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
两个月以来,基本每天浸润在古诗词里,不能自拔。其实,看的速度慢,主要是懂得太少了。叶嘉莹先生知识体系庞博,历史、地理、文化、甚至天文都铺展在她的脑子里,讲到一个点,能带出来一串。这种阅读感受就是,我明明只是看一本156页的书,但同步也做了100页的笔记。关于书里每个诗人(韦应物、谢灵运、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的生平、性格、诗词文章的风格等等,我都认真去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特别像是初高中时候的诗词解析,但不同的是,之前是为高考分数,现在是为自己愉悦。
苏东坡是很多人的偶像,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感染了很多人,但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赐予我“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如果不了解他的生平和经历,真的很难去与作者取得共鸣,感发的力量也会差一些。在阅读和查阅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在想,风、沙、雪、月、水、清秋、高楼、阡陌、孤云、扁舟、夕阳、阑干等等自然界里的千万事物,在这些满怀情绪的古人心里,都拥有了生命、拥有了喜怒哀乐;稚童、花、老妪等等这些有生命的个体,在他们的笔下,感情也都更为饱满和鲜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挚爱,何以吟咏出千古绝唱,成为世代相传的瑰宝珍珠。
在本次的诗旅体验中,将叶先生整堂课上旁征博引的知识拎出来串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量化的收获。但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在节奏快压力大的高科技生活里,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它们或者是云朵的形状、或者是树叶的颜色、或者是蔬菜的生长、也或者是路边的行人、山里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这些才是我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