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相信直觉》:前谷歌研究员用大数据教你识别婚恋、育儿、赚钱中的“伪直觉”
讲书文字版:
老前辈们传授的人生智慧、还有我们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那些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是对我们不利的,尤其是在婚恋、育儿、赚钱这些关键的领域。大数据显示,很多当下直觉告诉你对的事情反而会害了你。
《Don’t Trust Your Gut 别相信你的直觉》这本书的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itz 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曾是谷歌研究员。他通过数以百万计的权威大数据,揭示了惊人的真相:那些我们以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实际上可能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书中有5个结论,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1)大多数人认为重要的婚恋对象的特质和条件,实际上与婚姻幸福没有一点儿关系。
(2)父母做的大多数决策,对孩子的未来成就和收入影响几乎没有影响,但有一个决策影响深远,那就是选择居住的社区。
(3)最赚钱的人都在闷声发大财,在你想都没想到的领域;如果你想赚大钱,靠打工基本不可能。
(4)想要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研究表明,中年创业更合适。
(5)优秀的人与普通的人在运气的数量上没有差异,关键在于抓住机会的能力。
这些结论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但它们都是有权威数据支撑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利用客观数据来做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呢?接下来,我将为你拆解这本书,一起探索真相,学习获得人生各方面优势的方法。
1. 决定婚姻幸福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对方,而在于自己
加拿大的科学家Samathat Joel搞了个挺有意思的婚姻研究。他收集了超过11000对夫妇的数据,包括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收入、长相、健康状况还有兴趣爱好等等,然后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分析这些因素和他们的幸福感之间有没有联系。结果你猜怎么着?根本没关系。
能最准确地预测一个人婚后幸福不幸福的,并不是我们通常看重的那些择偶标准,而是你自己本来是否幸福。这个科学家发现,其实只要问一个人三个问题,就能准确预测这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
(1)你碰到你爱人之前,是否对人生满意?
(2)你碰到你爱人之前,有没有抑郁情况?
(3)你碰到你爱人之前,有没有积极情绪?
研究结论是,"A person who is happy outside their relationship is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ppy inside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一个人如果在感情之外很快乐,那么他在感情之中也会快乐得多。”也就是说,人生满意度本来就高的人,结婚后也会幸福,而本来就不快乐的人结婚后还是不快乐。而且,用这三个问题来预测婚姻幸福,准确率比所有择偶条件加起来还要高四倍呢。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你和谁在一起,最终都是和自己相处,除非你能让自己快乐,否则别人是没办法让你真正快乐的。英文里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 “Nobody can make you happy until you're happy with yourself first. 除非你先对自己满意,否则没人能让你快乐。”
对象身上有没有哪些特质,会影响婚姻幸福呢?确实有。研究者建议,如果你要找理想伴侣,尽量满足以下4个条件:(1)人生满意度高;(2)具有安全依恋风格;(3)具有尽责性;(4)拥有成长型思维。
首先,人生满意度高这一点和我们前面讲的道理一样,你的对象本来就对生活很满意,那么你们在一起情绪才稳定。
接着,安全依恋的人是理想伴侣,因为他们能够信任他人,也值得被信任,不会整天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闹脾气。他们也乐于沟通情感,那么在亲密关系中更加自在。
然后是有尽责性,也就是这个人很自律、有组织、做事高效、靠谱。
最后,对方要有成长型思维,这种人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他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伴侣一起成长,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担心,现在爱情很幸福,将来会不会变味儿呢?怎么预测未来是不是依然幸福呢?刚才提到的研究者家也想到了这一点,做了分析。他的研究结果是,最能预测你们将来是否幸福的关键,就是看你们现在在一起是否感到幸福。如果现在就觉得幸福,那将来大概率也会幸福;如果现在就很痛苦,那也别指望对方以后能改正变好。所以,如果你在犹豫你们的关系能不能长久,就问问自己,你现在和对方在一起,是不是真的感到幸福。
