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闻中 | 《薄伽梵歌》的智慧和启示
闻中引言◎
此文为2020西湖国际瑜伽节期间,在世贸君澜大酒店的两次演讲之一,其一是讲解《奥义书》的哲学精神,其二则是讲解《薄伽梵歌》的智慧与启示。此处附上的内容,即是后者。文字记录,则由学生奕琛完成,特此致谢。
说在前面的私心话
在进入《薄伽梵歌》之前,我想藉此说一点小小的私心话。既是个人的私心话,又是在此一公开的场合讲,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我们在此处相会,大家都知道的,没有任何事是无缘故的,凡事皆有因缘。这样一个瑜伽节的展开,背后实有无数人的努力与祝福,尤其需要诸多同道,自四面八方赶来。我的感觉是四方虚空世界一同相聚,才能够一起共襄盛举。
这样的一期一会,它的价值绝不是某一个时间向度上自然成就的,所以不是平均单一的一个结点,它是有大意义、有质量的结点。
我们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当中,总会有些时间是具备特殊意义的。这种特殊的时间结点,比如说生日、或者婚期、或者就业的日子、参加某个特殊的活动、遇到特殊的人群,等等,这样的日子,在我们整个人生的平均时间里面,其分布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这样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给予至大的尊重。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时间之理解:万物皆有时。
今天之时,是我在瑜伽节中的最后一堂课,所以有个真正的私心话想跟大家讲。昨天,有很多人要加我微信,很抱歉的是,我后来想了想,没有直接加回来,我想如果随便就加回来的话,太容易,太便宜了。(笑)大家可以继续努力,到一定的时候,也许我可能会加回来的。
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有几个,其中一个,是因为微信朋友圈的人数毕竟有限,已经到了一个饱和的地步了,故我只能得筛选一些人。
另外一个真实原因,就其实际来说,加微信的意义不是特别大,因为我里面没有任何功课与个人信息,只是我平日思想的经验。而作为有意义的联结,譬如想了解其思想的内则的话,更重要的,当是去阅读我的书和我特别珍视的个人公众号——“漫漫生死道”。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是可以去关注我的公众号的。
人生就是一个漫漫的、有生有灭的过程,我们于此一过程,怎么展开人世间的生活,展开我们的真实与虚无共在的生命,需要借助文化与经典,才有可能获得意义。所以,就说到意义,加我的公众号可能比加我个人微信意义更大。
如果加微信的话,当然肯定是有些话要跟我讲,那是另外一回事。有话跟我讲,那是一个更小的私人的交往,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也是要互相尊重的,因为这种交往的时候要非常慎重的。我特别珍惜人间的缘分,特别重视一些人与人的个体交往,无论是我的老师,我的同道、朋友,我的学生,我只要跟Ta接上了联系,我都会把Ta视为毕生极重要的一种往来,非常重要。
一、开场冥想
现在,让我们开始慢慢回到现场。今天我们特别谈到生命特有的品质——专注。课堂上会有一些冥想,在进入到这个最伟大的印度哲学经典,也是瑜伽经典《薄伽梵歌》之前,让我们回到纯然的当下。
把远方的心,带回到我们的身上,把过去的心,带到我们的现在,也把未来的心,带到我们的现在。只有此时此刻,在高度的专注当中,唯此,才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奥义书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在茫茫宇宙的洪荒当中,有如此唯一的一块真实的石头,建构出我们整个生命的大厦。
曹雪芹的那一句诗非常棒——假作真时真亦假。你假了,所有真的都会变假,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用,真作假时假亦真——如果你足够真诚,足够恳切,逐步深入来探究自己的生命,那么,你就是存在的第一块基石。
整个世界犹如魔幻般的摩耶(Maya),最后,会被你转化为一个真实的生命现场,你会发现很大的人生惊喜,这是我们今天在进到《薄伽梵歌》之前要特别交代的,《薄伽梵歌》要给到我们的巨大惊喜究竟是什么?哪里可以达到一种最高的生命觉悟,在哪里可以心领神会,何者谓之俱卢战场?这是今天要给大家交代的。
在真正进入到《薄伽梵歌》以前,我也很想了解一下,读过《薄伽梵歌》的举一下手。好,读懂的再举一下手。有一、二、三...位。好,我能不能考考你?能邀请某人上来分享一下对《薄伽梵歌》的理解好吗?好吧,算了,还是私下交流,我不为难大家了。——谁敢说自己读懂《薄伽梵歌》,这话是要负责的。
这话是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秘密——你到底在超越生命的文化里面领会了多少?当然它有深浅,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深浅不一的感触,但是大多数人只在《薄伽梵歌》的非真实性的层面上,把这个文字读到了眼睛里,就终止了,没有到达内心的深处。文字的深度,是需要你心灵的深度来承接的。如果一个人认识所有的文字,但他读完了之后,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都不知道在讲什么,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我知道《薄伽梵歌》在中国的发行量已经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样的级别,它的发行量很巨大,但是读懂《薄伽梵歌》的人很少,这个我自己心里时有数的。我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我必须要坦诚,因为这部经典实在是无穷无尽、无比深邃的,不可妄言,如果要说,有一点像以管窥天,以锥测海,大概是这种情况。
但是人,你始终要相信自己,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是你不可了解、不可觉悟的,这些道理都是可以懂得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主人,本来就是Isha。
在生命的一些层次上,我们是故意要扮演一种生命的蒙昧、无知、悲伤、消极,甚至各种不完美的形象,这里是有一层命运的特有的承诺。但是这个承诺是需要你去深入领会的。我觉得这个《薄伽梵歌》是特别重要的。这是一部能够打开各种印度文化的经典,就像万千河流,最后都流入了一个大海,而这个大海就是《薄伽梵歌》。
无论是昆仑山的水,阿尔卑斯山的水,喜马拉雅山的水,所有的水最后都流到了一处,我们统称为大海。海是大地的最低处,承接了所有从高处流下来的水,这样的一种经典,在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只有两部,一部是中国的《易经》,一部就是印度的《薄伽梵歌》。
《易经》我们今天不谈,我们谈印度的《薄伽梵歌》,所有印度的思想家、瑜伽士,无论是出世间还是入世间的,只要领会生命的自我和存在的最高奥秘,他们要寻找第一义谛,几乎都从《薄伽梵歌》当中得到启示和勇气,得到慈悲和智慧。
其中有入世者甘地,出世者阿罗频多,远走欧洲的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永在印度绝不离开的拉玛那·马哈希。这些大师们,无论他们的身份多么不同,但都拥有一种与《薄伽梵歌》的那一线心性和天道相会的觉悟。一旦领会了,这些人就是解脱者。
这里有很深的期许,这种期许其实就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当中。我们不能小看自己,但是也不能狂妄,在不可小看和不可狂妄当中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其准确就是:一定要真实。真实是第一义,真作假时假亦真,一个人如果真的话,所有的假象都化为真实;如果一个人假的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来已经是真实的,也因为你的假而假,梦寐般的不真实,所以这里就隐藏着一层很重要的对自我的期许,但是这种期许如何获得?需要专注,专注是必须的。
要知道,文字的背后是生命,生命的背后是灵魂,灵魂的背后天道,天道的背后是宇宙的第一缕创造力在萌生的那原初的一种能量,这样的一种层层切入,绝对不是单单懂得文字就可以认识的。
很多人说学印度文化一定要懂梵文,我看不一定,跟梵语没有本质关系;也有很多人说学中国文化要懂汉语,我看也不一定,多少人懂汉语,照样读不懂《道德经》。所以,这样的文字都是相,最后到达哪里,是因你心灵的深度而决定的。如果你的心足够有深度,那些文字背后的世界,那个罕见的浩瀚的世界,会纷纷自动打开它的宝藏,向你一览无余地展示它里面隐藏的奥秘,隐藏的真实。
课前冥想练习
为了达到这种专注,我们来做个小小的冥想,很简单,就是观呼吸。
在结束以前首先不要打开眼睛,因为还有声音,声音大概听几分钟,然后再开始,ok?好,大家听我的指令。
大家先把自己身体坐好,坐到一个恰当的、非常放松的姿势,知道自己的左右前后都是谁,这个很重要。好,知道了,把眼睛微微地闭上,微微闭上,不用太紧。轻轻地闭上眼睛,感觉自己身体放松了,彻底地放松,很自在、很愉悦,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这里来,呼吸的出来、进去。好,不要去调它了。我们就关注着呼吸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是一,一呼一吸再二,一呼一吸又三,就这样,如果你能坚持数到十,就回来继续。从一开始,如果中间被打断,没关系,被念头打扰了,就重头再来,回到原来的呼吸上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你们能够专注几个来回。这个过程当中有两种干扰,一种是声音,一种是念头,而后者的干扰更强一点。如果有干扰的话,你也不用紧张,不用害怕,不要有烦恼,你回到自己熟悉的呼吸就可以了。所有的声音你都听得到,念头的起落你也能觉察到,但你始终是如如不动的。
