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邪西毒
开始要搞清楚俩个问题。
其一哲学是要干吗的?从哲学的研究内容上面的分类可以一窥究竟:一是研究世界本性的;二是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其二知道了要研究什么,那么怎么来搞?这就是我所要谈论的第一个问题,即经验主义与逻辑理性这俩种哲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读这部书的某些部分相当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却是西方哲学史中的主体部分,或者说占了最大篇幅的那部分。谈论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分类,有一个重要的分类法就是按方法来分,一种是经验主义的,这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因而也是容易理解的;另外一种是逻辑的,思辨的,先验的,纯粹理念的哲学,事实上我连描述这种东西都感觉困难,套用卫斯理的话说,假如你想要向一个地球人描述一种他们从未经验过的东西,那么地球的语言是不足够的,放在这个问题上就是这种纯粹理念性的哲学对于我是几乎没有经验过的东西。
书中罗素经常把这类哲学与数学并提,说数学的思维是和这类哲学的思维一致的。我记得我小时候的数学不错,数学思维是可以的,但面对这种哲学的时候却感觉莫名其妙。
探求原因,我认为是哲学习惯的问题。我所以读这本书,两千年前我们的诸子们所以研究注说,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即寻找生活的答案,甚少涉及宇宙、神和思维这类玄妙虚无的东西。唯一的涉猎是老庄一派,不过数得上名的也就这俩个,其后他们的信徒们炼丹去了,又回归到生活的相关。儒家对这样的事更是避而不谈,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法墨之徒更是只关注统治者的方法,也许阴阳家们研究的是这个问题,难怪我觉得鬼谷子也是莫名其妙。
在这本书之初,就是读到柏拉图到经院哲学的部分,我是赞同孔二哥的,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神啊,死后的世界啊等等,没有必要花功夫研究嘛,而且花了千年的时间研究琢磨了一大堆有的没有的,现在证明还是错的居多。
不过看完全书之后,我完全改观了。主要是因为威廉詹姆士的一番言论,他说在“相信真理”和“避免错误”之间,怀疑论者只注意第二个训条,但是,如果相信真理和避免错误同等重要,面临二选一的时候,他会选择随意相信一种可能性,因为这样就有对半的几率相信到真理,如果悬置不决,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我把这个理论放到做研究的地方去考虑,如果为了怕犯错误,有时候是犯十分低级可笑的错误,我们为了怕出丑,极力逃避去做出任何结论,那么起初好像占得了便宜,避免了做出幼稚的论点,可是最终,我们会一无所获。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觉得研究宇宙,一者太难,研究了难免会得出一些怪力乱神的结论,二者跟我们的生活相关不大,所以放弃了;而西方人孜孜不倦,不怕丢脸,虽然一开始得出了很多搞笑的结论,比如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只是因为球体是完美的,亚里斯多德认为月亮之下的东西(即地球上的一切)作直线运动,月亮之上的东西(即各类天体)作圆周运动,因为天体们比较高级,是神一样的东西,所以它们的运动也是完美的。但是这样捣鼓捣鼓,两千年下来,终于有了成果,尽管这些成果不全是思辨的结果,也有大量观察的经验的在里面。对于这一点,我们毫无贡献,我们也观察天体,但更多的为了农时和天灾,我们不去想那些星星是什么东西,是不是神?高不高尚?有没有生命?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这么运动?是有神在后面推吗?
