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7.1 整体结构

之前介绍的神经网络中,相邻层的所有神经元之间都有连接,这称为全连接(fully-connected)。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

CNN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02

7.2 卷积层

全连接层存在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数据的形状被“忽视”了。比如,输 入数据是图像时,图像通常是高、长、通道方向上的3维形状。

CNN 中,有时将卷积层的输入输出数据称为特征图(feature map)。其中,卷积层的输入数据称为输入特征图(input feature map),输出 数据称为输出特征图(output feature map)。

7.2.2 卷积运算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神经网络_03

如图7-4所示,将各个位置上滤 波器的元素和输入的对应元素相乘,然后再求和(有时将这个计算称为乘积累加运算)。

参考论文: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04

具体的计算过程: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05

CNN同样可以加偏置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06

7.2.3 填充

在进行卷积层的处理之前,有时要向输入数据的周围填入固定的数据(比 如0等),这称为填充(padding)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07

这个例 子中将填充设成了1,不过填充的值也可以设置成2、3等任意的整数。

在图7-5 的例子中,如果将填充设为2,则输入数据的大小变为(8, 8);如果将填充设 为3,则大小变为(10, 10)。

使用填充主要是为了调整输出的大小

7.2.4 步幅

应用滤波器的位置间隔称为步幅(stride)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08

假设输入大小为(H, W),滤波器大小为(FH, FW),输出大小为 (OH, OW),填充为P,步幅为S。此时,输出大小可通过式(7.1)进行计算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09

利用公式计算: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神经网络_10

既然是除法,就要注意是否可以除尽,如果不能除尽,则进行报错等措施。

根据深度学习 的框架的不同,当值无法除尽时,有时会向最接近的整数四舍五入,不进行 报错而继续运行

7.2.5 3维数据的卷积运算

之前的卷积运算的例子都是以有高、长方向的2维形状为对象

除了高、长方向之外,还需要处理通道方向

图7-8是卷积运算的例子,图7-9是计算顺序。这里以3通道的数据为例, 展示了卷积运算的结果。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11

输入数据和滤波器的通道数一致,均为3

通道数只能设定为和输入数据的通道数相同的值

7.2.6 结合方块思考

把3维数据表示为多维数组 时,书写顺序为(channel, height, width)。比如,通道数为C、高度为H、 长度为W的数据的形状可以写成(C, H, W)。通道数为C、滤波器高度为FH(Filter Height)、长度为FW(Filter Width)时,可以写成(C, FH, FW)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12

在这个例子中,数据输出是1张特征图。所谓1张特征图,换句话说, 就是通道数为1的特征图。那么,如果要在通道方向上也拥有多个卷积运算的输出,该怎么做呢?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13

如图 7-11 所示,关于卷积运算的滤波器,也必须考虑滤波器的数量。因此,作为4维数据,滤波器的权重数据要按(output_channel, input_ channel, height, width)的顺序书写。

比如,通道数为3、大小为5 × 5的滤 波器有20个时,可以写成(20, 3, 5, 5)。

格式非常重要

在图7-11的例子中,如果进 一步追加偏置的加法运算处理,则结果如下面的图7-12所示。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神经网络_14

7.2.7 批处理

批处理将N次 的处理汇总成了1次进行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15

7.3 池化层

池化是缩小高、长方向上的空间的运算。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16

池化的窗口大小会 和步幅设定成相同的值

池化层的特征

  • 通道数不发生变化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17

  • 对微小的位置变化具有鲁棒性(健壮)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18

7.4 卷积层和池化层的实现

7.4.1 4维数组

CNN中各层间传递的数据是4维数据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19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20

7.4.2 基于 im2col的展开

im2col这个名称是“image to column”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从图像到矩阵”的意思。

我们不使用for语句,而是使 用im2col这个便利的函数进行简单的实现。

im2col是一个函数,将输入数据展开以适合滤波器(权重)。如图7-17所示, 对3维的输入数据应用im2col后,数据转换为2维矩阵(正确地讲,是把包含批数量4维数据转换成了2维数据)。

im2col会把输入数据展开以适合滤波器(权重)。具体地说,如图7-18所示, 对于输入数据,将应用滤波器的区域(3维方块)横向展开为1列。im2col会 在所有应用滤波器的地方进行这个展开处理。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21

注意:

  • 为了便于观察,将步幅设置得很大,以使滤波器的应用区域不重叠。
  • 实际的卷积运算中,滤波器的应用区域几乎都是重叠的。

使用im2col展开后,展开后的元素个数会多于原方块的元素个数

因此,使用im2col的实现存在比普通的实现消耗更多内存的缺点

然而大的矩阵运算是可以被优化的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22

7.4.3 卷积层的实现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23

Im2col会考虑滤波器大小、步幅、填充,将输入数据展开为2纬数组

利用前面提及到的公式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24

下面是卷积层实现类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25

其中transpose函数的可以基于Numpy调换索引对应元素的位置: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26

