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书,很震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期看了两本触动人心的绘本,关于动物保护的,想分享给大家。
一本是《牙齿猎人》,一本是《哐!》,两本的作者都是韩国的曹源希先生。
因为出自同一位作者,且是同一主题,所以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色彩运用和情节安排上面。
接下来,我展开说说,这两本书触动我的部分。
一、色彩的情绪感
作者非常善于用色彩来表达情感。
《牙齿猎人》这本,只看一眼封面,暗红的背景和大面积的深蓝,就让人感到强烈的不安。
再翻来内页,由棕红、土褐、灰黑、深蓝、苍白构成的主色调,时刻警醒读者,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再来说《哐!》,整体色系差不多,相较《牙齿猎人》而言,减少了棕红、土黄的用色比例,增加了大面积的白色。
其用意,一方面是因为故事背景不一样,一个发生在野外,一个发生在城市。另一方面,是利用大面积的白色,来突显故事的急促节奏。
二、画面的紧张感
《牙齿猎人》讲的是人类和大象互换角色,大象成了人类的牙齿猎人。
《哐!》讲的是两场交通事故,一场是孩子被撞,一场是猫被撞,两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被对待。
在两个故事里,不管是猎杀还是事故,都事关重大,所以紧张的氛围一直在。
作者除了用色调来表达紧张氛围,还用了大面积的局部画面来表现。
比如《牙齿猎人》里,牙齿猎人去猎杀人类幼崽时,有两个大横幅画面,只有快速前进的靴子、两只大恶犬和齐刷刷飞出去的箭。
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用任何文字,也能感受到主人翁的凶多吉少。
《哐!》也一样,街上的人听到“哐”的一声时,闻声奔来,画面里省略了一切事物,只有这群人,脸上的表情清晰可见。
放大的人群和焦急的表情,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紧张的氛围里。
三、强烈的对比
作者创作《牙齿猎人》和《哐!》,其本意当然是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动物。
要怎么传达这个想法呢?
常见做法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直接告知动物的糟糕处境、威胁恐吓、用法律来约束……
这些方法都可以,但不是最打动人心的,一个人尚且没办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何况人和动物呢。
在《牙齿猎人》里,作者利用了身份互换的手法,让人感同身受动物的处境,当人像动物一样被猎杀,被出售时,强烈的反差会极大触动人的恐惧,进而引起反思,唤醒慈悲。
在《哐!》这本书里,作者依然采用对比方式,但对比的方式不是人和动物互换,而是不同态度的对比,当人受伤时,所有人都展现关心温情的一面。而当受伤的对象是动物,是一只猫时,我们为何无动于衷呢?
四、儿童视角
两本书的第一视角都来自孩子。
《牙齿猎人》里,一个孩子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大象变成了牙齿猎人。
当梦醒来的时刻,孩子身边的大人们,扛着无数的战利品——象牙回来了。
孩子在心里说“我一定要把梦里的事告诉他们。”
在《哐!》这本书里,一个孩子目睹了两次交通事故,他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去救那只猫,他问妈妈“妈妈,救护车什么时候来啊?”
救护车后面到底有没有来呢?没有。
或许作者不想让读者过于绝望,入夜后,当人群散去时,一只猫妈妈飞奔而来,叼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这两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感谢作者的良苦用心,为孩子也为成人创作了这两本书。
这样的书,虽然不能让孩子觉得轻松有趣,但它们是必须存在的一个系列,因为这是现实的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
在阅读时,建议采用亲子共读的方式。
成人一起共读,不是为了给孩子讲要如何如何爱动物,正如作者所表达的,孩子是天然爱动物的,而是为了改变成年人对动物的态度——利用父母疼爱孩子的柔软之心来“以孩子度动物”。
我相信,当父母看到《牙齿猎人》里被拔牙的孩子时,心会揪在一起。
而看到《哐!》里,猫妈妈独自跑来叼走小猫咪,也会心疼得不行。
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伤,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
所以呢,不要去伤害任何一只动物,像保护我们的孩子一样保护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