一、感受到童年的力量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几乎成了我们的常识。
可是,不对!知识并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北欧神话》给我的第一个启示。
在《创世记》中,埃西尔诸神用巨人尤弥尔的尸体为材料,创造了地球。诸神把尤弥尔的肉体变成了土壤,骨头变成了山脉,牙齿变成了顽石。尤弥尔的大头颅成了天空的穹顶,胡须变成绿草,头发长成了茂密的森林。
咦,怎么这么眼熟?这不就是我们的盘古神话吗?
清代学者马骕在其史学著作《绎史》的第一卷“开辟原始”中,引用三国时徐整的《五运历年记》,记载了盘古化为万物的故事: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天地初开,只生了盘古,盘古死后,身体变成了山川大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这和《北欧神话》的《创世记》何其相似呢。最为有趣的是,《北欧神话》中,巨人尤弥尔的血管深入地下,蛆虫以此为生,于是埃西尔诸神就将这些蛆虫变成了侏儒,为他们打造工具,供应金银。而盘古身体里的虫子,迎风长大,变成了人——人类真是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创世记》中关于日月的运转,是这样解释的:
他们(埃西尔诸神)抓住一些火花,固定在穹顶上,变成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只是这时候仍然昼夜不分,因为太阳和月亮一动不动——牢牢地被固定在原地。于是奥丁、海尼尔和洛德做了两队马匹,分别把太阳和月亮放在马匹上,让马儿拉着马车沿着天际奔跑。
又因巨人和巨魔化身为狼,追着要吃掉太阳和月亮,所以马儿拼命跑,狼拼命追,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正午、黄昏、夜晚和黎明。
而关于太阳和时间的关系,我们的神话也有相似的记载。
据说东方天帝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儿子,即十个太阳,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汤谷里的海水滚热,却从中长出了一棵叫“扶桑”的树。扶桑有几千丈高,一千多围粗。九个太阳住在扶桑之下,一个太阳住在扶桑之上,他们轮流出现在天空,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才去值班。他们出发和回家都是由母亲羲和驾车伴送,自太阳从扶桑出发,到最后进入蒙谷,这一路上,每经过一个重要的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时间的特别名目,比如“晨明”、“朏明”、“旦明”、“悬车”等等[ 以上关于太阳的内容来自袁珂《中国神话》]。
《北欧神话》后面的篇章中,还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比如地震、雷声的来历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也能找到相应的传说。
做比较,并不是为了品评优劣或者辨析异同。这种种相似之处,在我心里激荡起的是一声又一声的感叹。
古今中外,过去现在,人类从未停止对万物及自身起源的追问。于是有了哲学,不停询问和解释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有了科学,无尽探求万物的诞生和发展。
素来不以严谨科学著称的中国古人,也寻根究底,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周易·系辞下》就一口气列数了从八卦到文字,种种东西的来历,虽然简单,却颇具神话的玄妙性。从晋代开始,出现专门探究事物起源的书籍《古今注》,之后南北朝及隋唐,不断有类似书籍出现,要么更细分,要么更综合。到了宋代,出现了定型并集前代大成的探源之作:《事物纪原》。
这些书籍在现代人读来,是冰与火的极端体验。书中对典章制度来源的记录资料翔实、理性满满,可读起来枯燥无味,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而生活器具、食物、庙宇、天地动植物等部分,往往说着说着就奔神话传说而去,因此被严谨的学者批判为怪力乱神。但正是这一部分,读来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这样的探源就是一则则小小的神话故事,经不起考证和推敲,但是却不应该被否定。同样翻开文学史,神话也往往会被说成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浪漫解释,甚至会被说成是愚昧和迷信。
但是正是这份迷信的、神怪的童年色彩,构成了神话的魅力。
