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读性一般,但是发人深省,顺便提提影视改编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赛的代表作之一。当初读过他的《珍妮姑娘》很为这个女孩的坚韧和她的悲苦命运而感动。也看过《美国的悲剧》的1951版电影《郎心似铁》。这段把原著读完了,还把1931版的电影看了一下,来说一说。
这本书是根据1908年的一桩真实案件改编的,工厂老板的侄子切斯特吉列特和女工格蕾丝布朗有一段还导致她怀孕。他和其他人有感情,就用一起划船旅游为机会她谋杀。法庭申辩中,切斯特明显前后不搭,无法解释他为何埋下凶器,最后法院判了死刑,以电椅将他处决。
小说在以这个案子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人物特别是克莱德。不过这本书的确很长,阅读感不是很好。书分成三部。第一部是前期男主角在小镇时候的成长经历,直到出了交通事故撞死个小女孩不得不跑路。第二部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和两个女孩子结识和杀害穷苦的女工罗贝塔。第三部是杀了罗贝塔后的调查官司和克莱德最后在狱中的反思忏悔。不过三部之间的转换就阅读上略为生硬,人物背景基本都换掉了。克莱德又不是很讨喜的角色,每一部分都要适应一下。电影改编也基本以第二部分为主附加第三部分。
三部基本都是克莱德单线,只有罗贝塔和他的母亲有一些视角描绘。作为一本长篇人物不多,情节也不算很复杂。有大量的背景和心理描写乃至补充说明。他还写了很多预示,特别是游泳和电椅。就是读起来节奏也太慢了一些,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节奏。需要有耐心,有必要再回去反复读。
大致情节
前期克莱德的成长单拿出来,解释他的个性作为很有意义的。他从小在一个贫穷淳朴,从事街头CHUAN JIAO的家庭成长。他一直接受虔诚父母的教育,却同时目睹了很多灯红酒绿在眼前闪过。因而克莱德骨子里有着对于奢华生活的向往,还有冒险乃至是赌徒精神。他并不相信道义而相信实力和手腕。当时也正好是美国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也解释了他为何后期会犯下这样的重罪。从一开始做苏打师的时候,他就开始放纵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第一次喝酒和去窑子都有详细的描写。窑子里他找的这个女的不仅好看,还挺聪明,表示自己做得也不长,因为一些不幸不得已为之。从这里也揭示出他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想要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子下手和获得,作为自己的标志,也让他更渴望有支配钱的力量。
之后就开始注重描绘克莱德和喜欢的一个女店员奥坦丝之间的事。这个女人很阴险,游走于多个男孩子之间来换钱。然而克莱德依旧迷恋她。乃至对于被始乱终弃的姐姐,克莱德的情感也已经有些淡漠,甚至为了给吊着他的奥坦丝买大衣也不给她准备钱来生产。这也是预示他之后不因为罗贝塔怀孕而动容。包括克莱德和同伴在车祸后丢下别人不管,乃至甩锅。正像他之后丢下罗贝塔一样。不过直到这里,克莱德虽然有些放纵和不负责任,总体还是比较无害的。
第一部虽然诠释了克莱德的性格形成过程,解释他之后的很多作为。但从故事结构来看简直就是独立成章,和第二部联系不大。只有克莱德和一个朋友再遇见,简单的介绍了大家怎么样了,奥坦丝直接跟别人跑去纽约了。所以改编一般都直接删除或者一笔带过。而且第二部上来很长一段都是介绍工作和新地点,人物都换了。同时情节也没啥爆点,所以很需要耐心去适应和继续读下去。
