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不止,醒来我们一起读诗
(2015.10.18发表于晶报)
好的作品如同陈年佳酿,时间愈久,其味愈厚。好的诗词会传递给人一种感动,纵然是几千年前被诗人吟哦的一联诗句,如今被我们读到,亦能在心底搅动起丝丝波澜,令读诗之人产生强烈共鸣,或为之泫颤不已——“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为之心旷神怡——“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大抵就是古诗词的魅力罢,经世代人的口、笔传播,层层接力,浸透了岁月的风烟,承受了时间的考验,在文学之海里被磨洗成一颗颗皎洁的华珠。
叶嘉莹先生这样说道:“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忆起少时学堂里的老师们教诗,蜻蜓点水般的讲解,之后就是无休无止的勒令背诵,许多本该被孩子们欣赏的经典诗作,在茫然反复的背诵之后,早已味同嚼蜡,厌腻不已。往往是很多年后,心智成熟了一些,在书上重新和那些诗词相遇,才恍然悟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怀和感动,此时的心情慨然,亦黯然。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孩童的眼睛是纯澈无碍的,给他们吟诵的诗歌也应清新可人、浅明易懂,在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中你看不到愁肠百结的闺怨之词,也读不到晦涩难懂的哲人之诗,那些,或许该留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和经历罢!初初接触这个世界,孩童的阅读积累是薄浅的,心智是稚嫩的,然而眼神却是渴盼的,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度日渐生发,我们有义务向他们展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叶先生编选的这本书,涵括177首诗和41首词,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谨慎甄选,古人所吟作的那些风霜露月、家国情志、少时情怀,都荡漾在这些素白的纸页中了!
自然风貌无疑是对孩子心灵的洗礼,大江大河可以开阔胸襟,小桥流水也能够怡情。古诗词里的山水花草,在今人看来,多了一丝纯粹和清澈。在那里面,森林并非水泥铸就,河流也是同一的色泽,那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漉湿和绿意,如今在这些个灰蒙蒙的城市里,已经是一道难得的风景了罢。城市亦是繁忙匆促的,忙碌到我们都忘记了让孩子们体会一下什么是“静”,夜晚的华灯太过璀璨,想要观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天穹未必困难了些,然而街道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欲体味“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岑寂与平和也成为了一种不可能。古诗词的作用之一,就是拓展读诗之人的经历,让这些不可能成为可能。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一树一草都会令他们心旌摇动,由彼及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然而一味的赏花弄月,也易使人流于肤浅,孩童们在看过这些春花秋月之后,多多少少也应去琢磨一下诗句背后古人的情怀。三大情愫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也组成了华夏文明的道德基石:深沉的亲情,朴素的友情,浑厚的爱国之情。此三种情,皆在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中有所体现。有的时候,严厉刻板的教育反而不及文学作品的感化,我们只需和孩子们一起读诗,潜移默化之中,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或许就建立起来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子女对父母的拳拳孝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的是朋友离别之时的洒脱和豪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呈现出一片赤诚的爱国之情……年幼如孩童,或许在当时不能全然体会诗句的深沉厚意,但是却会在心灵中投射下一道微光,这光芒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会日益炽亮。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窃以为,同情心是人所具有的可贵品质之一,能够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万物,看待他人,乃至看待整个世界,是造物者赐予给人类的独一无二的馈赠。在这个充满心机、戾气肆虐的世间,同情心可以生存的空间,已经少之又少。给孩子们一卷适宜他们阅读的古诗词,也是作为成人能够提供的庇护之一吧。
天光还早,阳光甚好,路也很漫长,等你醒来,我们一起读诗何如?要记住,雨天跟咖啡更配,午后的暖日跟古人的情致更配。
(转载请联系作者)
好的作品如同陈年佳酿,时间愈久,其味愈厚。好的诗词会传递给人一种感动,纵然是几千年前被诗人吟哦的一联诗句,如今被我们读到,亦能在心底搅动起丝丝波澜,令读诗之人产生强烈共鸣,或为之泫颤不已——“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为之心旷神怡——“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大抵就是古诗词的魅力罢,经世代人的口、笔传播,层层接力,浸透了岁月的风烟,承受了时间的考验,在文学之海里被磨洗成一颗颗皎洁的华珠。
叶嘉莹先生这样说道:“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忆起少时学堂里的老师们教诗,蜻蜓点水般的讲解,之后就是无休无止的勒令背诵,许多本该被孩子们欣赏的经典诗作,在茫然反复的背诵之后,早已味同嚼蜡,厌腻不已。往往是很多年后,心智成熟了一些,在书上重新和那些诗词相遇,才恍然悟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怀和感动,此时的心情慨然,亦黯然。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孩童的眼睛是纯澈无碍的,给他们吟诵的诗歌也应清新可人、浅明易懂,在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中你看不到愁肠百结的闺怨之词,也读不到晦涩难懂的哲人之诗,那些,或许该留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和经历罢!初初接触这个世界,孩童的阅读积累是薄浅的,心智是稚嫩的,然而眼神却是渴盼的,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度日渐生发,我们有义务向他们展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叶先生编选的这本书,涵括177首诗和41首词,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谨慎甄选,古人所吟作的那些风霜露月、家国情志、少时情怀,都荡漾在这些素白的纸页中了!
自然风貌无疑是对孩子心灵的洗礼,大江大河可以开阔胸襟,小桥流水也能够怡情。古诗词里的山水花草,在今人看来,多了一丝纯粹和清澈。在那里面,森林并非水泥铸就,河流也是同一的色泽,那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漉湿和绿意,如今在这些个灰蒙蒙的城市里,已经是一道难得的风景了罢。城市亦是繁忙匆促的,忙碌到我们都忘记了让孩子们体会一下什么是“静”,夜晚的华灯太过璀璨,想要观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天穹未必困难了些,然而街道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欲体味“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岑寂与平和也成为了一种不可能。古诗词的作用之一,就是拓展读诗之人的经历,让这些不可能成为可能。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一树一草都会令他们心旌摇动,由彼及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然而一味的赏花弄月,也易使人流于肤浅,孩童们在看过这些春花秋月之后,多多少少也应去琢磨一下诗句背后古人的情怀。三大情愫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也组成了华夏文明的道德基石:深沉的亲情,朴素的友情,浑厚的爱国之情。此三种情,皆在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中有所体现。有的时候,严厉刻板的教育反而不及文学作品的感化,我们只需和孩子们一起读诗,潜移默化之中,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或许就建立起来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子女对父母的拳拳孝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的是朋友离别之时的洒脱和豪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呈现出一片赤诚的爱国之情……年幼如孩童,或许在当时不能全然体会诗句的深沉厚意,但是却会在心灵中投射下一道微光,这光芒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会日益炽亮。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窃以为,同情心是人所具有的可贵品质之一,能够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万物,看待他人,乃至看待整个世界,是造物者赐予给人类的独一无二的馈赠。在这个充满心机、戾气肆虐的世间,同情心可以生存的空间,已经少之又少。给孩子们一卷适宜他们阅读的古诗词,也是作为成人能够提供的庇护之一吧。
天光还早,阳光甚好,路也很漫长,等你醒来,我们一起读诗何如?要记住,雨天跟咖啡更配,午后的暖日跟古人的情致更配。
(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