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与理性
颠倒与理性
——读汪晖《颠倒》
作为一个经历了动荡年代的学者,汪晖并没有迷失自我,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脱离时代禁锢,融入思想自由奔放的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社科院的骨干力量,他对东西方学术思想深有研究,既不拔高西方也不贬低东方,阐述课题从各自体系内部出发,认清分歧两相立本,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深入创造性研究,汪晖被授予2013年度“卢卡·帕西奥利奖”。
收录在“视野丛书”系列里的《颠倒》属于杂文选集,处处透着时代气息,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斑斑印记,和不可磨灭的思想根基。在这其中,汪晖回忆了一些人生历程,与启蒙老师的情意以及是怎样引导了他最初的文学认识,还有一些表露情怀和担当的编辑手记,以及他与国外思想家的交流互动。他的文笔酣畅,思维跃动,透着城府在胸的气质,最主要的是学识修养都在文字里肃然傲立。本书虽是一些著作的部分节选,仍然较集中地体现了汪晖的思想体系,便于系统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人文情怀。
当他缅怀先师,情感的交集跃然纸上,崇敬之情显而易见。石承先生,唐弢先生,萧亮中,他记录的这些人物都经历过破碎的年代,沧桑浸染,但学者的风骨依然凸显,让人不禁暗自钦佩。师者对学问严谨以待,矢志不渝的情怀总是令人动容,而在汪晖回忆与萧亮中的几次交集中,社会责任感和身不由己的困顿矛盾感冲击着当事人,也在读者中间留下犹疑的追问。
鲁迅是一个标杆性人物,后来研究他的学者居多,比如汪晖提到的唐弢先生和北大教授钱理群,他们都在潜心研究鲁迅,包括汪晖自己也从鲁迅那里汲取斗志,思想相通是继承开拓的根基。汪晖辩证地看待鲁迅,称他保有清醒的“永远革命”的意识,超越“革新——保持——复古”的恶性循环,勇于做一个思想独立的自由战士。他从解读鲁迅延伸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状态,指出具有学院特征的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思考已经陷入泥沼,少有反思性的知识活动。汪晖的深入揭发是理性使然,这又跟鲁迅的正气凛然做到了交融相通,他呼吁知识分子回归传统优势,继续发扬守身自立的精神。
汪晖是思想的操控者,当然不会玩弄戏说,他本着对学术的严肃谨慎,将政治立场隐逸起来,更多将情感的通泄摆于表面,思考延伸出的理念逐渐明朗。所以,他也有有力的一面,从背后出刀也许才是最锋利,只是不那么显眼。
汪晖对八十年代的社会改革持辩证态度,比如“承包制”将国有资产变成了私人财产,以不平等的市场扩张加深了社会等级分化。他认为当时发生的那些社会反抗运动即是对改革不可及的批判。他既不回避八十年代末社会运动的事实,且以独特视角研究其深层的原因,追溯历史事件,将历史明晰地摆放在面前,强调在当代语境和现状下,历史要针对性对待和分析。对于别人称他为“新左派”的说法,汪晖本人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时刻处于“明暗之间的黎明时分”,保持着自身独立。也在于他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他也提到若干敏感问题,对当代社会制度体系发起解读与深思,排斥人云亦云,建立自己鲜明的立场,这是可贵之处。他不赞成盲目地发展主义,这在他同萧亮中的交集中可以体会到。社会变迁总逃不过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牵连,汪晖提到了个人政治权利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承认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侵害了真正的市场经济,而盲目的经济凌驾于政治改革之上,最终会遭遇适得其反的结局。
作为学术界自由论坛式的刊物,《读书》曾肩负了百家争鸣的职责,充当了学术探讨的基地。在汪晖作为编辑这个时期,读者可以看出,他关于世界形态,针对意识形态形成的良性或不良性的讨论,对自由意识的激荡渴望,以及他看待各种问题的立场,践行“有机知识分子”的言行,区别于网络上信口开河冲动型的“公知”形象,更没有一丝理想主义痕迹,真正关心社会命运,又谨慎而为,以思想价值观的独立争取着自我权利。
随笔集收录的《纪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开始》这一篇篇幅较长,充斥着理念,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架设了连接的桥梁,摆正中国文化固有的理念,战争和霸权主义延伸的理念,凸显它们之间的碰撞对峙,因为汪晖强调的就是“差别”,在差别中推动自我认识,就好比纪念碑的阴影始终缠绕在周围,作者的追问也不会停息。
这一套“视野丛书”系列,经由主编北岛的精心策划,在思想体系上走在前列,的确可以令人视野开阔,打开另外一些明智的通道,给读者一个更大的空间。以文识人,从《颠倒》这本随笔集里,跟随汪晖的解读认识鲁迅的风骨,如果回溯到自身,汪晖本人也在他的文章里呈现出据理论证、铿锵有力的气魄。理性是他最大的武器,看清形势,评判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开展,他用理性和秩序对抗着颠倒的理念。
还要提到其中一篇精致杂文《墓园·颠倒》,此中充满了睿思,感性和理性自然交融,似在探讨艺术家的作品,却是于时间和空间的颠倒中,将此刻与过往,历史与现代,墓园意象与延展的思绪,融合又分离,只待积聚的哲思沉淀下来。是的。一切都在追问和反思中,渐渐明朗起来。正如这本随笔集里一直充斥着他的反省,这种基调往往掷地有声,“也许明暗之间的人,也就是些影子罢,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样的文人,终至成为影子的呢?”
