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和地图的角度讲述伦敦何以成为国家化都市
想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恐怕并不简单。
因为讨论问题的宏大性“伦敦何以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所以书中的内容非常庞杂,以至于每一段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如果对世界史陌生的读者,恐怕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的阅读才能进入文本,但如果你知道类似“明朝白银危机和远在美洲波托西白银之城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类的稍微细节的问题,你可以在这本书里得到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一些在各种简介书籍里不曾讲述的历史细节。读这种历史书你需要踏实下心慢慢去读,才能有很多收获感。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伦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是在古代,这个地方并不那么耀眼。是什么原因让伦敦一步步成为世界的中心呢,这是书籍讨论的重点话题。
最显而易见、最传统的答案是伦敦崛起了,有时被称为“简单的范式”。这座城市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通过移民逐渐发展起来。这些移民有的来自英格兰、 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有的来自低地国家、德国城市、法国、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还有就是乘船来到伦敦的人,如人数不多的中国和印度水手、西非和北非人以及美洲的克里奥尔人。历史学家们早就意识到,现代早期的伦敦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
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能每一个都参与到环球旅行和航海事业中,但身处伦敦已经让人体会到了“国际化”的感觉。这里汇集了各色人种,南来北往从事各种生意。与之而来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汇集,翻译家们开始展露头角,而贵族和上流社会也开始追捧起了外来书籍的收集,比如通过航海从爪哇运来的地理和故事书,这些书,是写在植物叶片上的。可能就指的是“贝叶经”通过特殊防腐处理的树叶用来当做纸张书写内容。显然英国人是看不懂这些文字内容的,而贵族和上流社会之间的友谊赠送,才是书籍流动的主要目的,虽然看不懂,但成了上流人士社交中的礼物。同样的,中国的书籍也成为了收藏的首选,而收藏之后,试图去看懂内容,就激发了更多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伴随着这些新颖的书籍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翻译。。。。。拉丁语概念中的“统治转移”(translatio imperii)指的是把统治者和政治实体之间的主权线性转移比作太阳的东升西落,与之相似的是知识转移(translatio studii)的信条,即书籍和知识从印度逐步转移到巴比伦、埃及、希腊和罗马,然后再转移到阿拉伯、巴黎,最终到达英国。16世纪90年代,当博德利探究修复汉弗莱公爵的手稿时,托马斯·詹姆斯曾试图复原这种知识转移,也就是书籍的传播路线。
在当时的英国,这种书籍和知识的转移,显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类似于人类文明的转移,从亚洲到阿拉伯最后到达欧洲的英国,这样的想法,更加促使了他们对于亚洲知识的收集和翻译热情。
对于门多萨来说,即使经过多层面的翻译,但明代作家仍通过语言的扩展展示了一种持久性的主权,这是一种适合拉丁文,更重要的是适合西班牙语的范式。门多萨在欧洲普及了汉语力量的思想,后来培根也顺便提到了这一方面,用以支持奥古斯丁和耶稣会会士在东亚翻译天主教的新兴战略。最终,在路易十四时期,“儒学“被引入了欧洲。
可以说,相比之下在当时,欧洲对于中国的好奇,远远大于中国对于欧洲的好奇心,书中说,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令人将一副中国翻译家的肖像画挂在寝室外面,17世纪的伦敦具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两大图书馆,收集涵盖了从墨西哥绘本至中国、日本的书籍,但是詹姆斯只询问了关于新印的巴黎版本的“四书”情况。可见其重视程度。
书中所阐述的核心塞尔登地图,就像指环王里的魔戒一样具有魅力,任何权力的拥有者都希望得到它并且依靠它谋略世界版图,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制图学的发展过程,而地图上的一个所属、一个名称、一条虚线,有可能都会引发人们对于主权的争夺,实体的世界在虚拟的地图上被人们看作意识的边界去抢夺,这故事非常的精彩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