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幻影
读书最忌无计划,但我有计划读书的时候很少。常常觉得有计划的读书像克服一项任务,要对照书单连绵不断地读下去,实在是令人绝望,至少我绝无让头脑成为百科式或教学大纲式的想法。于是,这些年我就这样随便读,从一本书链接到另一本,跳山羊一般的读,如此跳来跳去,非拉网式的读法,像棉田里的路一样,来来回回打农药走的次数多了,也会偶尔变得光亮坚硬,雨水不易渗透下去。
而结果呢,我现在最后悔正是这种随机,读了很多国人解读类的书籍,大多又是味同嚼蜡的复述,说来说去,搔不到痒处,以至现在一旦提起某一概念,只是说说关键词的,理解的不深不透。记得我读美国超验主义,也是满足于一知半解,但又总想对着这虚空的生活说出个道理,最终说来说去仍是车轱辘话。在一知半解基础上思考的生活,像病人躺在床上一样,你常常浮出很多的幻影,看上去很真实,但很快它们又全都消失了。
猛然想起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大概是大部分精神苦恼的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一个人生活的不够坚实,就像树的根没有扎深一样,风来时,晃来晃去的厉害,线条之中往往孱弱无力,没有筋骨正是这个道理。相比岁月的加速,很多人进入老年都会慢下来,更加老辣。
这是一条令人羞愧的小路,我由海子开始读到梭罗,然后是爱默生。对美国超验主义的认识,就这样读读停停,始终没有把握直觉如何通往精神实体的路径。很多年前,我在散文选刊上读过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片段,这种对本土的和“自助”的强调,以及直觉把握精神实体,又让我想到超验主义,喜欢这样的文字但又觉得单薄了些,再后来看到《虚土》,更加深了这种看法。我读刘亮程的获奖评语和介绍,读到的更多是形容词和似是而非的评论。直到前几天读刘亮程的《在新疆》,我又想到了这个问题:坚实的生活可以绕开幻影的干扰,他们生活、思考,扎根在新疆、在黄沙梁、在科德角、在康科德、梅里马克河、缅因森林,我又“在”哪里?(玟涛 2013年11月1日)
而结果呢,我现在最后悔正是这种随机,读了很多国人解读类的书籍,大多又是味同嚼蜡的复述,说来说去,搔不到痒处,以至现在一旦提起某一概念,只是说说关键词的,理解的不深不透。记得我读美国超验主义,也是满足于一知半解,但又总想对着这虚空的生活说出个道理,最终说来说去仍是车轱辘话。在一知半解基础上思考的生活,像病人躺在床上一样,你常常浮出很多的幻影,看上去很真实,但很快它们又全都消失了。
猛然想起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大概是大部分精神苦恼的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一个人生活的不够坚实,就像树的根没有扎深一样,风来时,晃来晃去的厉害,线条之中往往孱弱无力,没有筋骨正是这个道理。相比岁月的加速,很多人进入老年都会慢下来,更加老辣。
这是一条令人羞愧的小路,我由海子开始读到梭罗,然后是爱默生。对美国超验主义的认识,就这样读读停停,始终没有把握直觉如何通往精神实体的路径。很多年前,我在散文选刊上读过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片段,这种对本土的和“自助”的强调,以及直觉把握精神实体,又让我想到超验主义,喜欢这样的文字但又觉得单薄了些,再后来看到《虚土》,更加深了这种看法。我读刘亮程的获奖评语和介绍,读到的更多是形容词和似是而非的评论。直到前几天读刘亮程的《在新疆》,我又想到了这个问题:坚实的生活可以绕开幻影的干扰,他们生活、思考,扎根在新疆、在黄沙梁、在科德角、在康科德、梅里马克河、缅因森林,我又“在”哪里?(玟涛 2013年11月1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