这种专注的品质非常好,只有在这种专注当中,人才会穿透时间和空间布下来的层层迷雾,回归到真我的自信里面去。眼睛先不睁开,把注意力集中到声音这里来。
(播放商羯罗的《真我六颂》音乐)
好,现在眼睛不睁开,把手搓热,放在我们的眼睛上面,去感受热度,再来第二遍、第三遍。好,现在把眼睛慢慢睁开,回到我们的现场。
二、《摩诃婆罗多》大战前传
我们昨天讲过奥义书的精神,《薄伽梵歌》跟奥义书的关系是这样子的:奥义书是属于印度特殊阶层的人才有资格去阅读的经典,一般是婆罗门、刹帝利这个级别,所以它属于吠陀文献。而底层的百姓自绝于这种教育之外,因为种性上的习俗,使得他们很害怕,也不敢去亲近,所以奥义书是属于秘密的知识。
其实,每个民族每个文化都有一些秘密的知识,秘密的知识不宜公开。不宜公开的背后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后来印度一些最伟大的大师,他们觉得奥义书的知识不仅是属于特殊阶层的人,而且有普世之必要。
所以,怎样把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转化为普罗大众都能听进去的,于是,就把它划到了一部伟大的史诗里面,就叫《摩诃婆罗多》,这是一部史诗,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一次大战。
故事可以普及,人们会在故事当中得到一些教育。当然,如果仅仅只是个故事,内涵就不够深邃,也无法留传至久远。所以怎样让《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成为真正的伟大史诗,摩诃,Maha,就是伟大的意思。那如何成为真正伟大的经典呢?于是这部史诗里面放进去很多的哲学宗教,其中最伟大的奥义书的哲学,就是《薄伽梵歌》。
大家知道奥义书有108部,如果说奥义书这108部浓缩成一种最高智慧甘露的话,就是《薄伽梵歌》,就在《摩诃婆罗多》里面的第6篇,这一篇就叫毗湿摩篇,其中就塞进去了这一部经典。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哲学经典在《摩诃婆罗多》里面,其中《薄伽梵歌》特别重要。
打个比方,如果把奥义书比作一头母牛的话,那么《薄伽梵歌》就是这头母牛体内流出的牛奶,最重要最纯粹的的奶水,最高的甘露就是从这108部浓缩出来的,然后随着《摩诃婆罗多》故事的流通、传递,印度人无不知晓。
有时候我暗自揣想,印度如果没有《摩诃婆罗多》,这个民族很难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因为它的区域差别太大了,东西南北太遥远了,语种不一样,人种也不一样。地理地貌又差别很大,而且南方和北方语言不同,人种不同,习俗不同,如果没有对克里希纳的崇拜,如果没有《摩诃婆罗多》的流传,这个民族很难成为今天我们所谓的印度,尤其成为印度共和国。
这是不得了的,在印度历史上,因为语言的不同、人种的不同、还有习俗的差异,其实印度一直是分多合少的。不像中国,中国有一种语言叫汉语,汉语言的统一保证了文化的一致性。我相信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政治的缘故,但没想到,在文化上得到了几千年的稳定,这是不得了的。而印度,因为语言太多了,南方和北方,西方和东方以及中部有各种语言,据官方说有22种。南印度的人如果去北印度,就像去外国一样,东印度去西印度,也像去外国。
当年印度有个伟大的诗人叫泰戈尔,他生活在孟加拉地区。但只要出了孟加拉地区,当时谁都不知道泰戈尔是谁,没听说过他。但是泰戈尔在孟加拉地区,是如日中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无论是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还是农夫、渔民、工人,大家都熟悉泰戈尔的诗歌。
因为他的诗歌能唱,所以甚至不需要认识字,他的诗歌就藏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上班、种田、打鱼、谈恋爱、失恋的时候,都可以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但是你一跑出孟加拉地区就无人知道,所以泰戈尔在50多岁以前,他的名气只在孟加拉这个小地方,是个著名的诗人。如果他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除了孟加拉语言区之外,谁都不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中国人也不知道,他是1913年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诗歌很快被世界化,尤其是英语,甚至翻译成了汉语,翻译成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字。
泰戈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写了印度的国歌,也写了孟加拉国的国歌,听说斯里兰卡的国歌也是他写的,即使再伟大,外此语言,就不被人们所知了。语言居然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界限。语言会捆绑住一种文化,无法被他人所知。你知道泰戈尔不是因为他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获得者,他本来就很伟大,本来就顶天立地。
换言之,在我们这样的中国,也许有些人的生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证悟,但是他不涉入文化的世界,不用语言的传导,人们是不知道的。这样的人,其实每个时代可能都有。
我曾经读到辨喜尊者的《行动瑜伽》,在第一章里面,他特别谈到这样一种现象:他说人类历史上第一流的人,全世界是不知道的。你永远不知道,因为他们不限于文化的传递,甚至不限于语言的传播,所以他是彻底为你所未知的。
第二流的圣人,是以文明世界导师的身份被人们所知道的,他们也被人类的文化系统捆绑住的。比如说佛陀,暗中《行动瑜伽》说,不是第一流的,他有老师。耶稣不是第一流的,他是第二流的,故被我们所知道。辨喜甚至说自己,我是见过无数第一流的人,但他们从来不会为世界所知道,他们隐藏在印度,喜马拉雅的山中,谁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告诉你的,是接触这些人的思想,以这个时代的语言能够被世界所知道的,所以这是语言的缘故。
《摩诃婆罗多》这种精神,因为有个共同的信仰——克里希纳,结果就把东、西、南、北方,也就是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还有中天竺,叫做五天竺,就是印度的五个部分,全部统合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叫做印度教。
印度教就是以《薄伽梵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统一体,语言可以不一样,区域不同、人种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但不妨碍他们在共同的信仰上有了共同的经典,这就是《薄伽梵歌》。
所以《薄伽梵歌》对印度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能够维系国家统一的一致性,没有比它更重要的,所以《薄伽梵歌》是印度经典中最重要的,而且深邃博大,应有尽有,博大精深。
人类经典中不乏高明的经典,中国的很多经典就非常高明,比如说老子、庄子、孟子,这种书本身就是第一流的经典。西方人也有这样的经典,比如古希腊非常伟大的的作品,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些都是第一流的经典。但是,一部经典里面含摄万有,大概只有《薄伽梵歌》这样的书。
《易经》这个书比较特殊,因为它是从自然与天道的原点出发,而《薄伽梵歌》却不是这样,它是从生命与个体的原点出发,所以从时间上讲,《薄伽梵歌》是很迟很迟——实际上是在人类的文化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贡献出来的人类的瑰宝。但是《易经》不是这样的,易经是在历史或时间维度上的起点,所以这是两个不一样的经典,但都是含摄万有的典籍。
《薄伽梵歌》十八章,每一章都是一种瑜伽,很有意思,十八是对《薄伽梵歌》和《摩诃婆罗多》一个很有意义的数字。如果把章和篇做个区别,《摩诃婆罗多》是十八篇,《薄伽梵歌》是十八章。打仗的时候正好也是十八支军队,十八支军队打了十八个白天和夜晚,就是这样注重十八这个数字。
简单的描述一下大战的背景。《薄伽梵歌》在《摩诃婆罗多》第六篇毗湿摩篇,总共18篇,700个诗节。其地位在印度不亚于西方文化里最核心的经典——《圣经》里面的《新约》。要知道,如果没有新约的话,基督教是不存在的,就是因为有新约,尤其是新约里的四个福音书,才会有基督教的文化,而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世界上有30多亿人是信仰基督教的,于是就广为人知。在印度能够与《新约》相媲美的只有《薄伽梵歌》。
在战场上有两个最重要的人,即《薄伽梵歌》里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克里希纳,另一个叫阿周那。这两个符号般的人物,究竟隐含着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后面要揭示的。
有两只庞大的军队,敌军和我军,敌军十一支,我军七支,合在一起正好是十八支军队。敌军就是所谓的坏人,这里如果有道德评价的话,就是这么一支邪恶的军队,其中带头的人叫难敌。我军是七支军队,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阿周那,统军的是他的兄长--坚战。五个兄弟带领了七支军队,敌方一百个兄弟带领了十一支军队。
据说当时把整个印度,甚至印度周边的同盟军,不同的部落国家都牵扯进这么一场伟大的战争当中,所以战争的意义就很大。Mahabharata,摩诃婆罗多。Maha就是伟大、巨大的意思,bhrata就是古印度的名字,婆罗多王族的后裔,婆罗多以前是个古代君王的名字,印度现在宪法上还有两个名字,一个是India,另一个就是Bharata,这是印度的古名,所以这部书讲的是印度的故事,一个伟大的印度故事。