我们都从童年而来,又会一定程度地参与到孩子的童年中去。童年的我们和童年的他们都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什么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夏天又好热?这些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孩子的问题也就让人不胜烦扰。可是,如果大人不着急用知识来为孩子解答疑惑,而是陪着孩子想一想,他们就会给出自己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会让大人发笑,但是也让大人惊叹,因为它们和我们读到的神话,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误解而产生趣味,因为好奇驱使而展开马力十足的想象,因为无知而带来浓浓的神秘色彩。
随着知识的增加,孩子们当然知道自己曾经的理解很荒谬,但是求知欲、探索欲还有思考力,都在这荒谬的土壤中萌芽、成长。
一个“为什么”后面,紧跟着的并不应该是正确、合理的知识性解释,而是适度的留白和等待,以及由此带来的那些稚拙但属于孩子自己的答案,还有答案后面蕴藏的学习之力。它们就是通往知识的阿斯加德的彩虹桥,让孩子有动力和能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所以,知识不一定会使人进步,探索才会。
这是《北欧神话》带给我——一个大人——的启示。它提醒我童年童年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如果你有孩子,请不要用过多“合理正确”的知识阻挡了孩子的探索和想象;如果你没有孩子,请给忙碌的自己一点留白,用来发呆发痴,发现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二、体会到人欲的鲜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因为仙境微茫难求,所以说到神仙,我们会条件反射想象这样的场景:云雾缭绕的仙境中,御风而行的清癯老者,或者白衣飘飘的祥和仙子。
反正,我们的神仙都是缥缈的,远离人世,还要绝情弃欲,否则就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成不了气候。
或者保留一点说,我们的神仙可以有情,却必须把欲望连根拔起。
所以,天蓬元帅会因为对嫦娥起了色欲之心,而被贬下凡间做了猪八戒。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天宫长长久久地做了一对神仙眷侣,可咱们就是没听说他们在天宫有生儿育女。
我们的神仙,很远!
埃西尔神祇,很近!
他们崇尚力量和阳刚,欲望是他们的动力和爆点。
诸神之王的奥丁,只在一开始变成一个睿智的老流浪汉行走人间,撒播一些并不高明的“醒世恒言”。此后,他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欲望之王。
奥丁妻子众多,且来自不同的族群。
神族一向瞧不起巨人和巨魔族,可奥丁和他的两个兄弟却是“抢了许多漂亮的巨魔少女为妻”。奥丁有九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海姆达尔,为埃西尔神族的领地阿斯加德守门,他居然“是由九个可爱的巨人少女姐妹所生”。抛开孕育过程的难度系数,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奥丁的妻子数量之可观。
除了正牌的妻子之外,辅佐奥丁的,还有24位女神。陪着奥丁驰骋疆场,决定人类战争胜负的,是一队高挑、漂亮的女武神。奥丁最爱的妻子弗丽嘉身边有两位女神,“不论相貌还是举止都很像弗丽嘉,而且时常被人看见跟奥丁在一起”。
哦,一切都让人止不住浮想联翩,眼冒粉红泡泡。
只要有机会,奥丁就不吝于展示一下他的男性魅力。比如为了把诗仙蜜酒搞到手,奥丁变成了一条蛇,溜进了藏着蜜酒的密室。可是,等他看到守卫居然是一位漂亮甜美的巨人少女后,马上变成一个帅小伙,甜言蜜语地奉承起美女来,并最终打动了伊人芳心,偷回了蜜酒,让自己出口成章。最后,奥丁为了弥补过失,把这位巨人美女的儿子布拉吉带到了阿斯加德,认为义子,让他喝了蜜酒,成为诗歌之神。布拉吉还入了奥丁的族谱,因为本书前面说奥丁有九个儿子,其中就有布拉吉,却没有说布拉吉是义子。这是为什么呢?猜想又开始翩翩飞舞。
不过,奥丁并不孤单。整个埃西尔神族的男神们,基本都难以抵挡美色的诱惑。
除了《诸神的黄昏》中那场世纪之战外,自创世以来,埃西尔神族打过的最大战争,就是和尼瓦尔精灵族的战争了。这场战争引发了很多事情,改变了很多人。而引发这场战争的,是一位来自尼瓦尔的精灵美女。
一天,精灵美女打扮得精光闪闪,踏着彩虹桥来到了阿斯加德的门口。看守阿斯加德的海姆达尔当场魂飞魄散,忘记吹响号角通知诸神有外人进入了神族领地。但是埃西尔诸神也没有将这位美女驱逐出境,因为他们都围在美女身边赞美她。为了在美女面前挣表现,这些神,当然是男神,争先恐后把黄金捧到美女面前,并且为此争吵不休。奥丁一怒之下,才宣布这位美女实际上是女巫(一开始为什么不说?),于是美女就被烧死了。
由此,一场大战拉开序幕。原来,“冲冠一怒为红颜”,并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
再说回奥丁,当然,他的欲望不仅仅用于男女关系上。能当诸神之王,他也是用尽了“洪荒之力”。比如他把自己当祭品,吊在世界之树伊格德拉修的枝条上九天九夜,发现了如尼文的奥秘,并与诸神和人类分享。为了喝一口巨人米密尔的智慧之泉,他居然挖出自己的左眼作为交换,让自己成为了智者中的智者。奥丁能如此对自己下狠手,崇尚力量与阳刚的埃西尔诸神,怎能不对他推崇备至呢?
