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了解了数字化人才管理的基本定义,接下来一个重要的疑问可能会萦绕在大家心头:数字化人才和其他人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类人才的管理需要特别重视?
基于前面分析,“数字化人才”的定义目前尚有分歧,但无论如何,“具备ICT基本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基于ICT行业的特点,以下三个“特征”,已经注定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有其明显区分于其他类型人才的特点。

一,数字化相关技术还在快速更新中,这导致数字化人才的能力结构还在持续变化

“摩尔定律”被誉为IT行业第一定律。虽然它并非是自然科学定律,但自上世纪60年来被提出以来,竟然一直在神奇的被验证——它在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最近几年,虽然不少人认为摩尔定律在减速,但争论最多的还只是“18个月”还是“24个月”的问题,相较于人类科学技术史的其他所有产业,IT行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惊人。
因此,相较于青年时期即可基本掌握大部分专业基本知识的其他行业人才,数字化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可谓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终身学习都不行的那种!
就拿老杨自己来说,90年代在在大学开始学的还是DoS系统,学开发时自己学Windows32和C语言,毕业做项目就得现学Windows95和VB,参加工作发现还要学NetWare、Cisco……至于后来所有开发者都熟悉的Java,我还没来得及学,更别提后来的Python了。
就拿最近10年来说吧,云计算、移动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好容易这两年疫情好像节奏慢了一点点,鸿蒙你不能不了解吧,然后今年又冒出来个元宇宙!
技术的持续更新不仅仅给数字化人才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团队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也带来而新的挑战——因为相应的培养体系、学习资源和团队管理都必须是动态的,根据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转变实时调整。
“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数字化人才的这种特点,对传统行业和企业是巨大的挑战!

二、数字化人才更加细分,团队结构更复杂

行业和岗位细分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之一;但IT相关行业、岗位细分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完全是颠覆性的。相较于传统行业的部门管理,数字化团队的人员构成可就复杂多了。
传统的项目执行团队,除了项目经理,一般一个20人左右的项目团队,大约有2-3个专业岗位。
那么数字化团队呢?我们以一个最小的APP开发及运营团队为例:
1,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1-2名;
2,UI设计师和前端开发工程师,1-3人左右;
3,后端程序开发人员若干,一般8人以内;
4,一般会专门配备移动开发工程师少量(IOS和安卓);
5,测试工程师1-2人;
6,运维和安全工程师,1-3人;
7,运营团队,往往又细分为营销推广、用户运营、数据运营等……
简单说吧,一个20人左右的app开发运营团队,基本上需要8-15个岗位,每个岗位平均2-3人。
其实换个场景很好理解。50年前的军队,基本上就是一个兵种:步兵,往往一个连,90%是普通步兵班,只有极少数特殊职能的班排;而现在的军队,一个普通班的10个人,可能每个人的角色都不同,而指挥官可以直接指挥到班甚至一个士兵。这也是军队信息化的产物。
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这么多的岗位,要想做好人才的选用育留,那得需要HR多么精细的工作、投入多大的资源供给?

三、一枝多蔓的发展路径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已经给企业管理数字化人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那么第三个倒是不算更严重,只能算“锦上添花”吧,不,应该是“雪上加霜”——这个问题就是,数字化人才的个体发展路径,极其不稳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传统行业、尤其是专业技术工作中,基本上是一旦25岁选择了一个方向,基本上接下来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就沿着这个方向深耕细作了;就算有调整和变化,一般也是小范围变化。但数字化人才就不一样了。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本身的变化之外,数字化人才所需的复合型和“T”型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本身的技能要求是多样的、多变的。
下图是一个普通程序员在技术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其中的双向箭头,都表示其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两个岗位的转换。

凭啥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就这么特殊?_数字化转型

不用细查,我们也可以简单发现,对一个工作3年左右的程序员来说,你几乎无法预测其10年后到底是什么角色。那么,如果我们希望对数字化人才长期培养,该给他们准备什么样的培养资源、预设什么样的上升路径呢?想必有些HR又有些眩晕了……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老杨自己的总结。但我想,仅仅这些已经给企业准备未来的数字化人才管理做了一些预警。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人才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卡脖子工程!如果我们不提前思考、准备应对这些问题,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估计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昙花一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