他背后牵扯的军队之多,可以把整个印度都带进去。虽然只有十八支军队,但这十八支军队是由各种部落、各种国家组合而成的。据说当年的中国也参加了,叫做支那,支那有点像China,听说是从四川过去的,而且是站在敌军那一边,站在邪恶的一方,这是在《摩诃婆罗多》里流出的一个线索。
上古时期那场伟大的战争,打得非常惨烈,极其惨烈,后来战争结束的时候其实没剩下多少人。这场大战里面各种武器都用上了,简直就是现在好莱坞大片的规模,不得了,封神榜里那种封神演义的武器全使用出来了,有人就说里面有核武器,反正就是特别惨烈的战争,现在还附加了高科技的种种想象力,总之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
但是即便如此,战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要表达什么意义,这是它之所以成为宗教经典哲学经典的原因,因为这是战争,背后隐藏着生命的难题。
这一百个兄弟极度邪恶,不讲理,有野心。而另外五兄弟则代表着种种善良、德行、才华。五兄弟据说都是天神的儿子,因为他们的父亲被神诅咒不能生育,所以他们的母亲就召唤天神,生下了五个儿子,他们都有特殊的来历。
比如说坚战他是达摩神的儿子,怖军是风神的儿子,阿周那是因陀罗的儿子,协天和无种这对卵生兄弟是双马童天神的儿子。传说当中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曾经得罪了一个天神,被诅咒不能生育,而且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们父亲的哥哥是个瞎子,叫持国,持国是个瞎子。在人类历史上,瞎子是不能当国王,如果瞎子一旦当国王,就很容易被后人记住,因为他太特殊了,这不是瞎管理吗?瞎子是不能治国的,这变成人类文明的一种共识。
因为持国的弟弟,也就是阿周那五兄弟的父亲被神诅咒,既不能生育,又英年早逝,所以这个国家就没有了国王。于是王位由他的兄长也就是持国瞎子摄政,所以他不是合法的国王。持国拥有了权力,在等待这些孩子们长大的岁月里,他慢慢有了一种权力上的执着,这执着就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因为他本来就是摄政王而已,等待弟弟的儿子们尤其是大儿子坚战长大,坚战非常了不得,是个品行高洁,性情德行和治国才华都是非常出众的人。本来他摄政结束后就该交给侄儿,天下就没有这样一场大战了。
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摄政王就是周公,周公因为等成王长大,摄政了很长的岁月,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周成王长大后,他就把王位还给了周成王,中国的周天下就是这样由礼乐精神奠定的,所以我们会说,周公是非常了不得的人。周公是中国文明的奠基人,也曾是伟大的摄政王。
但是印度的设置好奇怪,摄政王持国干着干着就不想放手了,不但不想放手,还想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就叫难敌。而难敌正好有野心、权利欲,而父亲现在又是国王,虽然是个摄政王,他的叔父去世了,他的堂弟是能合法继承王位的,他就视他们为眼中钉,于是又展开了各种阴谋诡计,各种手段,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总之想把这五兄弟灭掉,只是从不能成功,怎么也抹不掉。
所以这个故事前面讲的都是,从少年时代一直到成年,这一百个兄弟怎么灭这五兄弟,各种奇招,什么火烧橡胶宫殿,挖地道,最后驱逐到森林里面,与猛兽为伍,各种欺骗的手段,……中间还有几次打赌。譬如掷骰子,把他们的基业全部赌输了——不知道为什么印度人这么喜欢赌博,弄骰子输了,这样把五兄弟流放到森林里面十二年,而且第十三年可以离开森林,但必须隐名埋姓。但如果名字一暴露,就得重新回森林里面去。
总之用各种方式想让他们消失,但这五兄弟命大,命大得不得了,怎么样也弄不死,这倒还罢了,森林里出来后,最后回到的地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德里,古代叫象城。
既然现在五兄弟都出来了,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我们了吧,因为五兄弟长大了,而且所有承诺全部解决了,坚战提出这样的请求,难敌说不可以,不给你。他说那好,我们就平分天下好不好?你把王朝的一半的权力给我,这本来已经委曲求全了,难敌说,不给。五个村庄好不好?我们五兄弟都当村长,5个村长,这个王国全给你们,我们只要五个村庄可不可以?他说不可以,连一枚针插下来的那块地也不给你们。所以你说现在怎么办?继续委曲求全?所有和平外交的方式都用尽了,已经尽到了人最大本分的忍让。这些全部无效的时候,只剩下战争了。
所以大家千万要懂得,《薄伽梵歌》不是在推崇战争,而是说当一切和平的手段都无效的时候,战争就变得非常有正义感。战争在什么时候是有意义的,不是说所有战争都是不可以的。
我相信大家应该知道,在一战、二战,在中日战争,人类很多的战争面前,你要懂得不要用简单的和平主义和戒律来捆绑自己。有时候战争是正义的,不是为权力而战,也不是为财富而战,不是为了野心而战,也不是为了欲望而战,而是为了宇宙正义而战,这场战争就必须打。因为太邪恶了,于是就展开了战争,这场战争当然是打的非常惨,牵扯的人,死亡数量非常巨大。
说到这个,我相信我们应该知道中日战争的时候,很多日本人打进中国来侵略,当时中国有很多僧人,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对人的道德或者佛法修行的最大挑战,那就是跟日本人是什么样的关系,甚至僧人该不该动武。很多僧人就不敢说了,说我是佛弟子,是不杀生的。
但是中国近代有几位最重要的高僧,其中最典型的是太虚大师。太虚大师说我上马杀敌,下马念佛,还亲自带领僧兵到前线,我觉得这才是高僧。他知道这时候,僧人这种身份已经被一个更重要的宇宙之子这个身份替代掉。这个时候要维护宇宙的正法,所以就到前线奋勇杀敌,这样才是真正的圣人。要知道戒律不是用来捆绑人的,重要的是凝聚你的力量,集中你最伟大的精气神来做最应该的事情,而不是用戒律来囚禁你自己,捆住你自己。
所以这个《摩诃婆罗多》中《薄伽梵歌》背后的战争也是这样,当一切的和平手段都归无效的时候,这时候战争就变得极其必要。于是双方都招兵买马,呼朋唤友,结合同盟军,其中难敌这边找到了很多的同盟军,构成了十一支大军,而五兄弟也用各种力量,用他们的德行和情谊来和说服朋友同道,最后造就了七支军队,所以力量上是比较弱的。
这时候有个人就很重要了,这个人就是整个《摩诃婆罗多》里的核心人物,那就是克里希纳。克里希纳是他们的亲戚,既是阿周那的亲戚,也是难敌的亲戚。这时候他应该归于哪一支队伍?克里希那他说我不选择,你们选我,难敌可以选我,阿周那也可以选我,所以双方前后都到了克里希纳所在的雅度族,雅度族当时也是一个部落。
既然双方都来了,克里希那说我只有一个人,这样选择有点麻烦,这样好了,他说我这里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我的军队,全国的军队武装力量都具备,能用上战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我,但是我先声明,我是不带武器的,我不直接参战,但是我可以选择站队。
难敌说那我就选你的军队,我要你干嘛,你又不参战又没有武器,我就选你那支军队了。然后阿周那就选择了克里希纳,所以克里希纳就这样成了阿周那的马车夫。因为他手里不能拿武器,所以就成了阿周那的马车夫。这个战争的背景就是这样产生的。
于是这样,这个战争就到了前线一触即发,剑已经出鞘了,弓已经拉上了,箭已经上弦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好两军在大战开战之前也吹起了海螺,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候。
好,现在变成慢镜头了。
三、战场上的哲学课堂
大战临面,箭已上弦,结果,就在此时,——结果,整个现场仿佛突然被按了一下暂停键,众人都停了下来,似乎敌我双方一下子都处在屏息之中,陷入沉默,准备了神圣的倾听,要倾听一个特别的课程,等待伟大的人类导师克里希那给勇士阿周那讲述的生命课程。战场之上,一触即发,结果却停了下来,开始要讲哲学了,惊喜吧?意外吧?突兀吗?战场,瞬间成为了课堂!这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不能让整个故事直接按照自然主义发展下去。而是要给你塞进去一部哲学,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故事背后的生命之道,这就是反思自省的精神,是哲学之发端。
好,情况是这样的,大战一触即发,此际的阿周那却说,对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什么邪恶的力量如此巨大,奇怪了,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人在参与?于是,他就对马车夫克里希那说,克里希那,请把车骑到两军之间,我要看看,对手到底是谁,我或杀或被杀,都要明明白白的。这个时候,他其实很想作战,他是一个勇士,应该是两支大军的第一勇士,他是天神因陀罗的儿子,能征善战,尤其还是一个伟大的神弓箭手。
好,这个时候,他就到了两军之间,一看对方的军队,立马就不想作战了。他以为——就像我们常人一样,以为与我们作战的对方,都应该是邪恶的人,然而,他却发现,敌方的人员结构比你想象当中要复杂很多,居然有很多德行很高、辈分与威望很高的人在那里,甚至,族中的长老,包括他们的第一统帅毗湿摩,注意,这一篇《薄伽梵歌》出自于第六篇《摩诃婆罗多》,其名字就叫做《毗湿摩篇》。毗湿摩是对方的第一领袖,也是这整个家族的第一长老,而军队的总负责人,是他们共同成长时候的伟大师尊,婆罗门德罗纳,他是对方的第二号人物,还有他们的兄弟亲族。
在战场里面,哥哥在这一边,弟弟在另一边;舅舅在这一边,外甥在另一边;父亲在这边,儿子在那边,这怎么打!这就是家族的内讧啊!阿周那充满了道德的负疚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心性考验,这个仗该怎么打?