除了奥丁,出场率最高的埃西尔男神,就是雷神索尔了。
索尔有三大爱好:
1、打巨人和巨魔。
2、大口吃肉、大桶喝酒。
3、陪儿子和妻子。
索尔的居家好男人形象,书中着墨不多,强调比较多的是索尔对巨人和巨魔的厌恶,提起他们,索尔就会变成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动手。他力量惊人,武器又好,动不动就把巨人的石头脑袋打个粉碎。
而对于索尔的贪吃,书里更是随时都有形象生动的描述。
“就着几桶美酒,吞下一整头烤牛和几条大麻哈鱼,对他而言压根儿算不了什么。”他去找人比武,输得颜面扫地,可是敌人摆上美酒佳肴,他居然还是吃了一大块肉。他和兄弟去找巨人希米尔借大锅,主人烤了三大头牛,五个人吃,索尔一人吃了俩,还喝了成桶的啤酒和蜜酒。
要说吃货,天上地下,也就唯索尔独尊了。
索尔并不完美,不论是长相还是性格,但是却最鲜活。正是因为如此,索尔才成了埃西尔诸神中形象最闪亮的一位,他的光芒盖过了他的兄弟、光明之神巴尔德,满足了读者贪婪的阅读口味。
不管是奥丁还是索尔,都活得不压抑,人欲或者说人性,在他们身上自由舒展。所以读《北欧神话》,总觉得津津有味,因为我读到的不是餐风饮露、抛妻弃子的神仙传说,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人的故事。
因为亲切,所以喜欢。
三、窥见人性的复杂
如果说索尔代表了人欲的恣意与可爱,洛基代表的就是人性的多变和复杂。
洛基是整本书中跟索尔一样占有篇幅多,形象又特别突出的一个神。
不对,他并不是神,他是一位巨人。
巨人在书里都是粗野丑陋的,但是洛基英俊潇洒。巨人们会变化,但是变成的多是狼或者雕,不惹人喜欢。但是洛基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连女性也不在话下”。巨人们大多比较蠢笨,但是洛基却满脑子闪烁着一团团耀眼的鬼主意。
因此,甫一认识,奥丁就要和他结拜。两人交换血液,宣誓成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洛基也就此搬到了天上的阿斯加德居住。
可没过多久,埃西尔神族就发现洛基喜欢不择手段地捉弄人,四处惹麻烦。不过可笑的是,洛基的每一次自作聪明,似乎都会把自己陷入困境,但最终又能靠聪明逃避惩罚。
比如他给埃西尔诸神出主意,通过打赌来骗一个大个子男人为阿斯加德建造石墙。没想到大个子男人却很快就要赢了,埃西尔诸神对着洛基抱怨不休。洛基就变成了一头毛发光滑的小母马,拐走了大个子男人用来拉石头的黑色大公马。就这样,洛基帮着埃西尔诸神赢得了赌约,自己却躲在树林里生下了一匹八条腿的帅气小马驹,并把他带回阿斯加德给奥丁当了坐骑。
小马驹成了洛基的一个污点,以至于奥丁后来毫无风度地拿这件事来讽刺他。但是洛基并没有隐藏自己的这个污点,或者动坏心把小马驹消灭掉,反而尽到了母亲的责任,生下他,照顾他,并且安排他的前程。
洛基对自己的子女确实充满了温情。除了小马驹,他还有三个孩子,是他的原配妻子,食人女妖生的。这三个孩子分别是一条大蟒蛇,一匹饿狼和一个半身黑半身白的怪物。可是洛基并不嫌弃他们,他虽然和妻子的关系并不好,却把孩子带在身边,和他们嬉戏玩耍。反而是他的结拜兄弟奥丁看不下去,把他的孩子给流放了。
洛基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变成猎鹰被巨人捉住,硬是不吃不喝扛了三个月——虽然三个月后他被驯服了还帮着干坏事。