同时克莱德的叔叔家也描写很多。他们家人都不坏,出于名声和亲戚关系考虑还给他在工厂安排工作。担任一群女工的小经理。但是他们家对于他总体是一个俯视态度,很多社交活动也不怎么找他。只是把他往工厂一放了事。特别是和克莱德长得像的表兄吉尔波特对他来做工有些感到威胁和不屑,虽然也和他交代了不能跟任何女工发生关系。这也是反映出阶级之间的鄙视的确存在,哪怕这些人并不是什么恶人。克莱德也通过和叔叔一家的接触,对上流社会更加憧憬渴望。特别这个位置让他可以和女孩子更加亲近的相处。
小说里克莱德是先遇到的富家女桑德拉,这是和大部分改编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只是当时对她还没有胆量和信心去接触。桑德拉也对他兴趣不大,他只能偶尔想想。
当时克莱德很孤单,不像叔叔家那样有社会地位和各种社交。但是女工都仰望他,乃至希望取悦他。加上他非常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漂亮女人,就在这个情况下勾搭上了罗贝塔。他对于罗贝塔不是没有感情,但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身体的需求和精神上的征服为主,也造成了之后情感迅速破裂乃至将她视作阻碍。
罗贝塔一开始是女工中比较矜持的。喜欢上克莱德之后也考虑到地位差距的,并不是一个完全无脑的少女。
然而到了后面,她面对克莱德的攻势还是情难自已。克莱德第一次约罗贝塔也是很恳切,也说了谈恋爱违反公司规矩。之后两人为了恋情无法公开也一度出现矛盾。克莱德显然不喜欢被拒绝。但是罗贝塔也是出于现实考虑,怕影响到克莱德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克莱德这里就比较有手段,故意接近其他的女孩子。在失去他的恐惧下,罗贝塔把自己全身心给了他,做出了自己之前一直觉得不理智的事情。然而克莱德在满足了需求后,多少是觉得她配不上自己,至少不能阻碍自己攀升的。
而桑德拉的契机出现,则是因为和她矫枉的吉尔伯特过于傲慢,在自尊受挫下去和克莱德交往。觉得他比较礼貌和有趣。他对自己也是仰视的,这让她很满足。这也引起了吉尔伯特的嫉恨。
从桑德拉对克莱德有意,邀请他参加活动开始,他就开始怠慢了罗贝塔。其实看书里的描写,他对桑德拉本人这样有良心和头脑的上层女性固然喜欢,但是更看重的还是她能把自己带入各种上流人士的聚会,以享受这种和名流混迹的奢华生活,以及获得更加好的发展。的确在这之后,叔叔家也开始更加重视他了。克莱德对于她的情感从一开始就比对罗贝塔更强烈。
罗贝塔也不蠢,她其实早就怀疑了,但还是选择忍让。比较悲哀的也是这个女孩子是全心全意为了他,也不谋求太多。而且克莱德并不注意,所以很快就被罗贝塔从报纸上发现他的行踪和他所说的并不符合。文中对她内心的焦虑担心描写也很真实。而克莱德在两边都比较缺乏魄力和勇气,也顾虑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不敢用太激烈的手段,只是逐渐对她失去了兴趣,只想摆脱。
随着进一步的互动,罗贝塔更觉得克莱德把自己的亲属关系和社会地位看得比她重多了。甚至开口问了出来,然而克莱德还在一味无力的狡辩。她其实知道克莱德的想法,而且更加为自己的出身而难过。
到罗贝塔怀孕后,情节开始彻底紧张起来。也是全书最为精彩,最为凸显克莱德个性缺陷的一段。他自然就是打算全力解决掉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件事,他原本就打算和罗贝塔分手。同时桑德拉的父母并不是很赞同克莱德和她发展,所以还安排了其他人和她出行。这就更加剧了克莱德的危机感,他想到自己姐姐的遭遇也只是觉得这也没太多大不了的,自己经济上也可以补偿。