据说屈原的《天问》里面问了很多问题,我还没有读过,不知道他问了什么。但重点还不在于问,当然问是首要的,问完了还得想办法回答。不要觉得有些问题太大,太难,因而就不去研究,慢慢来,几千年下来,终会有结果。
以上说明了这种纯粹理念哲学的积极效果,与此相对的是经验主义哲学。前者依靠的是逻辑,是演绎的方法,即依靠一些公理,不断推理,得出庞大的结论,这种哲学是一种倒立的金字塔型的,最底端是最基本的原则,因而有一个大问题是,一旦最底端的那些东西错了,那么整个哲学体系完全崩塌,这也是他们奇怪的结论一大堆的原因所在。
经验主义哲学则是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它是基于观察,综合许多的现象,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这种哲学是片段式的,它不要求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是一个正立着的金字塔的型,顶端的结论依靠的下层的实际现象,因此即使下层的某些观察出了问题,它也有修补的空间,不至于完全崩塌。经验主义的问题在于,现象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是不确定的,即你观察现象A出现,必有结果B出现,观察了100次都是这样,但这并不确切地说明在第101次的时候,这种联结依然存在,而只能是一个或然率的结论,你只能说因为我的100次观察,所以我断定这种联结的几率很大。
经验主义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更贴近现实世界的,因而是更容易理解的。比如我们的记载里面占很大篇幅的各种历史书,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几个皇帝贤明,所以国泰民安,这几个皇帝残暴无道,所以最后垮台了。
个人认为运用经验进行归纳的时候,因果的把握比较重要,也比较困难。事实上,经过观察得到的只能是相关,而不是因果。即你看到的是两个现象总是伴随着出现,这只能说明这两件事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不是因果。还拿上面的皇帝的例子,皇帝贤明与否真的是统治牢固与否的原因吗?虽然这两个现象经常一起出现,可是是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呢?比如秦始皇和成吉思汗,这俩人都是人渣败类的反人类分子,但是他们的统治很牢固,因为有强大的军队做支撑。这是我得出的结论,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结论出来,如何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里就不继续扯了,那是历史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问题了。
关于这两种哲学的比较,衍生出一个问题,即研究学问的态度,或者说倾向问题。一般人,以往的这些哲学家们,大多数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开始著书立说的时候,都倾向于建立一套完备的体系,我以为这是错的。尽管在近当代,各种知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宇宙,对人类社会都有了很多的认识,似乎我们知道的已经很多了,足以建立一套包容所有的完全体系来了。可是毕竟还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那么这些体系建立者们会怎么办呢?一般来讲,他们会歪曲那些未能解释的问题使之符合自己的体系,或者干脆无视之。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不必要的人为的枷锁,亚里斯多德在他的年代是进步的,整合了许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待到他被经院哲学家们奉为至圣,便对以后各学科的发展形成了障碍,你的发现跟他不一致,错的肯定是你。这样的情形同样发生在牛顿身上。
因此,我以为正确的态度或方法是,不求完备的体系,而是一步一步的探究,发现到哪就是哪,还未确定的东西,可以设想,可以推论,但要把它们明确标示出来,这些是不一定的东西,我的假设是这样而已。
借这点谈谈一百年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高中时在历史教科书上读到的时候,觉得胡适真迂腐,陈李真先进。现在的观感是,陈李太天真,胡适的方法才是温和而又符合实际的。马克思的东西那时刚出炉不过几十年,何至于信成那样?《建d伟业》中的一个镜头更搞笑,学生们跟胡适辩论,胡适说马克思主义它也不过是一个理论而已,那学生说,可它是科学的呀。谁说它科学的了?说了你就信了?上帝说的吗?事实上,是马克思自己说的,他说自己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在本书中,罗素把马克思归类为理性主义的一支,这支哲学造成了苏联,另外一支是卢梭、尼采代表的浪漫主义,造成了纳粹德国。罗素认为马克思除了理性主义之外,还有很强的犹太人的宗教色彩,基督教给人一个理想天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个现世的理想国度,共产主义,这俩者的共同点是都很美好,很能吸引大批受苦受难的人们拥护,同时又都很遥远,遥远的根本看不到存在的影子。