这本书总结道,我们现在的感受,就是未来幸福与否的最好指标:“The data suggests there is no better way to predict your future romantic happiness than your current romantic happiness. And if a partner does not make you happy now, you're wrong to assume that, because of the qualities of you and your partner, you will be happy in the future. 数据表明,没有比你现在的恋爱幸福感更能预测你未来的恋爱幸福感了。如果一个伴侣现在不能让你感到幸福,那么假设将来会因为你们双方的特质和条件而变得幸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 大多数养育决策不重要,除了居住社区
网上充斥着各种育儿建议,搞得家长很焦虑。实际上,Seth的大数据分析显示,父母所做的大多数决策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
首先,很多育儿建议的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基于个案的研究,有相关性并不意味着有因果关系。比如,有些学霸的父母可能会说,他们的孩子学习好、成就高,是因为小时候经常一起亲子阅读。但这可能并不是因为家长陪读,而是基因在起作用。家长和孩子可能都学习方面的基因,尤其是智商,就算家长不做亲子阅读,孩子多半也会自己爱上阅读,成绩自然也不差。
其实,过去几十年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基因的影响比环境更大。两年前我读了美国遗传学家Kathryn Paige Harden写的《Genetic Lottery》这本书。里面提到,几十年的同卵双胞胎研究已经证明,智商的遗传可能性,在50%到80%之间,基因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从小就发挥作用了,它影响3岁时的语言能力、5岁时的智商、10岁时的阅读能力、17岁时大学入学成绩,她还用数百万欧美白人的数据统计告诉我们,遗传基因导致了40%的教育结果差异,而家庭收入水平只影响了教育成就差异的11%。总之,基因对人的成就的影响真的很大。
回到《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这本书,在不同的家庭长大,但人生轨迹却惊人地相似。这本书也提到了一个超神奇的遗传案例。有一对同卵双胞胎,Jim Lewis和Jim Springer,他们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分开了,直到39岁才重新见面。你猜怎么着?他们的身高、体重完全一样,连紧张性头痛和咬指甲的习惯都一样。他们俩都当过警察,喜欢抽同一个牌子的烟、喝同一个牌子的啤酒,甚至给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起的名字都一样,都叫James Alan/James Allan。
乔布斯和他的亲妹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乔布斯的亲生父母未婚先孕,只好把他丢了,后来他的亲生父母结婚了,生了个女儿,就是Mona。乔布斯和Mona直到27岁才第一次见面,结果发现俩人惊人地相似,他妹妹也创意十足,是个有名的小说家。之后,乔布斯告诉《纽约时报》,他开始相信命运了:“I used to be way over on the nurture side, but I've swung way over to the nature side. 我曾经非常倾向于养育论,但现在我完全倾向于天性论。”
Seth还分享了关于孤儿收养的大数据研究,基因的力量真是强大。朝鲜战争那会儿,很多韩国军人的孩子成了孤儿,有些兄弟姐妹被送到美国,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达特茅斯学院有个经济学家(Bruce Sacerdote)对比了两组孤儿:一组是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兄弟姐妹,另一组是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兄弟姐妹。
结果你猜怎么着?不管是在同个家庭还是不同家庭长大,这些领养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度几乎一样。学者的结论是:改变一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最多也只能让他们成年后的收入增加26%,而基因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是养育的2.5倍。
Seth强调,普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就和收入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孩子基本不可能超越父母的阶级。注意,他说的是普通父母,如果你有实力直接给哈佛捐几十亿美元,那你的孩子成绩再差都可以直接入学,那你确实能改写孩子的命运。可惜,大多数父母做不到。
这是不是意味着父母摆烂就行了?不是的。虽然绝大多数环境因素对孩子没什么影响,但父母得确保一个真正能影响孩子未来成就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居住的社区。
经济学家Raj Chetty和他的团队,收集所有美国人的税务记录,发现人们住在哪儿,跟他们长大后能挣多少钱大有关系。住在大城市或者好的社区,对孩子的未来很有好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社区的质量提高一个标准差,就会使孩子未来的收入增加13%。
