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生产环境中对于存储性能和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数据隐患被发现,人们亟待于解决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而这时RAID技术应运而生。
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的应运而生,让商业社会发现了商机,不过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要想要实现RAID的各种公用,已经不能够实现廉价这个概念了,所以之后RAID改变了观念成为了新的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我们把多个独立的物理硬盘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硬盘的方法称作为RAID。
RAID技术在容量和管理上能够易于灵活的进行容量扩展,“虚拟化”使可管理性极大的增强、在性能上“磁盘分块”技术也能够带来性能的提高、除此以外,通过冗余技术和热备、热换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
RAID的数据组织方式分为三种:条带技术、镜像技术、校验码技术。
条带技术:能够提升读和写的能力,却不能够提供冗余支持。
镜像技术:能够提升读性能力,但写性能力会下降,提供冗余能力,不过磁盘的利用率只有50%至少需要两块磁盘
校验码技术:能够提升读写的能力和冗余备份的能力,空间利用率只有(n-1)/n
组成RAID阵列的不同方式被称之为RAID级别,不同的RAID级别具有不同的存储性能、不同的数据可靠性和不同的存储成本,不过级别只是代表磁盘的组织方式不同,并不存在上下之分。
RAID0是以条带的形式将数据均匀分布在阵列的各个磁盘上
RAID1以镜像为冗余方式,对虚拟磁盘上的数据做多份拷贝,放在成员磁盘上
RAID5采用独立存取的阵列方式,校验信息被均匀的分散到阵列的各个磁盘上
RAID10结合RAID1和RAID0,先镜像,再条带化
RAID50是RAID5和RAID0的结合,先实现RAID5,再条带化
在RAID中存在五种模式:
创建模式、管理模式、监控模式、增长模式、装配模式
这五种模式每种都拥有自己各自的参数选项
创建模式:
-C专用选项:
-l:指定级别
-n:指定设备个数
-a (yes|no):是否自动为其创建设备文件
-c:指定数据块大小 默认64K (2^n)
-x #: 指定空闲盘个数
mdadm -C /dev/md0 -a yes -l 0 -n 2 /dev/sda{5,6}
管理模式:
--add, 重新加载磁盘设备
mdadm /dev/md# -a /dev/sda9 重新加载RAID硬盘sda9
--remove, 移除磁盘设备
mdadm /dev/md# -r /dev/sda7 移除sda7
--fail, 模拟磁盘设备损坏
mdadm /dev/md# -f /dev/sda7(模拟md#中的sda7中的文件损坏)
监控模式
-F
增长模式
-G
装配模式
-A
另外还有
-D==--detail 查看raid阵列的详细工作信息
-S 停止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