按照罗素的观点,马克思本来只是想“预言”社会主义的出现,即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最后到社会主义,可是在实际中,他又扮演了一个推波助澜者,即努力要“造成”社会主义的出现。
我认为,马克思的前半段理论是合理的,他观察,归纳出了以往和当时的社会出现的事情,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脉络,这些是可取的,但是他不该预言,更不该推动,而且采用的方式还是暴力革命。或者换一句话讲,马克思可以把这些都写进他的理论,错误的是有人当真了。乌托邦的构想,几千年了,被一个犹太人加入了宗教性,几个二愣子一当真,造成了20世纪最严重的红祸。从造成的死亡人数上看,纳粹是远远比不上这个理想主义的。
罗素写这书的时候还没有看到红祸,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理论给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带来了反思,现在他们的社会福利方面反倒接近社会主义了。锵锵三人行有一期谈翻译的,请了一个德国教授,他说德国人现在在社会主义,大陆的是早期的资本主义,我觉得不是,我们现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还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前的那个阶段。
另外一个我想要探讨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罗素在本书的结尾谈到,有许多的哲学家,他们在做研究的时候,总想着自己的结论必须是有道德的,如不能是渎神的,不能是使人看了之后产生不良言行的,也就是说在研究之前,他们就做了一个过滤。哲学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分有两个,一是研究世界本性的;二是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而哲学家们都希望宇宙的构成可以教化人类的道德,于是产生了很多诡辩性的论证。
罗素认为这二者应当分离,在研究世界本性的时候不该有任何的先入之见,否则这就和极权政府的思想控制并无二致,而这个桎梏是哲学家们自己加上去的,这些都影响了哲学的发展。
基于此,我想来谈谈浪漫主义者们造成的一个风潮。即卢梭、拜伦和尼采他们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纳粹德国。浪漫主义者们向往的不是平静的幸福,他们渴望激情的荣耀,尼采甚至认为大多数的孱弱者的利益不值得考虑,只应当考虑少数精英,英雄们的荣誉。
之前我看过一部片叫《神枪手之死》,说美国西部有一个恶名昭彰的抢劫犯,干了很多坏事,却始终能逃脱法网,然后有一个怯懦的瘪三一直作为大盗的奴仆跟着他,一次这个瘪三趁大盗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从背后开枪打死了大盗。瘪三很得意,把这事编成剧本巡回演出,结果人们没有对瘪三报以敬意,反而大大地鄙视了他。当时我不能明白,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人是受了浪漫主义者的毒。
一将功成万骨枯,浪漫主义者的焦点不是在那些无数的白骨上面,而是在那个将军的荣耀上面,所以有些德国人崇拜拿破仑,哪怕他攻打的是自己的国家。
但是有一点是我不确定的,假如当尼采发现了纳粹杀害了几百万犹太人的时候,他是否还是不改初衷。我知道的是尼采对于迫害犹太人是赞成的,但是残忍到什么程度我是不清楚的。假如尼采同意纳粹的作法,认为劣等种族就该消亡,那么我想知道的是,他对成吉思汗在欧洲屠城的事情如何看待,是不是也觉得那是强者的风范。
有这么一些人,现在还有,包括我小时候也是如此,有一种强权崇拜,认为强者就是对的。这是一种类似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竞争中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包括战争。这在自由主义者的眼里是不对的,他们认为自由竞争不包括战争手段。
现在我变更了达尔文主义,确切地说,变更了竞争主体。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是把进化论从生物竞争类比到人类社会,在当时的环境里面,最直接的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他们的竞争主体是国家,是民族。但是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的话,这个竞争主体应当是人类,一旦证实外星文明的存在的话,这个主体还应当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如果等到星际文明融合的时候,竞争主体又会演变成所有宇宙生物,竞争对象变成整个宇宙的灭亡的进程。
当然,现在人类的认知水准还是停留在以各民族或国家作为一个竞争主体。
接着我想谈谈犹太宗教的发展与现在的国际形势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很少是从本书得来的,是我最近从其他地方看到的,对我来说是新鲜货色。