怎么判断一个社区好不好呢?关键看一点:社区里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经济学家发现,这些成年人榜样比学校还重要,是影响孩子未来成就的关键。比如,如果孩子周围有很多发明家,他们长大后成为发明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黑人小男孩生活在有很多成年黑人男性的社区,而不是单亲家庭,他们长大后犯罪几率会降低,收入也会更高。说白了,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道理。
Seth建议,大多数的养育决策没那么重要,父母们可以放轻松,但有一件事儿,家长们得上点心:就是让孩子接触到的成年人。
“Expose your kids to adults whom you would want them to emulate. If there are people in your lives who you think might inspire your kids, engineer events in which your kids are exposed to them. Ask these possible role models to describe their lives and to offer advice to your kids. 让你的孩子接触你希望他们效仿的成年人。如果你认为您生活中的某些人可能会激励你的孩子,那就设计一些活动让你的孩子接触他们。请这些可能成为榜样的人描述他们的生活,并向你的孩子提出建议。”
所以鸡娃不如激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实现孟母三迁,比盲目地控制孩子更重要。
3. 赚大钱的隐秘领域与靠谱路径
网上那些赚大钱的故事,其实都是挑出来的。真正赚大钱的人,才不会告诉你他们有多少钱,钱是怎么来的。
为了深挖有钱人都在什么领域,学者和美国税务局合作,查了所有美国人的税务和收入数据,终于弄清楚了,那些年收入排在美国前1%,甚至是前0.1%的人的赚钱渠道。
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富豪的钱,可不是靠工资赚来的。那些年收入排在前0.1%的人,也就是年收入超过158万美元的大佬,其实只有两成的人主要靠工资赚钱,而剩下的八成都有自己的生意。即便是在那些年收入超过39万美元,排前1%的富人里,大约有六成的人主要是靠自己的生意赚钱。
那这么说,是不是咱们普通人上班就没戏,进不了那顶尖的0.1%了呢?机会确实很渺茫,除非你是跨国大公司的CEO、知名电视节目的金牌主持人,或者顶级运动队的教练,否则想靠打工赚大钱,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那这些富人都在哪些行业做生意呢?哪些行业更容易出富翁呢?Seth用两个标准来判断哪个行业最容易让人致富:首先,这个行业里得有超过1500个老板是顶尖的0.1%富人;其次,这个行业里头超过10%的老板都能成为顶尖的0.1%富人。 经过统计,他发现,最赚钱的前五个行业是房地产、金融投资、汽车销售、自由艺术家、市场研究和中间商。
当然中国市场情况肯定不太一样,你也可以找找类似的数据,寻找机会。
总之,要想收入水平达到前0.1%,就得创业。但创业时,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价格战,你得想办法避开它。那些富豪之所以能赚大钱,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绕开恶性竞争,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
怎么做呢?有三个方法:(1)法律保护(2)拥有难以复制的技术或人脉(3)打造品牌
先说法律保护。比如,在美国,汽车经销商行业规矩多,汽车制造商不能直接卖车,新的公司也不能随便卖特定品牌的车;啤酒分销也是,一定要将制造、分销、零售三个环节分开进行。一家公司不能什么都做,这样的法律让上下游公司的利润得到了保证。
第二个是独家的技术和人脉。如果你的产品研发难度很高,但是一旦做出来,就能以低成本生产,而且别人模仿不了,这就是一种优势。另外,在市场研究领域,你要是有独家的知识、数据和行业人脉,那竞争对手就算想模仿你,也做不出同样的报告,因为他们没有你的资源。
最后就是品牌的力量。有些歌手唱功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粉丝愿意为他们多花钱,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除此之外,有些行业虽然价格战不多,但是被几个跨国大公司垄断了。那中小型企业怎么跟他们竞争呢?靠本地化。
举个例子,房地产就是个本地化的市场。那些跨国房地产公司,不可能对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它们也没咱们本地人那种深厚的人脉和资源。
还有市场研究公司,它们专攻那些细分市场,做得特别精,连大公司都比不上。因为大公司可能看不上这些小市场,或者觉得亲自下场,成本太高,效率也没小公司高。
中间商也是,他们在当地生活很久了,和零售商关系很铁,非常懂得本地人的需求。所以,这些渠道,大公司一时半会儿是复制不了的。
最后,Seth建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收入进入前1%,甚至前0.1%,得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首先,你自己是不是当老板?
第二,你这个生意,能不能避开价格战?
第三,你这个生意,能不能避开那些全球巨头?
这三个问题,你要是都能答上来,那恭喜你,你离财富自由不远了。如果不能,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
4. 创业成功的公式:年轻时积累经验,中年时创业
如果要创业,怎样规划才能提高成功率呢?