他找过药店和医生问,乃至为了自己的安全还让罗贝塔独自出马。除了他的懦弱外,也可以看出他的手段人脉都不高,撒的谎很轻易就被接触的人看穿。他去寻求帮助堕胎的人也不坏,但是大多看出了未婚生子后都明哲保身。虽然克莱德的不负责任是悲剧的关键,但是这里也能看出当时美国禁止堕胎的法律让罗贝塔这样的女孩子生存更加艰难,更容易走上绝路。至少这类的堕胎应该是被允许的。
走投无路的罗贝塔要求克莱德和她结婚,哪怕风头过后走了他也接受,然而克莱德却只是想着摆脱她。对于谋杀,克莱德一开始是拒绝的,而且是翻来覆去的考虑。后来纯粹是因为桑德拉和她背后的社会地位对于他的诱惑太大,乃至于潜意识里把责任也推给罗贝塔。几乎陷入绝望,孤苦的罗贝塔不断写信祈求他帮助。他连续不回信才最后通牒,这最终导致他铤而走险。同时桑德拉敢于表达爱意不顾家人的反对,反而更让克莱德下定决心。
在船上他也下不了决心动手,罗贝塔靠过来问他怎么了的时候,心神不定的克莱德的摄像机意外击中了她导致她落水。但是他却拒绝去救。简单掩埋行踪后躲在桑德拉这里直到被捕。从头到尾他都不敢于面对问题。而且谋杀方式也很弱智,留下了太多破绽。连和罗贝塔的信件都没有销毁,不仅轻易就让警方把他和案子联系了起来,信件公布后还让公众极其愤慨。
之后罗贝塔的父亲得知失去女儿那段实在不忍读。克莱德的叔叔找律师帮他,却拒绝额外手段。强悍而同情罗贝塔的麦森是控方主导,而辩方也采取了不少手段,比如教克莱德不要只会哭,少说话,保持平静。计划是克莱德劝说罗贝塔未果,出了意外之后逃跑。这里面还涉及到了选举期两DANG的斗争。都希望用官司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虽然麦森还比较正直,其他人却不择手段,还把罗贝塔的头发放到照相机里。辩方也做伪证。
法庭上麦森彻底击溃了克莱德。他前后不搭、忘记了相机、照片上和他说的不同,以及罗贝塔死后没有表现明显的悲伤。结果也是罪名成立。
接下来母亲倾家荡产为他上诉。他叔叔一家生意都受到影响,得重新换地方发展。桑德拉一家也去避风头了。克莱德所住的死囚监,大部分都是和他类似的杀亲属。他还看到一个杀死兄弟(他诱惑自己老婆)被判死刑的意大利人在处决之前的平静过程,更加恐惧不安。人一个个都去处刑了,他开始重新虔诚起来,读书和家人写给他的信。桑德拉托人传达自己依旧为他难过,这一点很打动他。最终克莱德意识到自己的愚昧和错误,四个月后上诉也失败了,州长也拒绝将死刑改成终身监禁。他全身心写了一封虔诚的公开声明,坦然面对人生尽头。
人物分析
我觉得德莱赛虽然对于克莱德总体是描写成一个缺陷很明显,犯下滔天大罪的主角。但也没有将邪恶积聚于一个人,而是着重描写了环境对他的影响。诉讼中的各种黑暗也是凸显了弊端。早年的贫苦生活,特别街头颂唱看到各种灯红酒绿,让他产生了自己的美国梦。那个女店员更让他希望找到一个能掌控的女人来证明自己。德莱赛应该是通过这个角色映射出克莱德的内心需求,和诠释他之后的一些取向。他一开始也是各取所需,毕竟她为了利益有时候会缠着克莱德。但后期他不满她从来不关心自己,只想利用自己。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让克莱德后来对罗贝塔感兴趣,希望找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女人。
之后叔叔家的待遇和上层社会生活的诱惑又加剧了他的渴望。只是克莱德往上爬的手段是依靠攀附亲属和通过婚姻。而不是像盖茨比那样黑白两道努力打拼。只想着接触上流而不考虑提升自己内在,这一点不仅不如盖茨比,也不如于连。尽管不少上流人士自身也只是生得好。