老早以前,犹太人发明了犹太教,这个东西体现的是《旧约》上面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就是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割礼和不吃猪肉(其实是不吃不洁的东西)。犹太人也是个倒霉催又很坚韧的民族,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坚韧带来了他们的倒霉,也可以说成倒霉造就了他们的坚韧,就是他们怎么也不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死不跟其他种族融合。
后来就到了公元纪年,因为大人物耶稣同志诞生了,这时候基督教就产生了。基督教不能说是犹太人的宗教,虽然它是犹太人创始的宗教,大部分犹太人不信基督教。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弥赛亚有没有出现。弥赛亚就是救世主,圣经中所谓的受选者,或受膏者。基督教当然认为这玩意出现了,就是我们的创始教主耶稣嘛;犹太教说你TM胡扯,耶稣是个异端,弥赛亚还没来呢。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基督教徒们占主导地位的欧洲要经常地,大肆地迫害犹太人了吧?这帮人不合群,告诉你救世主来了就来了,你偏要自己搞一套。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人都自称过弥赛亚,比如麻原彰晃、文鲜明、郑明析、又吉耶稣等,这些是什么?邪教!所以基督教在犹太人眼里是什么?邪教!只不过这个邪教发展得太TM猛了,喧宾夺主了,他们正统的犹太教反而成了邪教。
但是基督教后来也分家了,第一次分家是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拜占庭的东罗马搞政教合一,不承认教皇,于是分出去了,他们还自诩为正教,就是所谓的“东正教”;西边的教皇一直和皇帝争权的叫做“天主教”。目前的格局,大体是东西欧的格局,东边还是东正教,西边主流是天主教。
为什么讲主流呢?因为天主教后来又分家了,分出去了“新教”。这次分裂是因为各国信徒要从教皇教会处分权,天主教的传统是,你想信教啊,你自己说了不算,得有教会给你安排,所以教会的权力非常大。新教则强调信仰在个人,不在组织,这也就注定了新教后来又分出了无数的派别,因为信仰在个人嘛,那还不是想干嘛干嘛。天主教和新教的直观区别在于是否崇拜圣母,新教不拜;还有名称的区别,天主教是神父,还有修女,新教只有牧师。
天主教分布范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匈牙利、德国(占50%)、阿根廷、巴西、美国(占30%)等。
基督教(新教)分布范围:德国(占50%)、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英国、美国(占65%)等。
东正教分布范围:俄罗斯、希腊、土耳其(占不少)等。
犹太教不止分出了基督教,还有一个伊斯兰教。基督教范围内仇视的对象不少,除了犹太教,因为他们不相信弥赛亚已经出现了;而伊斯兰教,这更无耻,是一个偷窃者,那个魔鬼凭借着道听途说来的经义竟然创造了一个宗教,而阿拉伯人的征服使得这个宗教发展壮大,已经控制不了了。英国作家鲁西迪的《撒旦诗篇》,名字叫撒旦,写的是默罕默德的生活,这部书在英国被评论界广泛接受,它曾是1988年布克奖的候选作品。在伊斯兰国家,《撒旦诗篇》引发了大论战,因为许多穆斯林指责该书亵渎神灵。鲁西迪因而遭伊朗精神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下达追杀令。在这次伊斯兰教判决之后,鲁西迪被置于英国警方保护之下,英伊两国甚至一度断交。尽管伊朗于1998年发表了一份妥协的声明,鲁西迪也表示不再继续躲躲藏藏的生活,但至今伊朗宣布的死刑判决并未废除,而且依伊斯兰的规定,唯一能撤回追杀令的只有发布追杀令的人,即已故的霍梅尼。尽管鲁西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撒旦诗篇》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
上面这些,再加上东方的儒教,佛教,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宗教格局,同时也是政治格局。
所谓政治格局就是党同伐异。在伊斯兰教内部伊朗还跟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他们是什叶派,其他国家大部分是逊尼派。所以伊朗跟美国人死磕,阿拉伯国家摇摆不定,于是伊朗人也仇恨起阿拉伯国家,其他的天主教新教国家加入美国阵营,东正教儒教国家倾向于制衡天主教国家,但又不会直接对抗。而其实伊朗,就是以前的波斯啊,信的是拜火教啊,就是我们的明教啊。
历次的十字军东征,在西方人看来是荣耀,在伊斯兰教和犹太人看来是暴行。
理解了思维上的,宗教上的差异,也许能对如今的形势有一个新的了解。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各种思维的结果。
目前我的世界观,或说是宇宙观,可说是机械论的,即宇宙的运行不具拟人形态,它僵死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简言之,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不是宇宙是坏家伙,不仁慈,而是说宇宙是客观性的,不具备人的性质,不会为了人就往好的或坏的方向发展,对天地而言,万物平等,都是草狗。