打输了,很痛苦。打赢了,更痛苦。
不想打了,他就把神弓放了下来,浑身颤抖,冷汗直冒。
不打了。不打了。
阿周那说,我要到喜马拉雅山的山里面去隐居去了,做苦行僧人,再也不参与这种人世的战争当中。《薄伽梵歌》的第一章,就是阿周那的悲伤瑜伽。
然后,从第二章一直到十八章,克里希那就来说服阿周那,他应该参战。《薄伽梵歌》大体是这样的,诸位对《薄伽梵歌》可能还缺乏一个结构上的了解,所以这里有一些结构上的区分。
第二章是总括性的,第十八章是总结式 ,所有的道理,其实都在第二章与第十八章里面,其他章都是分开来讲。所以,如果有人读懂了第二章,真读明白了,四大瑜伽都在里面,然后分开来细细展开,而到了第十八章的时候,无非是再一次地重复原来所讲的东西,但是话语不一样。这是一种结构。
还有一种结构,就是我今天特别要介绍给大家的,就是前六章是讲行动瑜伽Karma Yoga的,中间六章是讲奉爱瑜伽Bakti Yoga的,后面六章,则是讲智慧瑜伽Jnana Yoga的,所以十八章三个瑜伽,这样的三个层次,涉及到行动,涉及到慈悲和爱,一种行动哲学,一种情感的瑜伽,以及涉及到一种智慧瑜伽的,这样三个层次来讲。我曾经把这十八章概括为:前六章是讲"我愿意",这是行动的哲学。中六章是讲"我相信",这是信仰的精神。后六章是讲"我清楚",这是智慧的观照。
总之,那个现场,面临此种情境,对阿周那的最大的考验,就是这种道德的负疚,这仗打还是不打,如同哈姆雷特的生死挣扎,战争的合理性,它的边究竟在哪里?
注意,在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人生的两难,选择的两难,一个好和坏是很容易选择的,两个都是坏,你放下哪一个?两个都是好,你选择哪一个?这就是人生的困境。无数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只要你很认真地活你的人生——除非你不活自己,你只要活出自己的真实人生来,都会面临这种抉择。这个抉择是撕心裂肺的,有时候是极其惨痛的。你说,战还是不战?
那时候,阿周那很想退出战场,你看,他提出的这些不战的理由其实都是对的,怎么可以在自己亲族之间内战呢?对方有善良的人,我们怎么可以杀害他们呢?这个仗打完了以后,这个家族里面的刹帝利会死光,剩下的族中妇女都成了可怜的寡妇,于是,就可能会导致种姓之间的紊乱。低种性的人可能就会和高种姓的人通婚,高种姓的家族内部就会紊乱,祖先的英灵、死去的灵魂都得不到存有界的安息。这个家族罪恶将会代代延续,就会产生对正法的巨大破坏,注意,他提出的所有不战的理由,看过去都是对的。
但是,你要知道,当理由在某种意义上都对的时候,你要扩展这个理由的领域,知道吧?当一片叶子是这样的,放在整个森林里面,这个叶子的位置的合理性与恰当性就会被你看得更加清晰,它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记得庄子的《秋水》篇中有一句话,“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心灵狭隘的人,你跟他讲真理,他听不懂,因为他所受教育的狭隘性,已经造成了他心灵的狭隘性,他认为正确的东西只是他个体的正确性,这个正确性没错,只是这尺度实在太小了,而存在界又实在太深了,所谓“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大体如是。
你要知道,有时候和平是对的,有时候战争是对的,有时候得杀,你不要说敌方的军队里面有好人,你就不动手了吗?我先告诉各位,当年打进中国来的日本人都是坏人吗?不一定哦。他们在家里面,可能是一个好父亲,在朋友圈里,可能是口碑最好的道德君子,但这时候他的身份是什么?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君子,既不是好父亲,也不是好丈夫,更不是好公民,而是侵略者。这个身份,你要先把它定位好,定妥当,你才能行动。于是,战争的合理性就建立在这样的一层关系上面,人的身份一变,关系也要变化,所以,在什么时候的关系,要以恰当的方式来对待,这就需要一些真实的智慧,而不能拘泥在单一的一种身份当中。
克里希那就这样层层剖析,告诉阿周那,该怎么解开心灵的困局,好展开你有力量的行动,行动在什么时候会是对的,战争在什么时候成为了真理?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打开。
甚至,在非暴力作为宗教精神的佛教里面,佛陀也是这样告诉阿阇世王的:“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可恶的暴力。罪人应为其罪过受罚,他们应该畏惧你。但要记住,审判不应取决于私仇旧恨。……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切切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且,在《薄伽梵歌》里面,他们两人都很慈悲——阿周那很慈悲,克里希那也实在很是慈悲,他们知道众生的智慧都是肤浅的、浮泛的,思想是缺少真实的根据的,所以,为了把道理说清楚,好把这个道理适合于不同的众生之根器,所以,阿周那就假装说,我还没有听懂,还没听懂,请您继续说,于是,一层一层地,把整个《薄伽梵歌》的义理结构、精神大厦一一给建筑了起来,呈现出来,所以,这就构成了整整十八章,而且,有些重要的地方、一以贯之的地方,还不断地加以重复,用不同的语言来加以统一。有时候,暴力是不对的,有时候,非暴力也是不对的,关键处,是不能有“我执”,一切的执著,都可能会下陷为一种心性的罪恶,事实上,世上的人们又往往喜欢借各种神圣的名义,譬如上帝的名义,佛陀的名义来膜拜自己的"我执",如此而已,此需小心。
只要深入思考,我们则会明白,实际上并无需要弃绝世俗的事物与行动,因为人并不真正的拥有任何事物,因此也不必放弃什么东西,只要把占有欲放下就行了。若能如此,不论你是过出世的生活,或入世的生活,这中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执著才是一切不幸的源由。何况,无论出世入世,都有义务要尽,一条是牺牲之路,一条是征服之路。
总之,现在作为刹帝利,阿周那,你必须作战!很有意思,这是《薄伽梵歌》的一个真正富有力量的精神立场。
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也应该提出来的,为了进到哲学里面,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我觉得也应该给大家做一种非常重要的分享。这就是,所有的经典,除了《薄伽梵歌》和《易经》以外,都是在平常的岁月、平静的日子当中书写出来的,或是在寺庙,或是在山林,大都是在安定而没有打扰的情况下进行了创造性活动。而《薄伽梵歌》则不同,它可是在战场当中说出来的,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里就有个不可逃避的命运铁律,因为战场就是不可逃避的,战场意味着人不可逃避的一种人世命运,令你去专注在一个永恒里面。你无法躲避,这是你天生的一个职责,因为你就是人生的勇士,是一位刹帝利。这里有一个寓意,什么寓意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周那,俱卢战场就是我需要专注行动的人生职责。它不是一种理论,它是一种行动、一种实践性的解决方式。因战争不可回避,不是供你以思考去解决的,你说,我再思考一下,我用我思考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这种大战,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行动。所以,这一部经典就意味着,它是一种非常好的人世行动的指南。
人生只要有困惑,有两难,那么你就有这个战场,出现了俱卢战场,俱卢战场就是你和世界的一种关系,相会的时候你怎么解决?好,这就是这部经典的特殊性,在极其激烈的战场上宣布印度的天人大道怎么演绎、如何展开,这部经典是实用的行动法,是解决生命具体情境的指南。这是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
有些人读了《薄伽梵歌》,还是那个样子。行动力照样很弱,抉择力照样很差,那么,他基本上就没有读懂。《薄伽梵歌》不是叫你逃避生活的,记得,逃避世界,逃避各种人事关系纠葛的,不是《薄伽梵歌》的精神,《薄伽梵歌》是当机立断要你去做你最应该做的事情,这是《薄伽梵歌》给到你的启示。这是战争,是你自己的人生,你的身份就是面对人生战场的人生勇士,故你必须面对,不能逃避,这是《薄伽梵歌》的开篇告诉我们的道理。
然后,前面六章就这样展开了,讲行动。