注:

(权重)、偏置、步幅、填充作为参数接收。

滤波器是 (FN, C, FH, FW)的 4 维形状。另外,FN、C、FH、FW分别是 Filter Number(滤波器数量)、Channel、Filter Height、Filter Width的缩写

7.4.4 池化层的实现

池化层可以单独按通道展开,如下图所示: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27

展开后根据矩阵的行选择需要的函数进行取值即可,如这里使用的是max函数,取完值之后在用reshape函数进行重构维度即可,如图所示: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神经网络_28

池化层实现类: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29

总结:实现池化层的3个步骤:

1. 展开输入数据

2.求各行的最大值

3.转换为合适的输出大小

7.5 CNN的实现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池化_30

我们已经实现了卷积层和池化层,现在来组合这些层。

搭建进行手写数字识别的CNN。这里要实现如图所示的CNN

SimpleConvNet的初始化(__init__)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31

实现代码:

# coding: utf-8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 为了导入父目录的文件而进行的设定
import pickle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from common.layers import *
from common.gradient import numerical_gradient


class SimpleConvNet:
    """简单的ConvNet

    conv - relu - pool - affine - relu - affine - softmax
    
    Parameters
    ----------
    input_size : 输入大小(MNIST的情况下为784)
    hidden_size_list : 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的列表(e.g. [100, 100, 100])
    output_size : 输出大小(MNIST的情况下为10)
    activation : 'relu' or 'sigmoid'
    weight_init_std : 指定权重的标准差(e.g. 0.01)
        指定'relu'或'he'的情况下设定“He的初始值”
        指定'sigmoid'或'xavier'的情况下设定“Xavier的初始值”
    """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1, 28, 28), 
                 conv_param={'filter_num':30, 'filter_size':5, 'pad':0, 'stride':1},
                 hidden_size=100, output_size=10, weight_init_std=0.01):
        filter_num = conv_param['filter_num']
        filter_size = conv_param['filter_size']
        filter_pad = conv_param['pad']
        filter_stride = conv_param['stride']
        input_size = input_dim[1]
        conv_output_size = (input_size - filter_size + 2*filter_pad) / filter_stride + 1
        pool_output_size = int(filter_num * (conv_output_size/2) * (conv_output_size/2))

        # 初始化权重
        self.params = {}
        self.params['W1'] = weight_init_std * \
                            np.random.randn(filter_num, input_dim[0], filter_size, filter_size)
        self.params['b1'] = np.zeros(filter_num)
        self.params['W2'] = weight_init_std * \
                            np.random.randn(pool_output_size, hidden_size)
        self.params['b2'] = np.zeros(hidden_size)
        self.params['W3'] = weight_init_std * \
                            np.random.randn(hidden_size, output_size)
        self.params['b3'] = np.zeros(output_size)

        # 生成层
        self.layers = OrderedDict()
        self.layers['Conv1'] = Convolution(self.params['W1'], self.params['b1'],
                                           conv_param['stride'], conv_param['pad'])
        self.layers['Relu1'] = Relu()
        self.layers['Pool1'] = Pooling(pool_h=2, pool_w=2, stride=2)
        self.layers['Affine1'] = Affine(self.params['W2'], self.params['b2'])
        self.layers['Relu2'] = Relu()
        self.layers['Affine2'] = Affine(self.params['W3'], self.params['b3'])
        
        # 只有SoftmaxWithLoss层被添加到别的变量lastLayer中
        self.last_layer = SoftmaxWithLoss()

    def predict(self, x):
        for layer in self.layers.values():
            x = layer.forward(x)

        return x

    def loss(self, x, t):
        """求损失函数
        参数x是输入数据、t是教师标签
        """
        y = self.predict(x)
        return self.last_layer.forward(y, t)

    def accuracy(self, x, t, batch_size=100):
        if t.ndim != 1 : t = np.argmax(t, axis=1)
        
        acc = 0.0
        
        for i in range(int(x.shape[0] / batch_size)):
            tx = x[i*batch_size:(i+1)*batch_size]
            tt = t[i*batch_size:(i+1)*batch_size]
            y = self.predict(tx)
            y = np.argmax(y, axis=1)
            acc += np.sum(y == tt) 
        
        return acc / x.shape[0]

    def numerical_gradient(self, x, t):
        """求梯度(数值微分)