而伦理与政治方面的,我倾向于洛克的东西,即经验主义的那一套。不过这与我们历史书上的内容不一样,光看名字是会造成误解的,比如当时看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时候,我以为他写的是现代民主社会的运行模式呢,谁知道他说的是民众跟统治者签约,把权力全部给统治者,结果就导致了纳粹德国的产生。而洛克在教科书上只有一句说他发明了“白板说”,通过罗素我才知道他的东西其实才是美国宪法的根基,也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范本。有机会找这一派系的书来看。
当然还有我所谓的改良过的达尔文主义。这些书也没有看过,只是道听途说,也许应该直接看看,说不定很有趣。
至于思辨类的东西,柏拉图的我看了,本书中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之流的几乎看不懂,作为挑战来攻克我想是不必要的,因为我隐约觉得这种东西似乎跟翻译也有很大关系,有些名词一翻成中文,虽然我认识,但完全不明白指的是什么,而要看原文,难度更大。有生之年,有机会再说吧。另一方面,作为必要性来讲,我认为这也不是太强烈,新的东西更值得关注,不过某种角度来讲,专门的哲学家在当代可能是没有了,而是转为各其他领域的,比如说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是社会学以及人类学。
究竟新的哲学思想在哪里,这个还得再研究,再看看。
其一哲学是要干吗的?从哲学的研究内容上面的分类可以一窥究竟:一是研究世界本性的;二是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其二知道了要研究什么,那么怎么来搞?这就是我所要谈论的第一个问题,即经验主义与逻辑理性这俩种哲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读这部书的某些部分相当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却是西方哲学史中的主体部分,或者说占了最大篇幅的那部分。谈论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分类,有一个重要的分类法就是按方法来分,一种是经验主义的,这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因而也是容易理解的;另外一种是逻辑的,思辨的,先验的,纯粹理念的哲学,事实上我连描述这种东西都感觉困难,套用卫斯理的话说,假如你想要向一个地球人描述一种他们从未经验过的东西,那么地球的语言是不足够的,放在这个问题上就是这种纯粹理念性的哲学对于我是几乎没有经验过的东西。
书中罗素经常把这类哲学与数学并提,说数学的思维是和这类哲学的思维一致的。我记得我小时候的数学不错,数学思维是可以的,但面对这种哲学的时候却感觉莫名其妙。
探求原因,我认为是哲学习惯的问题。我所以读这本书,两千年前我们的诸子们所以研究注说,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即寻找生活的答案,甚少涉及宇宙、神和思维这类玄妙虚无的东西。唯一的涉猎是老庄一派,不过数得上名的也就这俩个,其后他们的信徒们炼丹去了,又回归到生活的相关。儒家对这样的事更是避而不谈,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法墨之徒更是只关注统治者的方法,也许阴阳家们研究的是这个问题,难怪我觉得鬼谷子也是莫名其妙。
在这本书之初,就是读到柏拉图到经院哲学的部分,我是赞同孔二哥的,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神啊,死后的世界啊等等,没有必要花功夫研究嘛,而且花了千年的时间研究琢磨了一大堆有的没有的,现在证明还是错的居多。
不过看完全书之后,我完全改观了。主要是因为威廉詹姆士的一番言论,他说在“相信真理”和“避免错误”之间,怀疑论者只注意第二个训条,但是,如果相信真理和避免错误同等重要,面临二选一的时候,他会选择随意相信一种可能性,因为这样就有对半的几率相信到真理,如果悬置不决,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我把这个理论放到做研究的地方去考虑,如果为了怕犯错误,有时候是犯十分低级可笑的错误,我们为了怕出丑,极力逃避去做出任何结论,那么起初好像占得了便宜,避免了做出幼稚的论点,可是最终,我们会一无所获。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觉得研究宇宙,一者太难,研究了难免会得出一些怪力乱神的结论,二者跟我们的生活相关不大,所以放弃了;而西方人孜孜不倦,不怕丢脸,虽然一开始得出了很多搞笑的结论,比如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只是因为球体是完美的,亚里斯多德认为月亮之下的东西(即地球上的一切)作直线运动,月亮之上的东西(即各类天体)作圆周运动,因为天体们比较高级,是神一样的东西,所以它们的运动也是完美的。但是这样捣鼓捣鼓,两千年下来,终于有了成果,尽管这些成果不全是思辨的结果,也有大量观察的经验的在里面。对于这一点,我们毫无贡献,我们也观察天体,但更多的为了农时和天灾,我们不去想那些星星是什么东西,是不是神?高不高尚?有没有生命?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这么运动?是有神在后面推吗?