在洛基身上,人性的复杂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受人喜欢也遭人讨厌,他温情却又自私,他有原则可并不能坚持到底。
他又如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别人灵魂中的善与恶。埃西尔神族讨厌他却又依赖他,依赖他是要用他聪明的脑袋为他们想办法,讨厌他是因为他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洛基最后落得个众神攻击的下场,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揭开了诸神的疮疤,打了他们的脸。
洛基的个性发展曲线,和埃西尔神族从昌盛到衰落的路径共振,又和人类从单纯到征伐不休的历史相呼应。
人类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成为力量和智慧的代表,成为像奥丁那样的佼佼者。我们羡慕索尔的酣畅淋漓,但是我们很难活得那么单纯、洒脱。很多时候,充斥我们周围的,占领我们灵魂的,就是洛基那样矛盾复杂的人性:好和坏并存,软弱和坚强同在,骄傲和自卑同行。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洛基又爱又恨,却始终被他吸引的原因吧。
因为阅读,最终照亮的还是自己。
亲爱的小朋友,你读过外国神话吗?你被外国神话中长长的人名吓到过吗?我读外国神话的时候,如果人名太长,就会被分散注意,忘记故事。
可是,读《北欧神话》,就没有这样的苦恼,因为里面的人名地名都不怎么长,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名字。你看:奥丁、洛基、索尔,好读又好记。我们可以把全部的心思都沉浸到故事中去。
还有,你读翻译的外国神话,会不会觉得有些句子超长,有些句子读起来怪怪的?这些就是“翻译腔”。它们会害你在读故事的时候“出戏”。
不过,读《北欧神话》,你就完全不用担心。它的句子总是那么好读,像水一样清澈明亮,轻轻地滑过我们的舌尖,流进我们的心田。而且,这水还有点甜——具有韵律性。比如这一段:
艾吉尔,暴躁的老巨人,风暴之海的领主,跟他的妻子和九个女儿住在遥远的海里。白色的海水泡沫围住他的府邸,阵阵尖叫的海鸟遮蔽了他的屋顶。兰,他的妻子,一个邪恶的女巨人,喜欢兴风作浪,摧毁船只,让水手葬身海底。(《索尔和巨人艾吉尔》)
这一段虽然是散文的排列形式,但是我们却能读出诗歌的顺滑爽口。只要稍加断句和分节,它就可以变成一首诗:
艾吉尔,
暴躁的老巨人,
风暴之海的领主,
跟他的妻子和九个女儿
住在遥远的海里。
白色的海水泡沫围住他的府邸,
阵阵尖叫的海鸟遮蔽了他的屋顶。
兰,他的妻子,
一个邪恶的女巨人,
喜欢兴风作浪,
摧毁船只,
让水手葬身海底。
并不是押点儿韵,把句子分行,就可以被称为诗歌。我们可以把这段话再改一改,改成我们常见的讲故事的语调:
在白色的海水泡沫包围的海边,阵阵尖叫的海鸟盘旋的屋顶,下面住着一个暴躁的老巨人。他叫艾吉尔,是风暴之海的领主,他跟他的妻子和九个女儿住在这里。他的妻子叫兰,是个邪恶的女巨人。她喜欢兴风作浪,摧毁船只,让水手葬身海底。
你看,如果按我们的常规理解,把环境描写放到段落前面,再换上讲故事的语调,诗意已经跑光光了。这样一对比,你是不是更能品味出原文的好了呢?