第一个常见的困惑是,咱们是趁年轻赶紧创业,还是等中年经验丰富了再动手?实际上,经济学家们发现,2007至2014年间,在美国成立的2.7百万家公司,老板的平均年龄是41.9岁。就连科技行业,赚钱多的公司老板的平均年龄,也有42.3岁。
作者讲的都是美国的情况,我也挺好奇中国的,就查了查2022年中国社科院的《创业企业调查报告》,发现创业最多的还是中青年,36到44岁的占39.6%,26到35岁的占35.4%。所以,年轻并不一定是优势,其实中年创业成功率更高。
第二,咱们说说行内人和跨行创业,哪个更有优势?经济学家们不光研究了创业者的年龄,还研究了他们的过往经历。如果创业者之前在同一个领域干过,那么他们创立超级成功的公司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而且,如果之前的工作和创业业务直接相关,这种优势就更明显了。
第三,那些打工都费劲的人,更适合创业吗?其实不是的。数据显示,出色的员工更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如果他们在上班期间已经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那么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换句话说,能力强的人,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都能做得好。
那能力不强的人怎么办呢?书里没说,我来补充一下。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不强,跟着能力强的人一起干也是个办法。你看扎克伯格、乔布斯创业的时候,背后不也有一群给力的同学和好朋友嘛。
总之,对于想创业的人,Seth的建议是,先积累,后创业。“Spend many years learning the ins and outs of a field, prove your worth in that field by learning among the best-paid employees, and then go out on your own to make your real fortune. 花费多年时间深入学习一个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成为该领域最优秀的员工来证明你的价值,然后独立出去,去创造你真正的财富。”
5. 如何让运气青睐你
咱们看到别人成功,有时候心里不是滋味,觉得他们就是运气好而已。但是,大数据告诉我们,运气在生活中起的作用,其实比咱们想的要小得多。
学者们比较了两组公司,一组是所谓的’10倍公司’,另一组是它们的竞争对手。什么是10倍公司呢?就是说这些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得连续一段时间比同行业的公司好上至少10倍。接着,学者们分析了这些公司碰上的运气事件,就是那些公司控制不了、影响特别大、又没法预测的事。
研究显示,那些10倍公司遇到了7个关键的运气事件,这些事件极大推动了他们的业务增长。相比之下,普通公司遇到了8个这样的事件。换句话说,成功的公司碰到的运气事件数量和普通公司差不多,甚至可能还少一些。
所以,成功的公司善于抓住有限的运气,那些看似好运的背后,其实是优秀的决策在起作用。书里写道,“Successful companies didn’t have more luck. They were better able to capitalize on the luck that they got, the luck that any company can expect.
成功的公司并没有更多的运气,他们只是更擅长利用他们得到的运气——任何公司都能期待的运气。”
Seth强调,人生也是这样。“An average amount of luck in life includes many seemingly fortuitous opportunities.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who are more successful recognize these fortuitous opportunities and capitalize on them. 平均的运气包括许多看似偶然的机会。更成功的人或组织能够识别这些偶然的机会,并加以利用。”
如果咱们把运气比作天上掉下的馅饼,那普通人可能压根没注意到地上的饼,或者不知道怎么捡;但那些厉害的人就能马上抓住它,这其实也是一种实力。
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幸运呢?美国东北大学的物理学家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研究了成功的数学规律。对于那些能力可以直接测量的领域,比如田径比赛,看谁先到终点嘛,你只需要专心提高自己的硬技能。但是对于像艺术那样没法直接测量、相对主观的领域,咱们怎么增加好运呢?多出去交际,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能力。
学者发现,那些经常到处展示作品的艺术家,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那些经常走动的画家,更有可能把画送入有名的美术馆,知名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很多音乐家也是这样。就拿美国摇滚歌手Bruce Springsteen来说,他最开始也就是在小地方的酒吧里唱歌。有一次,他听电台里放的热门歌曲,心里就纳闷了,这些大明星唱的也没比我强多少啊,怎么他们就能这么红呢?于是他决定带着乐队去大城市闯一闯,在洛杉矶搞了一场演出,打那以后就开始了巡演,名气很快就起来了,现在他在美国可是家喻户晓。
Seth表示,在很多领域,情况其实更像艺术而不是体育,也就是说,业务能力不容易量化,只有才华是不够的。“But many fields have more in common with art than sports.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o measure quality, the more what works for painters will work for you. 但与体育相比,许多领域与艺术的共同之处更多。衡量质量的难度越大,对画家有用的东西对你就越有用。”
所以,你得多走动、多结交人脉、多展示你自己,才能被人注意到。否则,就算你有好运气,也不一定能抓住它。
结尾
世界上依赖直觉的人很多,但用大数据来指导生活的人却很少。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也容易犯错。和本能的感觉或者身边的人的建议比起来,大数据能更客观地指导我们的决策。
这本书揭示了那些违反常识的真相,帮助我们克服人性弱点和认知偏差,让我们在婚恋、育儿、职业发展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相信通过学习并实践这本书的内容,你的生活质量将远超那些仅凭直觉行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