据说屈原的《天问》里面问了很多问题,我还没有读过,不知道他问了什么。但重点还不在于问,当然问是首要的,问完了还得想办法回答。不要觉得有些问题太大,太难,因而就不去研究,慢慢来,几千年下来,终会有结果。
以上说明了这种纯粹理念哲学的积极效果,与此相对的是经验主义哲学。前者依靠的是逻辑,是演绎的方法,即依靠一些公理,不断推理,得出庞大的结论,这种哲学是一种倒立的金字塔型的,最底端是最基本的原则,因而有一个大问题是,一旦最底端的那些东西错了,那么整个哲学体系完全崩塌,这也是他们奇怪的结论一大堆的原因所在。
经验主义哲学则是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它是基于观察,综合许多的现象,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这种哲学是片段式的,它不要求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是一个正立着的金字塔的型,顶端的结论依靠的下层的实际现象,因此即使下层的某些观察出了问题,它也有修补的空间,不至于完全崩塌。经验主义的问题在于,现象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是不确定的,即你观察现象A出现,必有结果B出现,观察了100次都是这样,但这并不确切地说明在第101次的时候,这种联结依然存在,而只能是一个或然率的结论,你只能说因为我的100次观察,所以我断定这种联结的几率很大。
经验主义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更贴近现实世界的,因而是更容易理解的。比如我们的记载里面占很大篇幅的各种历史书,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几个皇帝贤明,所以国泰民安,这几个皇帝残暴无道,所以最后垮台了。
个人认为运用经验进行归纳的时候,因果的把握比较重要,也比较困难。事实上,经过观察得到的只能是相关,而不是因果。即你看到的是两个现象总是伴随着出现,这只能说明这两件事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不是因果。还拿上面的皇帝的例子,皇帝贤明与否真的是统治牢固与否的原因吗?虽然这两个现象经常一起出现,可是是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呢?比如秦始皇和成吉思汗,这俩人都是人渣败类的反人类分子,但是他们的统治很牢固,因为有强大的军队做支撑。这是我得出的结论,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结论出来,如何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里就不继续扯了,那是历史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问题了。
关于这两种哲学的比较,衍生出一个问题,即研究学问的态度,或者说倾向问题。一般人,以往的这些哲学家们,大多数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开始著书立说的时候,都倾向于建立一套完备的体系,我以为这是错的。尽管在近当代,各种知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宇宙,对人类社会都有了很多的认识,似乎我们知道的已经很多了,足以建立一套包容所有的完全体系来了。可是毕竟还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那么这些体系建立者们会怎么办呢?一般来讲,他们会歪曲那些未能解释的问题使之符合自己的体系,或者干脆无视之。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不必要的人为的枷锁,亚里斯多德在他的年代是进步的,整合了许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待到他被经院哲学家们奉为至圣,便对以后各学科的发展形成了障碍,你的发现跟他不一致,错的肯定是你。这样的情形同样发生在牛顿身上。
因此,我以为正确的态度或方法是,不求完备的体系,而是一步一步的探究,发现到哪就是哪,还未确定的东西,可以设想,可以推论,但要把它们明确标示出来,这些是不一定的东西,我的假设是这样而已。
借这点谈谈一百年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高中时在历史教科书上读到的时候,觉得胡适真迂腐,陈李真先进。现在的观感是,陈李太天真,胡适的方法才是温和而又符合实际的。马克思的东西那时刚出炉不过几十年,何至于信成那样?《建d伟业》中的一个镜头更搞笑,学生们跟胡适辩论,胡适说马克思主义它也不过是一个理论而已,那学生说,可它是科学的呀。谁说它科学的了?说了你就信了?上帝说的吗?事实上,是马克思自己说的,他说自己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在本书中,罗素把马克思归类为理性主义的一支,这支哲学造成了苏联,另外一支是卢梭、尼采代表的浪漫主义,造成了纳粹德国。罗素认为马克思除了理性主义之外,还有很强的犹太人的宗教色彩,基督教给人一个理想天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个现世的理想国度,共产主义,这俩者的共同点是都很美好,很能吸引大批受苦受难的人们拥护,同时又都很遥远,遥远的根本看不到存在的影子。
按照罗素的观点,马克思本来只是想“预言”社会主义的出现,即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最后到社会主义,可是在实际中,他又扮演了一个推波助澜者,即努力要“造成”社会主义的出现。