克莱德对于罗贝塔一开始就有占有和其他想法,享受对于她的征服感。但还是投入一些分量和爱的人。最后他为了社会地位而万劫不复,实际上也是和过去的自己做切割。两个人其实都有希望对象能把自己带出新天地的意思,但是比起来罗贝塔要善良和大度得多。克莱德姐姐的境遇,就是罗贝塔如果没有被杀,可能遭遇的事情。
同时不管对于生活追求还是感情,克莱德都缺乏决断力,不敢面对问题。这也是他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他甚至认为桑德拉付出,罗贝塔索取,没有看到罗贝塔的牺牲。这个主角不讨喜除了他的作为,还有就是太怂。乃至他下决心杀人时候还得伪造一个里人格说服自己,还甩锅罗贝塔。包括动手也是意外,之后处理更是漏洞满满。这也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能有决断力一些,早点和任何一个人摊牌做选择,结果未必会如此。
直到最后,在死亡的临近和牧师的帮助下,他才不再迷失。他终于认识到罗贝塔之死中尽管动手那一下是意外,他依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那一下也是潜意识里不希望罗贝塔接近他,更别说不去救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克莱德终于找回了自我,重新审视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不是被攀附权贵的欲望所主导。他的悲剧除了缺乏决断之外,更重要的也是一心为了用手段往上爬,而背叛了自己的阶层,不再把人当人看。
除了克莱德之外,几个女角色刻画和对他的影响也很重要。女店员奥坦丝是第一个吃重的女角色。可能写过嘉丽妹妹的关系,德莱赛把这种善于玩弄男人的女角色塑造得很好。简直是第一部分笔墨第二多的人物。比如她买衣服各种绞尽脑汁,却被更加老谋深算的老板算计。当着面和别人跳舞亲昵,但是事后总能拿捏住克莱德。大家一起出去玩时候撞死了小孩,大家都有麻烦的情况下受伤了却只关心自己的脸。也通过她写出了克莱德内心的需求和这段感情对他的影响。尽管长期被她吊着,但最后还是很不满她只想着获取利益而不是为自己好。有了这段经历后,对于罗贝塔,他是希望有一个能掌控的人。对于桑德拉,他是为她对自己的善意而被进一步打动。
罗伯塔在影视改编里一般都是个被桑德拉完全比下去的女孩。但是实际上她也很漂亮,是个娇小的美人,有些我见犹怜的感觉。俩人出身有类似之处,都比较贫穷和来大城市打拼,也缺乏信心。不同的是罗贝塔的家庭过分把她当赚钱机器。俩人也是这种情况下慢慢产生了感情。
得知自己怀孕后,罗贝塔并不是一味想留住克莱德。特别是貌合神离的情况下。只是她如果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孩子,在那个时代以她的出身和条件等于毁了。因此罗贝塔提出结婚只是为了度过难关,乃至她一再表示风头过了克莱德可以走。这个女孩子不仅真爱克莱德,而且付出了很多,要求的也很少。然而在一心要往上爬的克莱德面前,可能脱离他掌控的她依旧只是必须被除掉的阻碍而已。同样在贫穷中生长的克莱德对于前途和金钱地位的向往,已经让他不把人当人看了,只考虑背后的利益。罗贝塔这个女孩子让人同情的同时,她的悲剧也证明了一点:一味的让步和挽留最终会让自己退无可退,反而容易纵容和让对方仇恨。特别在很多人看来,重要的只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对自己再好也没用。