这就是第一章:阿周那的悲伤瑜伽。在俱卢之野两军对峙,列阵待战,伟大的勇士阿周那看到了敌我阵中的亲友和师长们正准备互相厮杀,不禁悲恻顿生,心迷意乱,斗志消沉,无心作战。要知道阿周那是当时最勇敢、最聪明的武士,他个人有非常崇高的道德良知,也有很强大的理性,但是,就在这一电光石火之间,血战就要发生以前,突然受到这样理性的反思,这当然是哲学反思、哲学灵光的前提,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得到的。
人们容易被集体无意识卷进去,对不对?大多数都容易被集体无意识卷进去,大多数人大多时候,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在群体当中很少有个体理性的,大家知道,也很清楚这一点,一旦在群体当中,有一个体理性上展开反思的人,这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展开深度的反思,那就意味着,阿周那不仅是想到他自己,还想到了亲人,想到了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之延续的问题,所以一开始,阿周那的那些问题都是对的。这个伟大的开篇,关于阿周那的战和不战,比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生还是死,要深刻多了,也更加强劲有力。
四、行动瑜伽的KARMA律
整个《薄伽梵歌》十八章,每一章都被命名为不同的瑜伽,这就意味着通过这些篇章的指导,人们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譬如他的第一章就叫阿周那的悲伤瑜伽或者忧伤瑜伽,它意味着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悲伤,通过彻底的生命悲伤,也可以跟神结合在一起。生命当中没有真正负面的东西,只看你的心量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够转化。
《薄伽梵歌》看起来是克里希那在战场上传授给阿周那的独特的教导,后来成了整个印度民族宗教和哲学的核心,甚至成为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命运管理学。管理当然涉及到人是怎么做事情的,不但是管理企业、国家的宝典,也是管理生命、命运的宝典,包括管理你的信念,因为《薄伽梵歌》一定会涉及到信念的管理,念头的管理,其实也就是命运管理学,最终一定要回到你所做的事情,所起的念头里面去。
这个世界上区别人和人的,不是做事情的职业之区分,不是做什么事情区别开人,而是怎么做事情的那种心性之优劣,彼时所持有的念头之清净与否,才决定了人与人的本质上的区别。一样都是在扫地,就是不一样。同样读一本书,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在管理企业,也是不一样的。乃至于做联合国秘书长,同样的职位,做的人不同,结果也根本不同。
真正的命运,就是在人的念头之起落当中生成的,念头即命运,比性格即命运要深刻很多。所以《薄伽梵歌》一定会告诉你,到底怎么样做事情才是没有业力的捆绑,甚至,杀人也是自由地杀,杀人也没有邪恶的,Karma律则不会来捆绑你,靠的不是行为本身,因为杀人这个行为本身,从任何一种外相上来看,都是恶的行为。
但是,有一种行为,它是没有业力的捆绑的,那就是信念的纯粹,正如前面佛陀所言,要彻底地无私。你做的这个事情就没有业力来尾随了,Samskara,这种微妙的心念痕迹彻底被消解,这一切只有在自我的心念里面才能做得到。行为都是外在世界的现象,但是你在内在心性里头的纯粹度,只有你自己知道。这种法则的精确性,就叫做Karma律则。
这种Karma律则,佛家也常把它叫做因果法则。它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这是极其精确,毫厘不爽的。此因必有此果,播什么样的种子,也必收获什么样的果实。这是与因果法则绝对匹配的。这就是行动法则背后的原理。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做才能做好,一定要懂得,不是事情本身怎么做,怎么做?越纯粹,越无私,越自由,而且越有效果,力度也是最强劲的,结果也常常会是最好的。但如果你有私心摄入,念头一旦不纯粹了,你就开始害怕,力量就不够,最后做下来的结果也不会好。
其实这里也涉及到行动哲学里面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行动的意义。千万不要放弃行动,但是要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行动哲学的指导。这在《薄伽梵歌》第二章的第47句话。
第二章是最重要的。你如果想知道《薄伽梵歌》经典里面的核心要义集中在哪一句话,就在第二章第47句话——你应该尽你最大的能力赋予行为以意义,尽力去做,但是不要去执着这个结果的好与坏,只是去做。一旦考虑这个结果,不管是好还是坏,Samskara这种业力已经起作用了,已经把你捆绑起来了。
按照羯磨律则,人若是能以不执之火来燃烧因果业力,就能免于自心所制造的束缚。这就像是一条被焚毁的绳索,虽然看起来仍旧像一条绳子,但是已经没有捆绑的力量了。而潜藏的印象,Samskara,虽然仍是存于无意识的生命结构里面,然已为不执之火所焚烧,丧生了萌芽的力量,它们不会再生长了。在印度人的比喻里面,这就像是被烤过的咖啡豆,你可以用它去冲调为一杯咖啡,但再无重新生长之力。所以,就因果而言,实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可作为灵性的踏脚石,这就是行动瑜伽的微妙法;其二,只会形成灵性的阻碍,那就是以执著之心,以有为法来求取必然的结果。记得,通过不执之道,人们会知道自己生命的目的,无私地行其责任,他的一切行为都能成为助道的借具。
就执著而言,中国人有一个词说得非常好,叫做“患得患失”。这也是我们说的悲观主义生起的理由,没得到时,很想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很怕它的失去,这就是“患得患失”。为什么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呢?因为他考虑的都是结果。考虑的是时间背后的那个结果,你却忘记当下行为的纯粹意义之所是。于是,你就被过去与未来架空了,失去了当下的纯粹度。恐惧来自过去,欲望来自将来,都会把人们带离了当下的真实,进入摩耶的结构。事情虽也做了,但不大有力量,也许做得很好,但是你照样会恐惧、害怕与担忧。这至多成为事业型的人格,但达不到一种传奇性的人格,这样只是非究竟的行动。
那克里希那又是怎么展开对阿周那的教育呢?他是如此一一展开的。第一是开篇,战争有严重的后果,第二就是阐明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法则,你的正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做着什么样的事情,这里是有一番讲究的,要讲德位之间的匹配,人不能替代别人去完成不是自己的职责,也不能把你自己的职责交给别人去做。这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梵文把它叫做Sva-rupa与Sva-dharm,Sva就是自我,rupa-本性,dharma就是正法,他先告诉你要认识自我的本性,自我的本性是Sva-rupa,你要找到你的本性是什么,你是不生不死不灭的Atman,你是最高的自我,然后你再参与到这个世界的结构当中,扮演了一个社会化的角色,所以,你今天是刹帝利的勇士,是要保家卫国的,当宇宙与社会性的邪恶铺天盖地的时候,你就是要履行你的责任,这就叫做自我的正法(Sva-dharm),指你跟你自己的职责是匹配的,你要履行与邪恶作战的作为刹帝利的职责,这就叫做Sva-dharma。
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追问,那就是——你是谁?你是有着双重的身份的,需要两种认识,它是通过两个梵文词汇来解决的:Sva-rupa与Sva-dharm
所以第二章里面的核心,真正的你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这种社会化的身份,你还是一个不朽的Atma。他告诉你的更要的信息,即你是不朽的,是不死的。所以战争的杀戮,生死的变动,其实是灵魂在更替他的外衣,在穿上一件新衣服,换掉一个旧衣服,如此而已。你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越不会被眼前的现象给捆绑住。
这两个词都很重要,Sva-rupa追问的是:我是谁,Sva-dharma是追问:我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前者叫做命,后者叫做义,庄子曾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都是需要我们要加以深刻追问的。
