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一直降低别人底线,有时被别人降低底线,这种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要想变得更优秀,就需要关注这种影响。

 

事件一、晨跑

   高中全校顺着公路晨跑时,老师要求跑到煤矿厂边,刚开始都很好,大家都能到达。几天后,部分同学在厂前的拐弯处就停了,等大部队在煤矿厂旁折返时再加入队伍。后来老师就要求全班同学跑到拐弯处折返,几天后,出现了部分同学在目的地之前的一个公共厕所旁停下,待折返时加入队伍,可是至少每次都能到达厕所旁的位置。有一天,老师要求全班跑到厕所那折返,几天后,很多同学竟然连厕所旁都跑不到了,整个晨跑路程缩短了近一半。再到后来晨跑就没什么意义了,老师也不再强制要求了,愿意去跑的就自己去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只因为人们偷懒、占便宜的想法太重,少跑一些路看似占了便宜,可除了心理上的愉悦,并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啊,自己有能力到达,为什么不跑得完完美美的再回返呢?

结论:世界上偷懒的人太多,致使整个水准都在降低。那么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事件二、转班

四中语文老师常给同学们说,以你们的成绩如果去了一中,只能在最普通的班级。但放到四中,就在最优秀班级里,受全校的重视,优先享受最好的资源。所以说,在四中作为鸡头,比在一中当牛尾强得多。

小杨是实验班成绩最差的学生,"宁为鸡头,不为牛尾",这个思想时时在脑海浮起,因成绩差老是被同学、家人所看不起,于是在文理分班的时候,向教务处申请了去最差的普通班。因为以当时小杨的成绩而言,在普通班级里能排前几,"宁做普通班最好的,也不做实验班最差的"。这是当时小杨的想法。

一年之后~,小杨已沦为了普通班成绩倒数的学生了。在实验班,小杨无法接受300分的倒数第一;但在普通班时,小杨却能忍受150分的倒数前十。从成绩上来说,普通班成绩少了一半;在心理上,不是最后一名,更加容易接受,此时的小杨底限已下降非常多了。

结论:学习的事,宁为牛尾,不为鸡头!能有一帮让自己感觉很无知的朋友或同学,那其实是最大的幸运,不要逃避。

 

事件三、做饭

小黄是一个很勤快的人,一个人住的时候,买菜、煮饭、炒菜、洗碗,都是自己做,准点吃饭,很少去外面饭馆里吃。后和小杨合租,进行了分工,小杨买菜、洗碗,小黄煮饭、炒菜。某天小杨说,我不想去买菜了,要不你去买吧。小黄就说,你不买菜,我就不做饭了,干脆去外面吃吧。于是时常出现因小杨偷懒,而大家去外面吃的情况。

后来又搬家,和小杨、小梁三人一起合租,对做饭进行了更明细分工,小杨买菜、煮饭,小黄炒菜,小梁洗碗。刚开始都很到位,但小梁是个非常懒的人,经常吃完饭不洗碗,得等到下次开饭前才洗。而炒菜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碗,小黄就自己洗。开饭时,小黄招呼小梁洗碗,但半天不来,小黄和小杨就自己洗自己的碗筷吃饭了。久而久之,小黄腻了,不想做饭了,凭什么小梁每次都不做事,却还有饭吃,干脆大家都去外面吃吧。

结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话完美的阐述了人性之懒惰。事后小杨和小黄分析了下情况:其实多做的事也只是一点点而已,没增加多少劳力,但为什么导致整个事情中断呢?就是因为不想看到没付出的人也能享受成果。(人民公社的倒闭也是这个原因吧?)

 

事件四、上课

小黄和小梁一起参加了某培训机构学习,两人每天同去同回,晚上一起讨论,都很努力,但总体来说,小黄比小梁学的好。有一天周末,小黄心血来潮,想回顾下传奇私服,于是通宵达旦的升级打怪。刚开始几天小梁觉得不应该玩游戏,默默的看自己的书。但闲时,连说话的人都没一个,就去围观小黄打游戏,听着小黄电脑里传来热血的声音,就情不自禁的捡起曾经已放弃的dota,结果一玩就不可收拾。(此时小梁被小黄影响打游戏)

因晚上游戏玩的晚,白天学习很累,课后也没复习,上课听不懂犯困,一段时间后,小梁开始跷课了。小黄突然发现,跷课原来也没什么关系嘛。于是小黄开始尝试着翘了第一次课,有了第一次,很快就有了第二次,最后两个人都不去上课了。(此时小黄被小梁影响跷课)

    培训结束了,小黄说,如果没有小梁,我不会学的这么差;小梁说,如果没有小黄,我也不会学的这么差。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的错?

    结论:首先自制,不传播负面思想或行为降低别人底限。其次明心,不被别人降低底限。最后分享,传播好的东西,拉升别人的底限,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相互影响。有可能AB走向积极,并互相促进;有可能A没坚持住,被B拉进荒废之路。有时候我们是A,有时候我们是B,无论何时身为何者,都应该传播积极的能量。在没把握控制住自己是否会被降低底线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更优秀的人相处。