桑德拉全程都是一个很好的女孩,比黛西强得多。她有善良和智慧,既放得开去爱也有应有的理智和矜持。她厌恶吉尔伯特的傲慢,不愿意屈从于父母的要求。但是同时她也不选择私奔,而是打算过几个月到了成婚年龄再来自己做选择。乃至于最后依然为克莱德而难过,并向他传达了自己的心意。然而对这么好的一个女孩子和她背后所代表的上层生活的迷恋,却激发了克莱德内心最为阴暗的一面,最终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孽。只有到最后,克莱德才明白了这一点。对于心爱的人应当作为一个人,拿掉滤镜去客观审视。而不是作为一个符号道标或者单纯满足自己内心的欲念来对待。盖茨比和克莱德都悲剧在此。
影视改编
原著第一部和后面联系有限,人物行为需要配合大量的心理描写才能理解,还寄托了德莱赛的很多ZZ想法也导致了影视改编的难度。还有一点就是克莱德原著形象太不讨喜,难以支撑好故事。美国两次将这部书改编为电影,但是改编幅度都比较大。美国之外,巴西、意大利乃至苏联都拍过电视剧。苏版可惜听不懂俄语,看长度还挺有诚意的,只是演员长相都太毛子了。总体选角问题最大是罗贝塔,原著她也是个娇小可爱的美人,然而电影选角大都比较粗。可能觉得要和桑德拉有反差。
改编总体走的就是美化克莱德,加强他和桑德拉的情感让他杀人有说服力,还有让桑德拉出场靠后,证明她是他的真爱没有三心二意。
1931版电影一开始找爱森斯坦来,但是因为ZZ问题换了德国导演史坦伯格,也删除了德莱赛的ZZ理念,集中于谋杀事件。德莱赛本人还很不满意,不过这版相对要符合原著一些,就是有点笼统。
开头提了一笔,不过作为电影的可看性不高。菲利普斯福尔摩斯的克莱德总体非常符合原著。但是几个女角色不尽如人意。一开始的女店员只有一小段,把她也刻画的太丑太粗鲁了,她明明是那种绿茶。车祸这段也是一笔带过。之后立刻跳到第二部分。罗贝塔是个败笔,除了长相也不够温柔内向,太生硬了。她和克莱德的化学反应实在不太行。桑德拉发挥空间有限。这版美化了克莱德的行为。在船上他放下了念头乃至坦诚了一切,乃至愿意结婚。是罗贝塔惊慌之下站着跑过来导致船翻了。因此之后他在法庭的底气也很足。最后是因为之前设计谋杀的布置和之后没有救的行为,导致了他判死刑。这版的克莱德是挺冤枉的,至少绝对罪不至死。
不过这部电影不管风评还是票房都不成功,所以20年后就翻拍了一次。
1951版原名A Place in the Sun,中文名一般叫《郎心似铁》。选择了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和伊丽莎白泰勒这样的俊男美女来主演,连罗贝塔都是颇有人气的雪莉温特斯。
故事去掉了第一部分。全程都偏向美化克莱德(人物名字都改了但是为了方便还是用书里原名),让他显得令人同情。杀人那段,也是克莱德放下了念头,罗贝塔站起来时候船意外翻了。乃至导演还想加入他救人的片段。还有麦森也被丑化了。伊丽莎白泰勒的桑德拉自然是没话说,尽管相对于她的演技发挥余地有限。乃至于这版里桑德拉的父亲还是愿意接受克莱德的,处刑前她还来看他。
这样美化主角,有人情味的演绎反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8提6获奥斯卡。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和主演罗贝塔的雪莉温特斯都提名了影帝影后。甚至卓别林说这是他看过最好的电影。两版为何都美化克莱德下杀手这段,除了人物诠释方向外,也有原著这种写法影视呈现比较困难的关系。作为电影非常好看,不过和原著偏差还是比较大的。要真正了解原著内容,还是得耐心去读书。
总体这本书虽然可读性和结构上现在看来有一些缺陷,这也是德莱赛为人诟病的一点。但人物刻画,对于社会弊病的抨击还是很有深度的,特别这个当口很多问题还在延续。在纸醉金迷中陷入梦想不可自拔的年轻人也太多,因此这本书和盖茨比一样,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