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上海公开课上,有一位学员在课间问了我个问题,他说“感觉HR更像是个打手,不知李老师怎么看?”基于我在现场与他交流的内容,我总结成这篇文章吧。这位学员的问题,表他了他对HR这个岗位的负面感受。比如,像企业裁员这些让人不舒服的事,确实主要是HR在执行的。还有,当员工对公司的制度不满意时,也会将矛头指向HR。可感受归感受,还得回归理性来看待这个问题,避免以有色的眼光和负面的情绪来看待HR这个职
《全面效能》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庞杂,因为是作者过去20多年的职业经历和生活感悟的浓缩。浓缩带来的好处是,书的体系化相当强,不同成长阶段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当下所感兴趣的内容。不过,浓缩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读者在读与自己成长阶段不相符的内容时可能没有感觉。基于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六大阶段(如下图所示),我在学习平台已上线了一门名为《工程师个人发展指南》的课程,帮助工程师打好专业发展的基础。另外,《技术管
《专业嵌入式软件 开发》重新上架
我们并不担心软件的不完美,但担心软件演进时因为泥泞而缓慢。
因为对于软件开发的好奇和兴趣,通过自学我于1999年进入了软件开发这个领域。2003年进入了通信行业(UTStarcom、Motorola、Nokia Siemens Networks),2012年则离开了通信行业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并工作至今(Alibaba)。第一次工作出国是在2007年,目的地是Motorola公司的总部美国芝加哥。那次经历让我发现国外工程师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与我在国内所习以为常的
为什么想到写这篇文章?作者是想通过对工程师思维的分析和解读,让工程师能正确对待那些在现实工作中看上去与本职岗位无关,却对团队效能影响极大的一些点和一些事。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软件行业的工程师群体被划分成了开发、测试、产品等诸多岗位,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价值创造。高度依赖软件的互联网行业正以全新的方式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在改善的道路上对价值创造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背后是对个体与团队的协作效能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只要是职场人士,谈及『细节』二字估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由于这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至于容易将『细节』误以为是口号。就我在工作中的感受,发现确实大多数人是将『关注细节』当作是口号。正因如此,我想借这篇文章与大家探讨一下我所理解的『细节』究竟是什么。首先,『细节』代表态度——将工作做到位。『做到位』与『做完』是全然不同的工作水准,前者包含后者但比后者有更
入职半年后的2013年6月份左右,淘宝浏览器团队和搜索团队被剥离出阿里巴巴集团,成为阿里巴巴与UC优视所成立合资公司——广州神马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主体。在合资公司正式成立之前,主管在一次与我的面谈中告知“我们得成为一家小公司的一部分,且可能要重新基于Chromium的最新内核开发新的浏览器”(注:“新的浏览器”正是指现在的“UC浏览器电脑版”)。当听到这一消息时我非常高兴,因为看到这是一个
2012年平安夜,我离开工作了近十年的通讯行业投身互联网行业,入职了当时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浏览器开发团队。过去的两年,这个团队完成了从淘宝浏览器过渡到UC浏览器电脑版开发团队的巨变。之所以说是巨变,是因为整个开发团队的工作方法、工作质量和精神风貌在过去的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领头羊”引领着开发团队向前发展,并在最近有机会成为了带领包含开发和测试在内的整个技术团队继续向前发
最近给团队(指#UC浏览器电脑版#开发团队)分享了我的《基层技术管理原则》。在我所秉承的八大基层技术管理原则中,有两个分别谈及了个体的能力与价值,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我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希望能给读者带去一点有价值的思考素材。首先,我想给出我对于个体能力的理解,即“能力(ability) = 技能(skill) x 工作好习惯 x 意识”。技能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他决定了我们能走上怎样的工作
敏捷思想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曙光——以更低的风险、更高的效率开发出更具质量的软件产品。正因如此,敏捷方法得到了业内足够的重视并使各路团队相拥实践。然而,即便我们对于各种敏捷原则、范式、方法和流程了如指掌,仍会发现其所给组织带来的改善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这究竟是为什么?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并非我们学得不精,而是实践不到位。在我看来,敏捷宣言过于简单(好吧,是宣言总得简单一点!),以至于足以让人对之产
亲爱的同事,转眼我在这个团队工作已有一年的时光,这一年也完成了我从通讯行业转入互联网圈的过渡。过去的一年给了我很多观察(团队)的机会,也带给了我不少思考,从我过去一年的寥寥几篇博文你应当能看到部分。今天,我想借这篇文章与大家聊一些内容,以便你更加明白:为什么我在工作中对自己和大家的要求都那么高?为什么我强调责任与重视培养工作好习惯?为什么我会直接批评和积极表扬人与事?希望你的其它“为什么”也能在这
近些年与我共事过的同事,一定知道我至今仍有一个较真的性格。我会:指出同事所写代码的不当命名问题(并帮助改进);指出同事所写文档中的逻辑混乱问题(并辅以修订);指出同事所写PPT中乱用标点的问题;我会因为设计的取舍与人激动地争论;诸如此类。当然,我更会较真于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却得不到实施的问题。有人不免奇怪,你丫都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菱角分明地较真!好吧,那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要较真,且何以一直较
概念与思辨深度一个行业的发展似乎总伴随着更多的概念被塑造出来。拿测试来说,我们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冒烟测试,等等。我们缘何塑造如此多的概念来“为难”自己呢?答案可以用我从@李智勇SZ老师那学到的“概念越纯粹表示思辨深度越深”这句话加以解释,而这一切又为了提高同行间的沟通效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个相似但不同的概念想表达的是各自的不同之处,而非共同之处。为此,如果人家在讨论单元
之前曾写过《软件质量管理的困境与对策思考》,在其中谈到开发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QA)应形成一个有“交集的双环”而非“哑铃型”组织,也指出软件质量管理应重实践轻量化,其目标应是帮助工程师改善工作习惯和提升开发环境的效率。那时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测试团队的核心价值,直到读到@段念-段文韬老师的《测试团队与咖啡店》。通常,软件开发团队似乎几乎不谈论自己的“核心价值”,而针对测试团队总有对该问题的特有思考是
Copyright © 2005-2024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