如果你留心,会在书中发现好些这样的段落和句子。这是因为这本《北欧神话》的来源之一就是一本诗歌集,而且这些故事是从口耳相传了几个世纪的民间神话和传说中整理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才有千锤百炼之后的简洁和顺溜。
同时,这也和翻译者的用心分不开。因为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还能保持诗歌的韵律感,是非常不简单的。
《北欧神话》的语言除了顺滑爽口,也非常耐得住咀嚼,这也得益于翻译者的功力。为了配合神话的古老特性,翻译者在很多地方的用词都古色古香,你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留心找一找。不过不用担心,古色古香并不等于涩口难读,相反,它们读起来既新鲜又朗朗上口。
还有,小朋友,你读神话的时候,人物、故事一定会从书本中蹦到你的脑海里吧?它们会从文字变成图画,在你的脑海中动起来。可是,你会不会也有想象吃力的时候呢?
那么,读《北欧神话》时,你的想象就会轻松很多。因为,作者多莱尔夫妇已经为你的想象准备好了助跑的跑道和飞翔的翅膀。
埃西尔神族的神祇们长什么样,世界怎么分布,世界之树有多高多大,他们都已经用细腻的画笔给我们画出来了。啊!你会不会马上说:“他们画出来了,我还想象什么呢。”别着急,他们的画仅仅只是一个个小片段,还有大段大段的空白等着你用想象力去填充。
有了这些插画的帮助,你脑海里那部叫做《北欧神话》的电影,播放起来会更加清晰、流畅。
另外呢,你完全不必被这本又大又厚的书吓到,觉得他它是难啃的长篇故事。
当然,它是长篇故事。但是,这个长篇被分成了一个一个的短篇,每一个短篇都可以单独拈出来读。
这让我想到《史记》运用的“纪传体”方法。“纪传体”就是不按照时间顺序把所有人的故事放在一起讲,而是专门开辟一篇,集中火力讲一个人的全部故事。这个人的故事讲完,再开辟另一篇,讲另一个人的故事。这样,一个人一篇故事,每篇故事都有单独阅读的价值,所有的故事又相互依靠,成为了历史的大篇章。
《北欧神话》的故事几乎也是这样讲的,巧合的是,它的篇章也大部分以人名作为标题。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顺畅有趣,读完之后,你的脑海里自然也建造出了整个埃西尔神族的发展历史。
有人说,神话是人类童年的精神产物。那请正处于童年的你打开书,和童年时期的人类拉拉手,感受一下他们的世界吧。
如果这本书是大人读……
你可能会被神话的瑰丽想象所折服;你的脑海中大概会浮现以前读过的神话故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肯定会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我们的阅读体验不一定相同,但是肯定有一些共鸣。
说一说我的阅读体验吧。
一、感受到童年的力量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几乎成了我们的常识。
可是,不对!知识并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北欧神话》给我的第一个启示。
在《创世记》中,埃西尔诸神用巨人尤弥尔的尸体为材料,创造了地球。诸神把尤弥尔的肉体变成了土壤,骨头变成了山脉,牙齿变成了顽石。尤弥尔的大头颅成了天空的穹顶,胡须变成绿草,头发长成了茂密的森林。
咦,怎么这么眼熟?这不就是我们的盘古神话吗?