我认为,马克思的前半段理论是合理的,他观察,归纳出了以往和当时的社会出现的事情,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脉络,这些是可取的,但是他不该预言,更不该推动,而且采用的方式还是暴力革命。或者换一句话讲,马克思可以把这些都写进他的理论,错误的是有人当真了。乌托邦的构想,几千年了,被一个犹太人加入了宗教性,几个二愣子一当真,造成了20世纪最严重的红祸。从造成的死亡人数上看,纳粹是远远比不上这个理想主义的。
罗素写这书的时候还没有看到红祸,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理论给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带来了反思,现在他们的社会福利方面反倒接近社会主义了。锵锵三人行有一期谈翻译的,请了一个德国教授,他说德国人现在在社会主义,大陆的是早期的资本主义,我觉得不是,我们现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还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前的那个阶段。
另外一个我想要探讨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罗素在本书的结尾谈到,有许多的哲学家,他们在做研究的时候,总想着自己的结论必须是有道德的,如不能是渎神的,不能是使人看了之后产生不良言行的,也就是说在研究之前,他们就做了一个过滤。哲学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分有两个,一是研究世界本性的;二是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而哲学家们都希望宇宙的构成可以教化人类的道德,于是产生了很多诡辩性的论证。
罗素认为这二者应当分离,在研究世界本性的时候不该有任何的先入之见,否则这就和极权政府的思想控制并无二致,而这个桎梏是哲学家们自己加上去的,这些都影响了哲学的发展。
基于此,我想来谈谈浪漫主义者们造成的一个风潮。即卢梭、拜伦和尼采他们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纳粹德国。浪漫主义者们向往的不是平静的幸福,他们渴望激情的荣耀,尼采甚至认为大多数的孱弱者的利益不值得考虑,只应当考虑少数精英,英雄们的荣誉。
之前我看过一部片叫《神枪手之死》,说美国西部有一个恶名昭彰的抢劫犯,干了很多坏事,却始终能逃脱法网,然后有一个怯懦的瘪三一直作为大盗的奴仆跟着他,一次这个瘪三趁大盗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从背后开枪打死了大盗。瘪三很得意,把这事编成剧本巡回演出,结果人们没有对瘪三报以敬意,反而大大地鄙视了他。当时我不能明白,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人是受了浪漫主义者的毒。
一将功成万骨枯,浪漫主义者的焦点不是在那些无数的白骨上面,而是在那个将军的荣耀上面,所以有些德国人崇拜拿破仑,哪怕他攻打的是自己的国家。
但是有一点是我不确定的,假如当尼采发现了纳粹杀害了几百万犹太人的时候,他是否还是不改初衷。我知道的是尼采对于迫害犹太人是赞成的,但是残忍到什么程度我是不清楚的。假如尼采同意纳粹的作法,认为劣等种族就该消亡,那么我想知道的是,他对成吉思汗在欧洲屠城的事情如何看待,是不是也觉得那是强者的风范。
有这么一些人,现在还有,包括我小时候也是如此,有一种强权崇拜,认为强者就是对的。这是一种类似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竞争中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包括战争。这在自由主义者的眼里是不对的,他们认为自由竞争不包括战争手段。
现在我变更了达尔文主义,确切地说,变更了竞争主体。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是把进化论从生物竞争类比到人类社会,在当时的环境里面,最直接的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他们的竞争主体是国家,是民族。但是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的话,这个竞争主体应当是人类,一旦证实外星文明的存在的话,这个主体还应当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如果等到星际文明融合的时候,竞争主体又会演变成所有宇宙生物,竞争对象变成整个宇宙的灭亡的进程。
当然,现在人类的认知水准还是停留在以各民族或国家作为一个竞争主体。
接着我想谈谈犹太宗教的发展与现在的国际形势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很少是从本书得来的,是我最近从其他地方看到的,对我来说是新鲜货色。
老早以前,犹太人发明了犹太教,这个东西体现的是《旧约》上面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就是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割礼和不吃猪肉(其实是不吃不洁的东西)。犹太人也是个倒霉催又很坚韧的民族,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坚韧带来了他们的倒霉,也可以说成倒霉造就了他们的坚韧,就是他们怎么也不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死不跟其他种族融合。
