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友应有的基本准则
花一下午时间读完了心理学家贺岭峰的著作《和孩子做队友》。读得很轻松,因为内容并不艰深;但也读得很沉重,联想到我自己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大量我们看过的悲剧社会新闻——亲子关系看起来是天伦之乐,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细枝末节也关乎重大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是一门难修的必修课。
贺岭峰直白地在标题中说道:和孩子做队友。知易,行难!千百年来,家长制的权威已经构成了我们中国家庭的基础,无论从年龄、体格、心智、经济水平哪方面来说,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天生高于孩子的,要让高高在上的父母低下头来和孩子做队友,谈何容易!
一个很小的问题就会让完美主义的父母碎裂。比如,今晚你的孩子带回来一份不及格的考卷,你看到考卷,应如何说出第一句话?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这句:“你怎么考了不及格?!”
这句话,就不是“队友”会说的话。然而一个传统的中国家长,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早就习惯了说这句话。它如此普通,如此理所当然,对孩子来说,却有无比强的杀伤力。当家长习惯了用这样的逻辑质问孩子的每一次“失败”或“瑕疵”,孩子也必将在日常累积的挫折中渐渐败下阵来,再也不相信自己还有变好的能力。
言语的暴力,成为日常生活中无形的枷锁。但父母不会意识到自己时时在使用暴力,将孩子当成一个必须完美无缺的容器,接纳自己所有的愤怒、责怪和怨恨。当有一天家长终于发现孩子哪里不对时,却根本不知道该从哪溯源找错。“平时看起来都是正常的啊。”——真的正常吗?什么才是正常?没有人去问孩子。
在《和孩子做队友》这本书里,有大量类似的案例,也是作者本人从业多年的观察、自身的亲子实践,摸索出和孩子沟通的一些底线。在“学会和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处”这一章节,作者总结了十三种会惹怒孩子的行为,让我有冲动告诉所有家长,不要做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它们会破坏你和孩子的友谊:
唠叨。
指责。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冷嘲热讽。
随意评论孩子的朋友。
不允许孩子说话。
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
强迫孩子服从自己。
威胁孩子。
欺骗孩子,不诚实。
殴打孩子。
没收手机,切断Wi-Fi。
当众羞辱。
这十三种会惹怒孩子的行为,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关乎个体的尊严。孩子是否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他应有自己的观点,应有自己把控时间的自由,应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和兴趣爱好……等等,都是他区别于他人、成为自己的标志。
而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忘记孩子同样有被尊重的需求。甚至这部分需求是很强大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慢慢在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越来越多认识自己和社会,他们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信心和勇气去接受变化,形成渐趋稳定的价值观——这当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默认的社会观念告诉我们,青春期就是叛逆期。但当我反思自己漫长的“叛逆期”时,我发现,“叛逆”是一种相对的行为。它是相对于父母而言的。如果你小时候是个乖巧的孩子,到青春期时,你开始有了种种思考,打破过去的习惯和思维模式,甚至开始鼓起勇气尝试一些新的事情,这时对父母来说,你的行为就是“叛逆”的,因为你不再顺从、听话,你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
青春期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因为过去理所当然的服从关系被打破了。父母试图用自己的观念继续驯服正在变化的孩子,但渐渐没有办法控制,造成了诸多冲突和焦虑。
在谈到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时,贺岭峰的许多观点启发了我。其实原本家庭当中可以有信赖、沟通的氛围的,当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在尊重时,彼此之间的沟通,既是交流成长的困惑,达成一些共识,也在探索新的可能——这当中自然包括了大家都避之不及的性教育等敏感问题。而贺岭峰的分享让人感到,如果家长真正把孩子当朋友的话,一起答疑解惑的过程,也是青春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的美好事情。
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社会现象:现在孩子们能拥有的时间和空间自由都大大被压缩了。他们不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有太多空闲的时间,和同伴玩耍,做无聊的游戏;他们像“996”打工人一样处于简单的“两点一线”、“三点一线”,不是在学校就是在补习班,剩下一点可怜的时间都在家中做作业。
尽管接收大量讯息,但孩子们被管理得更严苛了。他们失去了太多释放自己情绪的自由,如果没有同龄朋友共同分担,家长就成了唯一的后方,必须帮他们承托这部分压力。当孩子们遇到不能处理的情绪——比如和同学不和甚至被霸凌,讨厌某门学科或某个老师,厌学、对一切感到无力、无意义时……如果此时家长不仅不做他们坚实的后盾反而还要责怪,可想而知,在相对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遇到问题的孩子们是多么孤独无助啊!他们只是默默承受了无力承受的负担,直到有一天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负荷……
阅读时我不禁想到两部描述青春期孩子心理问题的电影,一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一部《涉过愤怒的海》。中外比较,孩子们所承受的情绪问题都是相似的沉重,而一直在身边的父母总是忽视他们的无力和焦虑,终有一天,酿成悲剧,此时才知心痛的父母却再也无法回头弥补遗憾……
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作者贺岭峰想必已接触了太多悲剧的案例。真实的事,不是电影,不是虚构,只要发生了,对个体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永远的痛。
在青少年抑郁症频发、自杀率不断攀高的当下,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如何和孩子相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耐心、付出,像用心经营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好好呵护。《和孩子做队友》这本书是很好的启发,看看那些看起来让人焦虑无比的日常问题,比如考学、择校、早恋等等,其实都没有这件事重要——孩子们需要的只是被爱、被信任、被尊重啊,如果时时谨记这点,我们会成为更好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