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兵器图典,有趣好玩不枯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想大家都看过不少武侠电视剧吧,很多高手都有一把趁手的兵器,有些可能是我们常见的刀枪剑刺啥的,例如屠龙刀和倚天剑。不过有些倒不是常见的,什么血滴子,当时看电视剧被它吓到了,直接飞过去,一排人头不见了。那么,武侠剧中的那些个千奇百怪的兵器,真的全是作者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吗?今天带大家看看《中国冷兵器图典》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作为文博爱好者,经常逛展览的时候,中国古代兵器自然会出现在历史展中,特别是关于商周秦汉时期的展览,经常能够见到一些兵器,但这些兵器都是作战兵器,在战场上使用的,跟武侠剧中的差别还是挺大,毕竟军事战争跟个人打斗还是有所区别的。《中国冷兵器图典》这本书能够见到更多的个人使用的兵器。
有一段时间,想搞清楚博物馆里面的兵器,什么叫法,结构是怎么的,不一样的部位怎么称呼,当时买了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这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详实的文献史料,稀有的兵器实物照片,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是基于考古和大量资料编写的,所以读起来有一点费劲,对于个人兵器爱好者,其实可以先从《中国冷兵器图典》这本读起,毕竟《中国兵器史》偏考古,也没有武器的效果和优劣的分析,但是《中国冷兵器图典》做到了。
跟《中国兵器史》不同,《中国冷兵器图典》的配图多多了,全是总共有200余幅图,精彩呈现单兵、城池攻防战具、火器、车骑、水战船舰与阵形,而且实拍近百件兵器收藏,精美细节一览无遗。整书耗时十余年,是一本现阶段中国冷兵器研究巨著,完整收录各门类兵器、战具与玩法,重现宝刀与英雄传奇,很有意思,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而且还能结合历史和故事让大家更好的理解。
在本书能够见到我们熟知的剑刀锤斧、棍枪叉戟等等,也能见到一些不怎么熟知,甚至是不可思议、奇奇怪怪的兵器,例如峨眉刺、判官笔和子午鸳鸯钺等等。能见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单兵器,也能见到众志成城斗志更斗力的团战兵器,更能见到一身转战三千里的移战战法等等。不仅有进攻型的兵器,也有防守型的兵器。
序言部分对中国兵器的地域分布、时期分布,文化交流等等都有总揽的写出,让大家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不同地区使用的兵器不一样,不同时代主流的兵器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战国时期的代表兵器是剑、戟和弩,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兵器却是枪和剑。
本书与《中国兵器史》的一个很大区别,也是本书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它有兵器战力分析,这也是很多兵器爱好者的一个趣味点吧,希望得出一个高低结论。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胜负欲本来就是好战者的天性,自然兵器爱好者也想知道兵器的战斗力是怎么样的。每个兵器几乎都有战力六维分析图,从重量、攻速、强韧度、变化性、攻击范围、单发杀伤稳定度六个维度分析战力。
本书还专门给读者解释了者六个维度,战力是武器攻击属性之外的一个视角,攻击属性大致分为斩切、穿刺、殴击三种,以及特殊属性,所谓攻击属性,从刚才写出来的这几种也大概能了解,就是以何种方式给对手造成伤害。但是战力分析是从六个维度来分析,这个兵器能够做到对对方的伤害实现容易程度和强度。例如同样是以穿刺伤害对方的方式,但是不同兵器的性质不一样,从重量、攻速、强韧度、变化性、攻击范围、单发杀伤稳定度六个维度分析出来的战力值自然也就不一样啦。作者还打趣的说,这些战力值当然是针对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兵器分析的,对于神话故事中的那些兵器,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除了战力分析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兵器的图解,常言说的好,一图抵千言。本书有大量的实拍照及3D 图,详解各部件名称与功能,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有时候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一些文物的命名,例如就拿戈来讲,有一类是无胡戈,有銎戈,“胡”“銎”都是指的啥?在兵器的哪一个部分,没图可能很难理解,看到图了就很容易理解,并且容易记住。有写兵器我们以前没见过,听着命字也怪怪的,很难想想出来那个兵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是有图就不一样了。还有一些兵器,乍看一样,没啥区别的样子,长得挺像的,但是有详解就很容易区分到底区别在哪里了。
另外本书当中的“演进小史”做的也挺好,看完就对兵器形制流变一目了然,能看出来那些兵器是“亲戚”了。怪不得长得这么像,哈哈哈哈,原来是“遗传”的啊。还会提到一些“故事档案”,书中提到很多这样的,英雄、兵器、传奇交相辉映,其实我们也能够理解,有些兵器一提到它,我们就能想到几个使用者,用的出神入化的,就是英雄人物的趁手兵器,例如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李元霸的大铁锤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很多时候会有“知识档案”,会给大家做各种延伸知识,让大家大开眼界。这个就跟考究了,偏向历史考古这方面,会把相关的历史上的兵器搬过来,给大家扩展,进行考证。正本书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备,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