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算是卡夫卡最能被人理解的小说了
十几岁的时候看卡夫卡的书,第一篇是《判决》,完全看不懂,认为主人翁是个精神分裂患者,《变形记》读起来相对容易一点,却也停留在看情节,内容想不懂,内心甚至带有排斥感,觉得怎么可以有人这样写故事。
说起来是有点扯得远,到了大学学写策划案的时候发现市场调查是一份案子乃至一个营销的最重要部分的时候,我突然领悟到看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如果不想停留在“看”的层次,想理解这篇文字的内涵的话,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则是首要研究的,然后才能给一篇“名著”做个准确的“定位”如果作者想表达的恰好符合你的处境,或者能让你堵塞的内心畅通的话,这篇文不管别人评论怎样,对你来说都是一篇好文。
再回到《变形记》,今天重读,抓住了很多的点,却也叫人心里难受,因为这些都是残忍的、真实的。
第一,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
格雷高尔是一名旅游推销员,他讨厌沉重的压力,讨厌自己的吃人的上司,讨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每天这样早起,都把人变成白痴了”——他没有变成白痴,却变成了甲壳虫。“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在几年前就辞职了”——他的生活是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但是骨子里他是憎恨这份工作的。“但是不管怎样,眼下还是要起床,我得赶五点的火车”——其实他的许多抱怨只是说说,并不会真实去做,再多的埋怨他还是不会放弃这工作,因为这能维持他家庭的现状,骨子里他是爱家人的,至于这种爱是否只是爱家人,为家人考虑还待深究,后文会讨论。
所以——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为看起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物质的确是基础,如果他找份清闲的、舒适的工作也许薪水无法像现在一样满足家人的生活,至少不会如现在这般好,可是换句话说,如果艰辛一点,但是自己生活舒适,一家人彼此交心生活融洽,追求“幸福指数”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呢?我想这和格雷高尔(这里代表着广大的为了薪水干着自己不热爱的工作的人)对家人的“爱”有关,这种爱还带有期望被人重视的成分,因为能提供给家人满足的生活,所以家人都很依赖和尊重他,这再深究下去是否和自信以及曾经在家中的地位或者被家人寄予的期望有关呢?
还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畸形,越来越少的人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只是机械的去用物质衡量一切?
第二,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
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肤浅的,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而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自私的形象全部出来了。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第三,爱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尔是很爱自己妹妹的,包括要为她提供高昂的学费去音乐学院,包括其实她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但是他却觉得很好听并且很陶醉,妹妹对他也是最照顾的,从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便每天给他吃的,帮他打扫房间,他为了不吓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体,起初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副温馨又悲惨的故事,可是谁也想不到最后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的正是妹妹,让格雷高尔放弃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觉得卡夫卡并没有想表达一种真正的爱该是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我们平时见到的爱,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会毁掉一些东西(文中是格雷高尔)。
其实《变形记》真的没有在描述一个故事,我觉得讨论到底是什么把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卡夫卡的意图在于从一个荒诞的故事中非常客观的给你展现人性,这些并不美好,却也无从责怪,只是非常本质和朴实的人性。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对人性抱有多美好的幻想,也不要轻易去责怪和赞美它,这样就不会失望,可以算是最低级的自我保护吧。
另外还有点想说的,曾经我把做人处事用“中庸”去形容,最近恍然中庸是种态度,决非做事中立尽量圆滑,倘若达到“中庸”的境界,再读卡夫卡便不会觉得沉重和压抑了吧。
说起来是有点扯得远,到了大学学写策划案的时候发现市场调查是一份案子乃至一个营销的最重要部分的时候,我突然领悟到看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如果不想停留在“看”的层次,想理解这篇文字的内涵的话,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则是首要研究的,然后才能给一篇“名著”做个准确的“定位”如果作者想表达的恰好符合你的处境,或者能让你堵塞的内心畅通的话,这篇文不管别人评论怎样,对你来说都是一篇好文。
再回到《变形记》,今天重读,抓住了很多的点,却也叫人心里难受,因为这些都是残忍的、真实的。
第一,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
格雷高尔是一名旅游推销员,他讨厌沉重的压力,讨厌自己的吃人的上司,讨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每天这样早起,都把人变成白痴了”——他没有变成白痴,却变成了甲壳虫。“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在几年前就辞职了”——他的生活是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但是骨子里他是憎恨这份工作的。“但是不管怎样,眼下还是要起床,我得赶五点的火车”——其实他的许多抱怨只是说说,并不会真实去做,再多的埋怨他还是不会放弃这工作,因为这能维持他家庭的现状,骨子里他是爱家人的,至于这种爱是否只是爱家人,为家人考虑还待深究,后文会讨论。
所以——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为看起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物质的确是基础,如果他找份清闲的、舒适的工作也许薪水无法像现在一样满足家人的生活,至少不会如现在这般好,可是换句话说,如果艰辛一点,但是自己生活舒适,一家人彼此交心生活融洽,追求“幸福指数”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呢?我想这和格雷高尔(这里代表着广大的为了薪水干着自己不热爱的工作的人)对家人的“爱”有关,这种爱还带有期望被人重视的成分,因为能提供给家人满足的生活,所以家人都很依赖和尊重他,这再深究下去是否和自信以及曾经在家中的地位或者被家人寄予的期望有关呢?
还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畸形,越来越少的人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只是机械的去用物质衡量一切?
第二,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
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肤浅的,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而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自私的形象全部出来了。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第三,爱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尔是很爱自己妹妹的,包括要为她提供高昂的学费去音乐学院,包括其实她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但是他却觉得很好听并且很陶醉,妹妹对他也是最照顾的,从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便每天给他吃的,帮他打扫房间,他为了不吓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体,起初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副温馨又悲惨的故事,可是谁也想不到最后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的正是妹妹,让格雷高尔放弃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觉得卡夫卡并没有想表达一种真正的爱该是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我们平时见到的爱,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会毁掉一些东西(文中是格雷高尔)。
其实《变形记》真的没有在描述一个故事,我觉得讨论到底是什么把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卡夫卡的意图在于从一个荒诞的故事中非常客观的给你展现人性,这些并不美好,却也无从责怪,只是非常本质和朴实的人性。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对人性抱有多美好的幻想,也不要轻易去责怪和赞美它,这样就不会失望,可以算是最低级的自我保护吧。
另外还有点想说的,曾经我把做人处事用“中庸”去形容,最近恍然中庸是种态度,决非做事中立尽量圆滑,倘若达到“中庸”的境界,再读卡夫卡便不会觉得沉重和压抑了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