于是,一旦明白了以后,你就有了一种对社会法则和自我心性的一个如如不动的自我所构建成的平衡法,从有为当中看见无为,从无为当中看见有为,这才是真正的行动瑜伽士。这是在第四章里告诉你的。第四章,要告诉你怎么行动,什么叫有为?就在力量当中看见无为,看见平静,从无为当中看见有为,在平静当中发现最伟大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行动瑜伽士。
▍闻中译著《行动瑜伽》
五、有为与无为的平衡之道
行动瑜伽士并不是在行动当中,就失去了自己心情的平静,那一份自我本性的如如不动,全被卷去在波涛汹涌的世俗现象当中,这不是优秀的行动瑜伽士,这容易变成集体无意识,是不是这样?但是,你若能于行动之时,内心有一份真正的不动,然后在不动的时候,内心又具有强大的做事之能力,这就是理想的瑜伽境界。
辨喜尊者在美国讲行动瑜伽的法则时,就专门谈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人世的迷茫就是这样,一旦落入平静,人就不会行动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佛系精神。现在的灵性修行者,很多佛教徒就很容易落入这么一个维度,缺少行动力,追求的只是平静。还有另外一个相反的极端是,一旦行动的时候,他就彻底失去了平静,内在的如如不动的自我就消解掉了,就变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的一份子,他没有了自我。
辨喜尊者说,这是两个极端,怎么把平静和力量,力量和平静,也就是创造性的行为跟宏大的接纳自我存在的一个如如不动的自我,这两者怎么平衡,那就是行动瑜伽的核心秘密,也是工作的秘密。你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我是谁的时候你才能平静,对不对?你在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是不能平静的,所以了解了自我,你就能平静,知道了正法,你就能行动。
如其所示,Sva-dharma,Sva-rupa就是前六章非常重要的两个梵文词。世界上有很多Swami对不对?Swani,就是知道自我是谁的人,Swami,斯瓦米,就是做自己的主人的意思,对自己的欲望、念头能够作主,不为感觉世界所动者。故Swa就是你的自我,Sva-dharma,Sva-rupa,是克里希纳告诉阿周那的,于是他知道他刹帝利的身份,这是他的正法,要去做相匹配的事情。什么叫匹配?匹配就意味着你不能把这个责任交给别人,也不能把别人责任交给你,这里有很大的启示。这些话语都是很深邃的。
现在社会当中很多人的生活会迷乱,为什么会有些东西总是处理不好,是因为他把别人责任强加给自己了,是不是这样?现在更多的父母把孩子的责任交给自己,这么迷乱了,你还要懂得,你不能让别人的责任交给你,你更不能把自己的责任交给别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你要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你要拿起来,你要面对它,这是真实人生的一个必备条件。好,这就是行动的哲学。
然后,在行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要有觉知,要觉知到我在做什么,首先知道我是谁,第二知道我来这里干什么,我要做什么事情,还要在做的过程当中有一种非常好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专注和耐心。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专注的品质极弱的时代,其实,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比古代人笨,或不聪明,我从不持这种悲观的论调。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从技术上是很发达,但的从人的生命觉悟力与感知力的层次上,好像一代不如一代,每况愈下,不断地在走下坡路。其实,我们现在生命当中缺了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即一种瑜伽品质,叫做专注。这种专注、这种耐心,是最能够考验这个时代的人们能不能做出大成就来的重要品质。
乔布斯,大家都知道的苹果公司CEO,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德性,首先,他是把时间当作管理学,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每天问如果我明天就要死,我今天应该做什么?他用这种方式来管理他的专注力,而且,始终不追求结果究竟怎么样,焦虑云云,就是求诸于外,脱离了当下境界的存在性反应,乔布斯明白专注力的源头是反求诸己,不求之于外,这就是他很好的品质。
什么叫行动瑜伽?不追求完美,但追求圆满,因为完美是死气沉沉的,完美就是彻底stop了。但是,圆满则不同,圆满乃是生命的流动,所以他追求那种活泼泼的流动感,所以,生命就时时在创造,时时在打败旧我,时时在创造新我,这才是行动瑜伽士的伟大品质。于是就出现乔布斯的那种精神了——Stay hungry,stay foolish。“永远保持饥饿,永远呆在愚蠢当中”吗?不,不是这么理解的,应该懂得其中的行动瑜伽的精神,永远不做完美主义的期待,而是永在行动之中,即是“慎终如始,初心不灭”的意志,这才是它的意思。
所以,永保此种精神,苹果公司因为持守了行动之道,故而每年必须推出新的产品,不是说别人把它打败了,不需要的,不需要等别人打败他,他先自己打败自己,打败一个个旧我,这样的人,真是不可战胜的。
乔布斯深谙行动瑜伽的秘密,行动瑜伽,即是不追求完美的现在,一旦追求完美,你的行动力就会很弱很弱,陷入巨大的焦虑当中。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追求圆满的重要性。圆满,就是在你那个阶段,做那个最匹配的事情,发挥你最大的才能,把事情做出来,这就无憾于天地,无憾于神灵,无憾于自我了。这就是了不得的行动哲学。
我想,单单这种哲学我们一旦知道了,我们在人世间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了,要懂得这样的两个道理:一个不要妄求,另一个不要僭越,因为某些职责与你无关。中国古人有所谓的人生三大悲剧:德薄而位尊也,人之悲剧也;力小而任重,人之悲剧也;志小而谋大,人之悲剧也。你的德与位要相匹配,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样一层一层,只要你努力了,隔一段时间你发现你的位置变了,能力变了,水平变了,于是你做的不再是原来的事情,你马上要创造与改写你自己新的人生命运了,人生新的事业和挑战就会重新展开,这才是恰当的一个人生自我超越之道。
行动瑜伽很讲究这种匹配,也和你将就这种命运的改写。是的,人在某个阶段一定要懂得潜龙勿用,但是到有些阶段一定要懂得飞龙在天,你不能说勿用勿用,就一直勿用下去了,你要懂得飞龙在天,所以在你的天地需要大大地展开你的手脚,那也是要遵循匹配的原则来做事的。所以匹配,也是分阶段,人不是被某种特殊命运囚禁起来,你就只能做这样的事情,你永远就在这个时空里面被圈定了,那是印度的种姓,我告诉你,那是印度最糟糕的制度!
这个种姓之圈好神奇啊,找工作、找对象、找房子、找老婆全在这里面,好神奇的地方,所以印度人就想着我不投简历了,我准备投胎,是的,相信这种制度的他们,就只有从投胎来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就被圈定了。他不懂得命由我造,这是中国人、西方人以及行动瑜伽、《薄伽梵歌》里面所本应有的,结果,却被印度人自己给迷信化了,因为职责的匹配,他们以为这个职责、身份是被规定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所以,行动瑜伽告诉我们,要怎么行动——既可以在剧烈的行动里面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平静的时候又永不放弃行动和创造命运的机会。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辨喜尊者的《行动瑜伽》这本书,第一章就会给你很大的启发了。如果你再看第二章、第三章,你会怎样?法喜充满!太棒了,确实这样,很多人读了《行动瑜伽》之后,命运就重新改写了。但是一定要懂得,它不是告诉你去思考命运,而是创造命运,所以,——要行动起来!