清代学者马骕在其史学著作《绎史》的第一卷“开辟原始”中,引用三国时徐整的《五运历年记》,记载了盘古化为万物的故事: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天地初开,只生了盘古,盘古死后,身体变成了山川大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这和《北欧神话》的《创世记》何其相似呢。最为有趣的是,《北欧神话》中,巨人尤弥尔的血管深入地下,蛆虫以此为生,于是埃西尔诸神就将这些蛆虫变成了侏儒,为他们打造工具,供应金银。而盘古身体里的虫子,迎风长大,变成了人——人类真是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创世记》中关于日月的运转,是这样解释的:
他们(埃西尔诸神)抓住一些火花,固定在穹顶上,变成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只是这时候仍然昼夜不分,因为太阳和月亮一动不动——牢牢地被固定在原地。于是奥丁、海尼尔和洛德做了两队马匹,分别把太阳和月亮放在马匹上,让马儿拉着马车沿着天际奔跑。
又因巨人和巨魔化身为狼,追着要吃掉太阳和月亮,所以马儿拼命跑,狼拼命追,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正午、黄昏、夜晚和黎明。
而关于太阳和时间的关系,我们的神话也有相似的记载。
据说东方天帝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儿子,即十个太阳,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汤谷里的海水滚热,却从中长出了一棵叫“扶桑”的树。扶桑有几千丈高,一千多围粗。九个太阳住在扶桑之下,一个太阳住在扶桑之上,他们轮流出现在天空,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才去值班。他们出发和回家都是由母亲羲和驾车伴送,自太阳从扶桑出发,到最后进入蒙谷,这一路上,每经过一个重要的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时间的特别名目,比如“晨明”、“朏明”、“旦明”、“悬车”等等[ 以上关于太阳的内容来自袁珂《中国神话》]。
《北欧神话》后面的篇章中,还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比如地震、雷声的来历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也能找到相应的传说。
做比较,并不是为了品评优劣或者辨析异同。这种种相似之处,在我心里激荡起的是一声又一声的感叹。
古今中外,过去现在,人类从未停止对万物及自身起源的追问。于是有了哲学,不停询问和解释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有了科学,无尽探求万物的诞生和发展。
素来不以严谨科学著称的中国古人,也寻根究底,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周易·系辞下》就一口气列数了从八卦到文字,种种东西的来历,虽然简单,却颇具神话的玄妙性。从晋代开始,出现专门探究事物起源的书籍《古今注》,之后南北朝及隋唐,不断有类似书籍出现,要么更细分,要么更综合。到了宋代,出现了定型并集前代大成的探源之作:《事物纪原》。
这些书籍在现代人读来,是冰与火的极端体验。书中对典章制度来源的记录资料翔实、理性满满,可读起来枯燥无味,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而生活器具、食物、庙宇、天地动植物等部分,往往说着说着就奔神话传说而去,因此被严谨的学者批判为怪力乱神。但正是这一部分,读来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这样的探源就是一则则小小的神话故事,经不起考证和推敲,但是却不应该被否定。同样翻开文学史,神话也往往会被说成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浪漫解释,甚至会被说成是愚昧和迷信。
但是正是这份迷信的、神怪的童年色彩,构成了神话的魅力。
我们都从童年而来,又会一定程度地参与到孩子的童年中去。童年的我们和童年的他们都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什么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夏天又好热?这些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孩子的问题也就让人不胜烦扰。可是,如果大人不着急用知识来为孩子解答疑惑,而是陪着孩子想一想,他们就会给出自己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会让大人发笑,但是也让大人惊叹,因为它们和我们读到的神话,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误解而产生趣味,因为好奇驱使而展开马力十足的想象,因为无知而带来浓浓的神秘色彩。
随着知识的增加,孩子们当然知道自己曾经的理解很荒谬,但是求知欲、探索欲还有思考力,都在这荒谬的土壤中萌芽、成长。
一个“为什么”后面,紧跟着的并不应该是正确、合理的知识性解释,而是适度的留白和等待,以及由此带来的那些稚拙但属于孩子自己的答案,还有答案后面蕴藏的学习之力。它们就是通往知识的阿斯加德的彩虹桥,让孩子有动力和能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所以,知识不一定会使人进步,探索才会。
这是《北欧神话》带给我——一个大人——的启示。它提醒我童年童年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如果你有孩子,请不要用过多“合理正确”的知识阻挡了孩子的探索和想象;如果你没有孩子,请给忙碌的自己一点留白,用来发呆发痴,发现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二、体会到人欲的鲜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因为仙境微茫难求,所以说到神仙,我们会条件反射想象这样的场景:云雾缭绕的仙境中,御风而行的清癯老者,或者白衣飘飘的祥和仙子。
反正,我们的神仙都是缥缈的,远离人世,还要绝情弃欲,否则就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成不了气候。
或者保留一点说,我们的神仙可以有情,却必须把欲望连根拔起。
所以,天蓬元帅会因为对嫦娥起了色欲之心,而被贬下凡间做了猪八戒。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天宫长长久久地做了一对神仙眷侣,可咱们就是没听说他们在天宫有生儿育女。
我们的神仙,很远!
埃西尔神祇,很近!