        Parameters
        ----------
        x : 输入数据
        t : 教师标签

        Returns
        -------
        具有各层的梯度的字典变量
            grads['W1']、grads['W2']、...是各层的权重
            grads['b1']、grads['b2']、...是各层的偏置
        """
        loss_w = lambda w: self.loss(x, t)

        grads = {}
        for idx in (1, 2, 3):
            grads['W' + str(idx)] = numerical_gradient(loss_w, self.params['W' + str(idx)])
            grads['b' + str(idx)] = numerical_gradient(loss_w, self.params['b' + str(idx)])

        return grads

    def gradient(self, x, t):
        """求梯度(误差反向传播法)

        Parameters
        ----------
        x : 输入数据
        t : 教师标签

        Returns
        -------
        具有各层的梯度的字典变量
            grads['W1']、grads['W2']、...是各层的权重
            grads['b1']、grads['b2']、...是各层的偏置
        """
        # forward
        self.loss(x, t)

        # backward
        dout = 1
        dout = self.last_layer.backward(dout)

        layers = list(self.layers.values())
        layers.reverse()
        for layer in layers:
            dout = layer.backward(dout)

        # 设定
        grads = {}
        grads['W1'], grads['b1'] = self.layers['Conv1'].dW, self.layers['Conv1'].db
        grads['W2'], grads['b2'] = self.layers['Affine1'].dW, self.layers['Affine1'].db
        grads['W3'], grads['b3'] = self.layers['Affine2'].dW, self.layers['Affine2'].db

        return grads
        
    def save_params(self, file_name="params.pkl"):
        params = {}
        for key, val in self.params.items():
            params[key] = val
        with open(file_name, 'wb') as f:
            pickle.dump(params, f)

    def load_params(self, file_name="params.pkl"):
        with open(file_name, 'rb') as f:
            params = pickle.load(f)
        for key, val in params.items():
            self.params[key] = val

        for i, key in enumerate(['Conv1', 'Affine1', 'Affine2']):
            self.layers[key].W = self.params['W' + str(i+1)]
            self.layers[key].b = self.params['b' + str(i+1)]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32

test acc:0.9892

注意:

将第1层的卷积层的权重设为关键字W1,偏置设为关键字b1。同样,分别用关键字W2、b2和关键字W3、b3 来保存第2个和第3个全连接层的权重和偏置。

预测与损失函数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33

是基于误差反向传播法求梯度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34

实现部分与前面的一样:

# 读入数据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flatten=False)

# 处理花费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减少数据 
#x_train, t_train = x_train[:5000], t_train[:5000]
#x_test, t_test = x_test[:1000], t_test[:1000]

max_epochs = 20

network = SimpleConvNet(input_dim=(1,28,28), 
                        conv_param = {'filter_num': 30, 'filter_size': 5, 'pad': 0, 'stride': 1},
                        hidden_size=100, output_size=10, weight_init_std=0.01)
                        
trainer = Trainer(network,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epochs=max_epochs, mini_batch_size=100,
                  optimizer='Adam', optimizer_param={'lr': 0.001},
                  evaluate_sample_num_per_epoch=1000)
trainer.train()

# 保存参数
network.save_params("params.pkl")
print("Saved Network Parameters!")

7.6 CNN的可视化

7.6.1 第 1层权重的可视化

我们将卷积层(第1层)的滤波器显示为图像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35

学习前的滤波器是随机进行初始化的,所以在黑白的浓淡上 没有规律可循,但学习后的滤波器变成了有规律的图像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数据_36

7.6.2 基于分层结构的信息提取

随着层次加深,提取的信息(正确地讲,是反映强烈的神经元)也越来越抽象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37

7.7 具有代表性的 CNN

7.7.1 LeNet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38

它有连续的卷积层和池化层(正确地讲,是只“抽选元素”的子采样层),最后经全连接层输出结果

“现在的CNN”相比,LeNet有几个不同点:

  • 第一个不同点在于激活函数。LeNet中使用sigmoid函数,而现在的CNN中主要使用ReLU函数。

  • 原始的LeNet中使用子采样(subsampling)缩小中间数据的大小,而 现在的CNN中Max池化是主流

LeNet与现在的CNN虽然有些许不同,但差别并不是那么大.古老的东西

7.7.2 AlexNet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卷积_39

它的网络结构和LeNet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AlexNet叠有多个卷积层和池化层,最后经由全连接层输出结果。

AlexNet和LeNet没有大的不同,但有以下几点差异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40

小结

  • CNN在此前的全连接层的网络中新增了卷积层和池化层。
  • 使用im2col函数可以简单、高效地实现卷积层和池化层。
  • 通过CNN的可视化,可知随着层次变深,提取的信息愈加高级。
  • LeNet和AlexNet是CNN的代表性网络。
  • 在深度学习的发展中,大数据和GPU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神经网络基础学习笔记(六)卷积神经网络_机器学习_41

卷积-ReLu函数-池化层-卷积-ReLu函数-池化层-卷积-ReLu函数-Affine-ReLu-Affine-Soft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