就像这个西湖瑜伽节,你只有行动起来,才会出现在这里。你光是想着我要去,我想去,那没用的。念头是刹那生、刹那灭的。你只有动起来,命运才会开始改写,才会有新的相遇,新的发生,新的力量,难道不是吗?人只有行动起来,越行动,生命力越强劲,智慧越饱满,而且理解事物的心灵也会越加深刻。
所以,我很想告诉诸位,这个世界是属于行动者的,不是属于思考者,若只是怨天尤人,确实,书斋里面有不少这样的思考者,也太多了,这个世界不缺这样的人,但只是那样的话,世界就永远也不会真正见起色。只有行动者,才能带来人世间的大希望,这是赠给未来的大希望、大礼物。我觉得,这个西湖国际瑜伽文化节,一定是靠着我们未必知道的行动者们来成全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一个事情是这样,两个、三个事情也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提醒大家,这样的的一个事情本身,其背后是有很多的行动者的,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你的整个命运,整个人生,从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到老年时期,这个过程是不需要特殊的创造的,那仅仅是by nature;而你们能不能改写自己人生的命运,这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你们最重要的Sva-dharma,对,是你的责任,也就是by yourself。
这是《薄伽梵歌》前面那6章的重要内容,是讲行动的哲学,讲明人世的责任,或者,叫做自我的正法。
六、奉爱瑜伽的甘露
但是我们说了,就单单是责任使然而来进行人世的行动,它毕竟是有一点点的枯燥,有一点点的强迫,也有一点点的不柔软,有些硬性的要求,我想你们应该是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知道单单靠责任来维系的话,人生是不喜乐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要讲的第二种瑜伽了,叫做“我愿意”、“我快乐”、“我欢喜”,于是就出现了后面这六种瑜伽,这六章合在一起讲的是人怎么跟更高的超越者联系起来,做事情时的美妙之处,这就是虔信,或者奉爱的精神,将苦役一般的人生,化作宛如甘露一样的岁月,这是人生的艺术。
为此,你做各种事情时,绝对不仅仅是尘世间的责任使然,你做事情还应该是有天堂的回应,有更高的信仰,有更高的形而上的世界,跟你联结在一起,神是无处不在的,他既然无处不在,所以,他也必然居住在你的每一个现实的行为当中。所以,你做事情时要懂得,你要行动,永远不要放弃行动,但要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同时,在内心你要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情爱,这份情爱就是对世界有深爱,对人有深爱,对事情本身要有一种充满欢喜心的深爱,而理由是基于更高的对超越者的信仰。
诸位,这个世界最痛苦的,莫过于众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很多人就是为了责任,活过了他的一生,但是人生的品质很差,他做得也不错,外表看上去也是功成名就,社会上也是响当当的一号角色,但是不欢喜、不快乐。
这个时候,你就要懂得,欢喜也不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因为欢喜是一种情感,知道吧?其实,任何一种主观的经验,它是可以由你来创造的,你越理解对象,你就越可以赋予它以意义,越赋予它以意义,你就越欢喜,你越欢喜你就越能做,是不是这样?心有则有,心无则无,你干嘛不创造出这样一种欢喜心来呢?于是,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一个礼物!有一些人一定要把他自己的人生活成悲剧,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对不对?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一个礼物,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变成一个礼物,你的一生就是个大大的充满恩宠的厚礼,但是,有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他总是在诅咒着自己生活的每一天,于是,他的生命就活成了悲剧。
注意,生命,它总是崭新的,只要你的心念是崭新的话。所以,你的心念要翻转,要赋予这一事情本身以特别的意义,单单靠责任,维系不了多久,会崩断的。一旦维系不起来,你的人生就可能带有沙漠般的荒凉,没有草,没有花,没有树,没有花园。没有一个美妙的、生机盎然的一个世界。这就需要有情感来培育它,情感这时候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旦有了这样的一份情感,再来做同样的事情,这个事情就击败不了你,所以我讲了最伟大的行动哲学,其实就是三个字——“我愿意”,而这个“我愿意”,这是需要“我相信”来培养的,是需要深入理解存在的价值的,要自己主动赋予对象以意义,而意义,往往是不会直接赋予你的,于是,信仰就在这时候出现了特别的价值。
我这里着重要强调的一点是:意义是不能靠别人来赋予的,不是别人说好我才有意义,别人鼓掌了我才讲这样的话语,别人说这是成功的职业,我就会选择。不是的,我告诉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很危险,很危险的,这就是我们社会人群中巨大的迷茫,一直活在一个公共的价值世界系统里面,从来没有获得他自己真正欢喜的东西,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迷茫,最大的问题。
而这里就隐藏着一份特有的信心和你内在的一种觉醒,你其实有一个更高的存在,这个存在,在《薄伽梵歌》里讲的就是,你要跟克里希纳产生信仰的联结,这是我们要讲的中间的那六章,现在我无法细细展开,其实这里面会有太多太多富有意义的话题,有真东西在的,太棒了,非常棒,一旦你明白了,你就会看得很欢喜。
大家不要把它变成一种宗教,一种社会化的组织,不是的,信仰是个体生命的内在秘密,关乎心性的奇妙翻转。只是,宗教化,组织化的信仰才会让人产生了许多问题。印度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种lazy,懒惰到能躺着绝不站起来的现象,遍地皆是,这种问题就是,把好端端的行动哲学,转化成了一种宗教的迷信,来信靠上帝的拯救,帮助他进入天堂,进入来世的乐园,或者,来求佛菩萨的保佑,这是一个极糟糕的宗教之所以愈发恶劣的地方之一。
你要懂得,其实单单就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与心性艺术,是最好的信仰,那种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这两种平衡都是最棒的,一旦真的明白了,你其实是不需要宗教的,也不需要彼岸的神来崇拜,但内心却仍然是有着很深的神圣感的,这种神圣感,才是我们真正要的东西。它必须是直接共在的生命精神、人生经验。
我曾经与印度的朋友有过一场辩论,就是关于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我当时跟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中国人的信仰,也许中国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人有最美好的信仰、最纯粹的心性于是。我说:“这个世界上,你们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另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这么热爱土地、热爱尘世生涯、热爱温暖的人情,他们相信存在,相信人世劳动本身的价值,且如此精勤努力,一直厌恶好吃懒做、厌恶充满玄谈玄思却言不及义、也厌恶自己不加努力而一心寻找外在的神灵做依靠,这就是一种你们还不熟悉的信仰啊,在中国人那里,劳动,就是一种宗教;休闲则是一种生命的艺术。神,正是人们自己在最努力奋发与最完美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自己的真面目。它不在泥塑的作品里,而更多的是居住在自家身体里面。”我当时还对他们有一种提醒,人与人的区别,不是外在的组织,甚至也不仅仅是以文化来解释,道侣他心通,真理无国界。求道行道者,唯一的祖国是真理。
所以,一个人依靠这份信念,他就建立起了一种神圣感,你在人世间做事情,却有一份神圣感在场,在你的生命当中,靠着信念,靠着主观经验的创造,靠着如如不动的一种自我的超越精神来完成自我生命的转化。人的心灵真是奇妙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种超越性的情感,是不是这样?这里不能细细展开。有机会,可以讲得很细很细,此处因时间所限,咱们不再细谈。
七、智慧瑜伽的分辨力
然后,我们就讲最后面的六章,它在谈论一种智慧,看清现象界事物的真和假,这个很重要,这与我们昨天的内容有些相关,你要记得,人们经常是会误假为真的。或者,用一种小的价值系统,来替代大的价值系统,把相对的价值,误以为是绝对是价值,这样,人生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最后的六章就告诉你说,你一定要看清这个虚幻的、非真实的、相对的、充满差异性的世界,要在里面找到统一性,找到绝对性,找到最纯粹的真如之世界。
就此,印度人曾经打了一个很好很好的比方,他说,你的自我,其实就是天鹅。印度人有一个很特别的词,就是“天鹅”(Hamsa)的意思。它还有一个意思,其实就是自我的灵魂。这只鸟有什么特点,什么特质呢?面对牛奶和水掺在一起的饮料,这只鸟能够从里面辨别出来,它把自己的嘴巴一伸进去,吸的全部都是牛奶,一滴水都不会进入到他的生命里面。
他们这么来打比方,说,这才是我们在人世上要领会的,这个天秉是要给到你们的,这就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在各种各样的虚假性当中,找到它的真实性;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当中,找到它的统一性;在各种各样的相对性当中,找到它的绝对性。这样的一份穿越,就是如梦如幻的人事,包括超人世,人世和心灵的世界,其实始终不会打断你品尝这种无上分辨智的甘露,这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牛奶,这是智慧瑜伽所要给到你的,就是带着一份觉醒的心情,行走在梦幻一般的世界当中,去穿梭诸世界。
八、瑜伽,就是自我寻找自我
大家可知道,在整个《薄伽梵歌》里最典型的人物是谁?是的,就是克里希那。克里希那和阿周那这两位主角出现在《薄伽梵歌》里面,其实是告诉你一种责任的命运、道德的命运,同时,还告诉你一种审美的人生、游戏的人生来获得平衡。他想告诉你,这两种品质在一个人身上,是可以同时兼有的。