他们崇尚力量和阳刚,欲望是他们的动力和爆点。
诸神之王的奥丁,只在一开始变成一个睿智的老流浪汉行走人间,撒播一些并不高明的“醒世恒言”。此后,他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欲望之王。
奥丁妻子众多,且来自不同的族群。
神族一向瞧不起巨人和巨魔族,可奥丁和他的两个兄弟却是“抢了许多漂亮的巨魔少女为妻”。奥丁有九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海姆达尔,为埃西尔神族的领地阿斯加德守门,他居然“是由九个可爱的巨人少女姐妹所生”。抛开孕育过程的难度系数,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奥丁的妻子数量之可观。
除了正牌的妻子之外,辅佐奥丁的,还有24位女神。陪着奥丁驰骋疆场,决定人类战争胜负的,是一队高挑、漂亮的女武神。奥丁最爱的妻子弗丽嘉身边有两位女神,“不论相貌还是举止都很像弗丽嘉,而且时常被人看见跟奥丁在一起”。
哦,一切都让人止不住浮想联翩,眼冒粉红泡泡。
只要有机会,奥丁就不吝于展示一下他的男性魅力。比如为了把诗仙蜜酒搞到手,奥丁变成了一条蛇,溜进了藏着蜜酒的密室。可是,等他看到守卫居然是一位漂亮甜美的巨人少女后,马上变成一个帅小伙,甜言蜜语地奉承起美女来,并最终打动了伊人芳心,偷回了蜜酒,让自己出口成章。最后,奥丁为了弥补过失,把这位巨人美女的儿子布拉吉带到了阿斯加德,认为义子,让他喝了蜜酒,成为诗歌之神。布拉吉还入了奥丁的族谱,因为本书前面说奥丁有九个儿子,其中就有布拉吉,却没有说布拉吉是义子。这是为什么呢?猜想又开始翩翩飞舞。
不过,奥丁并不孤单。整个埃西尔神族的男神们,基本都难以抵挡美色的诱惑。
除了《诸神的黄昏》中那场世纪之战外,自创世以来,埃西尔神族打过的最大战争,就是和尼瓦尔精灵族的战争了。这场战争引发了很多事情,改变了很多人。而引发这场战争的,是一位来自尼瓦尔的精灵美女。
一天,精灵美女打扮得精光闪闪,踏着彩虹桥来到了阿斯加德的门口。看守阿斯加德的海姆达尔当场魂飞魄散,忘记吹响号角通知诸神有外人进入了神族领地。但是埃西尔诸神也没有将这位美女驱逐出境,因为他们都围在美女身边赞美她。为了在美女面前挣表现,这些神,当然是男神,争先恐后把黄金捧到美女面前,并且为此争吵不休。奥丁一怒之下,才宣布这位美女实际上是女巫(一开始为什么不说?),于是美女就被烧死了。
由此,一场大战拉开序幕。原来,“冲冠一怒为红颜”,并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
再说回奥丁,当然,他的欲望不仅仅用于男女关系上。能当诸神之王,他也是用尽了“洪荒之力”。比如他把自己当祭品,吊在世界之树伊格德拉修的枝条上九天九夜,发现了如尼文的奥秘,并与诸神和人类分享。为了喝一口巨人米密尔的智慧之泉,他居然挖出自己的左眼作为交换,让自己成为了智者中的智者。奥丁能如此对自己下狠手,崇尚力量与阳刚的埃西尔诸神,怎能不对他推崇备至呢?
