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何在
其实很久没有认真读过书,这本也是最近唯一肯读下去的。首先要说书的译者刘慕沙女士的翻译实在叫人舒服,这些字句上的优雅呈现出良好的教育素养,更重要的是,能从一本翻译过来的书里字里行间读出苍茫从容的情绪,使本书的作者,80高龄时候写作此书的日本作家井上靖的神态心境如睹。叫人不舍释卷。
说来我们小时候严重缺乏这些孔孟之道的教育,对于这些儒家的经典,基本上是不会触及的。关于论语,其实也就读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不过日本人看待孔子,与中国人是很不一样的。比较而言,对于孔子,日本人更为严肃并充满敬意。而如南怀瑾的解读,则显得圆通并世故了许多。我读《论语别裁》,是智识上的愉悦,读井上靖《孔子》,则让我肃然起敬。
我们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度,何止没有信仰,还没有尊重。孔孟之道在中国,如同禁止踩踏草坪的规定。而林语堂所说,乘着警察不注意进去踏上两脚,有种逾矩的快乐。所以,大家只将儒学作为晋身的台阶,而一旦如愿,则所谓突破约束,自行其道。所以中国下克上也是传统,皇朝更迭,皇亲国戚转眼做边疆披甲人奴。所以谈论论语,很少有些精神上的感知,最多,圣人叫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吧。儒家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太平的时候便是循规蹈矩,循规蹈矩的坏处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但是一旦风吹草动,便随波逐流。忠诚是个奢侈的东西,我们更喜欢的叫做变通。
井上靖对于孔子的解读,并非有多么超脱的地方,相反,更显示出一个日本人性格中的精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经典的惶恐与叹服。他们努力的去追寻每一字句的奥义。同时,更提升出一种昂扬的精神,这部小说是作者暮年之作,口气苍老,情绪沉郁。但始终孜孜不倦的在论语中找出积极的意义。
孔夫子的政治生涯其实非常糟糕,一辈子几乎在不遇中颠簸流离。如书中,去见晋国,晋国乱,只好在黄河边上悲叹。又去陈国,陈国国灭,去楚国,三年未见到楚昭王。最后,昭王死,连运楚王的尸车也未得见,只看到纷沓而过的仪仗而已。不由兴叹:归与!归与!
他给自己找个理由是,家乡的孩子们长成,需要更好的教育与帮助,但他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呢。他五十岁开始从政,因为坠三都不成仓皇逃国。最后在外面混到六十岁,终无所成,只好回去。他说: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这节,是井上靖花了大工夫去探讨。他认为这是责任,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但天未必有福祉去保佑这个个人一定去完成。从而否认孔子是在认命。这个天命,是孔子的理想。理想永远是一种进行时,倘若功利,我们乐见理想的实现。倘若是理想主义,那么坚持理想便是最完满的精神状态,实现不实现,重要吗!
书中推荐说,此书已经成了历代日本政治家的读物。如我所说,与其说作家在解读孔子,还不如说他在其中抽离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偶然,我也会读两句《论语》,在其中看出的全是安身立命的格言。又想象孔子当年,对着一群弟子当如是说的时候,晚风吹来,薄雾升起,他已如圣人般自言自语。说他的快乐,他的伤感。他忘却的年龄,他的那些早他而逝去的晚辈,他几乎没有开始的功业,他的晚年,他的不惑,他的惆怅。是时,全人类的导师们在这世界的各个地方娓娓而谈。如释迦摩尼于他的菩提树下,如耶稣在他的十字架前。后者引导我们脱离人类。而唯独孔子,看着如地狱般的现世人间,却坚定起信念,洪水滔天熊熊大火,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赴汤蹈火。孔子的天命,如飞蛾扑火般。因为之后的儒家,已非启示录,只成了术数。
说来我们小时候严重缺乏这些孔孟之道的教育,对于这些儒家的经典,基本上是不会触及的。关于论语,其实也就读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不过日本人看待孔子,与中国人是很不一样的。比较而言,对于孔子,日本人更为严肃并充满敬意。而如南怀瑾的解读,则显得圆通并世故了许多。我读《论语别裁》,是智识上的愉悦,读井上靖《孔子》,则让我肃然起敬。
我们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度,何止没有信仰,还没有尊重。孔孟之道在中国,如同禁止踩踏草坪的规定。而林语堂所说,乘着警察不注意进去踏上两脚,有种逾矩的快乐。所以,大家只将儒学作为晋身的台阶,而一旦如愿,则所谓突破约束,自行其道。所以中国下克上也是传统,皇朝更迭,皇亲国戚转眼做边疆披甲人奴。所以谈论论语,很少有些精神上的感知,最多,圣人叫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吧。儒家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太平的时候便是循规蹈矩,循规蹈矩的坏处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但是一旦风吹草动,便随波逐流。忠诚是个奢侈的东西,我们更喜欢的叫做变通。
井上靖对于孔子的解读,并非有多么超脱的地方,相反,更显示出一个日本人性格中的精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经典的惶恐与叹服。他们努力的去追寻每一字句的奥义。同时,更提升出一种昂扬的精神,这部小说是作者暮年之作,口气苍老,情绪沉郁。但始终孜孜不倦的在论语中找出积极的意义。
孔夫子的政治生涯其实非常糟糕,一辈子几乎在不遇中颠簸流离。如书中,去见晋国,晋国乱,只好在黄河边上悲叹。又去陈国,陈国国灭,去楚国,三年未见到楚昭王。最后,昭王死,连运楚王的尸车也未得见,只看到纷沓而过的仪仗而已。不由兴叹:归与!归与!
他给自己找个理由是,家乡的孩子们长成,需要更好的教育与帮助,但他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呢。他五十岁开始从政,因为坠三都不成仓皇逃国。最后在外面混到六十岁,终无所成,只好回去。他说: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这节,是井上靖花了大工夫去探讨。他认为这是责任,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但天未必有福祉去保佑这个个人一定去完成。从而否认孔子是在认命。这个天命,是孔子的理想。理想永远是一种进行时,倘若功利,我们乐见理想的实现。倘若是理想主义,那么坚持理想便是最完满的精神状态,实现不实现,重要吗!
书中推荐说,此书已经成了历代日本政治家的读物。如我所说,与其说作家在解读孔子,还不如说他在其中抽离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偶然,我也会读两句《论语》,在其中看出的全是安身立命的格言。又想象孔子当年,对着一群弟子当如是说的时候,晚风吹来,薄雾升起,他已如圣人般自言自语。说他的快乐,他的伤感。他忘却的年龄,他的那些早他而逝去的晚辈,他几乎没有开始的功业,他的晚年,他的不惑,他的惆怅。是时,全人类的导师们在这世界的各个地方娓娓而谈。如释迦摩尼于他的菩提树下,如耶稣在他的十字架前。后者引导我们脱离人类。而唯独孔子,看着如地狱般的现世人间,却坚定起信念,洪水滔天熊熊大火,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赴汤蹈火。孔子的天命,如飞蛾扑火般。因为之后的儒家,已非启示录,只成了术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