所以,克里希纳在《薄伽梵歌》的第四章《朝向终极真理之进路》,其一开篇,克里希纳就告诉阿周那说,
“我把这一永恒的瑜伽知识,传授给了太阳神,太阳神把它传授给人类的祖先摩奴,摩奴又教授给了伟大的甘蔗王。就这样,代代相传,圣王们知道深悉瑜伽的传统。但很久以后,这一伟大的科学在人世间失传了。今天,我要把这一古老的科学传授给你,因为你是我虔诚的信奉者,也是我的朋友。这一科学确实是至上的秘密。……你和我已经出生了无数次。阿周那啊,我们之间的差别是,我记得所有的这一切,而你却什么也不记得。尽管我是永恒的,不变的,是众生之主,但我可以通过控制原质,运用我自身神圣的摩耶之力,来显现我自身。”
这段话非常重要,克里希纳是在告诉阿周那,我是阿凡达,我就是宇宙之主的化身。其实他更想告诉阿周那的是:你也是阿凡达,只是我记得,而你不记得而已,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克里希那,每个人也都是阿周那,你既是克里希那,就拥有了如如不动的游戏精神,但同时,你又是阿周那,带着人世间的道德感责任感,在人世间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会构成了不得的平衡,这个平衡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呢?不妨比作——在地上的我,看着在天上的我,在天上的我,也看顾着在地上的我,四目相对,默默无语。这是我们生命当中的一种大信心之源头,是信仰的品质。
这就是一种我们在这里所介绍的很好的生命精神。它的名字叫做什么呢?就叫做Yoga,也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瑜伽行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天上与地上的一种交汇,内在与外在的一种交汇,真实与虚假的一种交汇,短暂与永恒的一种交汇,我们中国人也曾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种很高很深刻的生命智慧,一种十分了不起的瑜伽信念。
好了,现在我再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性描述:行动瑜伽,是心灵自我在跟世界自我产生的一种联结,这叫Karma Yoga;而Bakti Yoga,就是天上的自我和地上的自我展开了联结,这就是我们讲的奉爱瑜伽。而胜王瑜伽,讲的是一个低层次的小我跟高层次的真我产生联结,彼此想看见。智慧瑜伽呢,讲的则是梦中的我看着觉醒的我,觉醒的我看着梦中的我,这就叫做智慧瑜伽。这四大瑜伽,就是印度人告诉我们的人类四种救赎之道。
但是,我们现在常常没有这样的一种圆满的理解,所以,就使得瑜伽的练习落入了一片树木,甚至落入了一片叶子里面,于是,在叶子里找真谛,所以总是仓皇而无措,浅薄而不深邃,原因就在这里。而我刚才补充的这四种瑜伽,要往深处讲,也是一种本质性的理解,其实,说白了——所有的瑜伽,都是自我寻找自我的道路。
再回过来,我这里特别要谈到的最后一种人生态度之关键:不是世界本身,不是世界如梦如幻,而是因为你是这样来看它的结果的;世界是悲苦的世界,是因为你这样看它;世界是一个自在妙乐的世界,是因为你这样看它;世界是个游戏的大自在的世界,也是因为你这样看它。这说明什么道理?如同法国作家纪德在《人间食粮》当中所云:“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目睹的事物。”
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是真是假,取决于看世界的人,而这个人有一个世界是可以翻转的,那就是他的内在,内在的世界是可以翻转的,它不是被规定的,被规定的都是你的非本质部分,大家记得这一点,命由我造,一定要记得,命由我造!我们人生的相当一部分人生的自在、自由,皆是依靠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的自由,天生那就是有捆绑的人生,这叫做by nature,自然律都是会有捆绑之力的,人的时间、相貌、才华、智慧、理解之力等等,都是一种被捆绑。但是,你要知道,你理解了它以后,就开始得自由了,自由是从里面训练出来的,懂得主观世界的大自在与大逍遥,是与自己的心念结构密不可分。
于是,这样的一个世界被离你理解了,一旦进到深处,你就会跨入到最后的大自在,进入了Leela的世界,一个游戏的世界。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克里希那这个形象了,克里希那意味着游戏之道,这是生命最深层、也是最严肃的层面,但却是以最幽默最轻快的方式,这就是克里希纳的精神。
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错过生命最深刻、最盛大的礼物,就是因为他不愿意用这种Leela的态度去看生命,故而活得十分沉重,这就是阿周那一开始之所以悲伤的原因。阿周那的勇敢与责任,还是需要克里希那的精神来平衡的,我说了,阿周那是你身上的一种品质,责任、道德与社会化的化身,充满最严肃的使命,但是,克里希那也是你的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只是你不要忘了他,克里希那不是你外在崇拜的一个对象而已,他其实就是你内心本我的面相,本我的面容,你的真如、自性,用佛家的话来讲,它就是你的佛性,也是你的上帝,你的自我和世界的自我要产生一种瑜伽的关系,这个瑜伽就叫做联结,这就是瑜伽本来应该给到我们的。你就是阿凡达,你就是Avatar。
这Leela不仅仅意味着跟某人共舞,它还意味着你愿意跟生命共舞,不但意味着你愿意跟爱人共舞,还愿意跟敌人共舞,意味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愿意起舞,去拓宽你生命的边界。一句话,爱上你整个的全部的命运,只有那个时候才会有Leela的精神,因为你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会有一个Leela的精神。这与by nature不同,而是by yourself.
这是我们从克里希纳那里所得到的一个极大的启示,所以,我在最后总结一段话:
整体的来看,人生就是克里希那的戏场,局部的看,人生就是阿周那的战场,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为此你必须无为住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的话,也就是说不要执着结果,但是你一定要有为行事,一定要创造性地去展开人世间的生活,但是你要懂得整体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它是如如不动的,叫做不取于相,心空万有。这是克里希纳给到我们的启示。
但是在局部,我们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部里面,你要懂得践行不息,浩浩荡荡、精气十足地去做事情,造就生命和存在的大诗意,让它成为大大的礼物,也好赠送给自己。生命就是存在界给你的一个巨大礼物。这就需要明白:一个大的整体的克里希那,是不可能被小的局部的阿周那困住的。
你既是阿周那也是克里希那,这有点像地上的你看着天上的你,而天上的你也在看着地上的你,构成一种极其美妙的平衡,极具备创造力,又富有永恒的平静。如果明白了这样的一种精神,我觉得我们在人世间就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行事宝典,这种人生的指导不是在口头讲的一种比较高明的哲学。
最后,我来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曾经,我一个人在喜马拉雅山的山中行走,那时候,我是独自一人的,我跟大家讲过,就这样,我一个人在茫茫群山,就像蚂蚁一样在行走着,很渺小,而天地是如此地壮阔而浩大,时空又是如此漫长而浩瀚,但是,一个小小的自我就在森林当中,在一座庞大的山脉当中,真的像一只蚂蚁一样地爬行着,我突然想了起来,其实,我可以看天上的那个更大的自我,于是就有了很高很高的一种对自我的看见,而这种看见,其实是自我看见自我,因为我发现我可以腾出一个肉体的自我,从一个更高的时空的维度来看自己,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诸位坐在这里,心可以一下子就上到了九万里的高空,看地球、看杭州、看君澜大酒店、看三楼里的那个你自己,对不对?
▍在喜马拉雅山中行走的记录
九、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世界
你那一双会看的眼睛就特别重要,在我们的心里面,这一切是可以完成的,大家有了这样的一种目光,生命就会变得很有意义,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面展开。我曾经在一本书里面加上了这样一段话,我说:原本,我们在起步之初既已抵达,生命的无尽意义就孕育其中,一切生命阶段的自我都是寻找自我的一场游戏,拉开的距离就构成了信仰,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解脱。这是一段难得的自由和生命的历程,读懂别人,也读懂自己,所以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需要不断地肯定它,肯定生命,而我们也应该用掌声来回报自己。(掌声)
好,我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薄伽梵歌》这个演讲好像已经结束了,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在这样的一个短短的三天的瑜伽节里面,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知识,一些简单的体式,而是要让这样的一次相会相聚,变成自我寻找自我的一种富有巨大意义的行为,成为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时间结点,这就需要一席地自觉的意识来参与自我的命运。
只有这样的话,你后面的人生无论怎么展开,皆有真性情在场,皆有自我的真实性在场,也非常期待大家能够在往后的岁月里面,包括明年、后年的瑜伽节,希望仍然是如此一种真实的在场,也许,我们会在另外一些场合,也许还不仅仅是瑜伽节,譬如在杭州,或是在中国的某一个美丽的城市里面,在某一个特别的地方,我们还可以一样真实相见,坦诚相遇,而且,也很是期待大家能够关注我们苏磨学院的所作所为,在今日的中国。当然,我这个人一直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羞涩,但是,大家可以相信我们这一批人在做一些事情,在行动,这个世界上,我说了,从来不缺思考者,不缺思想家,就缺行动者,行动家,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行动者、行动家,好,我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诸位,后会有期。
注:原文出自微信公众号“漫漫生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