后来就到了公元纪年,因为大人物耶稣同志诞生了,这时候基督教就产生了。基督教不能说是犹太人的宗教,虽然它是犹太人创始的宗教,大部分犹太人不信基督教。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弥赛亚有没有出现。弥赛亚就是救世主,圣经中所谓的受选者,或受膏者。基督教当然认为这玩意出现了,就是我们的创始教主耶稣嘛;犹太教说你TM胡扯,耶稣是个异端,弥赛亚还没来呢。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基督教徒们占主导地位的欧洲要经常地,大肆地迫害犹太人了吧?这帮人不合群,告诉你救世主来了就来了,你偏要自己搞一套。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人都自称过弥赛亚,比如麻原彰晃、文鲜明、郑明析、又吉耶稣等,这些是什么?邪教!所以基督教在犹太人眼里是什么?邪教!只不过这个邪教发展得太TM猛了,喧宾夺主了,他们正统的犹太教反而成了邪教。
但是基督教后来也分家了,第一次分家是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拜占庭的东罗马搞政教合一,不承认教皇,于是分出去了,他们还自诩为正教,就是所谓的“东正教”;西边的教皇一直和皇帝争权的叫做“天主教”。目前的格局,大体是东西欧的格局,东边还是东正教,西边主流是天主教。
为什么讲主流呢?因为天主教后来又分家了,分出去了“新教”。这次分裂是因为各国信徒要从教皇教会处分权,天主教的传统是,你想信教啊,你自己说了不算,得有教会给你安排,所以教会的权力非常大。新教则强调信仰在个人,不在组织,这也就注定了新教后来又分出了无数的派别,因为信仰在个人嘛,那还不是想干嘛干嘛。天主教和新教的直观区别在于是否崇拜圣母,新教不拜;还有名称的区别,天主教是神父,还有修女,新教只有牧师。
天主教分布范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匈牙利、德国(占50%)、阿根廷、巴西、美国(占30%)等。
基督教(新教)分布范围:德国(占50%)、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英国、美国(占65%)等。
东正教分布范围:俄罗斯、希腊、土耳其(占不少)等。
犹太教不止分出了基督教,还有一个伊斯兰教。基督教范围内仇视的对象不少,除了犹太教,因为他们不相信弥赛亚已经出现了;而伊斯兰教,这更无耻,是一个偷窃者,那个魔鬼凭借着道听途说来的经义竟然创造了一个宗教,而阿拉伯人的征服使得这个宗教发展壮大,已经控制不了了。英国作家鲁西迪的《撒旦诗篇》,名字叫撒旦,写的是默罕默德的生活,这部书在英国被评论界广泛接受,它曾是1988年布克奖的候选作品。在伊斯兰国家,《撒旦诗篇》引发了大论战,因为许多穆斯林指责该书亵渎神灵。鲁西迪因而遭伊朗精神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下达追杀令。在这次伊斯兰教判决之后,鲁西迪被置于英国警方保护之下,英伊两国甚至一度断交。尽管伊朗于1998年发表了一份妥协的声明,鲁西迪也表示不再继续躲躲藏藏的生活,但至今伊朗宣布的死刑判决并未废除,而且依伊斯兰的规定,唯一能撤回追杀令的只有发布追杀令的人,即已故的霍梅尼。尽管鲁西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撒旦诗篇》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
上面这些,再加上东方的儒教,佛教,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宗教格局,同时也是政治格局。
所谓政治格局就是党同伐异。在伊斯兰教内部伊朗还跟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他们是什叶派,其他国家大部分是逊尼派。所以伊朗跟美国人死磕,阿拉伯国家摇摆不定,于是伊朗人也仇恨起阿拉伯国家,其他的天主教新教国家加入美国阵营,东正教儒教国家倾向于制衡天主教国家,但又不会直接对抗。而其实伊朗,就是以前的波斯啊,信的是拜火教啊,就是我们的明教啊。
历次的十字军东征,在西方人看来是荣耀,在伊斯兰教和犹太人看来是暴行。
理解了思维上的,宗教上的差异,也许能对如今的形势有一个新的了解。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各种思维的结果。
目前我的世界观,或说是宇宙观,可说是机械论的,即宇宙的运行不具拟人形态,它僵死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简言之,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不是宇宙是坏家伙,不仁慈,而是说宇宙是客观性的,不具备人的性质,不会为了人就往好的或坏的方向发展,对天地而言,万物平等,都是草狗。
而伦理与政治方面的,我倾向于洛克的东西,即经验主义的那一套。不过这与我们历史书上的内容不一样,光看名字是会造成误解的,比如当时看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时候,我以为他写的是现代民主社会的运行模式呢,谁知道他说的是民众跟统治者签约,把权力全部给统治者,结果就导致了纳粹德国的产生。而洛克在教科书上只有一句说他发明了“白板说”,通过罗素我才知道他的东西其实才是美国宪法的根基,也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范本。有机会找这一派系的书来看。
当然还有我所谓的改良过的达尔文主义。这些书也没有看过,只是道听途说,也许应该直接看看,说不定很有趣。
至于思辨类的东西,柏拉图的我看了,本书中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之流的几乎看不懂,作为挑战来攻克我想是不必要的,因为我隐约觉得这种东西似乎跟翻译也有很大关系,有些名词一翻成中文,虽然我认识,但完全不明白指的是什么,而要看原文,难度更大。有生之年,有机会再说吧。另一方面,作为必要性来讲,我认为这也不是太强烈,新的东西更值得关注,不过某种角度来讲,专门的哲学家在当代可能是没有了,而是转为各其他领域的,比如说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是社会学以及人类学。
究竟新的哲学思想在哪里,这个还得再研究,再看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