除了奥丁,出场率最高的埃西尔男神,就是雷神索尔了。
索尔有三大爱好:
1、打巨人和巨魔。
2、大口吃肉、大桶喝酒。
3、陪儿子和妻子。
索尔的居家好男人形象,书中着墨不多,强调比较多的是索尔对巨人和巨魔的厌恶,提起他们,索尔就会变成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动手。他力量惊人,武器又好,动不动就把巨人的石头脑袋打个粉碎。
而对于索尔的贪吃,书里更是随时都有形象生动的描述。
“就着几桶美酒,吞下一整头烤牛和几条大麻哈鱼,对他而言压根儿算不了什么。”他去找人比武,输得颜面扫地,可是敌人摆上美酒佳肴,他居然还是吃了一大块肉。他和兄弟去找巨人希米尔借大锅,主人烤了三大头牛,五个人吃,索尔一人吃了俩,还喝了成桶的啤酒和蜜酒。
要说吃货,天上地下,也就唯索尔独尊了。
索尔并不完美,不论是长相还是性格,但是却最鲜活。正是因为如此,索尔才成了埃西尔诸神中形象最闪亮的一位,他的光芒盖过了他的兄弟、光明之神巴尔德,满足了读者贪婪的阅读口味。
不管是奥丁还是索尔,都活得不压抑,人欲或者说人性,在他们身上自由舒展。所以读《北欧神话》,总觉得津津有味,因为我读到的不是餐风饮露、抛妻弃子的神仙传说,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人的故事。
因为亲切,所以喜欢。
三、窥见人性的复杂
如果说索尔代表了人欲的恣意与可爱,洛基代表的就是人性的多变和复杂。
洛基是整本书中跟索尔一样占有篇幅多,形象又特别突出的一个神。
不对,他并不是神,他是一位巨人。
巨人在书里都是粗野丑陋的,但是洛基英俊潇洒。巨人们会变化,但是变成的多是狼或者雕,不惹人喜欢。但是洛基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连女性也不在话下”。巨人们大多比较蠢笨,但是洛基却满脑子闪烁着一团团耀眼的鬼主意。
因此,甫一认识,奥丁就要和他结拜。两人交换血液,宣誓成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洛基也就此搬到了天上的阿斯加德居住。
可没过多久,埃西尔神族就发现洛基喜欢不择手段地捉弄人,四处惹麻烦。不过可笑的是,洛基的每一次自作聪明,似乎都会把自己陷入困境,但最终又能靠聪明逃避惩罚。
比如他给埃西尔诸神出主意,通过打赌来骗一个大个子男人为阿斯加德建造石墙。没想到大个子男人却很快就要赢了,埃西尔诸神对着洛基抱怨不休。洛基就变成了一头毛发光滑的小母马,拐走了大个子男人用来拉石头的黑色大公马。就这样,洛基帮着埃西尔诸神赢得了赌约,自己却躲在树林里生下了一匹八条腿的帅气小马驹,并把他带回阿斯加德给奥丁当了坐骑。
小马驹成了洛基的一个污点,以至于奥丁后来毫无风度地拿这件事来讽刺他。但是洛基并没有隐藏自己的这个污点,或者动坏心把小马驹消灭掉,反而尽到了母亲的责任,生下他,照顾他,并且安排他的前程。
洛基对自己的子女确实充满了温情。除了小马驹,他还有三个孩子,是他的原配妻子,食人女妖生的。这三个孩子分别是一条大蟒蛇,一匹饿狼和一个半身黑半身白的怪物。可是洛基并不嫌弃他们,他虽然和妻子的关系并不好,却把孩子带在身边,和他们嬉戏玩耍。反而是他的结拜兄弟奥丁看不下去,把他的孩子给流放了。
洛基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变成猎鹰被巨人捉住,硬是不吃不喝扛了三个月——虽然三个月后他被驯服了还帮着干坏事。
在洛基身上,人性的复杂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受人喜欢也遭人讨厌,他温情却又自私,他有原则可并不能坚持到底。
他又如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别人灵魂中的善与恶。埃西尔神族讨厌他却又依赖他,依赖他是要用他聪明的脑袋为他们想办法,讨厌他是因为他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洛基最后落得个众神攻击的下场,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揭开了诸神的疮疤,打了他们的脸。
洛基的个性发展曲线,和埃西尔神族从昌盛到衰落的路径共振,又和人类从单纯到征伐不休的历史相呼应。
人类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成为力量和智慧的代表,成为像奥丁那样的佼佼者。我们羡慕索尔的酣畅淋漓,但是我们很难活得那么单纯、洒脱。很多时候,充斥我们周围的,占领我们灵魂的,就是洛基那样矛盾复杂的人性:好和坏并存,软弱和坚强同在,骄傲和自卑同行。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洛基又爱又恨,却始终被他吸引的原因吧。
因为阅读,最终照亮的还是自己。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青棠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