——读汪晖《颠倒》
作为一个经历了动荡年代的学者,汪晖并没有迷失自我,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脱离时代禁锢,融入思想自由奔放的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社科院的骨干力量,他对东西方学术思想深有研究,既不拔高西方也不贬低东方,阐述课题从各自体系内部出发,认清分歧两相立本,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深入创造性研究,汪晖被授予2013年度“卢卡·帕西奥利奖”。
收录在“视野丛书”系列里的《颠倒》属于杂文选集,处处透着时代气息,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斑斑印记,和不可磨灭的思想根基。在这其中,汪晖回忆了一些人生历程,与启蒙老师的情意以及是怎样引导了他最初的文学认识,还有一些表露情怀和担当的编辑手记,以及他与国外思想家的交流互动。他的文笔酣畅,思维跃动,透着城府在胸的气质,最主要的是学识修养都在文字里肃然傲立。本书虽是一些著作的部分节选,仍然较集中地体现了汪晖的思想体系,便于系统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人文情怀。
当他缅怀先师,情感的交集跃然纸上,崇敬之情显而易见。石承先生,唐弢先生,萧亮中,他记录的这些人物都经历过破碎的年代,沧桑浸染,但学者的风骨依然凸显,让人不禁暗自钦佩。师者对学问严谨以待,矢志不渝的情怀总是令人动容,而在汪晖回忆与萧亮中的几次交集中,社会责任感和身不由己的困顿矛盾感冲击着当事人,也在读者中间留下犹疑的追问。
鲁迅是一个标杆性人物,后来研究他的学者居多,比如汪晖提到的唐弢先生和北大教授钱理群,他们都在潜心研究鲁迅,包括汪晖自己也从鲁迅那里汲取斗志,思想相通是继承开拓的根基。汪晖辩证地看待鲁迅,称他保有清醒的“永远革命”的意识,超越“革新——保持——复古”的恶性循环,勇于做一个思想独立的自由战士。他从解读鲁迅延伸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状态,指出具有学院特征的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思考已经陷入泥沼,少有反思性的知识活动。汪晖的深入揭发是理性使然,这又跟鲁迅的正气凛然做到了交融相通,他呼吁知识分子回归传统优势,继续发扬守身自立的精神。
汪晖是思想的操控者,当然不会玩弄戏说,他本着对学术的严肃谨慎,将政治立场隐逸起来,更多将情感的通泄摆于表面,思考延伸出的理念逐渐明朗。所以,他也有有力的一面,从背后出刀也许才是最锋利,只是不那么显眼。
汪晖对八十年代的社会改革持辩证态度,比如“承包制”将国有资产变成了私人财产,以不平等的市场扩张加深了社会等级分化。他认为当时发生的那些社会反抗运动即是对改革不可及的批判。他既不回避八十年代末社会运动的事实,且以独特视角研究其深层的原因,追溯历史事件,将历史明晰地摆放在面前,强调在当代语境和现状下,历史要针对性对待和分析。对于别人称他为“新左派”的说法,汪晖本人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时刻处于“明暗之间的黎明时分”,保持着自身独立。也在于他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他也提到若干敏感问题,对当代社会制度体系发起解读与深思,排斥人云亦云,建立自己鲜明的立场,这是可贵之处。他不赞成盲目地发展主义,这在他同萧亮中的交集中可以体会到。社会变迁总逃不过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牵连,汪晖提到了个人政治权利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承认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侵害了真正的市场经济,而盲目的经济凌驾于政治改革之上,最终会遭遇适得其反的结局。
作为学术界自由论坛式的刊物,《读书》曾肩负了百家争鸣的职责,充当了学术探讨的基地。在汪晖作为编辑这个时期,读者可以看出,他关于世界形态,针对意识形态形成的良性或不良性的讨论,对自由意识的激荡渴望,以及他看待各种问题的立场,践行“有机知识分子”的言行,区别于网络上信口开河冲动型的“公知”形象,更没有一丝理想主义痕迹,真正关心社会命运,又谨慎而为,以思想价值观的独立争取着自我权利。
随笔集收录的《纪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开始》这一篇篇幅较长,充斥着理念,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架设了连接的桥梁,摆正中国文化固有的理念,战争和霸权主义延伸的理念,凸显它们之间的碰撞对峙,因为汪晖强调的就是“差别”,在差别中推动自我认识,就好比纪念碑的阴影始终缠绕在周围,作者的追问也不会停息。
这一套“视野丛书”系列,经由主编北岛的精心策划,在思想体系上走在前列,的确可以令人视野开阔,打开另外一些明智的通道,给读者一个更大的空间。以文识人,从《颠倒》这本随笔集里,跟随汪晖的解读认识鲁迅的风骨,如果回溯到自身,汪晖本人也在他的文章里呈现出据理论证、铿锵有力的气魄。理性是他最大的武器,看清形势,评判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开展,他用理性和秩序对抗着颠倒的理念。
还要提到其中一篇精致杂文《墓园·颠倒》,此中充满了睿思,感性和理性自然交融,似在探讨艺术家的作品,却是于时间和空间的颠倒中,将此刻与过往,历史与现代,墓园意象与延展的思绪,融合又分离,只待积聚的哲思沉淀下来。是的。一切都在追问和反思中,渐渐明朗起来。正如这本随笔集里一直充斥着他的反省,这种基调往往掷地有声,“也许明暗之间的人,也就是些影子罢,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样的文人,终至成为影子的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